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嵇康是怎么成为曹氏和司马氏斗争的牺牲品的?他是什么结局?

嵇康是怎么成为曹氏和司马氏斗争的牺牲品的?他是什么结局?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4122 更新时间:2024/3/11 15:32:19

每当一提起嵇康总会想起电视里面的那位,那么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

嘉平十年(公元249年),司马懿趁皇帝曹芳和大将军曹爽外出扫墓之际,突然发动政变,控制了整个京城。占据了主动之后,司马懿一边整顿军队,一边派人稳住曹爽。

当时,虽然曹爽的家人被司马懿扣押,但他毕竟有天子曹芳在手。如果曹爽和天子逃到许昌,然后号令许昌一带的军队,那么,司马懿的处境将极为危险。为了避免曹爽孤注一掷,司马懿向曹爽许诺,只要他交出兵权,自己不仅不会伤害他,还会保留他的官位。

曹爽听说之后,十分动心,有了投降的想法。这时,曹爽的部下纷纷劝曹爽赶紧占据许昌,与司马懿分庭抗礼。曹爽眉头紧皱,想了很久,感觉起兵抗争的风险太大,还是归降司马懿比较稳妥。于是,他唤来了自己的心腹桓范,向桓范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桓范聪慧过人,在曹爽麾下向来有智囊之称。他听了曹爽的话后心急如焚,数次面见曹爽痛陈利弊,说司马懿的诱降是假,诱杀才是真。但是,曹爽一心要保住自己的官位,坚决不肯冒险。桓范费尽全力也无法说动曹爽,只好哭着叹息道:“大将军曹真是一个举世无双的英雄,可他的儿子怎么会这么蠢!唉,看来我要被司马懿灭族了。”

果然不出桓范所料,曹爽投降不久,司马懿就以曹爽谋反为由,诛灭了曹爽的三族。桓范作为曹爽的心腹谋士,连同曹爽的其他部下一起,都被灭了族。司马懿用残酷的事实给曹爽上了一课,让曹爽明白了自己的幼稚。曹爽被杀后,魏帝曹芳已经彻底被司马懿架空。群臣意识到了曹氏将要被司马氏取代,于是,纷纷见风使舵,不断地向皇帝上表,称司马懿功勋卓著,应该予以表彰。

曹芳无奈,只得先赐予司马懿九锡之礼,再封司马懿为安平郡公。司马懿虽然权倾朝野,但毕竟还是承认曹芳这个皇帝的。但他去世后,他的儿子司马昭就逐渐地肆意妄为起来。甘露五年(260年),皇帝曹髦被司马昭的手下杀死,令朝廷的大臣们很是惶恐。但是,凭借自己强硬的手腕,司马昭直接将死去的曹髦的皇位给废了,然后改立曹璜为帝。

一件犯上作乱的弑君事件,竟然以这样的方式告终。朝臣们在震惊之余,都纷纷摇头叹息,认为司马昭做的太过分了。不久之后,一些对司马昭失望至极的大臣,悄无声息地递上了辞呈。还没等司马昭批复,他们就脱下官服,然后回乡归隐。一时之间,朝廷中兴起了一股辞官的风气。好像谁不辞官,谁就不是忠臣了。那些名声远播的士子更是以拒绝当官为荣,坚持终身不步入仕途。

在这种情况下,司马昭如果想稳住朝政,理应摆出一副礼贤下士的姿态,好好笼络一下朝臣和名士。但是,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司马昭居然不顾三千多名太学士反对,当众杀害了才华横溢的嵇康。嵇康是“竹林七贤”之首,在当时的名士中也是响当当的一号人物。在这个敏感时期,司马昭还要强行杀掉嵇康,无疑是在烈火中添了一把干柴,使朝廷与士人的矛盾更加激化。

那么,司马昭为何非要杀嵇康呢?

