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底朱棣为朱元璋的第四子,本不是朱元璋指定的继承人,但他很有朱元璋的流氓风格,就藩后又带着人杀了回来,所以他这个皇位,来得并不正当,于是他为了显示自己的正统身份,决定编一部奇书,即《永乐大典》,编纂宗旨是:‘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毋厌浩繁!’永乐大典主编为解缙。
解缙剩余江南一个书香世家,自小变聪明绝伦,过目不忘,十一岁遍读经史,十九岁参加科举考试,得进三甲第十名。不过因其刚直的个性,这位才子在官场上并不顺利。永乐元年,奉朱棣的旨意,他开始编撰了《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是一部类书,类书,即资料性书记,编纂于明代永乐时期,完成于六年。保存了14世纪以前中国的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和其他百科全书式的文献。同法国的狄德罗编纂的百科全书《大英百科全书》相比,要早300多年。《永乐大典》是世界文化遗产的瑰宝,也是中国最著名的古籍。
《永乐大典》共22877卷,目录60卷,共分10095卷,总字数3.7亿字。《永乐大典》的规模远超前代编纂的各类书籍。即使是清代编纂的最大的一类书《古今图书集成》,也只有1万卷1.6亿字,还不到《永乐大典》的一半。《永乐大典》的规模之大,是其他经典书籍无法企及的。
永乐二年,即他开始编圈书籍的第二年,解缙升为翰林学士兼春坊大学士,任内阁侍郎,这是他政治生涯中最得意的时候。朱棣有一次召见解缙等人说:‘你们七个人朝夕相处,我经常称赞你们在宫里的勤奋和谨慎。一开始谨慎很容易,但很难保持。希望你们几人共勉。于是每人给了五品官服等等。正逢立春,朱棣送了他一件与尚书同等地位的金缕衣。从那以后,朱棣以开放的心态采纳了内阁的建议。
永乐三年(1405年),朱棣召解缙入宫,商议立太子事宜。当时,明成祖打算让他的第二个儿子成为太子,但解缙仍然直言不讳的对朱棣说,‘为长,古来如此。如果不立长子的先例一开,怕难有宁日,历代事可为前车之鉴。”朱棣听到这个有些不悦。为了说服朱棣,解缙只说了一句话:“好圣孙!”两人相视一笑。最后,朱棣同意让长子朱高炽为太子,次子朱高煦为汉王,并让解缙写圣旨告诉天下。
从此,朱高煦深恨解缙。解缙入京奏事,当时朱棣北征未归,因此只进谏了太子朱高炽变回去了。待朱棣回来后,朱高煦诬陷解缙私见太子,为臣不忠。朱棣怒不可遏,不久将解缙逮捕入狱,永乐大典的其他编修均被连坐。
之后,解缙被酷吏扔在雪中活活冻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