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北宋初年著名宰相,揭秘吕端的生平事迹

北宋初年著名宰相,揭秘吕端的生平事迹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292 更新时间:2023/12/6 10:26:23

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吕端的故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自唐中晚期开始,一批批宦官粉末登场,皇权常常变得一文不值,朝政被宦官们搞得混乱不堪,到了五代,武将将宦官杀掉,割据称王,饿殍遍野民不聊生,直到雄主赵匡胤的出现,才终结了这一切,将国家带回正轨。

赵匡胤是伟大的,他结束了民众苦难的岁月,也扎稳了大宋的根基,然而,到了赵光义掌权之时,一切都变了味道。旧主去世,新主悬而未决,而赵光义对于皇位势在必得,在烛光斧影间,赵匡胤溘然长逝,在欢呼声中,赵光义即皇帝位。

种种迹象表明,赵匡胤的死和他的弟弟赵光义脱不了干系,但我们也不能因此就将赵光义定义为无道之君。李世民杀害兄弟,逼迫父亲,而这没有影响他千古一帝的名望,只要这位帝王有所作为,那么他的个人污点可以被忽略不计。

赵光义一生勤奋,为了他的梦想他从未放弃过奋斗,哪怕机关算尽、心狠手黑,他都要证明他自己,只不过他的能力和愿望有所差距,而且运气差到了极点。赵光义举倾国之力拿下北汉,完成了统一,这是他辉煌的起点,却也是终点。

从此之后,两次北伐大败亏输,党项、契丹他一个也没有解决,反而将国力耗尽,就连他自己也是浑身伤病。在弥留之际,赵光义是欣慰,还是悔恨?是释怀,还是有所顿悟?一切都不重要了,公元997年,三月二十九日,赵光义崩于万岁殿,他的身后则是另一轮权力争夺!

一、太宗去世,因果轮回

在那个风雪交加的夜晚,赵光胤突然去世,宋皇后命宦官王继恩将赵德芳请来,而王继恩没有听从皇后的命令,反而将赵光义带来,赵光义就这么堂而皇之地做了皇帝。

二十一年后,还是那个王继恩,他再次背叛了他的主人。这回赵光义是立有皇太子的,那就是真宗赵恒,如不出意外,赵恒即位板上钉钉,但王继恩却想改立长子楚王赵元佐

史料记载“初,帝不豫,宣政使王继恩忌太子英明,与参知政事李昌龄、知制诰胡旦等,谋立楚王元佐,颇间太子。”

一个宦官,有如此能力?竟然想凭一己之力,就可以改变国家继承人?这明显不太可能,很快,李皇后出现了,我们推测,想改立太子这件事,是李皇后主导,王继恩执行的。

如果没有那个人的出现,宋朝的这片天空,或会再次论为宦官和外戚主导的世界。关键时刻,宰相吕端站了出来,他站在了太子这边,也站在了赵光义的立场上。

要改立太子,单凭皇后、宦官、参知政事、殿前指挥使这些人是不够的,唯独缺一个人,那就是宰相吕端。

太宗年间,吕端颇受赵光义重视,被赵光义誉为“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吕端为人公正廉洁,稳重有器量,多年间他在官位上忽上忽下,但他仍是在尽心尽力为朝廷办事。赵光义曾发布一条命令,中书省的政务,必须经过吕端过目,才能上奏他赵光义。

得如此恩宠,吕端仍是谦卑谨慎,在此之前,他的政绩平平无奇,而在赵光义去世的那一天,吕端挺身而出,挽救了大宋的国运。

二、阴谋败露,吕端力保真宗皇位

在老皇帝病重期间,一般太子都要在左右陪同,一方面要表示孝心,其次则是可以保证顺利继位。皇帝病重,宰相自然也要到宫中看望,吕端却发现太子不在皇帝左右,为了防止出现意外,吕端马上命令亲信给太子赵恒送信,让其速速入宫。

不久,赵光义病逝,王继恩来到中书省,和吕端商议继承人的问题。为何王继恩想立长子张元佐?源于赵元佐曾经受过巨大刺激,变得疯疯癫癫,哪怕之后有所好转,也不是合适的皇帝继承人,但对于李皇后和王继恩来说,这是最好不过的,因为比较好控制。

很快,王继恩就说明了情况,而吕端明确表示,咱们说的都不算,继承人要以遗诏为准。搞了这么多年阴谋,王继恩自然也不糊涂,随即他马上去中书省画阁找遗诏,不管遗诏上写的是谁,他王继恩都有办法修改。

等到王继恩进了画阁,大门轰隆一声,被锁住了,是吕端命人将门锁住的。王继恩很可能为了保密,是一人前来找吕端的,所以他被锁在画阁中,一时间也没有办法,只得看着吕端走进了皇宫。

搞定了大宦官王继恩,剩下的就是李皇后了。李皇后是开国元勋李处耘的女儿,而此时李皇后的另一个倚仗就是手握重兵的李继隆,所以说李皇后手中还是有几张好牌的。

很快,吕端到了宫中,见到了李皇后。可王继恩没有踪影,李皇后也慌了手脚,对吕端道:“宫车晏驾,立嗣以长,顺也。今将奈何?”

吕端义正言辞:“先帝立下太子,就是为了今天,岂可以有其他异议?”在吕端的执意下,李皇后的如意算盘落空了,众卿马上将太子赵恒迎到福宁殿,准备拥立赵恒即位。

三、以身犯险,吕端验明皇帝正身

赵恒坐在皇位之上,众卿皆跪倒,只有吕端一人立而不跪。吕端有拥立大功,为何就是不跪呢?

