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王维的弟弟王缙:唐朝时期的宰相,揭秘其生平经历

王维的弟弟王缙:唐朝时期的宰相,揭秘其生平经历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3600 更新时间:2023/12/26 19:07:09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王缙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王缙是一个大人物,安史之乱后,他当时已是宰相级的官员了。

史朝义平,诏宣慰河北,使还有指,俄拜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说起王缙,大家也许不熟悉,说起王缙的哥哥,大家应该非常熟悉,因为王缙的哥哥就是大诗人王维

我们熟悉王维,是因为王维一生留下众多经典的诗画,关键是,我们中小学课本中,收录了很多王维的诗,一个人如果不会背两三首王维的诗,那多少有点像文盲了。

因为你只要上过学,怎么也知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吧;怎么也知道“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吧;怎么也知道“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吧。如果稍高一点,怎么也知道“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吧。

但是在政治生涯上,王维似乎远远逊色于他弟弟王缙。

安史叛军进入长安后,王维一度出任伪职,大唐皇帝收复长安后,一度要治王维的罪,但是他弟弟王缙却是平叛功臣,仅此一桩,双方的地位就相差甚远了。关键是,王维之所以可以躲过这一劫,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弟弟一心维护他。

贼平,陷贼官三等定罪。维以《凝碧诗》闻于行在,肃宗嘉之。会缙请削己刑部侍郎以赎兄罪,特宥之,责授太子中允。

有时候,人生的成败真的很难预料。比如,王维、王缙兄弟,你说人生谁更成功呢?

在当时去看,肯定是王缙更成功,但是历史长河流过,一千多年以后,知道王缙的人有几个?而不知道王维的人,还是前面的话,那多少都可以称得上文盲了。

我们书归正传,从王缙入幽州说起。

皇帝让王缙到幽州当节度使,是因为幽州节度使李怀仙被自己的小弟给火并了。

李怀仙被火并出局后,幽州军区出于对中央政府的起码尊重,马上就向中央政府汇报了这个消息,总而言之,李怀仙不忠不义,被忍无可忍的将士火并了,现在由朱希彩暂时管理幽州,希望中央政府赶紧任命新的节度使。

朱希彩杀李怀仙也,诏拜卢龙节度使,至幽州,委军于希彩乃还。

虽然说幽州军区在向中央政府汇报这件事时,用的是标准的外交辞令,但是相关意思表达的非常清楚,那就是幽州军民希望朱希彩出任幽州节度使,希望中央政府能批准!

但是面对幽州军区的这种外交辞令,中央政府那是揣着明白装糊涂,总而言之,既然你们希望中央政府任命一个新的节度使,我们这就让宰相级的王缙到幽州当节度使。

看到中央政府这样揣着明白装糊涂,幽州军民就只能陪着中央政府继续演戏了。总而言之,中央政府竟然给幽州派来这样高级别的官员当节度使,实在太让我们感动了。再总而言之,我们一定会在新节度使的领导下,把幽州建设成模范军区!

