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唐玄宗为什么要干预安史之乱,致使哥舒翰战败?真的是他不明智吗?

唐玄宗为什么要干预安史之乱,致使哥舒翰战败?真的是他不明智吗?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2054 更新时间:2024/3/28 0:37:25

说到唐玄宗,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

唐朝天宝年间爆发的安史之乱将唐王朝拖向了衰败的深渊,原本安禄山所辖叛军虽然军势强盛,但实则难以持久,只要他留在河北的根基受损,败亡就是时间问题,可是大家都知道的,唐玄宗强行让哥舒翰强行兵出潼关,最终在灵宝之战中大败亏输,让唐王朝失去了防御长安的屏障,动摇了国本。

个人觉得,这场事关唐王朝国运的灵宝之战,哥舒翰的战败,还是败光了唐王朝正面防御家底的一战,唐玄宗虽然干预了前线的指挥作战,但并不是完全不明智,哥舒翰被迫出征,但难以掌控全局,临阵指挥出现了大问题。

唐玄宗晚年的确是过于昏聩,宠信奸臣,要不然也不会亲手扶立起一个造反的安禄山,他在安禄山反叛初期,做过两个导致恶果的决定,一个是斩杀了封常清高仙芝两员名将,另一个就是催促哥舒翰仓促出关。

唐玄宗斩杀封常清和高仙芝多少是因为封常清没有实现他在玄宗面前说的大话。

《旧唐书.封常清列传》常清见帝忧,因大言曰:「天下太平久,人不知战。然事有逆顺,势有奇变,臣请驰至东京,悉府库募骁勇,挑马箠度河,计日取逆胡首以献阙下。」天子壮之。

面对安禄山的反叛,唐玄宗自然是一万个不爽,这个时候是封常清自荐,去驻守洛阳的,如果说封常清在洛阳抗住了叛军的进攻,的确可以极大的挫败叛军的士气,那么加上郭子仪李光弼攻袭叛军后方,的确有可能出现叛军中层武将直接将上面的人只接砍了投降的局面,可是封常清没守住洛阳,很快洛阳就陷落了。封常清没能兑现他的承诺,让唐玄宗白欢喜一场,而高仙芝则是更着封常清的败军退到了潼关。

《旧唐书.高仙芝列传》常清、仙芝乃率见兵取太原仓钱绢,分给将士,馀皆焚之。俄而贼骑继至,诸军惶骇,弃甲而走,无复队伍。仙芝至关,缮修守具,又令索承光守善和戍。贼骑至关,已有备矣,不能攻而去,仙芝之力也。

最终两人被杀,可以感受到唐玄宗的愤怒和失望,这个就可以定一个基调,那就是唐玄宗太需要一场关键性的大胜来挽回自己的面子,当然也是维持自己帝王的尊严,被安禄山背叛,他识人不明,任用奸臣的帽子是摘不下来了,本来太过寄希望于封常清,结果封常清战败了,加上身边宦官的谗言,唐玄宗一气之下将两员重将诛杀,其实这也能看出唐玄宗的心思,他可不想死守潼关,同时他也是想要告诉别人,封常清战败不是叛军太强,而是其指挥不利,总之唐玄宗摆出了短期内可以平定叛乱的架势。

而唐玄宗愤怒杀害封常清的另一个原因是洛阳丢失导致的严重后果,洛阳可不仅仅是名义上的东都,洛阳是大唐“动脉”上的关键节点,必须要夺回来,这也是后来唐玄宗为何急着让哥舒翰出关的重要原因。

洛阳是隋唐大运河上连接南方和长安的关键节点,洛阳被安禄山控制,隋唐大运河被拦腰截断,这对大唐造成了很严重的影响,因为关中之地不足以供养当时关中人口的口粮。

《新唐书·食货志》唐都长安,而关中号称沃野,然其土地狭,所出不足以给京师、备水旱,故常转漕东南之粟。

也就是说关中之地的粮食主要源自东南的富庶之地,五胡乱华和南北朝时期,南方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开发,成为大唐粮食赋税供给之地,而如果是陆运的话,时间长,花费也高,唐玄宗时期的大臣耀卿就上书过。

《新唐书·食货志》江南户口多,而无征防之役。然送租、庸、调物......六重为劳费。其得行日少,阻滞日多。

隋唐大运河虽然始建于隋炀帝时期,但是河道经常出现淤塞的情况,所以唐朝要经常开通河渠,令大运河成为了东南向大唐核心长安地区输血的关键通道,可是安禄山捏住了大唐的要害,控制洛阳,原本高效的运输方式被截断,唐玄宗在长安的日子可是不好过了。

