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吕端跟寇准相比谁的能力较强?遇到大事从不糊涂

吕端跟寇准相比谁的能力较强?遇到大事从不糊涂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292 更新时间:2023/12/24 8:42:13

吕端寇准相比谁的能力较强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吕端是北宋时期有名的宰相,有"大事不糊涂"之美称。吕端在他40年的为官生涯中几乎没有遭遇到什么磨难,这在"伴君如伴虎"的封建王朝中十分军见。这正与他在小事上"糊涂",不斤斤计较,而在大局、大事上丝毫不糊涂的行事方式密切相关。

吕端刚担任副宰相时,有一个小官因为平时听多了吕端办的"糊涂"事,心里很不服气,不屑地说:"这样的人也能当上宰相?"吕端的手下听说后很气愤,要查这个人,找他理论。吕端阻止说:"别找了,你们找他问了,我也就知道了,我知道了就会对他终生不能忘。虽然我不会刻意地去报复他,但是万一以后被我抓到把柄,让我公正处理恐怕是很难的,还是别搞清楚这件事了。"

还有一次,李惟清这个人被撤职了,他认为是吕端在背地里使坏,这个时候吕端得了重病,他反咬李端一口。但是,吕端却非常坦然,淡淡地说了句:"我行得正,坐得直,一生坦坦荡荡的,怎么会怕别人在背后说坏话?"

吕端的这种"糊涂"其实是"揣着明白装糊涂",是不和人斤斤计较,是道德修养的一种高尚境界,但这在多数人眼里却成了"糊涂"。宋太宗说他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并让他当了宰相。

功名利禄是为官者孜孜以求的东西,很难有人能不被这些所牵绊,而吕端却在这上面"糊里糊涂",表现了一种淡然的态度。吕端被提升为宰相后,并不觉得自己有多了不起,也没有想如何施展自己的权力,而是想着如何调动文武百官的积极性,为此甚至不惜放权和让位。

当时与他同样有名望的名臣寇准,办事果断,很有能力,但是性格比较倔强。吕端怕自己当宰相后,寇准心里不平衡,同起牌气来,朝政就会受到影响。他要求皇帝一定要让他和寇准一起主持朝政,轮流执政。可是这个时候皇帝没有理解他的用意,非要让他做一把手,让吕端去管理朝政。面对这一局势,吕端依然不自己做决定,每件事情都要和寇准沟通一下。吕端发现寇准很有才能,他竟然主动要把宰相的位置腾出来。

对让贤的看法

这种主动让权的行为,在别人眼里就是十分"糊涂"的行为。吕端虽然"糊涂",但是主要表现在他不与人斤斤计较,看淡名利的事上。而在朝廷有难以决策的大事时,他又能机敏地解决问题。

李继迁是党项满族,名义上投降了宋朝,但是依然到处惹事。一次李继迁突然统帅士兵叛变,和宋朝作战中,宋军抓住了他的母亲。宋太宗得到这个消息后,想要处死这个叛乱者的亲人,用这种方式来惩罚李继迁。宋太宗与寇准等人沟通以后,决定在边境上大张旗鼓地将此人处决掉。

宋太宗没有要询问吕端的意思,但是吕端知道后,却到宋太宗面前讲了一番道理:楚汉之争时,项羽抓了刘邦的父母,威胁刘邦说要把他们煮了。刘邦却说,煮就煮吧,记得也分我点肉粥吃。这说明古往今来能成大事的人,是不拘小节的,更何况李继迁这样的蛮夷之徒怎么会顾虑他的母亲?杀了他的母亲,并不能抓住他,反而会激怒他,坚定他反叛的决心。宋太宗听完觉得很有道理,并问吕端该如何处理。吕端建议妥善安置李母,好好服侍她,即使不能让李继迁投降,也会让他良心不安,有所顾忌,宋太宗听后大赞。最终,这次叛乱被平息了。吕端在这次平定叛乱的时候展示出了他的深谋远虑,他没有允许杀死叛乱者的亲人,没有让叛乱进一步恶化。

吕端力保太子继位。公元997年,宋太宗病危,当时得宠的太监王继恩担心太子继位后对自己不利,于是串通皇后,想废除太子,拥立楚王元佐继位。楚王是皇长子,原为太子,因为灾暴无道被废除。吕端知道后,每天陪着太子到宋太宗的床前探望。太宗一死,皇后就派王继恩去请昌端来商议事情,打算逼迫吕端同意拥立楚王继位。皇后专门让王继恩去请,用意不言自明。然而,吕端对此事早有预料,接到皇后召他入宫的消息后,知道其中一定有事,于是囚禁了王继恩,还在监狱布置了重兵。吕端面见皇后,皇后向他表明自己的意图。吕端回敬道:"先皇已经定好的事情,我们不可能违背他的遗命!"由于谋划政变的核心人物王继恩被关进了大牢,皇后一时便没有了主意。吕端率领大臣拥护太子继位。宋真宗登基的那一天,他坐在龙椅正中心听着朝政。吕端担心其中有诈,没有马上下拜,而是要求皇上卷帘受拜。吕端上前看了看,确定不是"狸猫换太子",才率领群臣大呼万岁。这次立嗣之争没有演变成流血事件,吕端功不可没。

卷帘认准是太子后才肯行臣子之礼,从这一细节上来看,吕端确实是一个"大事不糊涂"之人,而且心思缜密,关键时刻清醒理智。每次,群臣有意见分歧,吕端的意见总是能高人一筹,人称"难不倒"相爷。可见,吕端是真正的大智若愚啊!

