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封德彝:唐初官场上人脉最好的官吏死后评价却很差

封德彝:唐初官场上人脉最好的官吏死后评价却很差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112 更新时间:2023/12/5 8:11:03

李世民因为常年统兵在外,注意人才的招募,在被封为天策上将后,建立的天策府,谋臣武将一抓一大把,更重要的,这帮人,效忠的,是秦王李世民,而不是李渊。势力庞大的李世民,对李建成的太子之位,构成了严重威胁。作为应对,李建成一方面积极要求,统兵镇压刘黑闼,另一方面,拉拢地方势力,培植亲信,杨文干就是太子安插在庆州的自己人,同时拉拢的,还有罗艺和李瑗。武德七年,因为一次私运铠甲事件,杨文干谋反被杀,李建成在众多大人物的保举下,太子之位安然无恙,同时针对事件本身,李渊决定,各打五十大板,李建成的谋士王珪和韦挺,还有秦王府的杜淹,都流放到了四川。

网络配图

李世民和李建成,因为杨文干事件,矛盾公开化了,同时,作为长子,李渊将重心,也慢慢偏向了太子,秦王府处处受到挤压。

王子夺嫡,历来是最凶险的,无数名臣武将,都葬身在这里,但是在这其中,有一个人的生活,过的却很滋润,他跟过杨素、虞世基,甚至宇文化及,最后投靠了李渊,和李世民、李建成的关系都不错,这种万金油般的存在,就是今天的主角,封德彝。

彝,读

yi,字挺难写,意思是盛酒的器具,封德彝的原名叫封伦,德彝是他的字,河北景县人,来自大家族渤海封氏,根据史书记载,这个封氏,年代相当久远,连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朝,都有封氏的祖先记载。

远到上古,虽然有点扯,但是不可否认,封德彝的家族,的确很大,在隋朝,也是当官的命,他的爷爷叫封隆之,年轻的时候,也是青年才俊,前途一片光明。

正当封隆之,畅想美好未来的时候,北魏皇宫爆发内乱,皇帝希望亲政,密诏尔朱荣进入京城,事前得到消息的胡太后,直接把儿子给毒死了,同时紧闭宫门,阻挡尔朱荣。

尔朱荣是镇压叛乱的主力统帅,历史总是有惊人的巧合,不过和尔朱荣相比,董卓是个好人,老董只是把皇帝废了,糟蹋一下宫女,尔朱荣不仅换了皇帝,把所有的高级官员,都杀了。

本来是希望大洗牌,把整个权力层都给换掉,但是这么一杀,引起反弹了。

在那个豪门才能当大官的年代,在朝廷里的,都是大家族,人多、钱多、粮食多,河阴事变后,他们都选择了抱团,也不是为了谁,报仇,关键是为了,活命。引起这么强烈的公愤,事先尔朱荣也没想到,现在人已经杀了,后悔也没用,在京城当老大,是没机会了,临时以元子攸为皇帝,自己回晋阳,至少军权还在自己手里,当个太上皇也不错。封隆之的老爹封回,官拜镇东将军、冀州刺史、右光禄大夫,作为高级别官员,也在这支倒霉队伍里,死在了河滩。作为儿子,封隆之也不去河内,当太守了,老爹死后,第一时间,跑回大本营冀州,在河北,依靠家族影响力,成为冀州刺史,后来主动投降高欢,北齐建国后,官拜太子太保。战乱年代,作为掌握人口和资源的大家族,在几个势力之间来回,也很正常,官老爷要人要钱,家族要安定,各取所需。

网络配图

封德彝的老爹叫封子绣,曾经也是渤海太守、霍州刺史,南朝陈国唯一的一次北上,封子修被吴明彻打败,俘虏去了南朝,后来陈国内乱,封子修才跑回北朝,杨坚建立隋朝后,担任通州刺史。

封德彝出生在公元568年,在看年鉴的时候,发现这么两件有意思的事件:

第一,北周武帝宇文邕,向突厥公主求婚,两家达成战略联盟;

第二,突厥和东罗马帝国结盟,共同出兵攻打波斯,仗打了二十年;

