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三国时孙权派出东吴一万精锐为何在辽东被砍杀?

三国时孙权派出东吴一万精锐为何在辽东被砍杀?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452 更新时间:2024/2/15 15:40:57

孙权打下交州(今两广等地区)后,尝到了荔枝的味道,但孙权的胃口还没有得到满足。他异想天开,踮起脚尖眺望遥远的东北。当时东北和东吴隔着千重山、万重水,平时过惯了杏花春雨江南的生活,为什么会突然梦到冰天雪地的塞北呢?原因很荒唐,辽东的公孙渊想脱离曹魏,自立山头,要找另一个人当靠山,找的人就是孙权。

公孙渊杀死叔叔夺权

这个人叫公孙渊,辽东襄平(今辽宁辽阳)人,被曹魏封为辽东太守。

他的祖父、父亲在汉朝时都被封为辽东太守。到了东汉末,他的父亲公孙康归附了曹操。父亲死的时候,公孙渊年龄还小,一批将领觉得天下太乱,小孩子不能稳定局势,就拥立了公孙康的弟弟公孙恭做了太守。曹丕也承认了事实,并且追认了公孙康为大司马,表示优待。

等到公孙渊渐渐长大,心理当然不平衡了,一把手本来应该是他,凭什么被叔叔抢走了呢?他生性彪悍奸诈,悄悄地联络了一些心腹,公孙恭懦弱无能,身又患病。不久公孙渊杀死公孙恭,强夺太守位置,然后报告了魏廷。公孙渊先斩后奏,明显是在挑战朝廷的威信,但魏国南方有虎视眈眈的蜀、吴,无奈选择了妥协,继续奉行怀柔政策,封公孙渊为扬烈将军、辽东太守。

但公孙渊得到魏的任命后反而变得胆小了。日夜惶惶不安,心想曹魏口蜜腹剑,什么时候秋后算账呢?

公孙渊向东吴谦恭称臣

为求万全之策,他也开始找朋友,寻寻觅觅找到了东吴,与孙权试探性地暗送秋波。魏明帝曹叡一看,这是出轨的节奏啊。立即派兵攻打辽东,但无功而返。公孙渊却是更害怕了,既然偷情暴露,索性撕破脸皮,与孙权不再遮遮掩掩,明目张胆地鸿雁传书。

孙权做了皇帝正苦于没有地盘扩张,一见公孙渊抛来绣球,喜不自禁。立即派人给公孙渊送信,愿意生生世世,永不相负。哪知道情报工作做得不好,曹魏正在恼恨公孙渊变心加速,见情敌这么嚣张,自然恨之入骨,痛下杀手。

当时从东吴去东北一路非常艰难,陆路不能走,全被曹魏控制了。只有从海上一路向北,漂洋过海来看你。信使们去的路上还算顺利,回头经过今天山东半岛的时候,遭到魏军伏击,全部被杀,付出爱的代价。但不管如何,信已经送给公孙渊了。

几个月后,公孙渊也回信了,对孙权言必称陛下,自己则谦恭称臣,吹牛拍马,让人呕吐。说孙权是“德不再出,时不世遇”的明君,对孙权写的信,是“昼则讴吟,宵则发梦”,就是到了朝思暮想的程度。

孙权已51岁了,心态慢慢变化,听不进逆耳之言,喜欢听别人歌功颂德,幻想着一统天下的美梦。一年后即公元233年,孙权封公孙渊为燕王,而且还扩大了他的疆域,包括幽州、青州(今天的河北、山东),当然这些地方是要靠公孙渊自己去争取的,孙权只是画了一个饼给他。这一年的3月,孙权想既然定情了,总要送点彩礼过去,表达自己的真心。于是派张弥、许晏等人率领1万人左右的军队,带去了大量的金银财宝去看望公孙渊。

大臣们纷纷表示反对

大臣们吵得炸锅了,纷纷进言:这个人朝秦暮楚,三心二意,肯定靠不住啊?其中反对声音最为强烈的张昭,对孙权说:如果公孙渊真有诚意,那应该公开和曹魏断绝关系,现在他的态度很暧昧,我们这样做不是让天下人笑吗?

孙权和他争执不下,气得拿刀砍案,对张昭说:吴国人进宫是拜我,出宫就拜你,我对你够尊敬了,但你总是不给我面子,我就害怕自己会失手伤到你。

但张昭也是犟脾气,注视孙权良久,说:我知道自己的话不中听,但我每次想要竭尽愚忠的原因,是因为当初太后临终的时候,把我召唤到床下,让我辅佐你,如今这些话还在耳边!

孙权一听,也特别伤感,把刀扔在地上,与张昭抱头痛哭。但孙权的哭只是一时的感情冲动,等张昭回去了,还是按既定的方针办,派人送去高昂的见面礼。

张昭气得称病,再也不上朝了。

东吴1万人几乎都被杀

魏国已经得到情报,做了两手准备,一是在山东半岛拦截;一是对公孙渊甜言蜜语,允诺加官进爵,同时派出重兵压境。

东吴这次学聪明了,躲过了魏国的军队,历经千辛万苦到达了东北。公孙渊虽然嘴上一直吵着和魏要分手,真正要跨出这一步还是相当艰难的。纠结了无数天,想想真要交手,东吴远水救不了近火,救援队走上一年半载,自己早就被剁了。

