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裴兴奴,一个与大诗人结缘的琵琶女子,犹抱琵琶半遮面

裴兴奴,一个与大诗人结缘的琵琶女子,犹抱琵琶半遮面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3791 更新时间:2023/12/8 7:18:26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1)裴兴奴年幼丧父母,沦为歌妓

裴兴奴出生在长安东南曲江,父亲是京城官吏,母亲和父亲志趣相投,擅长书法绘画,爱好音乐,他们跟宜春院音乐家李龟年是莫逆之交,经常请到家里小酌,酒后之余,引笛吹箫,放声高歌。兴奴自小耳濡目染,这样的家庭环境对她的成长很有好处,父母也将她视如掌上明珠。

天有不测风云,兴奴五岁的时候,长安发生鼠疫,父母相继染病,父亲在临死的时候凄然泪下,气喘吁吁地拉着好友李龟年说:“妻已先我而去,这一双儿女就劳仁兄代为抚养了,我九泉之下当感恩不尽。”

李龟年含泪答应,将兴奴视如己出。不久便把她送入宜春院学习,拜歌唱家许和子为师,自己也经常抽空指点。兴奴每日起床梳洗罢,便开始弹琵琶,直到夜深人静,仍然不辍。她的一曲“霓裳羽衣曲”让长安满座皆惊,世人赞她道:“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兴奴艺术天赋极高,不到十岁就红遍长安,十四岁的时候已经出落得亭亭玉立,经常在教坊演奏,成为长安城里有名的歌女,不少富贵子弟为她的美貌和歌技倾倒。

她少年得志,便挥金如土。不久,李白听闻她的朝欢暮乐,吃惊不小:人们都说我是骄奢淫逸、把宝马和貂皮大衣都当了换酒喝的人,难道还有胜于我者?大诗人李白便专门到长安拜访她,果然名不虚传。诗人高举酒杯劝道:

“今录子美句,与兴奴共勉。”

兴奴不以为然,却红云娇羞。

李白提笔书写道:“彤厅所分帛,本自寒女出。”写完,将笔一挥,狂笑出门而去。

她却淡然一笑:“真是一个狂生!”之后,她依然故我,根本不把诗人的规劝放在心上,纵情歌舞酒乐,“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2)白居易答应娶她,王维救她性命

那时,诗人白居易在唐宪宗时任官,曾与好友贾岛孟浩然探访长安。早闻兴奴才气,尤善琵琶,便去拜访。她仰慕白居易才华,一时便与他往来密切,并以终身相托。

不久,白居易得罪显贵,被贬为江州司马,临行时与兴奴约好娶她。

盛极必衰,物极必反。这秋月春风等闲度的日子没过多久,安史之乱发生,安禄山进了皇宫,他召来兴奴说道:“兴奴,久闻你反手琵琶弹得绝妙,快来一曲以娱孤家。”

“小女子久已不弹,手艺生疏,望殿下恕罪。”她想,我哪能娱乐逆贼?

“大胆,你分明不愿孝顺我,来人,把她的手给我剁了!”话音刚落,几个彪形大汉持刀站到了她的面前。

突然,大诗人王维站出来求情,道:“大王息怒,前几日宁王府中传她弹奏,她手艺生疏也没法,饶了她吧。”

于是,安禄山也想拉拢文人,就放过了她,说:“那就随便弹吧。”

她弹了一曲《怨别离》,刚一拨弦索,五弦俱断,再也无法弹奏。

后来安禄山败,王维写诗给兴奴,让她带给圣上,向朝廷认错:“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花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

裴兴奴投桃报李帮他说情,玄宗免了王维死罪。

(三)投奔韦应物未得, 以船为家, 四处漂零

一日,王维上门道谢,久经寂寞的兴奴喜出望外,她轻轻地依偎在王维怀中,述说着分别后的酸甜苦辣,说到动情处不免相拥而泣。王维看她过得艰难,思考良久说道:“你在长安也不好过,我的诗友韦应物现任苏州刺使,你可前往江南,觅一住处,寻他照顾你吧。”

兴奴点头应允,即刻程。她千里迢迢来到苏州投靠韦应物,却不知韦应物已经离任返乡。于是,她只能自己打点生活。

那个时候,你总得挂一块做生意的牌子,她记得鱼玄机当年就挂了一个含蓄的店名——“鱼玄机诗文候教”,心想,我的牌子就弄直白点,就写着“原京都名艳裴兴奴在此”。可她哪里知道,人们凡是看过这个店名的都直摇头,叹道:“这就是差距,老子在苏州,啥美女没见过?”