在魏朝、晋朝的众多史料中,都没有嵇康的犯罪记录。而后世的史学家经过研究,得出了嵇康被杀的三个原因。

第一个,司马昭多次授予嵇康官职,但嵇康却一次也没有接受。司马昭对文采飞扬的嵇康很是青睐,曾数次招揽他,想让嵇康为自己效力。但是,不管司马昭给出的官职有多诱人,嵇康都毫不犹豫地表示拒绝。这种事情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让司马昭很是恼火。

因为,在司马昭看来,嵇康理应为天下的士人做个表率。如果,嵇康不接受自己的官职,那就是带着天下的文人跟自己作对。

第二个,嵇康与曹氏皇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自司马懿独揽大权后,虽然曹氏皇族没有了实权,但坐江山的毕竟还是魏武帝曹操的子孙。司马昭既然有了篡位之心,势必会对曹氏家族极为提防。嵇康的妻子是曹操的曾孙女,因此,嵇康本人也被司马昭视为曹氏族人。

曹氏一脉出了一个大名士,司马昭肯定是很不高兴的。为了打压曹氏,也为了威慑那些支持曹氏的人,司马昭就对嵇康动了杀心。

第三个,嵇康得罪了司马昭的心腹——钟会。大将军钟会是司马昭坚定的支持者,也是一个喜欢附庸风雅的人。他对嵇康的才华很是欣赏,为此曾经两次拜访嵇康。但是,嵇康对钟会的人品很是鄙夷,听说了钟会前来拜访的消息后,他早早地做好了准备。

第一次,嵇康闭门不出,钟会连嵇康的面都没有见到。第二次,钟会带了很多人来,说什么也要见到嵇康。这次,嵇康倒没有关门谢客,而是目不转睛地打造铁器,看都不看钟会一眼。钟会在一旁等了许久,期待嵇康能够跟自己说句话,但嵇康始终不为所动。

过了好久,钟会感觉自己受了侮辱,于是,带着众人准备离开。这时,沉默良久的嵇康开口说道:“你们是因为听了什么才来到这里的,又是因为看到了什么才离去的?”听了嵇康这略带嘲讽的话语,钟会针锋相对地回答道:“我听到了我所听到的才来的,看到了我所看到的才离去的。”

说完之后,钟会便带着随从离开了。嵇康的冷漠,让钟会深感耻辱。回去之后,钟会不断地在司马昭面前说嵇康的坏话,想要置嵇康于死地。司马昭本来就有杀嵇康之心,再加上钟会的挑唆,这才下达了处死嵇康的命令。据说,嵇康被杀后,司马昭也非常惋惜,并为此感到后悔。

这位才高八斗的人物,本应写下众多流芳百世的著作,不料却成了曹氏和司马氏斗争中的牺牲品。

标签: 嵇康三国

更多文章

  • 曹魏思想家嵇康,揭秘其对曹魏有什么影响?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嵇康,三国

    大家好,这里是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嵇康的故事,欢迎关注哦。魏晋时期,汉代董仲舒等所建立的一套以“礼教”为核心的文化维系体系经过汉末及三国时期的混乱,已经无法再维系人心了。天子不再代表天命,每个人的野心被点燃,社会便失去了人们能够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社会规范的失序必然带来政治规范的失序,

  • 司马昭为什么一定要杀了嵇康?背后有哪些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嵇康,曹魏

    你真的了解嵇康吗?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嘉平十年(公元249年),司马懿趁皇帝曹芳和大将军曹爽外出扫墓之际,突然发动政变,控制了整个京城。占据了主动之后,司马懿一边整顿军队,一边派人稳住曹爽。当时,虽然曹爽的家人被司马懿扣押,但他毕竟有天子曹芳在手。如果曹爽和天子逃到许昌,然后

  • 张飞的次子张绍:蜀汉灭亡后随后主刘禅投降曹魏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张飞

    张飞有两个儿子,两个女儿。两个女儿后来都成了刘禅的皇后,两个儿子,大的叫张苞,小的叫张绍。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面突出了张苞,却很少提到张绍。三国演义里面,张苞给人的印象是个少年英雄。白袍银铠,武艺高强,箭无虚发。刘备出兵伐吴,与关兴同为先锋,屡建大功。以后诸葛亮北伐中原,张苞关兴同为得力将领。在三出祁

