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他是战神杀得孙权闻风丧胆 却只能是个配角

他是战神杀得孙权闻风丧胆 却只能是个配角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晴天 访问量:4169 更新时间:2024/2/9 11:17:23

张辽的第一个特点是“狠”。这在第五十三回《关云长义释黄汉升,孙仲谋大战张文远》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当时,孙权围攻合肥,双方在合肥城外摆开阵势进行决战。张辽“纵马当先,专搦孙权决战”。一个“专”字道出了张辽的心思:擒贼先擒王。孙权围攻合肥已久,又有程普率部前来增援,兵力超出张辽数倍。想要击败敌军,最好的办法自然是消灭敌军主帅。这可以看出张辽之“狠”。太史慈眼看张辽直奔孙权而去,自然不会袖手旁观,挺枪骤马与张辽交锋。双方激战七八十合,不分胜负。太史慈是东吴名将,当年大战孙策,威震江东。张辽与之鏖战七八十合,这也印证了当初关羽所说的“此人武艺不在你我之下”,说明张辽武艺高强,体现了张辽的第二个特点:勇。

网络配图

二人交战的同时,曹军将领李典乐进又与东吴将领宋谦、贾华交战。宋谦被李典射中心窝落马。太史慈见有本方将领落马,弃了张辽“望本阵便回”,张辽率兵掩杀,敌军阵脚大乱。看到四散奔走,张辽不忘“擒贼先擒王”的初衷,继续追击孙权。幸亏程普及时赶到,孙权才幸免于难。主帅落荒而逃,士兵自然毫无斗志,很快便被张辽杀得落花流水。

张辽大胜而回,犒赏三军,同时又颁布了一道命令,“不许解甲宿睡”。左右不知何故,都在发牢骚:“今日全胜,吴兵远遁,将军何不卸甲安息?”张辽回答:“非也。为将之道:勿以胜为喜,勿以败为忧。倘吴兵度我无备,乘虚攻击,何以应之?今夜防备,当比每夜更加谨慎。”这又体现了张辽的第三个特点:慎。胜不骄,败不馁,是一名优秀将领的必备素质。面对孙权的优势兵力,张辽没有麻痹大意,随时准备应付新的挑战。

果然,太史慈向孙权提出建议;“某手下有一人,姓戈,名定,与张辽手下养马后槽是弟兄,后槽被责怀怨,今晚使人报来,举火为号,刺杀张辽,以报宋谦之仇。某请引兵为外应。”就在张辽吩咐手下不得解甲宿睡之时,戈定等人便在后寨放火。张辽的命令还来不及得到贯彻就已经出事了。

网络配图

后寨火起,烈焰腾空,耳边“一片声叫反”,急报军情的手下络绎不绝。左右惊慌失措,纷纷叫喊:“喊声甚急,可往观之。”此时,张辽并没有慌了手脚。“张辽出帐上马,唤亲从将校十数人,当道而立”。张辽这是做什么?他是在观察,在分析,在判断。这就体现张辽的第四个特点:定,闻变而不乱,头脑冷静。很快,张辽便得出了自己的结论:“岂有一城皆反者?此是造反之人,故惊军士耳。”这是对局势的一个准确判断。随即,张辽下令“如乱者先斩”,这是稳定军心,是对突发事件的正确处理。

没过一会儿,李典将戈定等人抓住,证明张辽的判断和部署是正确无误的。不过,险情并没有排除。城外的太史慈不知戈定等人的叛乱已被张辽化解,仍然按照原定计划在城外接应。一时间“只听得城门外鸣锣击鼓,喊声大震”。尽管城内局势已经稳定,太史慈的接应起不到丝毫作用,但张辽却抓住时机,认为“此是吴兵外应”,决定趁此良机击败敌军。于是,张辽“令人于城门内放起一把火,众皆叫反,大开城门,放下吊桥”。这体现了张辽的第五个特点:谋,因势利导,将计就计。太史慈不知是计,以为戈定等人的叛乱成功,挺枪纵马先入,这就正中了张辽的圈套。“城上一声炮响,乱箭射下,太史慈急退,身中数箭。背后李典、乐进杀出,吴兵折其大半,乘势直赶到寨前”。此役太史慈战死,孙权撤军,张辽的合肥保卫战大获全胜。

网络配图

孙权命以吕蒙甘宁为前队,自己与凌统居中,其余将领陆续出发将合肥挺进。吕蒙和甘宁很快与迎战的乐进交锋。乐进诈败,将孙权引入张辽布置好的包围圈。张辽、李典杀出直扑孙权。此时孙权的身边仅有凌统的三百余骑,兵力单薄。面对曹军的凶猛进攻,孙权大惊失色,飞马逃过小师桥,侥幸逃脱。凌统所部三百多人全部战死,凌统身负重伤。吕蒙、甘宁被杀得打败,伤亡过半。“杀得江南人人害怕;闻张辽大名,小儿也不敢夜啼”。这一仗不仅体现了张辽之前的诸多特点,同时由展现出它的第六个特点:合,群策群力,发挥团队优势。这是张辽以弱胜强的关键所在。他的这些特点在三国将领当中绝无仅有,真乃曹魏第一名将。不过,由于《三国演义》“帝蜀寇魏”的关系,如此名将也成不了小说里的主角,只能甘当绿叶。尽管如此,他智勇兼备的特点依然一览无余。

