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仲由简介:春秋时期孝子,是二十四孝中的“百里负米”

仲由简介:春秋时期孝子,是二十四孝中的“百里负米”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362 更新时间:2024/1/5 7:27:08

《二十四孝》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诗选集》,是元代郭居敬编录,一说是其弟郭守正,第三种说法是郭居业撰。由历代二十四个孝子从不同角度、不同环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那么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仲由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仲由(前542年―前480年),字子路,又字季路,鲁国卞人(今山东省泗水县泉林镇卞桥人,历代仲氏族志明确记载)。“孔门十哲”之一、“二十四孝”之一,“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受儒家祭祀。

仲由性情刚直,好勇尚武,曾陵暴过孔子,孔子对他发诱导,设礼以教,子路接受孔子的劝导,请为弟子,跟随孔子周游列国,做孔子的侍卫。后做卫国大夫孔悝的蒲邑宰,以政事见称,为人伉直,好勇力,任内开挖沟渠,救穷济贫,政绩突出,辖域大治。

周敬王四十年(鲁哀公十五年),卫国内乱,子路临危不惧,冒死冲进卫国国都救援孔悝,混战中被蒯聩击杀,结缨遇难,被砍成肉泥。葬于澶渊(今河南濮阳)。

人物生平

出身贫微

仲由少年时,从事各种劳作来维持家庭生活,甚至据不可考之传言,常吃野菜充饥。拜入孔门之前,《史记》记载,志气刚强,性格直爽,头戴雄鸡式的帽子耍威风,佩戴着公猪装饰的宝剑显示自己的无敌,曾经瞧不起柔弱的孔子,屡次冒犯欺负孔子。为此孔子设计出少许礼乐仪式慢慢加以引导,后来,子路穿着儒服,带着拜师的礼物,通过孔子学生的引荐,请求成为孔子的学生。

师从孔子

少孔子九岁,也是弟子中侍奉孔子最久者。

仲由为人伉直鲁莽,敢于对孔子提出批评,勇于改正错误,深得孔子器重。仲由为人果烈刚直,且多才艺,事亲至孝,性格爽直,为人勇武,信守承诺,忠于职守。“志伉直”,又使得子路的好勇与一般的逞勇好斗之徒有所区分,使他的好勇含有了某些伸张正义、为民请命、不欺幼弱的意蕴。为此,他常遭师之痛责,说他“好勇过我,无所取材”,“不得其死”,等等。孔于曾评价子路:“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可以以为这是单纯评论子路的学问,同时这一评价所包括的涵义更加广泛。它说明子路尽管经过孔门的洗礼,但身上的野气始终未能脱除干净,故孔子说他只是“升堂”,而始终未能“入室”,即子路始终未能成为儒雅君子。

仲由很尊敬孔子,“子疾病,子路请祷”。但对待同一事物的对错,如果有他不同的观点,他也会提出来,与宰予颜回不同,从不隐瞒。如孔子见南子时,子路不高兴,因为南子“美而好淫”;当孔子谈“正名”时,他就说孔子太迂阔,他甚至认为读书人并不是成才的唯一路径,“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如此坦诚直言,是其他弟子所没有的。孔子说过:只听了单方面的供词就可以判决案件的,大概只有仲由吧。一般听到这个诉讼案件,都要听两面之词,原告、被告都讲完毕后才能判断。但是子路不一样,他听到一面之词就知道谁对谁错,因为他脑袋瓜好使,不需要按照一般人的方式来判断是非,是大智大勇之人,在他的刚毅、公正的谋断下,涉案众人都非常信服。

孔子常与弟子谈志向,每次仲由都抢先发言,而且多数是谈他如何勇敢,如何教别人勇敢,以及如何打仗等等。孔子对子路说:“你喜欢什么?”子路(对孔子)说:“喜欢长剑。”孔子周游列国时,仲由和颜回等人始终跟随孔子,由于他极勇武,实际上起了保卫者的作用,所以孔子评价子路这个朋友的忠诚时说:“自从我有了仲由后,我就没有再听到的恶意的言辞。”

