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栾书的生平简介 栾书人物历史评价

栾书的生平简介 栾书人物历史评价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4354 更新时间:2023/12/31 2:21:29

人物简介

概述

栾书(?-前573年),姬姓,栾氏,谥曰武,人称栾武子,生年不详,晋景公晋厉公时期人物。

祖父栾枝,父亲栾盾。晋景公三年(前597年)任下军之佐,十一年(前589年),参与晋齐鞍之战,大胜之。晋景公十三年(前587年),栾书官拜中军,十五年(前585年),栾书率师救郑国,迫楚国退军,伐楚国的盟友蔡国。又击败秦国,屡建功勋。晋厉公指使外嬖胥童数人杀死“三郤”(郤至、郤锜、郤犨),胥童乘势将栾书、荀偃劫持,后被厉公赦还。栾书联合荀偃趁厉公出游,诛胥童,将厉公囚禁,六天后,将厉公杀死,立公孙周为晋悼公。后来,栾书去世,韩厥任中军元帅。遗物有《栾书缶》。

晋楚邲之战

栾书在晋景公三年(前597年)任下军之佐,正值晋楚邲之战的前夕。当时晋国为解救被楚军围攻的郑国,所遣军队已抵达郑国境内,得知郑国降服于楚。郑国派到晋军中通报情况的使者极力劝说晋军与楚一战,到时候郑国将助晋攻楚。晋国将领有不少坚决主战的,栾书却认为应该退兵。他分析形势,指出当时对晋国不利的两个方面:一是楚国近年来励精图治,上下—心,军队虽胜不骄,纪律严明,确有实力;二是郑国游移于晋、楚之间,楚胜则助楚,晋胜则助晋,只不过是想看两国到底是谁更有实力,然后选择自己的盟友。因此,决不应听信郑国使者的煽动,贸然去和楚军作战。后来战事还是进行,结果晋军大败而还。

晋齐鞍之战

晋景公十一年(前589年),晋齐鞍之战前夕,栾书升任下军主将,参与这次大获全胜的战役。十三年,升任中军元帅。

率师救郑

晋景公十五年(前585年),栾书率师救郑,迫楚国退军。然后引得胜之师,侵伐楚国的盟友蔡国。楚军回师救蔡,与晋军对垒。大战在即,普国将领意见分歧,一派主战,一派主张撤兵回国。后者是少数派。两派在栾书面前各陈己见,他择善而从,决定退兵。时人誉为从善如流,称赞他集思广益的统帅风范。

鄢陵之战

栾书缶栾书任中军元帅既久,屡建功勋,开始注意维护自己的声誉。晋厉公六年(前575年),郑国叛晋联楚,厉公决定讨伐郑国。执政大臣讨论这件事,范文子认为,厉公好人喜功,骄横奢侈,国外敌对势力多一些,还可以抑制他的这种倾向,如果出兵讨郑,维护晋国的霸主地位,只能助长厉公的恶劣倾向,使晋国不得安宁。栾书却认为,在他当政期间,决不能失去晋国的霸主地位,一定要讨伐郑国。他的决心促成了晋国与楚,郑的鄢陵之战,结果是晋国获胜,而晋厉公也因此肆行无道,引起国内的一次政治危机。

栾书不但注意维护自己的声誉,同时注意保护自己的权威地位,这种态度也加深了晋国的政治危机。鄢陵之战中,栾书主张固守后再出击,新军之佐郤至主张速战速决,厉公用郤至之谋。因此,栾书对至大为不满,凯旋后即谋除去郤至。他设计使厉公怀疑郤至有欲立新君的图谋,恰好配合了厉公欲除群大夫、扶植外嬖亲信的行动,遂使晋国政局陷入一片混乱。

弑厉公立悼公

晋厉公指使外嬖胥童数人杀死郤至等,胥童乘势将栾书、荀偃劫持,欲杀二人,夺取执政人权。厉公虽赦二人并使复职,但栾书已无法控制政局,自身也岌岌可危,于是联合荀偃,诛胥童,弑厉公,立悼公。

从善如流

基本信息

拼 音:cóng shàn rú liú

解 释:从:听从;善:好的,正确的;如流:像流水一样,比喻迅速。形容听取正确的意见及接受善意的规劝像流水那样快而自然。

出 处:左丘明《左传·成公八年》:“君子曰:‘从善如流,宜哉!’”

