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成语故事坐怀不乱 柳下惠是真君子还是伪小人?

成语故事坐怀不乱 柳下惠是真君子还是伪小人?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2254 更新时间:2023/12/31 2:39:44

坐怀不乱的典故:坐怀不乱相传是讲述的柳下惠不为女色所动的事,在古代更是被奉为儒家的经典之一,坐怀不乱到底说了什么?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按中国的传统,男女之事,算是“不文”,是不可以公开谈论的,“四大圣人”之一的柳下惠坐怀不乱的故事去流传了千年,虽坐怀没乱,但毕竟涉及的是男女之事,是不便于放到台面上来说的,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它流传如此之久呢?而且随着柳氏家谱在安徽的发现,柳下惠坐怀不乱的故事是个千年谎言,得到了进一步的证实。千年谎言又是如何演变而来的?柳下惠坐怀不乱的故事最早出自什么地方呢?

柳下惠,姓展,名获,字子禽,曾官拜鲁国士师,相当于现在的监狱长。据说,他居官清正,执法严谨,不合时宜,遂弃官归隐,居于柳下(今濮阳县柳屯)。死后被谥为“惠”,故称柳下惠。

孟夫子目其为“四大圣人”之一,《孟子·万章下》说:柳下惠不羞污君,不辞小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遗佚而不怨,厄穷而不悯。与乡人处,由由然不忍去也。“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于我侧,尔焉能浼我哉?”故闻柳下惠之风者,鄙夫宽,薄夫敦。说他是圣之和也,可做百世之师,所以后世就叫柳下惠是“和圣”。但柳下惠广为人知,不是因为他是个“和圣”,而是因为男女关系上的“坐怀不乱”。

“坐怀不乱”的说法出自《诗经》的“毛诗”版本,且有几个版本。西汉毛亨的《毛诗故训传?巷伯》讲了个独居男子和寡妇的故事:昔者,颜叔子独处于室,邻之厘妇又独处于室。夜,暴风雨至而室坏,妇人趋而至,颜叔子纳之而使执烛。放乎旦而蒸尽,缩屋而继之。自以为辟嫌之不审矣。若其审者,宜若鲁人然。鲁人有男子独处于室,邻之厘妇又独处于室。夜,暴风雨至而室坏,妇人趋而托之。男子闭户而不纳。妇人自牖与之言曰:“子何为不纳我乎?”男子曰:“吾闻之也,男女不六十不间居。今子幼,吾亦幼,不可以纳子。”妇人曰:“子何不若柳下惠然,妪不逮门之女,国人不称其乱。”男子曰:“柳下惠固可,吾固不可。吾将以吾不可,学柳下惠之可。”孔子曰:“欲学柳下惠者,未有似于是也。”这应该是最早的版本,形成了“坐怀不乱”故事的雏形,但此时距离柳下惠所处的年代已经相去数百年。

到元时的胡炳文(1250—1333),在《纯正蒙求》进一步丰富了“坐怀不乱”的细节,有了成型的“坐怀不乱”的故事:鲁柳下惠,姓展名禽,远行夜宿都门外。时大寒,忽有女子来托宿,惠恐其冻死,乃坐之于怀,以衣覆之,至晓不为乱。

元末明初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卷四·不乱附妄》也有同样的记载:“夫柳下惠夜宿郭门,有女子来同宿。恐其冻死,坐之于怀,至晚不乱。”

另一个说法,说柳下惠外出访友,途遇大雨,直奔路边古庙暂避,但一进门,见一裸体女子正在里面拧湿衣服,柳下惠急忙退出,坐于古槐之下,任暴雨浇注。此段“佳话”,成了柳下惠坐怀(槐)不乱。

不管哪种说法,柳下惠的坐怀不乱故事在元明时期才完全成型是不可否认的事实,而元明时期距春秋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一个故事千百年后才可演变成型,也太久了点吧,其真实性令人生疑也就不足为怪了。

柳下惠的坐怀不乱故事何以迟到了这么多年才定型?恐怕这与宋明时期理学的盛行有着一定的关系。我们不妨如此来推断一下。

宋明时期,理学盛行,号召“存天理,灭人欲”,鼓吹“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极力推崇男女授受不亲。理论的推崇不能只喊空口号,不然太过笼统和抽象,于是,为了顺利推广这种理论,往往会树立一个典型或者榜样,如同现今的模范人物一样,把他的先进事迹广为宣传,以供大家仿效和学习。

那么谁来担此重任呢?当时很难有那么合适的人选,且万一影响力不够的话,还会适得其反。那么就到古代寻找好了,年代久远了,说黑说白由你说了去。而柳下惠是个相距千余年的古人,且在他所处的时代为儒家的大成至圣先师极力推崇,还担任过鲁国的大夫,以礼治邦,以信修身。又任鲁国士师,掌管刑狱,执法以平,治国以德。孔子高度评价他“言中伦、行中虑”,孟子也盛赞他是“圣之和者”,把他与伯夷伊尹、孔子相提并论,后世尊之为“和圣”。这样备受圣人们推崇的人物,影响力自然是不低的,于是在柳下惠身上安个“坐怀不乱”的故事,为宣传自己的观点所用,是再好不过的事了。

柳氏家谱在安徽被发现时,据考证,柳家这套家谱就有宋代理学家朱熹的题字,由此可见柳氏家族当时与理学是有着瓜葛的,柳氏家族的地位也非同一般。

不过,幸好这是个谎言,不然随着柳圣人坐怀不乱的故事的久盛不衰,被他老人家抱在怀里焐着的那个“女子”该郁闷了。孤男寡女同处一室,干柴烈火,柳圣人居然动也没动,是自己比恐龙还恐龙?还是圣人都不是“人”,没有七情六欲?够想破脑袋的了。