安禄山是在天宝十五年正月在洛阳称帝的,哥舒翰也是进驻潼关,而哥舒翰是在六月才被唐玄宗催促出潼关的,唐玄宗是给了哥舒翰时间的,但是战事僵持了半年,战事仍然不明朗,这个唐玄宗就不能忍了,他晚年可是贪图享乐的,这一下子大运河输血通道被阻隔了,他在长安的生活条件肯定是要下降的,而且主要物资都要用于前线将士,虽然当时杨国忠为唐玄宗敛财,长安的府库还算充盈,但是粮草这个东西怎么弄啊?

虽然哥舒翰郭子仪主张的坚守潼关不战,攻占叛军后方的战略不错,但问题是哥舒翰郭子仪李光弼没人能够告诉唐玄宗一件事,那就是用此战略平定叛乱需要多长时间,当然也没人能够给出答案,战场之势瞬息万变,有可能打10年,有可能打1年,有可能打1个月,再打个几天就平叛了也是有可能的。

但是唐玄宗等不了,除了收复洛阳打通大运河的需求,唐玄宗也可能担心叛军南下攻略江南富庶之地,那是大唐的财力根基,如果被安禄山占了,那这场叛乱必定会旷日持久,唐玄宗可不会想到会出现一个张巡,能够死守睢阳,最难的时候,将自己的爱妾杀了,给将士分食充饥,遏制了叛军南下的态势,保护了江南之地免遭战火摧残。所以说唐玄宗催促哥舒翰出战不完全是不理智的行为。

而哥舒翰在统兵在外期间,可能是以为老了,加上身体病重,屡屡做出引起后方混乱的动作,最终也是形成了蝴蝶效应,令唐玄宗逼迫其出关作战。

哥舒翰原本和安禄山关系不好,这或许也是唐玄宗强行用这位老将的原因,有意思的是,不知道是唐玄宗知道哥舒翰老了,身体不行,还是有意掣肘哥舒翰,给哥舒翰配置了一大批副手。

《旧唐书.哥舒翰列传》拜为皇太子先锋兵马元帅,以田良丘为御史中丞,充行军司马,以王思礼、钳耳大福、李承光、苏法鼎、管崇嗣及蕃将火拔归仁、李武定、浑萼、契苾宁等为裨将,河陇、朔方兵及蕃兵与高仙芝旧卒共二十万,拒贼于潼关。

这个配置本身就有问题,这么大的班底,需要一个有精力的主帅统领,可哥舒翰偏偏就不是这样的主帅,在战前他就是一个病重的老人,“翰耆酒,极声色,因风痹,体不仁。既疾废,遂还京师,阖门不朝请”,到了潼关,他也是病倒了,更多的是将事务甩给了田良丘,但田良丘没有才能和威信,其他将领呢,则是互相看不惯,没人能够真正的统领全局,能守住潼关就不错了。

而哥舒翰在两件事情上的抉择,更是展现出了,他已经没有能力掌控全局,他只是一个名义上的统帅。

在哥舒翰率部开赴潼关之时,有人就建议兵谏擒杀杨国忠,就像汉朝七王之乱之时,诛杀晁错那样,来杜绝安禄山反叛的理由,毕竟他造反的理由就是清君侧。

《旧唐书.哥舒翰列传》翰至潼关,或劝翰曰:「禄山阻兵,以诛杨国忠为名,公若留兵三万守关,悉以精锐回诛国忠,此汉挫七国之计也,公以为何如?」翰心许之,未发。

《新唐书.哥舒翰列传》翰犹豫未发,谋颇露。

两种记载中哥舒翰的态度不同,一个是支持,一个是犹豫,但是不管是那一个,这都给杨国忠敲响了警钟,因为哥舒翰无论是那种态度,哥舒翰都没有反对这个办法,也就是说手握重兵的他,要是真的回师长安,唐玄宗必然会诛杀杨国忠的,这也就导致了杨国忠一直在唐玄宗身边说哥舒翰的坏话。要知道当初为了抗衡安禄山,杨国忠是拉拢哥舒翰的,“时杨国忠有隙于禄山,频奏其反状,故厚赏翰以亲结之”,结果哥舒翰在潼关前线还有除掉杨国忠的计划,杨国忠果断收回“友谊的小手”。

其实哥舒翰在这件事上的态度是有问题的,虽然杨国忠和晁错没法比,比人人家晁错是贤臣,社稷之臣,杨国忠只是乱国的奸臣,但是你哥舒翰是不能去诛杀杨国忠的,这件事唐玄宗自己提出来可以,但是你哥舒翰是手握重兵的主帅,你在回师长安诛杀杨国忠,这种行径和安禄山造法也是差不多了,而且你要是真的这么做了,唐玄宗还敢让你继续统领主力的唐军驻守潼关吗?

