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元好问关心民间疾苦的诗有哪些?他的“丧乱诗”有什么意义?

元好问关心民间疾苦的诗有哪些?他的“丧乱诗”有什么意义?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3763 更新时间:2023/12/18 17:23:16

元好问不但具有进步的艺观,而且还有积极的人生态度。

他早年即有志于用世,渴望着治理国家、减轻人民的负担。可是当权者并不重视他,使他非不满。他的性格比较软弱,内心中交织着出仕和归隐的矛盾。壮年时他说自己“动可以周万物而济天下;静可以崇高节而抗浮云”。晚年他回顾自己的生活说:“勤如韩子初无补,晚似冯公岂见招。五十三年等閒里,一窗风叶雨潇潇。”流露出内心的不平静。所有这些思想都对他的创作产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

元好问写了不少关心民生疾苦的诗,暴露了金末社会的黑暗。据《金史》记载,金章宗时“秕政日多,诛求无艺”。宣宗南渡以后,为了维持淫侈的生活和巩固摇摇欲坠的统治,“奖用胥吏,苛刻成风”,弄得人民“破田宅,鬻妻子”。这种尖锐的阶级矛盾反映在元好问的诗中,就是对于贪官污吏的嫉恶如仇和对于清官的颂扬。他最早的《薛侯去思口号》有这种倾,后来的《宛丘叹》就更突出了。他把两种官吏作了鲜明的对比。“苍髯长官”非常残忍:“至今三老背肿青,死为通悬出膏血。”结果是造成满目荒凉,荻花遍野。另一个官吏叶县令就不同了,他的政绩,从民间对他的爱戴中得到表现。诗末作者以“早晚林间见鸡犬,一犁春雨麦青青”的理想图画,反映出自己的心愿。但是企图不触动整个社会的改良是行不通的,同情人民和效忠室的矛盾在通常情况下不可能调和。他的《宿菊源》所反映的改良思想正好说明了这一点,表现了作者的阶级局限性。

另外有些诗,如《驱猪行》、《雁门道中书所见》、《山阳夜雨》等等,具体刻划了早涝虫善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流露了诗人的深深同情,它们是诗人饱经乱离之后的产物。

奠定元好问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的,是他的“丧乱诗”。这些诗篇反映了国破家亡的现实,具有诗史的意义。“丧乱诗”就艺术上的概括力和真挚凄切的感情而言,在杜甫以后是少有的。“丧乱诗”反映了社会急剧变化,斥责了蒙古统治者的屠杀、掠夺暴行,绝望不甘心,感染力是很强烈的。

标签: 元好问

更多文章

  • 是谁改变了初唐文学史上颓靡的风气?代表人物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沈佺期,陈子昂

    初唐前期的诗坛,除自隋入唐的王绩独标一格之外,占统治地位的是“以绮错婉媚为本”的“上官体”,它是继齐、梁的颓靡遗风而又变本加厉的贵族形式主义的文学。到初唐后期,沈佺期、宋之问、“四杰”和陈子昂出现后,诗风才逐渐改变。沈、宋虽然和上官仪一样,都是宫廷御用诗人,大部分的作品是歌功颂德的,但他们贬谪以后之

  • 初唐的诗坛上都出现了哪些诗人?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杜审言,沈佺期

    在上官仪稍后,出现在初唐诗坛上的苏味道、李峤、崔融、杜审言,合称“文章四友”,他们也都写过不少的应制诗。他们不仅做过官延御用文人,而且苏、李、崔都曾身居高官,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因此能以“文翰显时”,被当时的人们看重。与苏、李比较起来,崔、杜诗的浮艳气息显得较少一些,崔融有些从军诗,写得还有点气势。杜

  • 林则徐祠堂,林则徐祠堂为谁建造的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林则徐祠堂

    林则徐祠堂,位于福州市军区郊马鞍村金狮山麓脚下,位于北向东南偏南57度,正对五峰山,呈如意状,它的墓用三层混凝土夯筑而成,宽14.6米,深37米。密封的土壤鼓起,形状如同一个覆釜。封土后护坡中心装饰一个直径0.82米的圆形“寿”字。林则徐幼时家庭贫困,林则徐的父亲林宾日是村中私塾的教师,对林则徐的教

  • 永乐大典主编,永乐大典主编解缙惨死雪天的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永乐大典主编

    明成底朱棣为朱元璋的第四子,本不是朱元璋指定的继承人,但他很有朱元璋的流氓风格,就藩后又带着人杀了回来,所以他这个皇位,来得并不正当,于是他为了显示自己的正统身份,决定编一部奇书,即《永乐大典》,编纂宗旨是:‘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毋厌浩

  • 初唐四杰分别是谁?其中王勃的作品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初唐四杰,王勃

    唐太宗贞观中年以后至武后当政期闻,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齐名,号称文坛四杰。他们的作品,深受齐梁作者的影响,也感觉到这些影响是不好的,企图改变绮丽的诗风。杨炯在《王勃集序》中说昔日的文坛是“骨气都尽,刚健不闻”,到了王勃、卢照邻等之后,才使“积年绮碎,一朝齐廓”。他们既有才华,又有抱负,因为

  • 陈子昂介绍,他给唐朝诗歌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陈子昂

    唐初诗歌经过四杰的努力,已经开始逐渐摆脱梁、陈的颓靡影响,给诗坛带来了生气,但到了陈子昂才自觉地倡导革新,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扫除了形式主义的残余,开一代诗风。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县)人,出身世代豪富的家庭。他年轻时,使气任侠;十七、八岁以后,才立志专精读书;二十四岁

  • 诗人高适介绍,高适的边塞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情感?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高适

    高适(702一765),字达夫,今河北人。开元初,西游长安,希望能得一官职,但却失意而归。壮年时在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漫游,这个时期的创作也比较丰富,有名的《燕歌行》即成于此时。天宝初年高适已经四十多岁,还是一个过着流浪生活的布衣,高适这时候已是有名的诗人,得张九泉的荐举,中有道科。高适十分

  • 诗人王昌龄是怎么死的?他的诗主要描写了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王昌龄

    王昌龄(698-757),字少伯,陕西长安人。唐玄宗开元十五年中进士,又于开元十九年中宏词科。开元二十八年被谪为江宁丞,后来又因为细故被谪为龙标尉。王昌龄很善于自遣,他用玩世不恭的态度,蔑视了统治者对他的迫害。在《龙标野宴》中说:“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而统治者对他的迫害却是愈来愈甚,安

  • 四知先生,杨震四知先生称号的由来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四知先生

    一钱太守二不尚书三汤巡抚四知先生五代清郎,是后世对一些清官的简称,这些人为官时均清正廉明,在当时颇有盛名,如其中四知先生杨震拒金的故事。杨震,字伯起,东汉时期华阴人。八世祖杨喜,他在汉朝时被称为“赤拳候”,是汉朝开国名将之一。其父亲一生研习《今文尚书》,为当代名儒,隐居民间,以教书为生。杨振虽出身官

  • 诗人李白是怎么得到玄宗的认可?为何之后不被重用?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李白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今甘肃省天水县附近),生长在锦州(今四川锦阳)所属彰明县青莲乡。他很年轻的时候,就爱好剑术,善作诗赋,二十岁前后,游历峨眉山、成都等处,并在青城山读书;二十六岁时,他“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离别了故乡。他临行时所作的《峨眉山月歌》以及同时期的作品《渡荆门送别》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