于是瞬间转身和魏修好,对东吴自然翻脸无情。送的金银财宝,全部笑纳,万名士兵是个不稳定因素,大部分诱杀,砍下张弥等人的首级送给魏廷。

标签: 三国孙权东吴公孙渊

更多文章

  • 孙权为顺利称帝“磨叽”10年 向曹操阿谀奉承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孙权,称帝,曹操,

    孙权为顺利称帝,磨叽了10年之久从211年-219年,建业作为东吴都城的试用期有9年,期间孙权夺回又大又甜的蛋糕——荆州,天下三分成定局。在一个正常人看来,孙权应当张灯结彩,赶紧缝制龙袍忙着称帝啊。然而,让人瞠目结舌的是,一直到229年,孙权才正式登基,随后迁都建业。那么,他到底在磨叽什么呢?如果用

  • 受孙权赏识的如皋名将吕岱:屡建军功 清廉一生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名将,吕岱,三国,东吴

    乱世出英雄。战乱频繁的三国时代,古海陵因地处魏吴两国边境,一度成为人烟稀少的空旷之地。但就在这个金戈铁马、刀光剑影的历史舞台上,走出了一位载入史册的如皋名人——吕岱。吕岱,三国时东吴名将。他南征北战、开疆拓土,勤于国事、一生廉洁,为东吴的安邦兴业立下了赫赫战功,也为今人留下许多传奇故事。历史悠久的如

  • 孙权66岁时仍亲临战争一线:从不专信某个将领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孙权,三国,吴国,

    三国的时候最需要武将,但立功的是他们,不听话的也是他们,或者造反或者叛逃。那么孙权是怎么样驾驭这些强悍员工的呢?上期假想孙权上了电视接受采访,在电视节目里一般旁边都坐着负责点评的专家。中国人是炎黄子孙,姑且称这名专家为“黄教授”,下面听听“黄教授”是怎么点评孙权手腕的。孙权打仗大多亲临一线孙权在军队

  • 解密:曹操如何凭一条锦囊妙计打败孙权十万大军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曹操,诸葛亮,孙权,

    提起锦囊妙计,网友们想到的可能就是诸葛亮,其实三国之中,曹操也使用过锦囊妙计,而且还用得非常成功。用七千人吃掉了孙权的十万大军。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南征孙权不成,班师前只留张辽、李典、乐进与七千多人防守合肥。其后第二年,孙刘

  • 三国演义中忽略的历史:周瑜一直支持孙权抗曹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三国,周瑜,孙权,

    历史上雄姿英发、功勋卓著的周瑜,为什么在《三国演义》里成了器量狭窄、专与诸葛亮作对最后被诸葛亮气死的窝囊人物?原因很复杂,既有文艺创作上人物塑造的需要,更有政治倾向上拥刘贬吴的因素。从文艺创作上讲,贬瑜是为了褒亮,为了突出诸葛亮的智慧才能。按照史实,诸葛亮出山前为刘备分析天下形势表露出他的不凡智慧,

  • 解密:曹操用什么锦囊妙计打败孙权十万大军?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曹操,孙权,三国,

    提起锦囊妙计,网友们想到的可能就是诸葛亮,其实三国之中,曹操也使用过锦囊妙计,而且还用得非常成功。用七千人吃掉了孙权的十万大军。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南征孙权不成,班师前只留张辽、李典、乐进与七千多人防守合肥。其后第二年,孙刘在荆州火拼,曹操乘机占领了汉中。刘备妥协后送给孙权三郡,自己率军

  • 三国历史上曹操什么妙计打败孙权十万大军?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曹操,孙权,三国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南征孙权不成,班师前只留张辽、李典、乐进与七千多人防守合肥。其后第二年,孙刘在荆州火拼,曹操乘机占领了汉中。刘备妥协后送给孙权三郡,自己率军回师同曹操争夺汉中。孙权在同刘备合解之后,也赶紧班师,集中10万人企图吃掉合肥守军。曹操对此早有防备,在出征张鲁前,曹操派护军薛

  • 三国的帝王们:曹操刘备孙权三帝王谁更有气节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三国,曹操,孙权,刘备

    中国人讲究一个气节,尤其是古代士子,这会被看成是比生命还重要的事情,因此才会有“杀身成仁”、“宁折不弯”、“士可杀不可辱”等说法。但在三国鼎立之前,有一个特殊现象,将军士子改换门庭是家常便饭,有人说成是一种投降文化。实际上,这种现象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汉朝的名存实亡。名存,就是还有一个汉献帝,不管是董

  • 孙权杀关羽后为何要向曹操称臣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三国,孙权,曹操,关羽

    东汉建安五年(200年),东吴版图的奠基人孙策在临终前,将印绶交给其弟孙权并嘱咐道:“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事实证明,孙权不负兄望,在弱肉强食的军阀混战时代,不但终其一生未失江东寸土,而且使基业不断拓展,算得上一位成功的守业之主。

  • 揭秘:孙权送上美女妹妹为何没套住大叔刘备?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三国,孙权,刘备

    东汉末年,东吴孙权想取回刘备“有借无还”的荆州,于是,大都督周瑜提出最佳方案,就是“假招亲扣人质”。诸葛亮识破了东吴的美人计,便安排赵云陪同前往,首先拜会了周瑜的岳父乔国老。乔国老说动吴国太在甘露寺见面,吴国太见刘备有龙凤之姿、天日之表,就真的将女儿孙尚香嫁给了刘备。但是,如愿以偿的刘备还是没有将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