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宋太祖次子赵德昭:有皇帝之数 却没有皇帝之命

宋太祖次子赵德昭:有皇帝之数 却没有皇帝之命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4064 更新时间:2023/12/24 19:13:05

赵德昭并不是正牌的废太子,因为他根本就没有被封为太子,但作为宋太祖赵匡胤名义上的长子,他还是有机会当上皇帝的。

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黄袍加身”,取代后周建立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在宋太祖执政期间,为了防止唐末节度使拥兵自重的局面再次出现,宋太祖通过“杯酒释兵权”等许多手段,逐步削弱了武将的权力,形成了北宋“重文轻武”的风格。公元976年,宋太祖在“烛影斧声”中去世,享年50岁,其弟赵光义即位,就是宋太宗

赵匡胤共有四个儿子,长子滕王德秀,次子燕王德昭,三子舒王德林,四子秦王德芳。德秀和德林都早就死了,因此实际上赵德昭就是太祖长子,赵德芳就是次子。

赵德昭字日新,母亲是贺皇后,乾德二年(公元964年)出阁,按照惯例,皇子出阁就是要分封为王,但赵匡胤认为赵德昭还小,想让他逐渐当王,于是陆续授予了贵州防御使、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职。但在赵匡胤在位期间,始终没有封赵德昭为王。宋太宗赵光义即位以后,封赵德昭为京兆尹,兼侍中、武功郡王,与赵匡胤之弟齐王赵廷美位列于当朝宰相之上。

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赵德昭跟随大军出征幽州。一次军中忽然发生惊变,大家找不到宋太宗了,于是有人提议奉赵德昭为主。赵光义听说这件事以后很不高兴。回军以后,因为这次出征失利了(当时宋太宗带领人马灭掉北汉,乘胜进攻幽州,想一举夺回幽云十六州,成就千古帝业,结果宋军被辽国打得大败,宋太宗坐驴车狼狈逃窜),因此一直没有对攻克太原论功行赏。赵德昭去说这件事情,宋太宗大怒,说:“等你自己做这件事情,也不晚!”即怀疑赵德昭有称帝之心。赵德昭下殿以后就自刎了,宋太宗且惊且悔,抱着赵德昭的尸体说:“傻孩子怎么会这样!”追赠其为中书令,后来又被追封为魏王、吴王、越王。

关于赵光义的即位,民间有许多怀疑的看法。北宋僧人文莹撰写的野史《湘山野录》就称赵匡胤去世前的夜晚招赵光义来喝酒,在烛影中只听得斧子戳雪的声音,赵匡胤曰:“好做!好做!”遂就寝,鼾声如雷,第二天赵匡胤就死了,赵光义即位为帝。也有人称赵光义之所以即位,是由于拿出了赵匡胤、赵光义之母杜太后的遗嘱,为了防止后周幼主被人篡位的场面再次出现,北宋必须册立长君,赵匡胤死后必须传位于弟,才能确保天下太平。

这些话说得倒是有鼻子有眼的,估计是赵光义为了自己即位合理合法现编出来的。但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赵光义死了,皇位一是要还给赵匡胤的儿子,二是要传给弟弟赵廷美。所以赵光义为了把皇位留给自己的儿子,先是呵斥赵德昭使其自刎,然后太平兴国六年(981年)赵德芳病逝(时年23岁),跟着五次三番迫害魏王赵廷美,将其贬至房州,最后郁郁而终。至此赵光义把自己儿子的所有对手全部清除。

所以赵德昭也是一位潜在的废太子,因为赵匡胤死的时候赵德昭已经二十多岁了,完全是一位“长君”,没有必要再立自己叔叔的必要。因此据说赵德昭之母宋皇后在赵匡胤死后派宦官王继恩去传赵德昭即位,王继恩找来的却是赵光义。宋皇后无奈之下,只有摇尾乞怜,请求宋太宗保全他们母子二人性命。

大概是民间也颇为赵德昭、赵德芳兄弟不平,认为他们应该做皇帝,所以赵德芳被百姓封为“八贤王”,手拿金锏,上打昏君,下打奸臣。尽管历史没有如果,但是我们仍不免要猜测,假如赵德昭成为“宋太宗”,他会被辽国打得狼狈逃窜吗?他的后代会在手握重兵胜利在望的情况下签订澶渊之盟吗(尽管现在多认为这个盟约有助于双方开展和平交往)?他的后代的后代出现徽钦二宗这样的无能皇帝造成靖康之耻吗?

