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萧统为什么要编纂《昭明文选》?他编写《文选》的目的是什么?

萧统为什么要编纂《昭明文选》?他编写《文选》的目的是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236 更新时间:2024/1/23 6:15:19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昭明文选》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骈文中一般都大量使用典故,而「用典」是由内外双重因素造成的。内在因素是骈文的「四六」精简句法,迫使许多内容必须精炼、浓缩后才放得进来。短句构成的文章没有可以详细描述、充分发挥的空间,于是只能简写其代表性的梗概,需要读者凭借自身的阅读准备予以放大、还原。

「齐有无知之祸,而小白为五伯之长」,这句话说的是齐桓公一度从齐出亡,然后又回到齐即位为王,再进一步在周天子权力式微的情况下,建立了实质领导诸侯、解决诸侯纷争的「霸主」地位的故事。要说这样一个完整的故事,至少得花费两三百字吧!骈文没有这种空间可以容纳,所以就只用十四个字来提示、代表这个故事。接着再用另外十四个字「晋有骊姬之难,而重耳主诸侯之盟」,提示另一个原本也需要几百字才能诉说的故事。

这是内在于文类规范的理由。还有外在的理由:六朝之所以出现骈文,和贵族文化有着密切关系。在六朝之前,中国有文章,却没有独立的文学意识;出现了清楚的文学意识是六朝文化的重要特色。

文章有一定的功能,出于一定的作用需求。但是到了六朝,产生了新的文章划分方式,即分成「文」和「笔」。从形式上看,「文」是韵文,「笔」指的是散文。重视声音、讲究音韵的是「文」,其他的则是「笔」。然而这样的划分后来被进一步扩大、延伸来理解。过去人们所习惯、所认知的文章,现在都被归入价值较低的「笔」的范围里,而「文」则是层次较高,一种有意识地去追求、琢磨、雕砌出来的成品。「笔」是目的性的、功能性的,「文」不是,「文」本身就是目的,带有高度的纯粹性。

这样的发展态势,到《昭明文选》成书时达到高峰。看待《昭明文选》,有两个问题不该轻易放过。第一个问题是,书名中的「文」指的是什么?第二个问题是,编纂这样一本选集的目的是什么?

这两个问题其实有共同的答案。在〈文选序〉中,昭明太子萧统以负面表列的方式明确地告诉读者什么不是「文」,为什么某些文章不在《文选》的选择考虑范围之内。他说:

若夫姬公之籍,孔父之书,与日月俱悬,鬼神争奥,孝敬之准式,人伦之师友,岂可重以芟夷,加之剪截?老庄之作,管孟之流,盖以立意为宗,不以能文为本,今之所撰,又以略诸。

意思是,儒家经典虽然具有永恒且深奥的内容,但正因为如此,就不能从「文」的追求角度予以更改,于是不在《文选》范围之中。还有诸子著作,其目的在于表达意念,而不是为了显现具备写「文」的能力,所以也从《文选》中排除。

若贤人之美辞,忠臣之抗直,谋夫之话,辩士之端,冰释泉涌,金相玉振。所谓坐狙丘,议稷下,仲连之却秦军,食其之下齐国,留侯之发八难,曲逆之吐六奇,盖乃事美一时,语流千载,概见坟籍,旁出子史,若斯之流,又亦繁博。虽传之简牍,而事异篇章,今之所集,亦所不取。

另外,那些在庙堂上议论、大胆向皇帝直言抗辩的种种记录,或是纵横家们说得天花乱坠、能够发挥巨大作用的言词,从古代流传下来的很多,也不在《文选》的考虑之列。

至于记事之史,系年之书,所以褒贬是非,纪别异同,方之篇翰,亦已不同。若其赞论之综缉辞采,序述之错比文华,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故与夫篇什,杂而集之。远自周室,迄于圣代,都为三十卷,名曰《文选》云耳。

还有那些专门书写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的文章,也和《文选》的宗旨不合,除非是经过深思之后,在文辞运用上有特别成就的,才会纳入考虑。以此为标准,从周代到自己所属的南朝梁,编选出三十卷的《文选》。

萧统的这篇序文,采用的就是骈体,有着严格的排比和华丽的铺陈,是比〈劝进表〉更成熟、更漂亮的骈文。「贤人之美辞」对「忠臣之抗直」,「谋士之话」对「辩士之端」,「赞论之综缉辞采」对「序述之错比文华」,「事出于沉思」对「义归乎翰藻」等;而且行文中一连堆砌了「狙丘」、「稷下」、「鲁仲连」、「骊食其」、「留侯张良」等诸多历史典故。

用这样的文字所要表明的,就是他心目中的「文」,不是我们一般常识中所认定的文章。我们不能简单地将《昭明文选》视为好文章的精选。在萧统的「文」的标准中,一篇文章最要不得的,就是有用。基本上只要是有用的,写来主要是发挥某种作用的,不管文章承载的是千古真理或一家之见,是多么精彩、甚至可以改变历史的言辩,或是足以将过去的人和事长久保留下来的记录,都没有「文」的价值。

「文」的价值主要是由文辞的细密、精致程度决定的。也就是说,要有超乎功能作用之外,对于文辞的修饰和讲究。从功能作用上看没有必要,单纯为了文句的华美铺张而写的,这种内容才是「文」,或「文」的标准所认可的。

这样的态度和贵族文化直接相关。贵族文化必然带有高度的辨别性、表演性,也就是英语所说的distinction。凸显出高下分野非常重要,由此不断强化贵族身分,与其他非贵族阶层区别开来。从文字的角度看,最自然、最普遍的做法,就是故意让文字和语言拉开距离,在文字符号中含藏只有少数人才有办法、才有资格解读的意义。