公子哥们对这个来路不明的半老徐娘不感兴趣,朝廷根本不给补贴,她日子过得十分清苦。

一天,商人刘一路过苏州,他曾经去过长安,听说过兴奴的美貌,就想娶她。鸨母贪财,劝兴奴嫁给刘一,兴奴坚决等候白居易。鸨母便与商人密谋,骗兴奴说白居易已死,她走投无路,喟叹自己时运不佳,下嫁商人总比沦落风尘好点。不久,刘一趁机娶了兴奴。

从此之后,整整十年,她以船为家,南来北往,随着越发的年老色衰,富商也就越来越重利轻离别了。

每每,兴奴只落得独守空船,悲对明月,泪湿衣衫,四处漂零。

一个枫叶萧瑟的的秋日,刘一与兴奴夜泊江州,她偶然得知白居易被贬江州,兴奴千辛万苦打听到白居易的任所,常常在月下弹拨琵琶,寄托相思,但终未见到居易身影。

在江州生活几日,她听到了关于胡秋娘用甘露池的水医治好老百姓眼病的故事,心里十分感动,便决心去拜访胡秋娘。

(四)拜访胡秋娘,成为知己

一日,她把船停泊在浔阳江头,上得岸来,观看了胡秋娘所建的甘露池,正在这时,胡秋娘却来到了她的身边。原来,秋娘听说兴奴专程来拜访她,心里着实过意不去,特地前来迎接。

两位歌女相见恨晚,好得就象亲姐妹似的,她们携手进入船舱,促膝谈心。兴奴说:“秋妹这样年轻美貌,又有一副菩萨心肠,街头巷尾人人赞扬,实在可敬。”

秋娘说:“姐姐说哪里话来,我们卖唱之人,要看别人的脸色行事,低三下四地过活,成天泪水往肚里咽,能为乡亲们做点好事,死而无怨了。”

裴兴奴叹了口气说:“唉,妹妹言之有理啊。”

她们越谈越投机,从白日谈到黄昏,从月出谈到黎明,整整谈了三天三夜。当谈到自己的悲惨身世时,不禁声泪俱下,兴奴抱起琵琶,面对茫茫月色,拨动琴弦,伴着呜咽低泣的江水,弹起了催人泪下的曲调。

秋娘也情不自禁地和着音韵,歌喉宛啭,如珠落玉盘,唱起了凄凉悲伤的歌词,控诉着人间的不平。兴奴正弹到悲伤怨恨之处,只听“砰”的一声,琴弦断了。她愤愤地说:“这苦日子实在难熬。秋妹呀,我再也不愿过这种寄人篱下的生活了。”

胡秋娘也泪眼婆娑,说道:“姐姐呀,我也早有这个打算,只是我们到哪儿去安身呢?”

兴奴说:“天下之大,难道就没有你我姐妹立足之地吗?天涯海角,我们远走高飞吧。”

兴奴说着,忽地站了起来,一步步走到船头,把琵琶向岸上一抛,那琵琶“噗通”一声,正巧落进胡秋娘修建的水池里。待到金鸡报晓,天色微明时,她们的船只已经不见踪影了。唯独浔阳江头的水池里升起了一座飞檐亭阁,时人惊异:传说这是歌女的琵琶化成的,取名叫做“琵琶亭”。