但是在各种礼貌的、热情的招待背后,王缙却显然真切的感觉到,这里并不欢迎他。如果强行留在这里,明天出了什么后果,只能怪自己不长眼了。

此时,大唐帝国解决幽州的唯一机会,就是幽州内部出现鹰派、鸽派之争,而且鸽派力量非常强大。我这里说的鸽派,是指倾向于对中央政府妥协的力量。

只要出现这种局面,以中央政府强大的基本盘,再派一个地位极高、极尽干练的人坐镇幽州,应该是有机会解决幽州的。

但是很不幸,在地缘最利于割据的幽州,鸽派的力量实小的可以忽略不计。所以王缙经过简单的观察之后,就决定退出幽州,因为强行解决幽州,很容易弄巧成拙的。

总的来说,当时的中央政府还没有巩固好内政,关中、河南、山西的军区,还没有控制好;如果有机会就在幽州插一脚,自然最好;如果没有机会,也不必强行去做。

这是安史之乱结束后,中央政府第一次,试图在河北削藩的具体行动。但是整个过程,几乎就是隔空对了两招,然后就结束了。

己亥,王缙如幽州,朱希彩盛兵严备以逆之。缙晏然而行,希彩迎谒甚恭。缙度终不可,劳军,旨余日而还。

王缙退出幽州后,河东节度使也死了。

河东军区的表现和幽州大小同小异,总而言之,节度使死后,也是马上向中央政府汇报这个消息,并且希望中央政府任命新节度使。

在这种背景下,皇帝就任命王缙为新一任河东节度使。

大约是因为幽州军区的表现,感染了河东军区,所以河东区看到王缙做为一个文职官员,敢接管河东军区,难免会有意无意想给王缙点颜色看看。

但是很不幸,作为割据的地区,河东与幽州的地缘相比,那差的可不是一点半点。王缙面对幽州的骄兵悍将,表示退缩,并不意味着他面对河东的骄兵悍将也会退缩。

所以,敢挑衅王缙的河东高级将领,很快就让王缙砍了。

王缙的意思很简单,我不敢动幽州的骄兵悍将们,并不意味着我不敢动河东的骄兵悍将。总而言之,千万不要说我看人下菜,我就是看人下菜的!你们想不服中央政府,先掂量掂量自己有几斤几两,否则,害死了你自己,那还是好的,因为这很容易害死你全家的!

面对王缙这样强悍的态度,河东将领终于不敢嚣张了。

会辛云京卒,兼领河东节度,让还河南副元帅、东都留守。太原将王无纵、张奉璋恃功,以缙儒者易之,不如律令,缙斩以徇,诸将股栗。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河东的骄兵悍将并不是第一次享受这种待遇了。上一次,河江军人用武力拥戴节度使,结果呢,他们拥戴上位的节度使,迫于中央政府的压力,很快就把拥戴他上位的骄兵悍将砍倒一大片。

辛云京闻之,亦推按杀邓景山者数十人,诛之。由是河东诸镇率皆奉法。

河东骄兵悍将的这种惨痛遭遇,更让人清晰的感觉到,许多事,真是和尚摸得,你可摸不得!

当然了,这种惨痛的经验教训,并不是一两次,就可以让人们清晰的记住。因为前面放着巨大的利益,人们难免会感觉,许多人被打得满脸都是血,只是因为他们玩的不够好;自己过去玩,就可以避免这种结果。

而代宗皇帝、德宗、宪宗皇帝,随后所作的事,就是不断的用血的教训,让人们清晰记住这个惨痛的教训。总而言之,如果你的地缘位置不够好,千万不要盲目学习河朔地区,因为学习的结果,那就是害人又害己!

德宗时代,李泌用怀柔的手段解决陕州不服王化的军人。但是随后的结果,就是皇帝让李泌把带头闹事的人全押送到中央政府。

李泌一再告诉那几个人说,你们不会有事的;并且一再向皇帝为这几个人求情,总而言之,我曾答应过他们不会有事的,希望皇帝放他们一马;关键是这几个真的有事了,以后我们再用怀柔政策时,谁还会相信我们呢?

但是很不幸,皇帝并没有给李泌面子,于是相信李泌不会有事的七十多个陕州将领,全部被皇帝杀了!

上籍陕将预于乱者七十五人授泌,使诛之。泌既遣抱晖,日中,宣慰使至。泌奏:“已遣抱晖,馀不足问。”上复遣中使至陕,必使诛之。泌不得已,械兵马使林滔等五人送京师,恳请赦之。诏谪戍天德;岁馀,竟杀之。

宪宗时代,有一个军区闹事,皇帝用诏书表示理解他们的行为,总而言之,我保证你们没事。

但是结果呢?很快就秋后算账了!

关键是,什么叫罚不责众?皇帝表示无视!因为新去的军政长官,摆酒宴招待大家,把参与叛乱的人都挑出来,一通砍瓜切菜的乱砍,当场就杀了一千多人!据说,当时血光冲得一丈多高,过了很久才消失。

华视事三日,大飨将士,伏甲士千人于幕下,乃集众而谕之曰:“天子以郓人有迁徙之劳,特加优给,宜令郓人处左,沂人处右。”既定,令沂人皆出,因阖门,谓郓人曰:“王常侍以天子之命为帅于此,将士何得辄害之!”语未毕,伏者出,围而杀之,死者千二百人,无一得脱者,门屏间赤雾高丈余,久之方散。

面对皇帝这种玩法,人们都觉得太残酷了,而且难免还是李泌表达过的观点,我们这样用欺诈手段解决军区闹事的问题,以后谁还敢信我们的话呢?

