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如何评价商部族第九任首领上甲微?上甲微的人品如何?

如何评价商部族第九任首领上甲微?上甲微的人品如何?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2524 更新时间:2023/12/7 21:18:57

上甲微,子姓,名微(一名“昏微”),字上甲,王亥的儿子,王恒的侄子,商部族第九任首领。《史记·卷三·殷本纪第三》中有提到他,但没有详细记载其事迹。

早年

其母在甲日生下上甲微,但目前已无法查到其生日是何时。后来,其母依照在其生日的天干来命名其字为“上甲”。之后,凡是商民族一生下孩子的时候,都依照当天的天干来取孩子的名。像是商汤在一生下时,被命名其号为“天乙”(甲骨卜辞中作“大乙”),是因为当天是乙日。但这证明不见得商民族一出生孩子,一定要以当天的天干来命名其名,有时可以因此命其号。屈原在《天问》中称“上甲微”为“昏微”。按吉城《天问甄微》之说,“昏”并非“昏庸”,而是指上甲乃“昏时”所生。殷人以时、日取名,自干支外,若冥、若昌、若发、若旦皆是,微盖以“昏时”生,故曰“昏微”,省言则曰“微”。

杀绵臣

相传王亥与兄弟王恒赶着牛群,驮着货物,向北跨过黄河,到易水流域有易氏(今河北易县、徐水一带)之地贸易,有易氏首领绵臣设宴欢迎。宴饮时,王亥兄弟有失检点,激怒绵臣。绵臣派人杀死王亥,扣下牛羊和全部货物,将王恒等人驱逐出境。(王恒夺回了牛羊)王亥之子上甲微决心为父复仇,因为上甲微是个贤能的君王,河伯(一个部族的名字)只得助他攻打有易。上甲微自己也组织起武装队伍,与河伯共同出征。双方在易水之侧激战,有易氏被彻底击败,绵臣在混战中被杀。上甲微班师回朝之后,河伯对绵臣的被杀非常痛心,暗中把有易族的孑遗集合起来搬到另外一个地方居住,成立了一个叫摇民国的国家。上甲微继承祖契的事业,振兴商族,死后受到殷人隆重祭祀。

周文王的遗命中也有记载,见保训:<保训>

惟王五十年,不瘳,......昔微假中于河,以复有易,有易服厥罪。微无害,乃归中于河。……传贻子孙,至于成汤。其中就写到上甲微灭有易的事件.

身后

商朝建立之后,历任君主为了纪念祖先的功劳,而对之进行祭典。其中,对上甲微的祭祀特别隆重。武丁在位时,就曾经为上甲微而举行一场祭祀典礼,并且向他报告目前的国家情况。除了武丁之外,就没有其他商朝君主祭祀他。不过,甲骨卜辞中说,上甲微时常受到商人之报(祭祀)

疑云

何繁鸟萃棘,负子肆情?

眩弟并淫,危害厥兄。

何变化以作诈,后嗣而逢长?