这似乎可以说明,为什么中原大乱,突厥人兵强马壮,硬是没来攻城略地,只是把中原,当成提款机,拿点粮食、金银和女人就走,因为他们的主战场,不在这里。

继续说,封德彝,九岁的时候,也就是公元577年,吴明彻北伐,然后封德彝的父亲,因为战败,被俘虏到了扬州。

史书上没有记载,封德彝是不是也去了江东,但是在公元590年,江南大叛乱,杨素奉命镇压的时候,22岁的封德彝,作为记室跟在身边,杨素看中的,可能就是封德彝对江南的熟悉。

杨素对这个机灵的年轻人很看重,从江南回来,就把自己的堂妹,许配给了他,当时的封德彝,应该算是杨素的助手,行军记室的日常工作,和秘书差不多,能把堂妹许配给他,也是看中了封德彝的潜力。

开皇十三年,也就是公元593年的时候,杨坚想要在陕西麟游县,建一座避暑山庄,也就是后来的仁寿宫,唐太宗以后改名叫九成宫,任命杨素为总负责人,封德彝,就是仁寿宫的土木监。

史书记载,仁寿宫的位置,在岐州以北,而当时李渊,正好在岐州,担任刺史,或许,两个人的关系,是从这里认识的。

杨素在杨坚后期,官位是尚书右仆射,朝堂上的第二号人物,得到杨素推荐的封德彝,在公元595年,正式进入中央,官拜内史舍人。

隋唐时期,三省六部中的中书省,改名叫内史省,杨广时期,掌管内史省的,是内史侍郎虞世基,而封德彝,就是他的第一助手。

关于虞世基的评价一直不好,杨广在史书里,是类似商纣一样的昏君,虞世基作为杨广身边的第一号大臣,待遇肯定也没好到哪里。

其实虞世基和他弟弟虞世南,都是隋唐时期有名的书法家,虞世南在贞观年间,还是李世民的家庭老师,专门研究书法,去世后,由魏征推荐,褚遂良顶替了他的位置。

后来江都兵变,虞世基被杀,宇文化及的大部队,到达洛阳后,被李密打败,封德彝就是在这个时候,来到大唐,投靠他的老同事李渊。

李渊对待这位前同事的态度,史书上记载的,有点奇怪,封德彝刚到长安,李渊原先是不接纳他的,等两人一番长谈,随着几声大笑,李渊决定,升封德彝为内史舍人,不久,再次升职,做了内史侍郎。封德彝来长安的时间,是武德二年,武德三年,李世民就带着大部队,进攻王世充。王世充怎么说,也是隋朝统兵将领中的精英,虽然刚得到的河南大片土地,被李世民给夺了,但是主城,洛阳,依然防守的固若金汤,战争持续了大半年,洛阳城依旧是王世充的。洛阳被围的第一时间,王世充就找窦建德,请求增援。作为隋朝的东都,洛阳建设的相当豪华,更是整个隋朝的中心,窦建德得到王世充的增援请求后,第一时间就兴冲冲的去了。隋末这几支队伍,当家的,王世充、窦建德、李密和李渊,都不简单,现在李密第一个掉队了,剩下三家。

网络配图

窦建德很聪明,他先给李世民和李渊,写了封信,按照当时的形势,王世充和窦建德联合,整体实力上,高出一大截,况且,李世民进攻王世充的同时,李靖把李唐剩余的精锐,带出去打萧铣了。

关中空虚,这是谁都知道的秘密。

窦建德信的内容很简单,既然我来了,咱三家也不要伤了和气,我不去攻打关中,不去攻打长安,你们呢,洛阳也不要打了,回去吧。

老窦的这个威胁,很实际,也很有效,大家都摊开了说,敞亮。

李渊是皇帝,对于这个威胁,当然最担心,和大臣们一番商量,就决定,把李世民召回来,先缓一缓,等聚集实力,下次再打,于是任命封德彝为大使,去洛阳,向李世民转达皇帝的意思。