子路侵官

据后人说:有一次子路去做邵这个地方的首长,当时鲁国的政权掌握在季家的手里,季家限百姓在五个月以内开通一条运河。古代生产力低下,季家这个命令,对老百姓来说是很沉重的。而子路的行政区内正管到这件事,为了要鼓励大家做工,公家的经费又不够,就自己掏腰包,把自己的薪水贴上,乃至从家里弄粮食来,供给大家吃。孔子听到了这个消息,马上派子贡去,把子路做好给工人吃的饭倒掉,把锅砸破。子路是个急脾气,跑去跟老师吵架,对孔子说,你天天教我们做好人好事,教我们行仁义,现在我这样做,你又嫉妒了,又反对我了,还教子贡来捣乱。孔子就说,子路!你不要糊涂,当了君王的人,因为天下都是自己的,便忘了自己而爱天下,当了诸侯,就爱自己国家以内的人民,当了大夫就只管自己职务以内的事,普通一般人,爱自己的家人,超过了范围的仁义,虽然仁义之举,但是侵犯了别人的权威,所以你错了。

原文:

议曰:昔仲由为邵宰,季氏以五月起长沟,当此之时,子路以其私秩粟为浆饭,以饷沟者,孔子闻之,使子贡往覆其饭,击毁其器。子路曰:夫子嫉由之为仁义乎?孔子曰:夫礼!天下爱天下,诸侯爱境内,大夫爱官职,士爱其家,过其所爱,是曰侵官。《反经》

君子死,冠不免

享年是六十三岁。

仲由初仕鲁,后事卫。孔子任鲁国司寇时,他任季孙氏的宰相,后任大夫孔俚的宰。卫庄公元年(前480年),孔俚的母亲伯姬与人谋立蒯聩(伯姬之弟)为君,胁迫孔俚弑卫出公,出公闻讯而逃。仲由在外闻讯后,即进城去见蒯聩,蒯聩命石乞挥戈击落子路冠缨,子路道:“君子死,冠不免。”君子即使临死,也要衣冠整齐

”系好帽缨的过程中被人砍成肉酱。

经释:重视个人荣誉,军旗在则人在,军旗亡则人亡,很正常。

或,孔子希望仲由能够注意衣装打扮,这样才能符合士族地位。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孔子虽然知道巧言令色,鲜矣仁,但还是”席不正,不食“,让自己举止得体。

他用一命换取退出政治纷争又不失武士的忠心的结果,是最无奈的办法。

主要成就

无宿诺

仲由一生追随孔子,保护孔子,积极捍卫或努力实践孔子的思想学说,对儒家的贡献、对后代的影响也是很大,为子至孝,善政为民,诚实守信,忠义仁勇,闻过则喜,闻善则行,见义必为,见危必拯,其德其行如日月在天、江河行地。光照人间润泽华夏,位列十哲,世称先贤。

子路的伉直好勇在师从孔子之前即已形成,子路性伉直,表现在言语上就是从不掺假欺瞒,对此孔子评价说:“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意谓子路答应今天兑现的事情,决不拖延到明天。孔子对子路忠心不二、讲信义的品性深有了解,曾断言:“孔子说:“如果我的主张行不通,我就乘上木筏子到海外去。能跟从我的大概只有仲由吧!”当穷途末路、逸往海外时,随从自己的只有子路一人。

子路事亲极孝,刚猛勇敢,性格爽朗,乐意接受别人的指正立即改过,很尊敬师长,也常常直言进谏孔子。子路后在卫国的蒯聩之乱殉难,孔子闻其死,伤心流泪,死前不吃肉酱。

唐玄宗尊之为“ 卫侯”,宋真宗加封为“ 河内公”,宋度宗又尊为“ 卫公”。明嘉靖九年改称“ 先贤仲子”。

为亲负米

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标签: 仲由二十四孝

更多文章

  • 齐宣王为什么娶丑女钟无艳?钟无艳究竟有多丑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钟无艳,齐宣王,齐国,春秋战国

    自古以来人们都追求美好的事物,因为美的事物带给人美感,给人愉悦,而天下阅尽美色、美景之人,自然是一国之君了。史书上有记载的后妃们,大多都是名门出身,而且都是知书达理的大家闺秀,就算没有厚实的家底作支撑,至少也要有倾人城的姿色。偏偏历史上就有一个例外,战国时期齐宣王的王后钟离春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一个。齐

  • 钟无艳好看吗?钟无艳是怎样获得齐宣王青睐的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钟无艳,齐宣王,齐国,春秋战国

    有一部叫《钟无艳》的喜剧,里面钟无艳有一句台词:“有事钟无艳,无事夏迎春。”听起来既哀怨又凄凉,而这句话讲的就是夏迎春和钟无艳两个女人,前一个其丑无比但是却有才华,后一个倾城倾国却没智慧。于是,齐宣王一旦有事,就会找钟无艳帮忙,而没事的时候,则去找夏迎春寻欢作乐,把钟无艳抛到了一边。“有事钟无艳,无