——屈原

屈原在《天问》中说:“昏微遵迹,有狄不宁。何繁鸟萃棘,负子肆情?眩弟并淫,危害厥兄。何变化以作诈,后嗣而逢长?”《天问》这八句诗的大意指:上甲微即殷侯之位后,为报杀父之仇而率师伐有易。他晚年时淫乱,曾与自己的弟弟共同与一位妇女私通,因此而危害到自己。上甲微的这个弟弟则个性奸诈,但他的子孙却得以长久。有学者认为,这是指“舜与象”的故事,也有学者认为是指“王亥与王恒”的故事,故此存疑。不过,楚辞学家姜亮夫认为,从《天问》这段话的文意、文法、用韵等几方面来判断,无疑是在指上甲微的事情。如今,《屈原<天问>解疑》的作者吉家林十分赞同姜亮夫的看法,并且解释了上述《天问》诗句的本意。他推测上甲微可能是在晚年变得十分淫乱,且他的诸弟都各怀私心,使整个殷族陷入混乱的局面,直到上甲微的一位“眩弟”靠欺诈而接了上甲微之位,成为殷族的新一任首领。之后,这位“眩弟”又传位给自己的儿子,而不传给上甲微的儿子,故“眩弟”的子孙后代昌盛久长。吉氏的解释与司马迁《史记·殷本纪》中记载不符,《史记·殷本纪》:“微卒,子报丁立。”这说明接上甲微之位的是他的儿子“报丁”,而非其“眩弟”。但是,王国维按殷墟甲骨卜辞考证了商先公先王的世系,他在《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续考》、《殷周制度论》中均指出,接上甲微之位的是“报乙”,而非司马迁所说的“报丁”;接报乙之位的是“报丙”,接报丙之位的才是“报丁”。至于报乙是上甲微的儿子还是弟弟?报丙是报乙的儿子还是弟弟?报丁是报丙的儿子还是弟弟?甲骨卜辞中并未有说明。不过,“上甲微、报乙、报丙、报丁”中的“甲、乙、丙、丁”四个甲骨字的刻法是有区别的,上甲微的“甲”字外边是全封闭的“□”,中间有一个“十”;而报乙的“乙”字外边是半封闭右开口的“[”,报丙、报丁的“丙”和“丁”字外边则是半封闭左开口的“]”。王国维认为,上甲微是商先公之首,故“甲”字在“□”中,而报乙、报丙、报丁之“乙、丙、丁”字在“[”或“]”中。对此,我们可以作进一步的分析。甲骨卜辞中的“甲、乙、丙、丁”四字的刻法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在“□”中,第二类是在“[”中,第三类是在“]”中,这三类是有区别的。按王国维之说,上甲微是商先公之首,故“甲”字在“□”中,这是第一类;而第二类在“[”中的报乙,有可能是上甲微的“弟弟”;第三类在“]”中的报丙、报丁,则有可能是报乙、报丙的“儿子”。这就是说,先公之首用“□”,接位的如果是弟弟用“[”表示,如果是儿子则用“]”表示。王国维还说:“商之继统法以弟及为主,而以子继辅之,无弟然后传子。自成汤至于帝辛三十帝中,以弟继兄者凡十四帝。其以子继父者,亦非兄之子,而多为弟之子。”(见王国维《殷周制度论》)所以说,吉家林《屈原<天问>解疑》之说是有一定道理的,可将接上甲微之位的报乙视为上甲微的弟弟,亦可将接报乙之位的报丙视为报乙的儿子,将接报丙之位的报丁视为报丙的儿子。王国维对出土甲骨卜辞中商先公先王的考证,证明了《史记·殷本纪》中“微卒,子报丁立”之说是有误的。

对于上甲微的评价很多为正面的,但终究也有少数为负面的。展禽在批评臧文仲祭祀爰居时,举例一些过去的圣贤,其中他肯定上甲微:“能帅契者也,商人报焉。”。在《今本竹书纪年》中,认为他是把原先势力衰弱的商国恢复成强大势力的中兴君主。另外,班固在《汉书·古今人表》中同时把上甲微、其祖父冥和父亲王亥列在“中上”这种人品,但这也表示他比智人的人品还要不如。

标签: 上古商部上甲微

更多文章

  • 商朝开国君主成汤的六世祖:商部族首领上甲微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商朝,上甲微

    上甲微,子姓,名微(一名“昏微”),字上甲,王亥的儿子,王恒的侄子,商部族第九任首领。《史记·卷三·殷本纪第三》中有提到他,但没有详细记载其事迹。上甲微:华夏族人,子姓,名微,王亥之子、王恒之侄、商朝开国君主成汤的六世祖。他是商部族的杰出首领,其子报乙也是商部族的杰出首领。他与夏帝泄是同一时代人,约

  • 中国传说中的的五谷之神,周族始祖后稷生平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上古,中国,五谷之神,后稷

    后(帝王)稷(谷物),姬姓,名弃,天帝之子,据山海经记载实为帝俊之子,按照诗经记载实为天帝之子。母姜嫄,尧舜时期掌管农业之官,周朝始祖。后稷出生于稷山(今山西省稷山县),被称为稷王(也做稷神或者农神)。后稷为童时,好种麻﹑菽。成人后,有相地之宜,善种谷物稼穑。后稷被尧封地古邰城(今陕西武功县),其死