李世民呢,不愿意。

之所以这么快能围困洛阳城,说到底,就是趁王世充刚刚收复李密的土地,人心不稳,这次退兵了,王世充有了时间,整顿力量,到时候还不知道,谁打谁呢。

这时候的封德彝,已经56岁了,在政坛上,是老江湖。

他决定赌一把,赢了,不仅和秦王勾搭上了,自己的地位,还能再上一层楼;输了,他也只是一个传话的。

从李世民那回来,封德彝就转达了秦王的意思,而且开始说服李渊,更重要的是,类似封德彝这种,熟悉人性的家伙,对窦建德也研究过,认为,老窦看上的,是洛阳,打长安?他看不上。

结果,武德四年,李世民不仅攻陷了洛阳,连窦建德,也一并收拾了,加上李靖南下平定江东,天下,已经是李氏的天下了。

封德彝,如愿以偿,加官进爵,爵是平原县公,官是天策府司马。

武德四年,窦建德在长安被杀,同时征召,窦建德在河北的主将,去长安,因为害怕被杀,这帮人在半路,叛乱,以刘黑闼为首,重新聚集实力,起义;

同年,李世民、李元吉、李建成,李渊的三个儿子,都和刘黑闼交了一次手,在武德五年,被李建成打败,被杀。

武德六年,封德彝官拜吏部尚书。

武德七年,杨文干事件爆发。

武德八年,封德彝再次升职,成为密国公,中书令。

武德九年,玄武门之变,封德彝和萧瑀,都是李渊时期的宰相,分别被封为,尚书右仆射和尚书左仆射。贞观元年,封德彝因病去世,另一位仆射萧瑀,同时也被罢官,唐太宗在登基后,把权力全部收归中央。故事说到这,印象中的封德彝,形象好像不大好,成了两面三刀的人物,但是有一件事,却是和这种形象相反的:武德九年到贞观元年,贵为右仆射的封德彝,得到了皇帝李世民的一项新任务,推举人才。这是个好活,推荐的人,就算是封德彝的门生,如果表现好,皇帝李世民又喜欢,加官进爵的同时,自然都是封德彝的人脉,但是在面对唐太宗的询问时,封德彝是这么回答的:“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为了这事,皇帝和大臣们,也是一种嘲笑,老爷子看不起人,眼光不行了。

网络配图

其实,当时的封德彝已经是,一个近六十岁的老头子了,属于李渊的老臣,如果收了门生,自己遭到贬黜,这些门生的处境就尴尬了,救老师?要被皇帝罚,不救老师?还是要被皇帝罚。

所以何必去害人呢。

非两面三刀,生存技能罢了。

贞观十七年,封德彝的长期饭票,爵位,没了,食邑也没了,谥号从明,变成了 缪。

原因,史书记载,是被人告发,就是因为他的两面三刀,人还在老单位,新单位的工作就找好了,这人不厚道,哈~

标签: 封德彝

更多文章

  • 隋唐乱世奸臣封德彝:隋朝的奸臣 唐朝的治世宰相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宰相,封德彝,隋唐,

    封德彝(568年-627年),名伦,字德彝,以字行,观州蓨县(今河北景县)人,唐朝宰相,北齐太子太保封隆之之孙。封德彝出身于渤海封氏,早年曾为杨素幕僚,后负责督建仁寿宫,升任内史舍人。隋炀帝年间,封德彝受到虞世基倚重,使得朝政逐渐败坏。江都之变后,又投靠宇文化及,任内史令。宇文化及兵败后,封德彝投降

  • 唐朝宰相杨恭仁:隋朝皇室和唐朝边疆问题特使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杨恭仁,唐太宗,突厥,

    杨恭仁(568年-639年),原名纶,后改名温,字恭仁,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人,唐朝宰相,隋朝观王杨雄之子。杨恭仁原是隋朝官员,历任甘州刺史、吏部侍郎,曾平定杨玄感叛乱,后被裴蕴排挤出朝,担任河南道大使,兵败逃归江都。江都之变后,杨恭仁升任吏部尚书。619年(武德二年),杨恭仁投降唐朝,被任命为黄

  • 唐初宰相窦威:隋朝老是被解职的麻烦构建了唐朝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窦威,隋朝,唐高祖,

    窦威(?-618年),字文蔚,扶风平陵人,唐朝宰相、外戚,隋朝太傅窦炽之子,太穆皇后堂叔。窦威出身于河南窦氏三祖房,雅好文史,早年曾出仕隋朝,历任秘书郎、蜀王府记室、内史舍人、考功郎中,后坐事免职。唐高祖太原起兵,窦威补任大丞相府司录参军,参与制定朝廷典制。武德元年(618年),唐朝建立,窦威担任内