不管怎样,同以往的历史相似,一些该当皇帝的人没有当上,但他们的子孙终究当上了皇帝。南宋高宗赵构在南逃途中被吓成阳痿,在没有后代继承皇位,赵光义的子孙又大多不是死了就是被金国俘虏到北方的情况下,不得已选中赵匡胤的后代、赵德芳六世孙赵伯琮为义子,就是后来的宋孝宗。而南宋的最后五位皇帝,则是赵德昭的后代。

标签: 赵德昭赵匡胤自杀

更多文章

  • 宋朝果然很有料:赵德昭神秘死亡的玄机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赵德昭

    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八月,为了给将士们请赏,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武功郡王赵德昭挺身而出,他要替这些将士们说句话,替他们讨要平定太原时候的赏赐了。那么,赵德昭为什么要主动请缨呢?三点足矣。首先,赵德昭认为必须颁赐。按照惯例,只要打了胜仗,就应该犒赏三军,即使打了一个败仗,也要发些抚恤金啥的,要

  • 揭秘:大宋朝八贤王赵德昭神秘死亡的玄机?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赵德昭

    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八月,为了给将士们请赏,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武功郡王赵德昭挺身而出,他要替这些将士们说句话,替他们讨要平定太原时候的赏赐了。那么,赵德昭为什么要主动请缨呢?三点足矣。首先,赵德昭认为必须颁赐。按照惯例,只要打了胜仗,就应该犒赏三军,即使打了一个败仗,也要发些抚恤金啥的,要

  • 赵匡胤为什么会传位给自己的弟弟 事实证明赵德昭并不是最合适的继承人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赵匡胤,弟弟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赵匡胤和弟弟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自古以来,储君之位都是父亲传给自己的儿子居多的,但是为什么赵匡胤却要传给自己的弟弟呢?难道是因为赵匡胤其实更偏爱弟弟吗?其实不见得,宋朝建国初期,是以五代十国的乱世为背景,是一个以能力,以武力说话的年代,但是赵匡胤的

  • 赵德昭为什么没有被立为太子?真相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赵德昭,宋朝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赵德昭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这四位帝王是华夏封建时代四位最杰出的皇帝,但四个王朝里北宋是却不是大一统王朝,一个没有统一天下的朝代,完全有理由相信,如果赵匡胤再活5年一定会统一天下。但最令人不解和疑惑的就是赵匡胤驾崩以及为何不传

  • 赵德昭的一生到底有多窝囊?25岁时皇位被夺,28岁选择了自杀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赵德昭,宋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赵德昭的一生到底有多窝囊?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赵德昭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嫡次子,他上面有个哥哥,不过哥哥在5岁时得病死了,赵德昭实际上是当做太子被老赵加以培养的。值得注意的是,赵匡胤生前并没立德昭为太子,甚至没来得及封儿子为王老赵就“挂”了。出现这种结果都是老赵死得太突

  • 王禹偁:一位直言不讳的宋代文学巨匠,屡受贬谪而不屈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王禹偁,宋朝

    以前学《中国文学史》,当翻到宋代时,开篇总写的是这王禹偁,诗有《村行》,词有《点绛唇》,记有《小竹楼》,传有《唐妪传》,集有《小畜集》,可以说是宋初当之无愧的文坛领袖。记得当年一个人呆在川北大山中过清明节时,虽然知道杜牧那最著名的"雨纷纷",但口中吟诵地却是王禹偁的《清明》。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

  • 王禹偁到底有多聪明 他的学识有多高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宋朝,王禹偁

    做人不能太聪明,尤其是在官场。王禹偁,北宋人,出身寒微,祖上世代都是农民,但是这位寒门的孩子却天资异禀,特别聪明,九岁就能写诗作文。宰相毕士安当年做过济州的从事,也就是王禹偁的家乡,听说有个如此聪明的孩子赶紧召来一见,当场让他做一首《磨诗》,王禹偁张口就来“但存心里正,无限眼下愁。若人轻着力,便是转

  • 王禹偁在政治及文学上的主张是什么 他的词和诗歌提倡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宋朝,诗人

    王禹偁[chēng](954年-1001年),字元之,济州钜野(今山东省巨野县)人。北宋诗人、散文家。政治主张王禹偁为官清廉,关心民间疾苦;秉性刚直,遇事直言敢谏,不畏权势,以直躬行道为己任。一生中三次受到贬官的打击,乃作《三黜赋》,申明“屈于身兮不屈其道,任百谪而何亏;吾当守正直兮佩仁义,期终身以

  • 王禹偁在史籍上的记载是什么样的 相关个人作品选录鉴赏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王禹偁,宋朝

    王禹偁[chēng](954年-1001年),字元之,济州钜野(今山东省巨野县)人。北宋诗人、散文家。史籍记载《宋史·王禹偁传》:王禹偁,字元之,济州钜野人。世为农家,九岁能文,毕士安见而器之。太平兴国八年擢进士,授成武主簿。徙知长洲县,就改大事评事。同年生罗处约时宰吴县,日相与赋咏,人多传诵。端拱

  • 有关于王禹偁的轶事是什么样的 有关于他的评价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宋朝,王禹偁

    王禹偁[chēng](954年-1001年),字元之,济州钜野(今山东省巨野县)人。北宋诗人、散文家。散闻轶事邵氏闻见录王元之,济州人,年七八岁,已能文。毕文简为郡从事,闻其家以磨面为生,因令作磨诗,元之不思,即对曰:“但存心里正,无愁眼下迟。若人轻著力,便是转身时。”文简大奇之,留于子弟间讲学。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