  • 齐宣王为何要娶四十多岁的丑女王后?钟无艳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丑女,齐宣王,战国

    战国时齐宣王求贤若渴,礼贤下士,齐国得以大治。他的这一做法还造成了一个破天荒的结果:将一个丑女迎入后宫做了王后,此丑女就是历史上鼎鼎大名的无盐女钟离春。要知道,在京剧舞台上,钟离春是以半旦半净(就是花脸)的形象出现的,其丑可想而知。钟无艳,又名钟离春、钟无盐,即丑娘娘。齐宣王之妻,中国古代四大丑女,

  • 子产不毁乡校的启示:最早提出了社会舆论监督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子产,舆论监督,郑国,

    作为改革家的子产对中国历史独特的贡献,就是他以罕见的魄力和胸怀,支持社会舆论监督,不干涉社会舆论对朝廷的批评。在野蛮残暴的春秋时期,仅此一例,千古流芳。郑国人有个习惯,父老乡亲们常常到乡镇里的学校扎堆聊天,议论国家大事,就像北京“的哥”开出租车喜欢和乘客议论国家大事一样。北京“的哥”是在小车里议论,

  • 子产改革:改革军赋制度 增加税收 复兴了郑国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子产,改革,郑国,

    子产知道,因循守旧的郑国,如果不经一番革新,万难应付危局。在改革中,子产不回避争议,不压制争议,也不怕争议。他认为改革就是要迎着争议往前走。比如他改革军赋制度,增加税收,充实军饷,以增强郑国自卫能力,就遭到一些人的咒骂。有人说:“子产的老爹就死在路上,他又要做蝎子尾巴了!”子产还主持全国农业普查,整

  • 子产铸刑鼎:历史上第一次将法律面向民众公开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子产,铸刑鼎,法律,

    子产改革的标志性事件之一,是公元前536年的“铸刑鼎”——把惩治罪犯的刑律铸在金属鼎上,向全国老百姓公布。这是中国政治史、法制史的一件大事。这在当时可是了不得的举措。胡适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一书中说,春秋时期,上层贵族社会认为刑律越隐蔽越好,决不能让国人知道。这样才有利于贵族随意处置老百姓,增加专制

  • 曾子换席讲的是什么?孔子为何选曾子接自己的衣钵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颜回,孔子,孟子,曾子

    曾子师孔子的学生之一,入学时间并不长,资历不是最老的,才学是中上等。但是孔子死的时候没有把自己的位置传给亲孙子子思,而是将门下包括子思全部托付给了年轻的曾子,这是为什么呢?颜回毫无疑问是孔子的接班人,论语中有很多地方都能看出来,在论政篇章里面提到,颜回的悟性非常高,而且人又公正谦虚,对长者恭敬;凡事

  • 曾子避席有什么含义 曾子避席的故事介绍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曾子,曾子避席

    曾子避席孔子在家里和学生论道,这时候有听见有客人上门拜访,于是孔子让学生赶紧回避,然后起身迎接。门刚一打开,一位穿着长衫高帽的男子走了进来,三步并两步的走到孔子面前给孔子弯腰敬礼,双腿并拢,作揖道:“学生来请先生大安,有问题向您求教。”孔子忙回礼让客人座下。这个男的道谢之后就一屁股坐到孔子身边的垫子

  • 曾子轶事:因为不会锄草而被自己的父亲打晕在地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曾子,曾参,儒家,

    曾子,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山东平邑县)人,从十六岁起师从于孔子。在孔老师那里学习期间,曾子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回到自己家里看望一下自己的父亲(母亲早逝),以尽自己的孝心。有一天,曾子再次请假回家。刚一入门,他就看到自己的老父亲正在院子里给他那几棵心爱的瓜苗除草呢。于是,天生孝顺的曾子同学便

  • 俞伯牙与钟子期: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俞伯牙与钟子期

    俞伯牙与钟子期是春秋战国人士,通过资料记载得知,俞伯牙是春秋时期的楚国人,一生最爱弹琴。历代史书资料关于俞伯牙的记载颇多,最早见于春秋战国时期郑国人列御寇所著的《列子·汤问》篇。列御寇在这篇文章中,不仅提到了俞伯牙的简介,还提到了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除此之外,荀子在《劝学篇》中,也提到了俞伯牙,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