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才子黄庭坚于宋五年出生。幼时才华横溢,出口成章。他的叔叔李常经常去他家,拿着书架上的书考他问题。他对答如流。
宋平志四年,黄庭坚得中进士,正式开始了他的宦海生涯,初任太和县知县。为官平易近人,政治清明,很受当地百姓的爱戴。其后升任秘书省校书郎,因党争屡遭贬谪。相比他在政治上的成就,其在文学的成就更为出色。
黄庭坚诗歌以唐诗大家杜甫为尊,建构并提出了“点铁成金”和“夺胎换骨”等诗学理论,成为江西诗派的理论纲领和创作原则,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宋代诗人之一,黄庭坚对宋诗的影响甚至超过了苏轼,苏轼诗歌充满个人特色,纵笔随意,大开大阖,变幻莫测,诗体复杂,不可琢磨。因此,苏轼的成就虽然高,师从者较少,也未能形成流派。黄庭坚的创作思想是可以追溯的,而且他创作思路清晰,容易效仿,所以他有很多追随者。黄庭坚诗歌法度严谨,说理细密,代表了宋诗的特色。黄庭坚所主导江西诗派也影响了南宋的诗风,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苏轼还是乡绅的时候,他极为推举黄庭坚。
黄庭坚的书法也极具特色,擅长行书、草书,楷书也自成一家。黄庭坚笔法以奇险取势,纵横两方固执,字体开张,笔法瘦劲,风格独特。书法传世名作有,小字行书以《婴香方》、《王长者墓志稿》。书法圆润流畅,宁静优雅。楷书有《苏轼黄州寒食诗卷跋》、《伏波神祠字卷》、《松风阁诗》等。都是苍劲有力的笔触,而精神则闲适从容,呈现出黄书的特点。草书包括《李白忆旧游诗卷》、《诸上座帖》等。“雄放瑰奇,”字笔法飘逸,体现了黄书在继承怀素草书方面的独特之处。此外,黄庭坚书法包括《伯夷叔齐墓碑》、《狄梁公碑》、《游青原山诗》、《龙王庙记》和《题中兴颂后》。
黄庭坚对书法有自己的见解,他评价刘公权的《谢紫丝靸鞋帖》。笔势铁丝一样互相缠绕,很得古人的真意。《道林岳麓寺诗》,字势如豪逸,真复奇崛,所恨功巧太深耳。少令巧拙相半,使子敬复生,不过如此。”
在这里,黄庭坚提到了一个非常著名的书法观点,那就是巧与拙的问题。早在东汉时期,赵易就在《非草书》中提到了书法中的巧拙思想。他这样说:“心有疏密,手有巧拙,书之好丑,在心与手,可强为哉?”但是一这里说的是,聪明的人字写得好,笨人写的字自然难看。现在这种说法有些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