  • 唐朝的脱口秀 唐朝名臣温彦博自荐“称解白嘲”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唐朝,脱口秀,温彦博,

    脱口秀这种艺术,不只是现代社会才有,在古代中国早就有了,而且有时候还能说服高层,改变自己的命运。据《大唐新语》记载,唐朝名臣温彦博曾经任吏部侍郎,主持人事选拔工作。有一个名叫裴略的读书人,被吏部淘汰,放到地方去。裴略不服,于是向温彦博自荐,说自己善于脱口秀,“称解白嘲”。于是温彦博要他说说大厅前的竹

  • 温彦博简介 初唐时期大臣一代名相温彦博生平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温彦博,唐代,宰相

    温彦博,字大临,生于北周建德二年,初仕隋,后被罗艺招纳,唐兴,随罗艺投唐,为一代名相。卒于唐贞观十一年。谥曰恭,陪葬昭陵。有文集二十卷,《两唐书志》传于世。温彦博出生于书香之家。父亲温君悠曾任北齐文林馆学士、隋泗州司马。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温彦博不仅有学识渊博的父亲。还有和他一样自幼就博览群书、聪颖

  • 关陇贵族典范驸马杨师道:文武双全抵抗突厥入侵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杨师道,关陇贵族,驸马,

    杨师道(?-647年),字景猷,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人,唐朝宰相,中书令杨恭仁之弟。杨师道出身弘农杨氏观王房,隋亡后投奔唐朝,拜上仪同、驸马都尉,娶桂阳公主为妻,后出任灵州总管,多次击退突厥入侵。历任吏部侍郎、太常卿,封安德郡公。636年(贞观十年),杨师道升任侍中。639年(贞观十三年),又改任

  • 回顾陈玄礼的两次政变 陈玄礼最后的下场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陈玄礼

    陈玄礼这位唐朝名将,不仅见过战场厮杀,更是经历了两次宫廷政变。但是能在经历两次政变之后,还这样持续得到皇帝的信任,怕也只有这陈玄礼一人了。那么陈玄礼两次政变具体是哪两次呢?陈玄礼剧照(网络图)这第一次政变是唐隆政变,李显在成为皇帝之后,对自己的老婆韦后相当的纵容。随话说这后宫不得干政,但是这韦后不但

  • 解析唐朝名将陈玄礼为什么参与两次政变?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陈玄礼

    陈玄礼这位唐朝名将,不仅见过战场厮杀,更是经历了两次宫廷政变。但是能在经历两次政变之后,还这样持续得到皇帝的信任,怕也只有这陈玄礼一人了。那么陈玄礼两次政变具体是哪两次呢?陈玄礼剧照这第一次政变是唐隆政变,李显在成为皇帝之后,对自己的老婆韦后相当的纵容。随话说这后宫不得干政,但是这韦后不但干预了还想

  • 揭秘:陈玄礼经历了两次政变之后为何还深得皇帝信任?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唐玄宗,杨玉环,陈玄礼,高力士

    陈玄礼这位唐朝名将,不仅见过战场厮杀,更是经历了两次宫廷政变。但是能在经历两次政变之后,还这样持续得到皇帝的信任,怕也只有这陈玄礼一人了。那么陈玄礼两次政变具体是哪两次呢?这第一次政变是唐隆政变,李显在成为皇帝之后,对自己的老婆韦后相当的纵容。随话说这后宫不得干政,但是这韦后不但干预了还想自己做皇帝

  • 唐朝宰相张行成人物生平简介,拥戴唐高宗继位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张行成

    早年经历张行成早年曾师从河间名士刘炫,隋末时被举为孝廉。他在谒者台担任散从员外郎,隋亡后又效力于王世充所建立的郑国,授为度支尚书。历职升迁武德四年(621年),李世民灭亡郑国,逼降王世充。张行成也归顺唐朝,因曾是隋朝官员,被任命为谷熟县尉。他家境贫寒,代替县中计吏留在京城长安,并参加制举考试,结果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