  • 农神后稷对农业的发展做出了什么重大贡献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农神后稷

    后稷之所以被称之为“农神”,是因为他在农业上作出的巨大贡献,使得当时的社会向前进了一大步,更使得人们的生活从生存的根本上得到了保障。后稷从小便喜欢研究农业种植方面的知识,做了很多实验,研究出了很多比较好的方法。他也没有藏私,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分享给了其他人,在他的帮助下,农民的收成也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 农神后稷在农业上作出的成就主要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农神后稷

    后稷之所以被称之为“农神”,是因为他在农业上作出的巨大贡献,使得当时的社会向前进了一大步,更使得人们的生活从生存的根本上得到了保障。后稷从小便喜欢研究农业种植方面的知识,做了很多实验,研究出了很多比较好的方法。他也没有藏私,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分享给了其他人,在他的帮助下,农民的收成也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 上古时期黄帝后代后稷的传说是怎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上古时期黄帝后代后稷

    关于后稷的传说有两个,一个是关于他的出生,相传他是黄帝的第五代子孙,他的母亲是帝喾的嫡长女姜嫄。有一天,他的母亲姜嫄在郊外散步时,看到了一个非常大非常大的巨人脚印,心中非常震惊,也在想到底什么样的人才能有这么大的一双脚。在姜嫄的震惊中,她突然觉得有一股暖流从身体的各处流过,让她有一种说不出来的舒服,

  • 后稷的传说:“农神”后稷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后稷的传说

    后稷之所以被称之为“农神”,是因为他在农业上作出的巨大贡献,使得当时的社会向前进了一大步,更使得人们的生活从生存的根本上得到了保障。后稷铜像后稷从小便喜欢研究农业种植方面的知识,做了很多实验,研究出了很多比较好的方法。他也没有藏私,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分享给了其他人,在他的帮助下,农民的收成也得到了有效

  • 周朝始祖农神后稷 后稷为何被母抛弃?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后稷,

    在上古神话中,除了神农,还有一位在农业上造诣颇深的即为后稷,后稷是黄帝玄孙,尧舜时期掌管农业之官,周朝始祖。周朝始祖农神后稷后稷出生于稷山(今山西省稷山县),被称为稷王(也做稷神或者农神)。后稷为童时,好种树麻﹑菽,麻﹑菽。成人后,好耕农,相地之宜,善种谷物稼穑,民皆效法。后稷被尧举为“农师”,被舜

  • 周朝始祖后稷系农业专家:曾遭母亲狠心丢弃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周朝,后稷,先祖,

    刘黎平说《诗经》之中华民族是个务实的民族,因此缺乏像《伊利亚特》、《奥德修斯》那样的长篇叙事神话史诗,即使有神话故事,也大多是单个片段或单个人物,不像古希腊那样演变成诸神的宏伟战争。当然,任何一个民族在描述自己的祖先时,总难免会添加些神话因素,即神化了的先祖故事,中国也不例外,只不过没有像古希腊、古

  • 解密三国:曹操杀掉大功臣许攸为何没留下骂名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三国,曹操,许攸

    曹操的一生有几个重要转折点,最重要的莫过于官渡之战,这一仗能打赢许攸的功劳最大,甚至可以说是他扭转了整个战局,是他帮助曹操从被动转为主动,最后大获全胜。许攸原来是袁绍的主要智囊之一,相当于袁军参谋长一类的角色,袁绍对十分仰仗。官渡之战进入到焦着阶段,曹操眼看顶不住了,许攸却出人意料地临阵反叛,来到了

  • 许攸与曹操:三国历史上试探与反试探的烟幕弹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三国,曹操,许攸

    沙场之上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对决,比的是武力和谋略。放下武器,转入面对面的和谈,这谈话的内容,当然不是说说天气、谈谈物价,大家的目的,不外是通过一番言谈,摸清对方的底细和动向,争取在下一步的行动中占据主动。同时,为了迷惑对方,又会极力掩饰己方的真实状况,混淆视听、浑水摸鱼。许攸是东汉著名的谋士,他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