  • 三国历史上诸葛亮北伐失败原因在于刘禅的昏庸?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三国,诸葛亮,刘禅

    首先在刘备活着时,诸葛亮百战百胜,打下了偌大的蜀国,使刘备免于逃亡之苦。可在刘禅登基后,诸葛亮就很少有像样的胜仗,前后判若两人,这也是有人认为周瑜比诸葛亮有军事才华的原因。本来诸葛亮的威望就很高,如果北伐成功,那刘禅就更没心情吃喝玩乐了。大家想想南宋皇帝赵构为何杀岳飞,其根本原因在于他想北伐迎回钦、

  • 刘禅老婆是谁:他为何是夫妻生活中最悲惨的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刘禅

    提起刘禅,大家都知道他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他是中国皇帝中耽于享乐的代表之一,只不过摊上有个好相父,才多混了几年。到了老诸死了之后就亡国了,最后还无耻的做了亡国奴,说出了“此间乐,不思蜀”这样的混帐话来,可是这真的就是事实吗?隐藏在事实后面的真相又是什么呢!刘禅,刘备之子也,其父以仁德闻名天下,以白衣

  • 刘禅本是三国一代英主:在位四十年 国中无权臣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刘禅,三国

    诸葛亮等贤臣相继逝世后,蜀汉逐步衰落。后魏国大举伐蜀,皇帝刘禅屈服,被俘虏到洛阳。司马昭为了笼络人心,稳住对蜀汉区域的控制,封刘禅为安泰公,还把他的后代和本来蜀汉的大臣五十多人封了侯。有一次,司马昭大摆酒宴,请刘禅和本来蜀汉的大臣参与,宴会中特别叫了一班歌女表演蜀地的歌舞。一些蜀汉的大臣看后伤心地掉

  • 历史上的刘禅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吗?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刘禅,三国

    阿斗扶不起是因为他那句:“此间乐,不思蜀。”翼狮兄仅能看到表面现象,不错, 刘禅在生死大权把握在司马氏手上明哲保身,手下郤正却劝他向司马公讲思蜀,或许还有机会回蜀地,然司马公第二次问刘禅,“安乐公可思蜀否?”刘禅按卻正所讲回答说:“先人坟墓,远在蜀地,乃心西悲,无日不思。晋公必放陛下归蜀矣。”昭曰:

  • “阿斗”刘禅被后人误解千年 是仁德之君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阿斗,刘禅,仁德之君

    “扶不起的阿斗”、“乐不思蜀”等成语典故,对三国蜀后主刘禅作了无情嘲弄。不过,在提交15日举行的纪念刘备入蜀1800周年暨诸葛亮国际学术研讨会的论文集中,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的三国文化专家罗开玉和谢辉所著《三国蜀后主刘禅新论》认为,从帝业上看,刘禅不失为中常之君;从帝品上看,刘禅是中国历史上肚量大的、节

  • 刘禅乐不思蜀背后:破产者寄人篱下的求生之道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刘禅,乐不思蜀

    刘禅亡国之后,作为亡国之君,不仅自家性命,而且包括蜀地百姓的幸福都掌握在人家手里。自己的待遇,直接影响晋国对蜀地百姓的政策。所以,他必须装憨卖傻,处处隐藏自己的才能,才可以瞒天过海,养晦自保。表面的麻木和愚懦的背后,潜藏着过人的狡诈和机智。周寿昌的《三国志集解》评价阿斗说:“恐传闻失实,不则养晦以自

  • “刘禅”是一个比刘备要好的君主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刘禅,刘备

    刘禅他本人在演义中和正史中,虽然表现得不是很好~大家多认为刘禅是个亲小人远~这也并非是刘禅的本意你们想想他一上来~顶头就有个猪兄~让他不能亲临政事~而且诸葛亮~姜微~还有蒋琬,费咦等等~都是把政权握在自己手里的~这样做不是吗?那你们在看看~这个刘禅的为人和处事方面~当然这也引用哦一些别人的文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