在宋初你死我活的权力争夺中,吕端能够从容面对,最终解决了很多棘手的问题。我认为吕端靠的就是这种得意不忘形、处事不乱的小事"糊涂"、面对大事的时候吕端相当的清醒。南怀瑾在《论语别裁》中说过:"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吕端名传干古就在于"大事不糊涂"。

假如历史上没有吕端的话,李继迁叛乱一事必定会朝着恶化的方向发展,北宋因此可能会受到外族的长期侵扰,再加上政治的内讧,北宋必定会陷入内忧外患的局势,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标签: 吕端宋朝

更多文章

  • “吕端大事不糊涂”,吕端却也有很多“糊涂事”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宋朝,吕端

    “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是明代思想家李贽的自题联语,句中的诸葛指的是诸葛亮,大家比较清楚,那吕端是谁,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北宋宰相吕端吕端是北宋初期的名臣,宋太宗赵光义评价他“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其实,皇帝说吕端“小事糊涂”,更多指的是他特立独行的为人为官风骨

  • 吕端:北宋时期的大臣,死后被追赠司空、谥正惠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吕端,北宋

    吕端(935年-1000年),字易直。北宋时期的大臣。北宋幽州安次人(今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区)。其祖吕兖曾在沧州节度使刘守文下做判官。其父吕琦官至后晋兵部侍郎。其兄吕余庆,后晋时,以荫补官。入宋,历知成都府、蔡州。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入宋后,曾任太常丞、浚仪知县

  • 北宋初年著名宰相,揭秘吕端的生平事迹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吕端,北宋

    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吕端的故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自唐中晚期开始,一批批宦官粉末登场,皇权常常变得一文不值,朝政被宦官们搞得混乱不堪,到了五代,武将将宦官杀掉,割据称王,饿殍遍野民不聊生,直到雄主赵匡胤的出现,才终结了这一切,将国家带回正轨。赵匡胤是伟大的,他

  • 揭秘:为何说没有吕端赵恒可能就当不上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吕端,北宋

    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你追寻历史上真实的吕端,探索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历史故事。“吕端大事不糊涂”这成了之后的一句至理名言。赵光义临危之际欲将皇位传给赵恒,当时掌权的太监王继恩与李太后想拥立原来的皇太子赵元佐,王继恩在赵光义即位时就立有“大功”,如今又是皇位交接之际,如果拥立成功又是一件大功,又可以

  • 北宋大臣向敏中是怎样的人 历史如何评价向敏中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向敏中,宰相,北宋

    向敏中(949年-1020年4月23日),字常之,开封(今河南开封)人,北宋大臣。父向瑀,曾任后汉符离令。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进士及第,历任工部郎中、给事中等。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拜同平章事。受任后,向敏中谢绝客人,门庭寂静无声,真宗因而称赞说:“敏中大耐官职!”咸平五年(1002年)

  • 北宋大臣向敏中的故事 向敏中的奇闻异事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向敏中,宰相,北宋

    向敏中(949年-1020年4月23日),字常之,开封(今河南开封)人,北宋大臣。父向瑀,曾任后汉符离令。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进士及第,历任工部郎中、给事中等。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拜同平章事。受任后,向敏中谢绝客人,门庭寂静无声,真宗因而称赞说:“敏中大耐官职!”咸平五年(1002年)

  • 向敏中:北宋时期公认清官,包拯都崇拜他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向敏中,北宋

    你们知道向敏中的故事吗?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您讲解。说起宋朝的清官,我们肯定都会想起包青天,没办法,此人实在太有名了,以至于忽略了其他清官。实际上,北宋清官很多,不止包青天,下面这位也是,他就是向敏中。向敏中可以说是北宋公认的廉政模范,公认的清官,连包青天和海瑞都崇拜,是其崇敬的偶像。向敏中出

  • 为啥功冠群臣的寇凖会遭贬谪,最终客死雷州?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王钦若

    澶渊之盟固然值得称道,在这次战争中,宋军也给辽军以有力的反击,使辽朝统治者认识到宋军和中原地区的人民是不可轻侮的。从此以后,契丹就不敢发动大规模的入侵。澶渊之盟后,宋辽边境干戈宁息,贸易繁荣,人民生活安定。从积极抗敌到澶渊之盟,寇凖功冠朝臣,朝野上下有目共睹。但是有功之臣却由此招来不测之祸。寇凖对北

  • 宋宰相王旦为官清白 为防子孙争财不买房置产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宋朝,官员,王旦,

    王旦是宋真宗时期的宰相,可以说他终其一生都为真宗皇帝所敬重。这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他做官清白,不慕财富。据司马光记载,王旦居相位时,有人于街衢售卖玉带。王旦儿子认为玉带精致,就拿给王旦看,并试图购买。王旦看后,让其子系玉带于腰间,并问道:“系在身上还看得见漂亮吗?”儿子说:“系在身上,自己怎么能看得

  • 北宋名相王旦大度量 以直报怨其政敌从不党同伐异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北宋,名臣,王旦,

    北宋名相王旦是个很正直也很有度量的人。宋真宗的时候,有一年北方发生蝗灾,宋真宗为之忧愁。有一天上朝,有位大臣用袖子装了几只死蝗虫,上呈给皇帝和同僚们看,说:蝗虫其实已经死了,不用担心。大臣们都纷纷表示祝贺,只有王旦不表态。结果过了几天,大家正在朝堂上议事,蝗虫纷纷飞临,“飞蝗蔽天”,宋真宗由此对王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