但是皇帝的态度很简单,那就是必须得让人清楚看到一个事实。总而言之,你试图割据时,千万考虑好后果。换而言之,我绝不会轻饶你们的,你们千万不要报以太多的侥幸!

你们想逃过这种惩罚,就好好向河朔三镇学习!但是你们在学习前,先看看自己有没有这种资本。如果没有这种资本,就做好被砍脑袋的准备。总而言之,老子如果连你们这种毛贼都治不了,天下还不乱了套。

千万不要说我看人下菜,我就是看人下菜的!希望你们在吃菜的时候,先看掂量好自己有几斤几两,千万不要看别人吃这种菜,你们也就随便乱伸筷子。

也别说我不讲信义!和你们这些乱臣贼子,有什么好讲信义的?我就是要连哄带骗的收拾你们,你们如果不服,就跟我硬扛到底,看我怎么收拾你们!

面对巨大的利益,这种惨痛的经验教训,很难让人一下真正吸取,所以前仆后继向前冲的人太多了。但是经过皇帝持续多年的残酷打击后,人们渐渐终于明白了,河朔三镇的成功,真的不是谁也能复制的。至少绝大部分地区,想复杂这种成功,通常都会死得很难看。

甚至而言,就算是河朔地区想维持这种成功,也得随时准备好众多人头,准备让中央政府来收割。因为面对河朔地区这种不服王化的行为,中央政府肯定会大打出手的,在此过程中,河朔地区想实现零伤亡,那就是如同做梦的想法;关键是,千万不要以为牺牲的永远只是那一地的无名炮灰,因为在此过程中,那些有希望当节度使的人、或是当了节度使的人,也随时可能被人割下脑袋。

总的来说,这个世界上就没有白来的成功。所以,你看到贼吃肉的时候,没事也看看贼挨打的场面。

总的来说,在代宗时代,中央政府与河北地区的关系一直比较稳定。

因为中央政府需要时间巩固内政,所以面对河北地区不服王化的行为,只要感觉不是太出格,通常总是会接受的;而河北地区通常也不敢做什么太出格的事。

当然了,在此阶段,军人火并节度使,拥戴自己喜欢的人当节度使,中央政府通常会表示认可的,最经典的就是幽州火并节度使李怀仙,拥戴朱然彩当节度使,中央政府经过简单的博弈,就接受了这个事实;再经典一些的就是,淮西节度使李忠臣,被部将李希烈赶走,皇帝经过简单的博弈,也接受了李希烈成为淮西节度使的事实;总的来说,整个过程大家就是隔空过过招,从来没有真正撕破脸。

当然了,在这个阶段,各种事实上存在的世袭,皇帝也表示接受。最经典的就是田神功死后,他弟弟田神玉接替他的位置;再经典一些的,就是薛嵩死后,他弟弟薛接替他的位置;再经典一些的就是田承嗣死,他侄子田悦接替他的位置,对此,中央政府也都没有表示强烈反对。

当然了,等中央政府内政巩固的差不多时,类似的行为,中央政府就不会接受了。至少,中央政府绝不会轻易接受这种事实的。于是中央政府与河北藩镇的矛盾开始难以调和了。

在代宗时代,中央政府只和河北藩镇大打出手过一次。

这一次的起因,简单的看,就是魏博田承嗣用武力兼并昭义节度使。实际上,它的原因显然比这要复杂得多。

标签: 王缙唐朝

更多文章

  • 王维的弟弟是谁?王缙人物生平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王缙

    科举及第后,累任侍御史、兵部员外郎等官。“安史之乱”时,任太原少尹,协助李光弼守太原,颇有功绩和谋略,被舆论所推重,升任宪(刑)部侍郎。后,两次出任宰相。外任河南副元帅、侍中持节都统河南淮西、山南东道诸节度行营事、东都留守、河东节度使兼太原尹、北都留守等军事要职,并以“才微位高”、“无益时事”、不应

  • 王维的弟弟王缙,因受贿差点被杀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王缙

    唐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次年正月初一,安禄山在洛阳称帝。5个月后,叛军攻陷长安,将捉住的数百名梨园弟子送到洛阳。这年秋季的一天,安禄山在凝碧池边宴请群臣,乐工雷海清扔掉乐器,西望长安痛哭,安禄山将其肢解示众。此事传到被关押在洛阳的王维耳中,王维赋诗感叹:“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

