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祠堂,位于福州市军区郊马鞍村金狮山麓脚下,位于北向东南偏南57度,正对五峰山,呈如意状,它的墓用三层混凝土夯筑而成,宽14.6米,深37米。密封的土壤鼓起,形状如同一个覆釜。封土后护坡中心装饰一个直径0.82米的圆形“寿”字。
林则徐幼时家庭贫困,林则徐的父亲林宾日是村中私塾的教师,对林则徐的教育非常重视。在林则徐四岁的时候,他的父亲林宾日就把他带进了学校,并教他晓字。七岁,已粗通文体,相比同龄人要出色得多。
林宾日的教学方法不同于普通教师,他的教育态度既细腻又开明。他不仅追求知识,而且注重品格修养;不求死学问,不求体罚,从善如流,诱导学生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在他50年的教学生涯中,有十多人进士登科。当然最杰出的是他的儿子林则徐,他八九岁的时候,在学校里写了一首诗“海到无涯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有人见林宾日家中生活艰难,劝他让林则徐谋取一份生计,补贴家用。林宾日坚决拒绝,认为他的儿子必将飞往腾达,功成名就。
林宾日的期待应验了,林则徐官至总督,位列一品。可惜林则徐生活在社会动荡的清朝末年,这也注定他不会善终。他因上疏鸦片危害,并寿命在禁烟,被西方侵略者记恨,最终被道光皇帝流放至新疆伊犁,病死。
林则徐祠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林则徐在清六年为他的父母在修建的。封土前立有一块高1.08米、宽2.55米、厚0.16米的墓碑。一是祭文,另一个是碑文。案桌子中间有一块长方形的石碑,上面刻着56个楷书字,写法属传统形式。先中行,再左行,再右行。
碑上所列官衔均来自林则徐,按照当时“父以子贵”的规定,父亲死后可以享用。纪念箱左右角柱上刻有对联:“百丈松楸驯鹿土,千秋佳节卧牛眠。碑面阴刻:““皇清诰封资政大夫、两淮盐政、前江苏按察使晹谷林公,配陈夫人,男少穆公”楷书,直下11行,直径12厘米。写法依然是传统形式。
题词中的““晹谷林公”是的父亲;“陈夫人”是林则徐的母亲陈氏;“少穆公”是林则徐,林则徐死后则被葬在这座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