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历史误读了柳下惠:并非后世所说的坐怀不乱

历史误读了柳下惠:并非后世所说的坐怀不乱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516 更新时间:2023/12/31 2:36:44

坐怀不乱的柳下惠:柳下惠(亦称柳下季),姓展,名获,字子禽。春秋时人,稍早于孔子

词典解释“坐怀不乱”:柳下惠将受冻的女子裹于怀中,没有发生非礼行为。形容男子在两性关系方面作风正派。典出《诗经·小雅·巷伯》毛亨传:“子何不若柳下惠然,妪不逮门之女,国人不称其乱。”

究竟如何坐怀,如何不乱,史料的演变很有趣:

荀子·大略》载:

子夏贫,衣若县鹑。人曰:“子何不仕?”曰:“诸侯之骄我者,吾不为臣;大夫之骄我者,吾不复见。柳下惠与后门者同衣而不见疑,非一日之闻也。”

唐杨倞注:“柳下惠,鲁贤人公子展之后,名获字禽,居于柳下,谥惠,季其伯仲也。后门者,君子守后门至贱者。子夏言昔柳下惠衣之弊,恶与后门者同,时人尚无疑怪者,言安于贫贱,浑迹而人不知也。非一日之闻,言闻之久矣。”杨之注根本不涉女色,荀文原意也和后世所谓的坐怀不乱无关。

成于西汉初年的《毛詩故訓傳·巷伯》云:

昔者,顔叔子獨處于室,鄰之釐婦又獨處于室。夜,暴風雨至而室壞,婦人趨而至,顔叔子納之而使執燭。放乎旦而蒸盡,縮屋而繼之。自以為辟嫌之不審矣。若其審者,宜若魯人然。魯人有男子獨處于室,鄰之釐婦又獨處于室。夜,暴風雨至而室壊,婦人趨而託之。男子閉户而不納。婦人自牖與之言曰:“子何為不納我乎?”男子曰:“吾聞之也,男女不六十不間居。今子幼,吾亦幼,不可以納子。”婦人曰:“子何不若栁下恵然,嫗不逮門之女,國人不稱其亂。”男子曰:“栁下恵固可,吾固不可。吾将以吾不可,學栁下恵之可。”孔子曰:“欲學栁下恵者,未有似於是也。”

这里具有了坐怀不乱故事的雏形,可是,这个时候和柳下惠所处的年代已经相去数百年。

直到元时的胡炳文(1250—1333),在《纯正蒙求》卷上才有成型的故事:

“鲁柳下惠,姓展名禽,远行夜宿都门外。时大寒,忽有女子来托宿,下惠恐其冻死,乃坐之于怀,以衣覆之,至晓不为乱。”

元末明初的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四·不乱附妄》则记述为:

“柳下惠夜宿郭门,有女子来同宿,恐其冻死,坐之于怀,至晓不乱。”

元明去春秋时期,已经有一千六七百年,柳下惠的坐怀不乱故事才完全成型,能不让人奇怪么?因此,这故事的真实性不能不令人怀疑。

首先,事情的本身有太多的疑点。

我们纵使不从柳老先生的生理角度来理解,换个角度想一想:假使真有其事,又是谁传出来的?只有两种可能。

一种是,那女子说的。但是,可能吗?一个女子能够大大方方躺在一个陌生男人怀里过上一夜,然后还惟恐天下不乱地大事宣扬?

另一种可能是,柳下惠自己说的。如果真的如此,这个柳老夫子也就够无耻的了。这不是要坏别人的名节吗?

其次,假如柳下惠真有坐怀不乱的事,为什么在发生之初,世界上没见传播,直到汉朝才有人知道一点点,元明时人才完全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呢?

是元明时期出土了大量文物,才让胡炳文、陶宗仪得窥故事全豹么?明显不是。纵使有文物出现,也展现不了坐怀不乱这样极富戏剧性的情节。只有一个解释:胡炳文、陶宗仪等人在撒谎!

大家知道,宋明时期,是我国理学盛行的时期,号召“存天理,灭人欲”,推崇男女授受不亲,鼓吹“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为了给这种理论树立典型,找当时人不可能,谁不了解谁啊?于是,就只好乞灵于古代,而让这神经病一般的行为附丽到谁身上好?春秋时的柳下惠是合适人选。一、年代久远,谁也无法考证。二、他曾经为儒家的大成至圣先师极力推崇。他担任过鲁国大夫,以礼治邦,以信修身。又任鲁国士师,掌管刑狱,执法以平,治国以德。孔子高度评价他“言中伦、行中虑”,孟子则称赞他是“圣之和者”,把他与伯夷伊尹、孔子相提并论,后世尊之为“和圣”。圣人推崇的人物,就是发生了这样不合常情的事,大家容易接受。

据此推断,坐怀不乱只不过是一个流传了上千年的美丽的谎言,是为了某种观念服务而派生的神话!