  • 刘晏对稳定乱世的作用,刘晏的改革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唐朝

    唐末藩镇割据,已成乱局。中央政府当然不可能坐视不管任由下去。开元盛世的滋味还没享受尽呢,何况唐朝毕竟立国数百年,也并非一夕而亡。于是中央政府与地方藩镇之间的角逐就自然开始了。在这期间,出现了中兴之主唐宪宗,名将郭子仪等,但在这背后确实是刘晏这样的能臣苦心操持。刘晏的改革我以为主要有三点是后世典范。首

  • 刘晏是谁?刘晏在唐朝很有名吗?刘晏生平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刘晏,唐朝

    刘晏,是唐代著名的经济改革家和理财家,信奉道家。字士安,曹州南华(今山东东明县)人。这个人不得不说,是个超级神童啊!还被后来的《三字经》列名,《三字经》中这样讲到,”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彼虽幼,身已仕。“才七岁时,被选为神童,八岁就做了太子府的文字典籍方面的校对官。刘晏最先得到玄宗的赏识

  • 裴遵庆人物生平简介,《裴遵庆传》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裴遵庆

    年既长,始以仕家推荫为兴宁陵丞,调大理丞。边将萧克济督役苛暴,役者有丑言,有司以大逆论,遵庆曰:“财不足聚人,力不足加众,焉能反?”由是全救数十族。频擢吏部员外郎,判南曹,不久担任徐州刺史。天宝时,选者岁万计,遵庆性强敏,视簿牒,详而不苛,世称吏事第一。肃宗时,为吏部侍郎。萧华辅政,屡荐之,拜黄门侍

  • 唐朝宰相裴遵庆神道碑,墓志一览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裴遵庆

    裴遵庆,出身河东裴氏,唐肃宗、唐代宗时的宰相。其神道碑位于今河南洛阳万安山南,此碑全称《大唐故金紫光禄大夫吏部尚书留守东都贞孝公赠司空裴府君神道碑铭并序》,由朝议大夫守太常卿兼修国史充礼仪使赐紫金鱼袋上柱国杨绾撰文,嵩阳县令卢晓书并篆额

  • 唐朝宰相裴遵庆,敦守儒学显英才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裴遵庆,唐朝

    《旧唐书·裴遵庆传》载;裴遵庆(?—775),字少良,绛州闻喜人(今山西闻喜县)。代袭冠冕,为河东著祖。裴遵庆出身于世家大族河东裴氏,自幼好学不倦,博览群经,不涉当世之务。年长时以父荫担任兴宁陵丞,又调整为大理丞,擢拔为吏部员外郎,判南曹。肃宗时,历官吏部侍郎,清正介直,拜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 李揆怎么读?李揆是谁?他是哪个朝代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李揆

    李揆[lǐ kuí],字端卿,荥阳(今河南荥阳)人,生于公元711年,卒于公元784年,享年七十四,谥曰恭。李揆出名主要是在唐肃宗时期,因为肃宗对其的称赞。据史书以及《李逵传》对他的记载,可以看出李揆是一个风姿优雅,举止温文,容貌出色的男子,一举一动之间都能吸引不少人。旧唐书《李揆传》中有这么一段记

  • 李岘:信安郡王李祎第三子,曾历任要职,多有功绩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李岘,唐朝

    李岘(709年~766年),字延鉴,祖籍陇西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人。唐朝宗室、宰相,唐太宗李世民玄孙,吴王李恪曾孙,信安郡王李祎第三子。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门荫入仕,历经三朝,一生历任多州刺史,两度出任江陵尹,多次担任京兆尹,五次登上相位,六次官拜尚书,七次

  • 齐映遇到一老人,老人问:想当宰相还是成仙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齐映,野秘

    有一位叫齐映的相公参加了进士考试,到省里打听消息,住在礼部的南院,遇上雨不能出去吃饭,心里犹豫不决,不知到什么地方去,就慢慢走在墙下。有一位老人,穿白色衣服,拄着拐杖,两个小仆人跟在他身后。老人向齐映作揖说:“日头已经升高,你大概还没吃饭,我家离这不远,你能到我那去吗?”齐映道谢,跟着老人来到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