标签: 张辽

更多文章

  • 孙权身后不为人知的7位夫人:竟然也取寡妇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孙权

    孙权一生7个夫人,有大家闺秀、寡妇、官奴等。虽然形形色色,但有个共同点,那就是有绝美姿色。然而红颜薄命,在阴冷的后宫之中,女人的明争暗斗和战场上男人的厮杀一样残酷无情。最后的胜利者,唯一被立为皇后的还被宫女缢死,没有人笑到最后。第二个夫人是寡妇第一个夫人姓谢,是会稽郡山阴县世家,天姿国色闻名江东,和

  • 为何孙权打仗大多亲临一线不专信某个将领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孙权

    三国的时候最需要武将,但立功的是他们,不听话的也是他们,或者造反或者叛逃。那么孙权是怎么样驾驭这些强悍员工的呢?上期假想孙权上了电视接受采访,在电视节目里一般旁边都坐着负责点评的专家。中国人是炎黄子孙,姑且称这名专家为“黄教授”,下面听听“黄教授”是怎么点评孙权手腕的。网络配图孙权打仗大多亲临一线孙

  • 诸葛亮为什么出山这么晚?为何不投奔曹操或孙权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诸葛亮

    诸葛亮出山之时,曹操已经占据了大半的天下。若得诸葛亮之助,则平定荆州易如反掌,再灭东吴更是不在话下。而且曹操本人也是不世出的大英雄,文韬武略冠绝当世,任人唯贤更是举世皆知。令人不解的是,放着这样一个大英雄诸葛亮不去投奔,却去投奔落魄无比、而且名声极差的小人刘备,为他出谋划策左右奔走,以至于赤壁一战将

  • 三国野史:孙权向关羽提亲背后隐藏的秘密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孙权

    关羽失荆州这事,很大的一个缘由应该怪孙权。正是这哥们在背后捅了一刀,才使汉寿亭侯壮志未酬,望北长叹。可是,孙权为何要对盟友痛下杀手,很大的一个诱因大概是关羽不解风情,回绝了一门儿女亲事。而这门亲事的首倡者,正是雄踞江东的孙权。至此,梁子就落下了。这个事件,《三国志》如下记载:“权遣使为子索羽女,羽骂

  • 刘备借荆州的真相:孙权为保实力让荆州给刘备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刘备,孙权

    中国民间有句歇后语: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而事实上,刘备借荆州是子虚乌有的事情。东汉时期的荆州包括今天湖北、湖南全境和河南、广东、广西、贵州的部分,据《后汉书·郡国志》记载,当时的荆州分为七个郡,以长江为界,南阳郡在江北,南郡、江夏郡大部在江北,两郡的其余部分和长沙郡、零陵郡、武陵郡、桂阳郡四郡在

  • 他是辅国大臣 而孙权却曾经放火烧过他的家!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孙权

    东吴偏居江南,而此地人才却是星斗一般,数也数不完。孙坚扬起威名,孙策开辟疆土,而孙权则撑起霸业!世人皆知,孙策临死之前将孙权托付给周瑜和张昭,让二人共辅弟弟,坐镇江东,守三世基业,然而实际孙权对此二人的态度却不如想象那般和谐,尤其是对待张昭。网络配图孙权领江东之时,张昭已经45岁,算得上是父亲辈的。

  • 他是名将屡败关羽 孙权亲率五万大军包围他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文聘

    在三国时代,他是曹魏名将,也是属于后来投降曹操的“”投降派“”,他虽然不是“”万人敌“”,但是,曾两次打败有“”万人敌“”之称的关羽,孙权亲自率领五万大军包围了他,想吃掉他,但是,围困了二十多天,不能取胜,根本“”无处下牙“”,孙权对他无可奈何,只好退回,他乘胜追击,打败了孙权。他是谁呢?网络配图我

  • 三国史上武圣关羽为何投降曹操而不投降孙权?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关羽

    喜欢关羽的人,我们总会为其忠义所叹服,“千里走单骑”更成为其忠义的伟大证据。然而,在三国中,关羽的忠义似乎很特别,让人琢磨不透,说其忠吧,他可是投降过曹操的人,说其不忠吧,他又不投降孙权,可以说关羽的忠义在历史上也算是一个谜。那么,关羽为何宁愿投降曹操而不投降孙权呢?对此,作为文学作品《三国演义》,

  • 苏轼轶事:苏轼聊发少年狂 曾自比孙权杀敌报国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首诗的作者是北宋大文豪苏轼。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他在诗、词、文、书法和绘画等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是一位有多方面

  • 揭秘:诸葛亮怎样成功促进孙权和刘备的合作的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诸葛亮

    联吴是诸葛亮一生不变的外交主张,因此,刘备到了夏口以后,诸葛亮对刘备说:“事情已经非常危险了,我请求您让我去向孙将军求救。”得到刘备的允许,诸葛亮来到了东吴。这时候的孙权,率领大军在柴桑观望形势,孙权的内心是犹豫的,一方面,如果曹操打败刘备,完全占有荆州,则曹操马上就会加兵东吴;另一方面,现在联合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