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郑仁泰是李世民的心腹将领,为何李治却不愿重用他呢?

郑仁泰是李世民的心腹将领,为何李治却不愿重用他呢?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1557 更新时间:2023/12/28 6:57:29

俗话说一将功成万骨枯,自古以来每个成功的武将都是在战场上浴血奋战奋勇杀敌而来,而每次战役即便大获全胜,己方也免不了大量士兵的伤亡。但是对很多士兵来说马革裹尸就是他们的宿命,为了保家卫国死在战场上也算死得其所。

李世民有一心腹爱将,在一次出征征战的时候带领了一万多人去追击敌人,结果敌人没找到,一万多士兵回来的只有800多人,后来资治通鉴揭开了这件事情的残忍真相。

郑仁泰是李世民时期的老臣,深得李世民的器重。但是唐朝开国初年,人才济济,有李靖,秦叔宝,尉迟恭之流,郑仁泰根本没有多少一展所长的机会。但是因为他是玄武门之变的功臣之一,李世民对他一直非常看重。及至李治登基后,当初的开国武将们大多已经因为年老去世,郑仁泰才得到了崭露头角的机会。当时北方的少数民族铁勒部凶猛来袭,李治认为郑仁泰既然是自己父皇李世民的心腹爱将,带兵打仗的本领一定很高强。他命郑仁泰和薛仁贵兵分两路将铁勒部赶出去。

薛仁贵的运气非常好,到达北方边境后遇上来犯的铁勒部,他运筹帷幄,带领军队将对方杀了个落花流水。铁勒部不敌,很快逃跑。反观郑仁泰率领的军队,根本没有看到铁勒部的影子,但是因为铁勒部已经逃跑,郑仁泰就此撤退也没什么。郑仁泰却觉得此次出征机会来之不易,如果没有立下寸功就此折返面上无光。遂在斥候报告发现一股铁勒残余部队之时他没有细细分辨当地的地理环境即带领一万四千多士兵追了过去。

没想到他率领的这支军队却在沙漠里迷了路,天空还下起了鹅毛大雪,士兵所携带的粮食很快吃光,不得不杀掉战马充饥。最后这支一万四千多人的军队回来的时候只剩下800人。回朝后李治才看清了郑仁泰领兵作战的本领,再也不敢委以重任。

资治通鉴详细记载了这件事情,所带领的那支军队除了回来的那800人,其它士兵一方面因为饥寒而死,一方面被其它同伴所分食。保家卫国的士兵们落得这样的下场实在残忍。

标签: 唐朝郑仁泰

更多文章

  • 张公瑾: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十八位,他有着怎样的经历?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张公瑾,唐朝

    贞观十七年(643年),唐太宗李世民为了纪念当初一同打天下的诸多功臣,命阎立本在凌烟阁内描绘了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这就是后世所熟知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其中排在第十八位的是郯国公张公瑾,今天就来说说他的故事。张公瑾出身敦煌张氏,原为王世充部下,武德元年(618年),他与崔枢一同献城投降唐朝,因此被任命

  • 张公瑾是谁?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张公瑾,唐朝

    张公谨是唐朝将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历史上真实的张公瑾,不是北京顺义人,而是河南濮阳人。张家也不是什么北京地区的豪强家族,而是世代为官。张公瑾的曾祖,在北魏的时候还做过侍中,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宰相。但是后来,因为时代变迁,中间经过了好几次改朝换代,所以张

  • 历史上真实的张公瑾是怎样的?与演义小说中有何不同?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张公瑾,唐朝

    张公谨(594年-632年),字弘慎,汉族,魏州繁水人,唐朝将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在隋唐演义当中,张公瑾是单雄信的结义兄弟,祖上是北京顺义那边的一个豪强。后来到了张公瑾这一代,张公瑾去了幽州王罗艺手底下做将军,后来跟着罗成一起投降了唐

  • 唐朝将领张公瑾和李世民之间发生过什么样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张公瑾,唐朝

    大家好,说起唐朝将领张公瑾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公元621年,李世民率领秦琼、程知节、尉迟敬德等人在谷水打败王世充,然后挥兵围困洛阳。王世充坚守城池,李世民围城十日,没有丝毫突破。这时,李勣和尉迟恭向李世民推荐一人,此人名叫张公瑾,早年曾在王世充麾下效力,四年前投奔李渊。张公瑾力大无穷,和王世

  • 张公瑾是大唐的开国功臣,他有哪些传奇经历?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唐朝,张公瑾

    张公瑾的名字我们听来可能会比较陌生,他是大唐的开国功臣之一,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他被称为大唐第一奇才,这是为什么呢?张公谨(594年-632年),字弘慎,汉族、魏州繁水人(今河北魏县边马一带)唐朝将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接下来是张公谨简介。张公谨是唐初的政治和军事将领,开始在王世充的唐代皇帝李

  • 百济裔名将黑齿常之:被酷吏逼死的绝世军神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黑齿常之

    他器宇轩昂,英勇善战,先以大唐为敌,后为大唐将军;他是初唐史上杰出的名将,战绩辉煌。由于武后的猜忌和酷吏的逼供,他用“自缢”的方式“抗争”,令人悲叹。他就是生于百济的大唐名将--黑齿常之。网络配图当时朝鲜半岛上百济、新罗、高句丽三足鼎立。据载,黑齿氏,属于高丽族,出自百济(今朝鲜半岛西南部),百济建

  • 大唐百济裔名将黑齿常之:被酷吏逼死的绝世军神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黑齿常之,百济,名将,

    他英姿飒爽,勇冠三军,他先是大唐的敌人,后为大唐的将军,他战功赫赫,是初唐史上翻云覆雨的人物,由于武则天的猜忌和酷吏的逼供,他用“自缢”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结局惨烈,令人扼腕叹息。黑齿常之,这位生于百济的大唐名将,他的一生都是波澜壮阔的铁血传奇。黑齿常之并非唐朝人,他出生于唐朝的属国——百济国。

  • 黑齿常之简介 唐朝著名军事将领黑齿常之生平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黑齿常之,唐朝,唐朝名将

    黑齿常之(630—689年11月26日),百济(位朝鲜半岛西南部)西部人,黑齿氏,唐朝著名军事将领。黑齿常之并非唐朝人,他是出生在唐朝的属国——百济国。黑齿常之的早年事迹不详,长大以后,身高七尺有余,善于用兵,史称其“骁勇有谋略”(《旧唐书·黑齿常之列传》)。后来黑齿常之在百济国任达率(百济官名)兼

  • 大唐名将之契苾何力:少年有胆气,独猎阴山下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唐朝,名将,契苾何力

    他是唐朝最著名的蕃将,生为大唐人,死为大唐鬼,其忠贞不渝,令人荡气回肠,“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他精通汉文,让饱学之士发出“礼失求之于野”的感慨,他以德报怨,让朋友和对手都为之动容,他勇猛绝伦,让敌人闻风丧胆,望风而逃,他就是契苾何力,他就是大唐高大伟岸的男人。契苾何力大约生于唐高祖武德三年(公

  • 铁勒族大将契苾何力:希望为唐太宗殉葬的义士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契苾何力,契丹,薛延陀,

    契苾何力(?--677年),铁勒族人,祖与父都为可汗。“契苾”是他所属部落的名称,而“何力”则是他的名字。契苾部落在迁入内地之前,主要活动在阿尔泰山及天山一带。契苾何力九岁那年父亲去世,632年?贞观六年,他与母亲率领本部一千余众内属,唐太宗将他们安置在甘凉二州(今甘肃张掖、武威一带),并任命契苾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