标签: 成语成语故事

更多文章

  • 历史误读了柳下惠:并非后世所说的坐怀不乱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柳下惠,坐怀不乱

    坐怀不乱的柳下惠:柳下惠(亦称柳下季),姓展,名获,字子禽。春秋时人,稍早于孔子。词典解释“坐怀不乱”:柳下惠将受冻的女子裹于怀中,没有发生非礼行为。形容男子在两性关系方面作风正派。典出《诗经·小雅·巷伯》毛亨传:“子何不若柳下惠然,妪不逮门之女,国人不称其乱。”究竟如何坐怀,如何不乱,史料的演变很

  • 历史上孔子孟子都曾离婚?揭秘孟子为什么要离婚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孟子,离婚

    导读:孟母觉得十分荒唐,遂引用古礼“将上堂,声必扬;将入户,视必下”来提醒儿子:你去你老婆的房间,不提前招呼一下,进去时也没一点声响,是“汝之无礼也,非妇无礼也”。孟子听罢,很是自责,此后再也不敢提与妻子离婚的事了。在古代,名人离婚同样备受关注。孔子“离婚”迄今为谜中国古代的离婚者中,名气最大的当属

  • 古人也爱闹离婚?孟子因妻子坐姿不雅而要离婚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离婚,古人

    古人怎么离婚:离婚对于现在来说已经是家常便饭了,其实在中国古代的离婚者中,名气最大的当属孔子,但其离婚的是非、真假,一直到现代仍存在争论。据《孔子家语·本姓解》所记,孔子19岁时,娶了宋国的丌官氏为妻,一年后生了儿子,孔子是当时鲁国的文化名人,国王鲁昭公听说后,送来了鲤鱼,以示祝贺。孔子觉得这是家门

  • 对自己最狠的宗师要离:为刺杀杀妻杀子自残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宗师,刺杀

    绝代宗师春秋什么是绝顶的高手?古龙说得好:手中无剑,心中有剑。什么是绝顶的高手?手无缚鸡之力,却能杀人于咫尺之间。什么是绝顶的高手?能让被杀者死得心服口服,认为自己死得其所。什么是绝顶的高手?杀死另一个绝顶高手之后,自杀以报知遇之恩。这样的绝顶高手,历史上只有一个,也只能有一个。否则,他就不是绝顶高

  • 《水浒传》中花荣的外号小李广为什么不是养由基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水浒传,花荣,外号,养由基

    导读:花荣外号小李广,在梁山上排第九位,军事将领排第五位。花荣在上梁山途中,看见吕方和郭盛比戟,两人戟上的丝绦缠绕在一起,花荣一箭射断,引得一片喝彩。到了梁山,大家和晁盖说起这件事情,晁盖心下意有不信。在看山时,空中有大雁飞过,花荣要在晁盖面前展现本事,就说要射雁行内第三只大雁的头,果然射中。“晁盖

  • 养由基是谁? 战国时期著名神箭手养由基介绍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养由基,东周,神箭手

    养由基简介:养由基(生卒年不详)汉族,姬姓,养氏,字叔,名由基,一作繇基,东周楚国(今湖北荆门)人,《战国策·西周策》中记载:“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百发百中、百步穿杨都出自这里。此人号“养一箭”,一箭就足以致胜了。养由基,楚国名将,原为楚庄王近卫军成员,后任楚国宫厩尹,

  • 齐桓公想吃人肉 易牙烹杀三岁幼子以表忠心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齐桓公

    在专制制度下,王权高于一切。君主的个人意志具有法律效力,对臣民有生杀予夺的大权。因此,奸佞之徒往往绞尽脑汁,刻意媚君。他们阿谀逢迎,拍马献媚,到了恬不知耻、令人肉麻的地步。网络配图在齐国的后宫里,齐桓公的宠妾长卫姬大病不起。她茶不饮,饭不思,一个如花似玉的美人儿,几天内便瘦得骨瘦如柴,形同饿鬼。齐桓

  • 易牙为何杀子献给齐桓公后又将其饿死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易牙杀子,齐桓公结局

    古语有云虎毒不食子,但此人为了讨得自己的顶投上司齐桓公的欢心竟然杀死自己的儿子烹煮成美食献予之品尝,后来此人又趁齐桓公病中活活将其饿死!此人乃春秋战国时代的著名厨师易牙!他是齐桓公十分宠信的一位名厨,擅长调味,负责料理齐桓公的一切膳食!据说易牙是历史上第一个开私人饭馆的人,所以被后代厨师们尊称祖师。

  • “士为知己者死 女为悦己者容”出自勇士豫让之口?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豫让,勇士

    豫让这个人名气很大,在春秋战国的侠士刺客名单上,他是忠于主子最有恒心的一个。至今普遍使用着的那句“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就出自这位勇士之口。而真正使豫让名载史册的,更多的因素,源于他行刺过程中的一个创举。这个创举一般人想不出来,绝对称得上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怎么样的一个创举呢?说来十分奇特,

  • 屡次失败的刺客豫让:为何还能成春秋刺客的典范?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豫让,赵襄子,春秋,

    豫让行刺的第一件事,就是更名改姓,伪装成一个受过刑的人,成功进入赵襄子的宫中修整厕所。首次行刺失败后,他不惜把漆涂满全身,使皮肤烂得像癞疮,把自己彻底毁容,然后假扮乞丐乞讨,再次开展行刺计划。刺客是人类历史中最古老的行业之一。他们的活动一般非常隐秘,行刺目的往往以图在短时间内,让目标人物及其相关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