用 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听从别人的意见

示 例:鲁迅《华盖集续编·马上日记》:“他也立刻懂得,将五分钱让去,真是'~',有正人君子的风度。近义词 从谏如流、从善若流

反义词 独断专行、刚愎自用

典故

晋栾书侵蔡,遂侵楚,获申骊。楚师之还也,晋侵沈,获沈子揖初,从知、范、韩也。君子曰:“从善如流,宜哉!《诗》曰:‘恺悌君子,遐不作人。’求善也夫!作人,斯有功绩矣。”是行也,郑伯将会晋师,门于许东门,大获焉。声伯如莒,逆也。

郑国是春秋时的小国。它为了防御楚国,和晋国签订了盟约。结盟的第二年,楚国即发兵进犯郑国。晋军有约在先,便派兵救援,路上与楚军相遇,楚军不战而退。晋将赵同等人主张乘机攻占楚国的蔡地。他们催请栾书元帅下令行动,但“中军佐”知庄子不让栾书元帅发兵,说:“楚军已撤,郑国转危为安,我们就不该进攻楚国。”栾书元帅觉得有理,毅然命令大军撤回晋国。对此,《左传》称赞栾书的举动是“从善如流宜哉”!

故事概述

从善如流的意思是指采纳高明正确的意见和建议,接受善意的规劝,像流水那样畅快而自然。比喻乐于接受别人正确的意见。出自《左传·成公八年》:“君子曰:‘从善如流,宜哉。’”公元前585年,郑国不敌楚国的进攻,求救于晋国。晋将栾书奉命前去救援,使楚军退兵回国。后栾书又去攻打蔡国,蔡国急忙向楚国求救。楚国只好派公子申和公子成率军救蔡。晋大将赵同和赵括向栾书请战,准备率兵攻打援蔡的楚军。这时,栾书的部下知庄子、范文子、韩献子阻止说,此次与楚军交战,胜了也不光荣,败了则会令人羞耻,于是建议收兵回国。栾书采纳了他们的建议。军中有人对此持异议,认为辅佐栾书的有十一个人,只有知庄子等三人主张收兵,而主战的人占多数,因此应按多数人的想法行事。栾书回答:“正确的意见才能代表多数。知庄子他们是贤人,他们的正确意见便能代表多数人的想法。”于是,他下令退兵回国。过了两年,栾书率兵攻下了蔡国后,又想去攻打楚国。知庄子、范文子、韩献子等人分析了具体情况后,又建议栾书暂时不要攻打楚国,而去攻沈国。栾书又一次采纳了他们的建议。栾书能正确听取部下的意见,时人便称赞栾书以从善如流的意思说:“栾书听从好的、正确的意见,就像流水向下那样,迅速而又自然。”

标签: 栾书

更多文章

  • 柳下惠坐怀不乱竟只是一个谎言?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柳下惠

    通常来说,事情发生得愈早,给人们的印象愈模糊。上个月的事总不如本月的清晰,童年时代的不如青年时代的记得牢靠。正如一个渐行渐远的背影,在刚转身而去的时候,衣服、头发以至鞋子,都清清楚楚在你眼里,走得越远,背影越模糊,到了视界的尽头,只剩下一个黑点,最终全部消失,无影无踪。中国历史上的许多人和事,则恰好

  • 成语故事坐怀不乱 柳下惠是真君子还是伪小人?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成语,成语故事

    坐怀不乱的典故:坐怀不乱相传是讲述的柳下惠不为女色所动的事,在古代更是被奉为儒家的经典之一,坐怀不乱到底说了什么?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按中国的传统,男女之事,算是“不文”,是不可以公开谈论的,“四大圣人”之一的柳下惠坐怀不乱的故事去流传了千年,虽坐怀没乱,但毕竟涉及的是男女之事,是不便于放到台面上来

  • 历史误读了柳下惠:并非后世所说的坐怀不乱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柳下惠,坐怀不乱