史料记载“真宗既立,垂帘引见群臣,端平立殿下不拜,请卷帘,升殿审视,然后降阶,率群臣拜呼万岁。”

经历了这许多,吕端也变得愈发谨慎,为了防患于未然,他害怕王继恩、李皇后再耍什么花招,旋即要求皇帝将帘子卷起。

不经皇帝同意,吕端径直走到赵恒面前,等确认这就是赵恒,这才退到殿下,率群臣高呼万岁。如此这般,赵恒的皇位才算是尘埃落定。看似平静的海面,却可能暗流汹涌,如果没有吕端,大宋或将再度没入黑暗当中。

赵光义为了权力可以不择手段,但他也开创了真正意义上的君臣共治,既然是夺位者,那么他必定更重视继承人的问题,所以吕端或许就是赵光义的另一道保险,保证了权力顺利交接。

标签: 吕端北宋

更多文章

  • 揭秘:为何说没有吕端赵恒可能就当不上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吕端,北宋

    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你追寻历史上真实的吕端,探索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历史故事。“吕端大事不糊涂”这成了之后的一句至理名言。赵光义临危之际欲将皇位传给赵恒,当时掌权的太监王继恩与李太后想拥立原来的皇太子赵元佐,王继恩在赵光义即位时就立有“大功”,如今又是皇位交接之际,如果拥立成功又是一件大功,又可以

  • 北宋大臣向敏中是怎样的人 历史如何评价向敏中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向敏中,宰相,北宋

    向敏中(949年-1020年4月23日),字常之,开封(今河南开封)人,北宋大臣。父向瑀,曾任后汉符离令。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进士及第,历任工部郎中、给事中等。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拜同平章事。受任后,向敏中谢绝客人,门庭寂静无声,真宗因而称赞说:“敏中大耐官职!”咸平五年(1002年)

  • 北宋大臣向敏中的故事 向敏中的奇闻异事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向敏中,宰相,北宋

    向敏中(949年-1020年4月23日),字常之,开封(今河南开封)人,北宋大臣。父向瑀,曾任后汉符离令。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进士及第,历任工部郎中、给事中等。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拜同平章事。受任后,向敏中谢绝客人,门庭寂静无声,真宗因而称赞说:“敏中大耐官职!”咸平五年(1002年)

  • 向敏中:北宋时期公认清官,包拯都崇拜他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向敏中,北宋

    你们知道向敏中的故事吗?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您讲解。说起宋朝的清官,我们肯定都会想起包青天,没办法,此人实在太有名了,以至于忽略了其他清官。实际上,北宋清官很多,不止包青天,下面这位也是,他就是向敏中。向敏中可以说是北宋公认的廉政模范,公认的清官,连包青天和海瑞都崇拜,是其崇敬的偶像。向敏中出

  • 为啥功冠群臣的寇凖会遭贬谪,最终客死雷州?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王钦若

    澶渊之盟固然值得称道,在这次战争中,宋军也给辽军以有力的反击,使辽朝统治者认识到宋军和中原地区的人民是不可轻侮的。从此以后,契丹就不敢发动大规模的入侵。澶渊之盟后,宋辽边境干戈宁息,贸易繁荣,人民生活安定。从积极抗敌到澶渊之盟,寇凖功冠朝臣,朝野上下有目共睹。但是有功之臣却由此招来不测之祸。寇凖对北

  • 宋宰相王旦为官清白 为防子孙争财不买房置产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宋朝,官员,王旦,

    王旦是宋真宗时期的宰相,可以说他终其一生都为真宗皇帝所敬重。这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他做官清白,不慕财富。据司马光记载,王旦居相位时,有人于街衢售卖玉带。王旦儿子认为玉带精致,就拿给王旦看,并试图购买。王旦看后,让其子系玉带于腰间,并问道:“系在身上还看得见漂亮吗?”儿子说:“系在身上,自己怎么能看得

  • 北宋名相王旦大度量 以直报怨其政敌从不党同伐异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北宋,名臣,王旦,

    北宋名相王旦是个很正直也很有度量的人。宋真宗的时候,有一年北方发生蝗灾,宋真宗为之忧愁。有一天上朝,有位大臣用袖子装了几只死蝗虫,上呈给皇帝和同僚们看,说:蝗虫其实已经死了,不用担心。大臣们都纷纷表示祝贺,只有王旦不表态。结果过了几天,大家正在朝堂上议事,蝗虫纷纷飞临,“飞蝗蔽天”,宋真宗由此对王旦

  • 北宋名相王旦生平简介 北宋名相王旦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王旦,宰相,北宋

    王旦(957年—1017年10月2日),字子明。大名莘县(今属山东)人。北宋名相,兵部侍郎王祜之子。太平兴国五年(980年)王旦登进士第,以著作郎预编《文苑英华》。累官同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景德元年(1003年),澶渊之战时,从真宗至澶州,因东京留守、雍王赵元份暴疾,驰还权留守事。景德三年(100

  • 北宋名相王旦是怎样的人 历史如何评价北宋王旦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王旦,宰相,北宋

    王旦(957年—1017年10月2日),字子明。大名莘县(今属山东)人。北宋名相,兵部侍郎王祜之子。太平兴国五年(980年)王旦登进士第,以著作郎预编《文苑英华》。累官同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景德元年(1003年),澶渊之战时,从真宗至澶州,因东京留守、雍王赵元份暴疾,驰还权留守事。景德三年(100

  • 北宋名相王旦的故事 王旦的轶事典故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王旦,宰相,北宋

    王旦(957年—1017年10月2日),字子明。大名莘县(今属山东)人。北宋名相,兵部侍郎王祜之子。太平兴国五年(980年)王旦登进士第,以著作郎预编《文苑英华》。累官同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景德元年(1003年),澶渊之战时,从真宗至澶州,因东京留守、雍王赵元份暴疾,驰还权留守事。景德三年(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