骈文的架构规矩,加上大量使用典故,都明确地垫高了解读的门槛。脑袋里没有那么丰富历史知识的人,无法将简写、缩写的文字展开其典故内容;从来没有学习过对仗和协韵的人,也不可能明了文章这样写的奥妙。这些都是被用来划分、区隔什么样的人具备贵族文化的条件与背景,这些文章只针对「适当的」读者,同时将其他人排除在外。

标签: 萧统南北朝

更多文章

  • 梁武帝萧衍是怎么吓死自己的儿子萧统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萧衍,南北朝

    梁武帝萧衍是怎么吓死自己的儿子萧统的?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梁武帝萧衍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梁朝的创立者,可以说是一位有大才能的皇帝。但是萧衍晚年昏庸无道,肆意的听信谗言,甚至把自己的儿子皇太子活活的吓死。梁武帝萧衍的儿子叫做萧统,萧统是一个有才华的太子,其文学造诣和曹植不差上下

  • 朝鲜肃宗爱宠妃张禧嫔吗?张禧嫔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宠妃

    一直以来,张禧嫔和朝鲜肃宗的故事都是朝鲜民间一个有趣的宫廷故事,张禧嫔和当时的皇后仁显王后为了获得皇帝的宠爱,而争风吃醋勾心斗角,但是朝鲜肃宗皇帝一直非常偏爱张禧嫔,对于她的谗言总是听得进去,最后还为了张禧嫔把仁显王后赶出后宫,这样一来朝鲜肃宗爱张禧嫔吗这个问题就成为了很多人热议的话题。在朝鲜王朝历

  • 生性阴险暴躁的宗爱当宰相一年内竟连杀两个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宗爱

    咱们今天说的这个人简直比赵高、阎乐还让人不可思议,因为他竟然设计害死了当时的太子,然后又害怕当时的皇帝怪罪于自己,就杀了皇帝,之后呢拥护一位幼帝上位,还被他给杀了,而且在这期间,他的权力简直大到不行!生性阴险暴躁的宗爱这个人叫做宗爱,是北魏时期的,是因为犯罪而成为阉人,后来历任办理杂务的职位直至任中

  • 北齐第一杀手刘桃枝,他一生杀过多少人?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刘桃枝,南北朝

    大家好,这里是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刘桃枝的故事,欢迎关注哦。刘桃枝,南北朝东魏、北齐人士,曾侍奉高欢,高澄,高洋,高演,高湛,高纬等北齐历代君王,被誉为“北齐第一御用杀手”,北齐灭亡后不知所踪。“文襄时,有吴士,双盲,妙于声。文襄历试之,闻刘桃枝声曰:“有所系属,然当大富贵。王侯将相,

  • 刘桃枝一生杀了多少风云人物?他最后下场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刘桃枝,南北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刘桃枝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此人名叫刘桃枝,听起来像是人畜无害的名字。古人敬畏鬼神,在他们看来,桃木有着辟邪的功效,所以刘桃枝的名字就有着这样很好的寓意。不过,刘桃枝的父母万万没想到的是,他们的儿子一生是顺风顺水了,却给许多人带去了灾难,而且那些

  • 刘桃枝:南北朝时期北齐第一御用刺客,历经了七位帝王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刘桃枝,南北朝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刘桃枝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刺客是一种古今中外都存在的神秘职业,说神秘,是因为刺客接到的任务一般人不敢想也不敢做。比如荆轲刺秦王,秦王是一国之君,普通人哪敢把刀横在他的脖子上?但荆轲为了报答太子丹的礼遇之恩,毅然踏上一条回不了头的路。在春秋战国时

  • 另类“官二代”祖暅,坐牢十几年,科学成就辉煌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祖暅,南北朝

    “老子英雄儿好汉”,大名鼎鼎的数学家祖冲之,儿子有出息不?1、另类“官二代”约公元502年夏季的一天,在中岳嵩山(今河南登封县北)山巅,一位满脸沧桑却精神饱满的中年人正在仔细做一个实验。他先立了一根8尺长的铜棍(学名铜表),棍底部有一个带槽的石圭,圭里放满水(主要是测水平)。每隔半个时辰,他就用规尺

  • 陶弘景:茅山道士的始祖,遥控天下的预言家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陶弘景,南北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陶弘景的文章,欢迎阅读哦~在讲到南梁的时候,我总爱用《琅琊榜》这部与其有着不少联系的电视剧来作比喻。比如在之前,我们就比较过赤焰军少帅林殊和白袍军主帅陈庆之的异同;而今天,我们则要说说江左盟盟主梅长苏和梁朝另一位名人的相似点了。在《琅琊榜》里,江左盟的势力几

  • 明明是道士却被奉为宰相,陶弘景的一生如何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陶弘景,南北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陶弘景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中国的宗教与很多国家不同,佛教和道教在大多数情况下还是一种温和的竞争关系。即便就算冲突比较激烈的时期,相比西方的血流成河还是不过如此。然而,在这其中,还是有许许多多的人放弃了尊严,选择了妥协,南北朝时期的陶弘景就是如此

  • 佛道兼修的传奇人物,揭秘陶弘景的生平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陶弘景,南北朝

    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陶弘景的故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在我国古代有一种人,他们不喜欢出世做官,而是喜欢隐居于山中,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隐士,但这些隐士又因为名气太大,反而往往和当世的朝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的人甚至能对时局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这其中,又以南朝梁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