个人感觉,这倒像是,哥舒翰手下一些将领的意见,哥舒翰不好直接拒绝,表面上说考虑考虑,但是毕竟一直没有实施,所以个人猜测哥舒翰心底还是不支持的,但是这件事被杨国忠知道了,显然当时哥舒翰的手下,是有杨国忠眼线的,哥舒翰可能没想到自己没明确表露的态度,让杨国忠成为了唐玄宗身边极力催促其出兵的诱因,毕竟让哥舒翰和叛军死磕,就没时间对付他杨国忠了。

除了这件事之外,哥舒翰还敢了,另外一件很不合时宜的事情,杨国忠害怕哥舒翰真的回师长安,所以假意以保卫长安为名,招募了一支军队驻守在长安和潼关之间,实际上就是为了遏制哥舒翰真的回师西进。

《新唐书.哥舒翰列传》又奏召募一万人,屯于灞上,令其腹心杜乾运将之。

按理说哥舒翰的重中之重是如何击败东面的叛军,而不是对西面杨国忠募集的这支临时军队,给杨国忠天大的胆子,他也不会故意找哥舒翰的麻烦,毕竟安禄山才是真的要杀自己的人,杨国忠此举只是出于自保,但是哥舒翰却很奇怪的吞并了这支军队。

《旧唐书.哥舒翰列传》翰虑为所图,乃上表请乾运兵隶于潼关,遂召乾运赴潼关计事,因斩之。自是,翰心不自安。

《新唐书.哥舒翰列传》国忠愈恐,谓其子曰:「吾无死所矣!」然翰亦不自安,又谋久不决。

就实际战力而言,这一万余人临时组建的军队对潼关防线没有什么意义,又不是什么百战精兵,对战局没有影响,哥舒翰以平叛的名义,斩杀了杜乾,吞并了杨国忠组建的军队,这是在传达什么信号,杨国忠能不胆战心惊,唐玄宗能不对其产生疑心。

而且哥舒翰既然都这么做了,要么就直接一不做二不休,真的回师长安,诛杀杨国忠得了,可是他倒是表现的不安了,难道他真的是老糊涂了,个人觉得,他可能还是被手下将领们的意愿所裹挟,很多将领看不惯杨国忠,而哥舒翰更多的可能是这些将领推到前面的,让其成为和杨国忠对抗的主帅,这就和兵败后哥舒翰被部属帮着投降安禄山一样,老年的哥舒翰已经失去了控制全局的能力。

整合各方面因素,唐玄宗有收复洛阳的意图,加上哥舒翰的奇怪表现,同时杨国忠因为私利而怂恿,安禄山还示弱于唐军,意图引诱唐军出战,唐玄宗也就很果断的令哥舒翰强行出关作战了。

《新唐书.玄宗本纪》哥舒翰及安禄山战于灵宝西原,败绩。是日,郭子仪、李光弼及史思明战于嘉山,败之。辛卯蕃将火拔归仁执哥舒翰叛降于安禄山,遂陷潼关、上洛郡。

而值得质疑的是,哥舒翰是知道叛军示弱是有阴谋的,“禄山久习用兵,必不肯无备,是阴计也”,但是为何还要将驻守潼关的20万唐军,几乎都派出去了,正常情况下,知道敌军有埋伏,派小股部队出击不是更稳妥吗?