    坐怀不乱的柳下惠:柳下惠(亦称柳下季),姓展,名获,字子禽。春秋时人,稍早于孔子。词典解释“坐怀不乱”:柳下惠将受冻的女子裹于怀中,没有发生非礼行为。形容男子在两性关系方面作风正派。典出《诗经·小雅·巷伯》毛亨传:“子何不若柳下惠然,妪不逮门之女,国人不称其乱。”究竟如何坐怀,如何不乱,史料的演变很

  • 历史上孔子孟子都曾离婚?揭秘孟子为什么要离婚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孟子,离婚

    导读:孟母觉得十分荒唐,遂引用古礼“将上堂,声必扬;将入户,视必下”来提醒儿子:你去你老婆的房间,不提前招呼一下,进去时也没一点声响,是“汝之无礼也,非妇无礼也”。孟子听罢,很是自责,此后再也不敢提与妻子离婚的事了。在古代,名人离婚同样备受关注。孔子“离婚”迄今为谜中国古代的离婚者中,名气最大的当属

  • 古人也爱闹离婚?孟子因妻子坐姿不雅而要离婚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离婚,古人

    古人怎么离婚:离婚对于现在来说已经是家常便饭了,其实在中国古代的离婚者中,名气最大的当属孔子,但其离婚的是非、真假,一直到现代仍存在争论。据《孔子家语·本姓解》所记,孔子19岁时,娶了宋国的丌官氏为妻,一年后生了儿子,孔子是当时鲁国的文化名人,国王鲁昭公听说后,送来了鲤鱼,以示祝贺。孔子觉得这是家门

  • 对自己最狠的宗师要离:为刺杀杀妻杀子自残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宗师,刺杀

    绝代宗师春秋什么是绝顶的高手?古龙说得好:手中无剑,心中有剑。什么是绝顶的高手?手无缚鸡之力,却能杀人于咫尺之间。什么是绝顶的高手?能让被杀者死得心服口服,认为自己死得其所。什么是绝顶的高手?杀死另一个绝顶高手之后,自杀以报知遇之恩。这样的绝顶高手,历史上只有一个,也只能有一个。否则,他就不是绝顶高

  • 《水浒传》中花荣的外号小李广为什么不是养由基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水浒传,花荣,外号,养由基

    导读:花荣外号小李广,在梁山上排第九位,军事将领排第五位。花荣在上梁山途中,看见吕方和郭盛比戟,两人戟上的丝绦缠绕在一起,花荣一箭射断,引得一片喝彩。到了梁山,大家和晁盖说起这件事情,晁盖心下意有不信。在看山时,空中有大雁飞过,花荣要在晁盖面前展现本事,就说要射雁行内第三只大雁的头,果然射中。“晁盖

  • 养由基是谁? 战国时期著名神箭手养由基介绍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养由基,东周,神箭手

    养由基简介:养由基(生卒年不详)汉族,姬姓,养氏,字叔,名由基,一作繇基,东周楚国(今湖北荆门)人,《战国策·西周策》中记载:“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百发百中、百步穿杨都出自这里。此人号“养一箭”,一箭就足以致胜了。养由基,楚国名将,原为楚庄王近卫军成员,后任楚国宫厩尹,

  • 齐桓公想吃人肉 易牙烹杀三岁幼子以表忠心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齐桓公

    在专制制度下,王权高于一切。君主的个人意志具有法律效力,对臣民有生杀予夺的大权。因此,奸佞之徒往往绞尽脑汁,刻意媚君。他们阿谀逢迎,拍马献媚,到了恬不知耻、令人肉麻的地步。网络配图在齐国的后宫里,齐桓公的宠妾长卫姬大病不起。她茶不饮,饭不思,一个如花似玉的美人儿,几天内便瘦得骨瘦如柴,形同饿鬼。齐桓

  • 易牙为何杀子献给齐桓公后又将其饿死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易牙杀子,齐桓公结局

    古语有云虎毒不食子,但此人为了讨得自己的顶投上司齐桓公的欢心竟然杀死自己的儿子烹煮成美食献予之品尝,后来此人又趁齐桓公病中活活将其饿死!此人乃春秋战国时代的著名厨师易牙!他是齐桓公十分宠信的一位名厨,擅长调味,负责料理齐桓公的一切膳食!据说易牙是历史上第一个开私人饭馆的人,所以被后代厨师们尊称祖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