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结,河南人(一作武晶人)。天宝十二年载进士,乾元二年,被任命为山南东道节度参谋。后米在鄂北、豫南一带招集义军抵抗史思明的南侵。唐代宗时曾任道州刺史。
元结拥护儒家的仁政爱民的主张,对当时政治的腐败和统治者对人民的残酷剥削深表不满。他的《时议》三篇,指责皇帝和将相们徇私、不顾大局的罪行。在道州刺史任上,他宁愿受贬官的处分,也不肯执行勒索人民的命令。这些行为就是从他那仁政爱民的思想出发的。
他认为文学主要的任务是“道达情性”和“救世劝俗”;要能“极帝王理乱之道,系古人规讽之流“,“可以上感于上,下化于下”。他最不满意那些“拘限声病,喜尚形似!”的作品。他既然反对只讲究形式而忽视丙容、徒具丽辞而无兴寄的诗文,自己的作品也就质朴无华。只是他对声律辞藻的否定太嫌过火,因此他的作品也常常干燥笨直。
早在安史之乱以前,元结在他的诗歌中,相当深刻地反映了玄宗晚年政治的腐败和人民在苛重的剥削下所遭受的苦难。例如《系乐府》中的《贫妇词》《去乡悲》《农臣怨》等都是描写人民流离失所的惨状。安史之乱以后,元结对现实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所以诗歌中反映的人民疾苦就更深刻,也更细致。他在这个时期的代表作有《春陵行》和《贼退示官吏》。
《春陵行》写道州经过兵乱以后人民生活的凄惨情况是:“州小经乱亡,遗人实困疲。大乡无十家,大族命单羸。朝餐是草根,暮食乃木皮。出言气欲绝,意速行步迟。追呼尚不忍,况乃鞭扑之。”接下去,作者又描写那些如虎如狼的统治者不顾人民的死活,一味搜刮民脂民膏的情况道:“邮亭传急符,来往迹相追。更无宽大恩,但有迫促期。”在诗的最后说,“逋缓违诏令,蒙责固其宜。前贤重守分,恶以祸福移。”更显示他宁愿受罚而决不残害人民的高贵品德。这首诗在当时即得到伟大诗人杜甫的激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