浮名宁愿相信坐怀不乱的另一种解释:某年夏,柳下惠外出访友,途遇大雨,直奔郊外古庙暂避。刚踏进门槛,忽见一裸女正在里面拧衣,急忙退出,立于古槐之下,而不是猴急地冲上前去强行云雨之事。

可是这样的故事表现的仅仅是基本的道德操守,和伟大无关。如果这就伟大了,那么,满世界的人都伟大得一塌糊涂,因为我们的绝大多人在海滨浴场,见多了一丝不挂的裸女,没见谁会奋勇上前,学襄王赴巫山云雨之会。

标签: 柳下惠坐怀不乱

更多文章

  • 历史上孔子孟子都曾离婚?揭秘孟子为什么要离婚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孟子,离婚

    导读:孟母觉得十分荒唐,遂引用古礼“将上堂,声必扬;将入户,视必下”来提醒儿子:你去你老婆的房间,不提前招呼一下,进去时也没一点声响,是“汝之无礼也,非妇无礼也”。孟子听罢,很是自责,此后再也不敢提与妻子离婚的事了。在古代,名人离婚同样备受关注。孔子“离婚”迄今为谜中国古代的离婚者中,名气最大的当属

  • 古人也爱闹离婚?孟子因妻子坐姿不雅而要离婚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离婚,古人

    古人怎么离婚:离婚对于现在来说已经是家常便饭了,其实在中国古代的离婚者中,名气最大的当属孔子,但其离婚的是非、真假,一直到现代仍存在争论。据《孔子家语·本姓解》所记,孔子19岁时,娶了宋国的丌官氏为妻,一年后生了儿子,孔子是当时鲁国的文化名人,国王鲁昭公听说后,送来了鲤鱼,以示祝贺。孔子觉得这是家门

  • 对自己最狠的宗师要离:为刺杀杀妻杀子自残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宗师,刺杀

    绝代宗师春秋什么是绝顶的高手?古龙说得好:手中无剑,心中有剑。什么是绝顶的高手?手无缚鸡之力,却能杀人于咫尺之间。什么是绝顶的高手?能让被杀者死得心服口服,认为自己死得其所。什么是绝顶的高手?杀死另一个绝顶高手之后,自杀以报知遇之恩。这样的绝顶高手,历史上只有一个,也只能有一个。否则,他就不是绝顶高

  • 《水浒传》中花荣的外号小李广为什么不是养由基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水浒传,花荣,外号,养由基

    导读:花荣外号小李广,在梁山上排第九位,军事将领排第五位。花荣在上梁山途中,看见吕方和郭盛比戟,两人戟上的丝绦缠绕在一起,花荣一箭射断,引得一片喝彩。到了梁山,大家和晁盖说起这件事情,晁盖心下意有不信。在看山时,空中有大雁飞过,花荣要在晁盖面前展现本事,就说要射雁行内第三只大雁的头,果然射中。“晁盖

  • 养由基是谁? 战国时期著名神箭手养由基介绍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养由基,东周,神箭手

    养由基简介:养由基(生卒年不详)汉族,姬姓,养氏,字叔,名由基,一作繇基,东周楚国(今湖北荆门)人,《战国策·西周策》中记载:“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百发百中、百步穿杨都出自这里。此人号“养一箭”,一箭就足以致胜了。养由基,楚国名将,原为楚庄王近卫军成员,后任楚国宫厩尹,

  • 齐桓公想吃人肉 易牙烹杀三岁幼子以表忠心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齐桓公

    在专制制度下,王权高于一切。君主的个人意志具有法律效力,对臣民有生杀予夺的大权。因此,奸佞之徒往往绞尽脑汁,刻意媚君。他们阿谀逢迎,拍马献媚,到了恬不知耻、令人肉麻的地步。网络配图在齐国的后宫里,齐桓公的宠妾长卫姬大病不起。她茶不饮,饭不思,一个如花似玉的美人儿,几天内便瘦得骨瘦如柴,形同饿鬼。齐桓

  • 易牙为何杀子献给齐桓公后又将其饿死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易牙杀子,齐桓公结局

    古语有云虎毒不食子,但此人为了讨得自己的顶投上司齐桓公的欢心竟然杀死自己的儿子烹煮成美食献予之品尝,后来此人又趁齐桓公病中活活将其饿死!此人乃春秋战国时代的著名厨师易牙!他是齐桓公十分宠信的一位名厨,擅长调味,负责料理齐桓公的一切膳食!据说易牙是历史上第一个开私人饭馆的人,所以被后代厨师们尊称祖师。

  • “士为知己者死 女为悦己者容”出自勇士豫让之口?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豫让,勇士

    豫让这个人名气很大,在春秋战国的侠士刺客名单上,他是忠于主子最有恒心的一个。至今普遍使用着的那句“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就出自这位勇士之口。而真正使豫让名载史册的,更多的因素,源于他行刺过程中的一个创举。这个创举一般人想不出来,绝对称得上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怎么样的一个创举呢?说来十分奇特,

  • 屡次失败的刺客豫让:为何还能成春秋刺客的典范?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豫让,赵襄子,春秋,

    豫让行刺的第一件事,就是更名改姓,伪装成一个受过刑的人,成功进入赵襄子的宫中修整厕所。首次行刺失败后,他不惜把漆涂满全身,使皮肤烂得像癞疮,把自己彻底毁容,然后假扮乞丐乞讨,再次开展行刺计划。刺客是人类历史中最古老的行业之一。他们的活动一般非常隐秘,行刺目的往往以图在短时间内,让目标人物及其相关事物

  • 历史解密:到底为什么专诸 豫让等会成为刺客?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专诸,豫让,荆轲,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该怎么死?该为什么死?——这是看完刺客列传之后,很多人都会思考纠缠在脑海中的巨大哲学命题。本来是不存在种问题的,在小时候,大家会认为只要是刺客,一律是可歌可泣的气贯长虹、大义凛然的,一律是又帅又酷让人恨不得以身相许。至于他们是为什么做刺客,他们的做法正义不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