(五)再遇白居易

第二年深秋,兴奴思念白居易之情更浓,再次泊船浔阳江头,独坐空船,往事如烟,涕泪纵横。她抚弄琵琶,弹了一曲《昭君怨》,琴声如泣如述,音波婉转。

这天夜里,恰好江州司马白居易与好友元稹泛舟江中,听到了凄婉的琵琶声,顺着琵琶声上船探访,找到了兴奴。兴奴哭诉情由,敞开了心扉,白居易感慨不巳。

人生如若初见,但他们却将初见和再见隔断了数十年,这是怎样的一种境遇啊,白居易举杯吟道:“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兴奴娇羞掩面,欲言又止,深情拨弄着琵琶。

白居易百感交集,多年的离愁别绪在心中萦绕,叹道:“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夜半冷月,兴奴琵琶声咽,白居易何尝不是感同身受,他的官场仕途坎坷,高声吟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白居易理解兴奴,在这浊世里,她就像冰雪一样清纯。在这粗俗的波浪中,她的琵琶曲就像清泉一样默然流淌。他们从相识到相知,从离别到相遇,今天,字字都是爱与泪水的交融。

一番倾述过后,兴奴回到船舱,她是一个有夫之妇,她深感自己再也配不上大诗人,她想将自己的情愫再次淹没在浔阳江朦胧的烟雨中。

可她的这番心思又有几人能懂?她也很矛盾:她希望有一天能以清白之身再次邂逅白居易,来一场才子佳人的奇遇,来一场旷世奇恋,将一肚子苦水倾诉给心上人。

(六)有情人终成眷属, 兴奴陪伴白居易走完一生

一夜的倾诉,白居易泪湿青衫,他坚定了救出兴奴的意志。

一日,刘一醉酒,他用精妙的口才劝服他俩离婚,并替兴奴争取到一百两银子的费用。深夜,趁刘一醉卧之时,白居易携兴奴乘舟而归。

一月后,元稹回京,奏明皇上白居易之罪可恕,又奏刘一作假骗娶兴奴。皇帝下诏,白居易复起用为侍郎,兴奴归白居易,刘一受到惩罚。

十年过去,白居易隐居洛阳香山,已经年过六十岁的兴奴陪伴着他,为他洗衣做饭。836年的春天,白居易满头白发,病躯奄奄。一日酒宴散后,正值暮春三月,春尽花残,兴奴与他步于园中,他突然感到莫名的惆怅和寂寞,他知道烂漫春光早已走远,仿佛留下来的只有满怀的病愁。

846年,兴奴陪伴白居易走完一生。

标签: 裴兴奴,唐朝

更多文章

  • 白居易和琵琶女裴兴奴之间的故事,马致远写了一部杂剧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裴兴奴

    《琵琶行》是白居易创作的一首非常有名的叙事长诗,结构严谨缜密,情节曲折,波澜起伏。许多人读过之后总觉着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实上不光现代人这样想,古人也是这样想的,还演绎出两人之间不少的故事来。元曲四大家之一的马致远就根据《琵琶行》敷衍出一部杂剧《江州司马青衫泪》,看过之后不得不佩服他的脑

  • 唐代著名诗人崔颢早期诗作竟然是艳情类?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唐代著名诗人崔颢

    崔颢,是唐代的诗人。曾中进士,在唐开元年间曾任太仆寺丞,天宝年间司任勋员外郎,都是一些从五品或者从六品的不起眼的官。这与崔颢的才华不相称。崔颢图处于唐朝开元盛世的崔颢才华横溢,按理说,不该只能当这样的小官。据闻早年,有人评价崔颢有才无行。崔颢年少轻狂,喜好赌博饮酒,小看女人,还曾经扬言,娶妻就要娶貌

  • 崔颢是哪个朝代的 唐代诗人崔颢有什么著名的诗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崔颢

    崔颢,是唐代的诗人。曾中进士,在唐开元年间曾任太仆寺丞,天宝年间司任勋员外郎,都是一些从五品或者从六品的不起眼的官。这与崔颢的才华不相称。崔颢图处于唐朝开元盛世的崔颢才华横溢,按理说,不该只能当这样的小官。据闻早年,有人评价崔颢有才无行。崔颢年少轻狂,喜好赌博饮酒,小看女人,还曾经扬言,娶妻就要娶貌