标签: 唐玄宗唐朝

更多文章

  • 安史之乱时,唐玄宗为什么要迫使哥舒翰出战?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唐玄宗,唐朝

    安史之乱时,唐玄宗为什么要迫使哥舒翰出战,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在安史之乱中,哥舒翰率领二十万军队镇守潼关,本来是一件非常正确的事。可按照传统史书的说法就是,唐玄宗不知道是哪根弦搭错了,非要强迫哥舒翰出城和安史叛军野战。事实上,唐玄宗并没有搭错弦

  • 大唐名将哥舒翰为什么会向安禄山跪地投降?一世英名晚节不保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哥舒翰,唐朝

    大唐名将哥舒翰为什么会向安禄山跪地投降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告诉你。大唐盛世不仅有着华丽的外衣,同样有着一批批守护边关的将士,他们愿意为大唐抛头颅,洒热血,诸如高仙芝、封常清、郭子仪,李光弼等等,在这其中有一位名将叫哥舒翰的,一生戎马生涯,也为大唐立下了赫赫战功,在征讨吐蕃的战役

  • 哥舒翰既然已经看破了 安禄山的计谋,为什么还能输?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哥舒翰,唐朝

    大家好,这里是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哥舒翰的故事,欢迎关注哦。哥舒翰在中国历史上是赫赫有名的。如果不是最终去守潼关,败给安禄山丢掉一世英名。那么,把哥舒翰列入中国历史上的名将系列中,也不为过。在守潼关之前,哥舒翰也算得上是唐朝的常胜将军。在他守边关的时候,当时边境的百姓中流传着一首民歌:

  • 安禄山只有两万人马 哥舒翰二十万大军为何打不过两万人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唐朝,安史之乱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安史之乱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大唐天宝十四(755)载冬,震惊天下的安史之乱爆发。隆隆的战鼓声响彻了承平日久的中原大地,安禄山十五万渔阳突骑千里奔袭,将唐军那么一点丝毫无力的抵抗碾得粉碎,很快占领了东都洛阳,兵锋直指帝都长安。还好,名将哥舒翰不负

  • 哥舒翰:前半生混吃等死,后半天逆袭成大唐战将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哥舒翰,唐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哥舒翰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那时,大唐帝国正是烈火烹油的开元盛世,唐明皇李隆基亲手为他最骄傲的战神哥舒翰披上战甲,令他守住这片锦绣江山,盛世安乐。转眼,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满目凄惶的唐玄宗召唤了中风倒在病榻的老战神重披战甲,去打退安禄山。但

  • 唐高祖李渊太穆皇后窦氏子女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唐高祖,太穆皇后,唐朝

    太穆皇后(约569年—约613年),窦氏,唐高祖窦皇后,北周定州总管神武公窦毅与北周襄阳长公主(北周文帝宇文泰第五女,北周武帝之姐)的女儿。聪慧刚毅,颇有才华。嫁李渊,生子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一女平阳公主。谥号太穆皇后。李建成(589年-626年),小字毗沙门。唐高祖李渊长子,陇西成纪人。李渊起

  • 李建成李世民同母吗 太穆皇后是他们母亲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李建成李世民同母吗

    李建成李世民同母吗,李世民、李建成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他们两都是玄武门事件的主角,最终以李世民胜利告已结束。对此大家知道他们俩是什么关系呢?他们的母亲又是谁呢?下面就让小编来详细介绍下吧,对此不了解的可以进来看看。网络配图他们是同母兄弟姓窦,谥称太穆皇后,是定州总管神武公窦毅与周武帝姐姐襄阳长公主的女

  • 太穆皇后:唐太宗李世民生母,大唐第一奇女子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太穆皇后,唐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太穆皇后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大唐盛世,奇人辈出,其中不乏巾帼英雄,例如我们所熟知的长孙皇后,太平公主等等。小编今天要讲述的是一位鲜为人知的女子,她便是唐高祖李渊之妻,唐太宗李世民之母太穆皇后窦氏。其父窦毅是东汉汉大鸿胪窦章的第十二世孙,胡姓纥豆

  • 唐太宗的生母是谁?揭秘太穆皇后与李渊之间的趣事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太穆皇后,唐朝

    说到太穆皇后,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此人的历史事迹。说起唐朝的历史大家首先想到的便是唐太宗李世民,如果问你李世民的父亲是谁?可能有的人会知道是李渊。如果问你李世民的母亲是谁,恐怕没几个人能答得上来,这其实不是你孤陋寡闻,而是古代历史重男轻女。其实李世民的母亲是一位很

  • 和思皇后:受婆婆厌恶,最后被活活饿死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和思皇后,唐朝

    大家好,这里是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和思皇后的故事,欢迎关注哦。唐中宗李显一生一共有两个皇后,一个是和思皇后,赵皇后,一个是韦皇后。其中和思皇后是李显的第一任皇后,她是死后才被追封为皇后的。她没能等到李显登基,就被婆婆武则天活活饿死了。和思皇后算起来还是唐高祖李渊的外孙女,她的母亲是常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