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隆出身世家,也是皇亲国戚。父亲曹国公李文忠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外甥,母亲曹国长公主是朱元璋的姐姐。李文忠是明朝的开国功臣,为明朝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死后被追封为岐阳王。明朝李景隆年轻时好读《孙子兵法》,举止有度,受明太祖的看重。洪武十九年(1386),袭爵曹国公。多次赴湖广、陕西、河南等地练兵。他还负责与西番的茶马贸易,后来又掌管左军都督府,加太子太傅。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病逝,汉武帝的曾孙朱允炆继位为帝。李景隆作为皇帝的心腹,深得信任。不久,朱橚被控谋反。建文帝以备边的名义派李景隆到开封,包围了周王府,并把周王全家押往南京,废为庶人。
建文二年(1400年),朱棣不满建文帝削藩政策,率兵攻打大同。李景隆率军来救,兵出紫荆关。然而,燕军早回师,此次无功而返。建文帝认为李景隆用兵不畅,是因为他的职权太轻,所以授予‘专征伐’权,并赏赐黄钺弓矢。四月,李景隆在德州宣誓北上,与郭英、安陆侯吴杰会晤,共60万大军驻守白沟河。结果又被燕军打败,不得不放弃所有辎重,撤回德州,不久又退守济南。
同年10月,建文帝把李景隆召回南京,但没有定罪。李景隆前后损失了数十万士兵,使得攻守形势瞬间逆转,此后朝廷便很难以组织大规模的军事征服。众大臣认为李景隆‘失律丧师,怀贰心’,应杀。黄子澄惭愤交加,要求杀了李景隆以谢天下,建文帝顾着两人之间的亲缘关系,没有允许。
建文四年(1402年),燕军长驱直入,直逼南京,皇帝坐卧不安。方孝孺再一次请重罚李景隆,依然没被允许。于是,他命令李景隆、兵部尚书茹英和大都督去燕军营求和,并表示愿意分江而治,但遭到了朱棣的拒绝。很快,朱棣大兵就到了金川门。李景隆与谷王朱橞开门投降,迎接燕军入城,南京失陷。这时,皇宫里发生了一场大火,建文皇帝不知去向,史称‘金川门之变’。
同年六月,朱棣登基,为明朝皇帝。李景隆,因为“"默相事机之功”,被封为奉天辅运推诚宣力武臣、左柱国,加封太子太师石。当时朝廷的每次重要会议,李景隆都位于首位。很多靖难功臣都对此义愤填膺。
也不怪这些功臣,据说当李景隆指挥北伐时,朱棣不怕反喜,笑称:
'李景隆缺乏计谋且自负,表面强硬,其实内心缺乏勇气,又刻薄善妒,拒绝接受别人的意见。现在朝廷举国之兵托付给他,纯属自己坑自己。汉高祖坦荡知人,善于用人,英雄豪杰都为他所用,却也只能调兵十万。可见李景隆不管有没有背叛朱允炆,都着实没啥大本事能打败朱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