  • "黄鹤楼"作者崔颢娶妻挑貌美姑娘:前后抛弃四次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唐代,文人,黄鹤楼,

    《黄鹤楼》作者崔颢其人宋宗祧武昌黄鹤楼上的诗词题咏虽然多如牛毛,但举世公认最优秀的是唐朝诗人崔颢的《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虽然后人对崔颢的《黄鹤楼》评价甚高,但他的事迹知之者甚少。那么

  • 唐代诗人郎士元生平简介,主要作品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唐代

    郎士元(生卒年不详,一说727年—780年?) ,字君胄,唐代诗人,中山(今河北定县)人。天宝十五载(756)登进士第。安史之乱中,避难江南。宝应元年(762)补渭南尉,历任拾遗、补阙、校书等职,官至郢州刺史。郎士元与钱起齐名,世称"钱郎"。他们诗名甚盛,当时有"前有沈宋,后有钱郎"(高仲武《中兴间

  • 《听邻家吹笙》作者唐代郎士元,原文翻译赏析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听邻家吹笙》

    《听邻家吹笙》是唐代诗人郎士元的作品。此诗从听笙写起,采用侧面烘托、联想想象等方法极其浪漫地创造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意境。全诗章法流走回环中有递进,用视觉形象写听觉感受,间接有力地表现出笙乐的美妙,在“通感”手法的运用上独具特色。听邻家吹笙⑴凤吹声如隔彩霞⑵,不知墙外是谁家。重门深锁无寻处⑶,疑有碧桃千

  • 中唐诗人卢仝为人不羁 穷诗人如何成一代宗师?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唐,诗人,卢仝,

    中唐诗人卢仝颇有诗名,然而为人不羁,不为世俗所容。当初他隐居在嵩山的少室山,家里一贫如洗,只有图书堆积。后来迁移到洛阳,身处在唐朝最繁华的城市里,卢大诗人却只有几间破屋而已,“破屋数间而已”。家中倒是有两个仆人,长得奇奇怪怪,男仆人,“长须,不裹头”,女仆人“赤脚,老无齿”。卢仝为人清高,朝廷知道他

  • 卢仝死因之谜:唐代茶仙卢仝是死于甘露之变吗?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卢仝

    唐代著名诗人卢仝诗风崇尚奇险,追求不同凡响的效果,是孤傲执拗人格的艺术体现,与时态流俗格格不入。不过这位奇特诗人究竟是死于“甘露之变”,还是因病自然死亡,学术界一直分歧较大,遂成为历史疑案。其中流传最广的是,宋元笔记小说中所谓卢仝“罹甘露之祸”之说。中唐时期有一批艺术上追求奇怪险僻境界的诗人,其中卢

  • 崔涂的《琴曲歌辞·幽兰》全诗赏析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崔涂,琴曲歌辞·幽兰

    《琴曲歌辞·幽兰》年代: 唐 作者: 崔涂幽植众能知,贞芳只暗持。自无君子佩,未是国香衰。白露沾长早,青春每到迟。不知当路草,芳馥欲何为。赏析:兰花幽静地生长着,又有谁能发现它呢,气节与芳香只是自己暗暗保持着。不会有君子采撷携带,即使芬芳正盛。每天一大早便有露气来袭,温暖的春天却总是让人久等。它不过

  • 崔涂的《孤雁》全诗,诗意及赏析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崔涂,孤雁

    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未必逢矰缴,孤飞自可疑。【注释】1、之:往。2、失:失群。3、渚:水中的小洲。【韵义】几阵齐飞的旅伴,全部回到了塞上,只有你这孤雁,不知独自飞向何方。暮雨中,你悲凄地呼唤丢失的伙伴,你想栖息,却又迟疑畏惧不下寒塘。渚上低暗,你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