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李清照讨厌苏轼的原因

李清照讨厌苏轼的原因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4116 更新时间:2023/12/23 22:57:24

自古以来就有唐诗李杜宋词苏辛之说,这四位,代表着唐诗宋词的高峰。但是,这并不代表所有人都服气,对这种提法,不服气的大有人在。比如苏轼,在北宋时就是文坛领袖,苏门人才荟萃群星灿烂。但是,有千古第一才女的李清照就各种不服,李清照不但在词论里痛批苏门大才子黄庭坚秦观等骁将,对苏轼也是暗怼,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夸赞了苏轼“学际天人”,转口就说苏词“皆句读不葺之诗”,诗词都分不清,写什么写。

苏轼在北宋词坛,可以说是绝对的一哥,而李清照,也是绝对的一姐。但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一哥和一姐竟然没有一次交集,这也太奇怪了!虽然苏轼比李清照大47岁,但是,李清照出名很早,而才女凤毛麟角,苏轼不可能不知道。

苏轼是当时的文坛领袖,李清照不可能不知晓。何况,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是苏门“后四学士”之一。按照李清照的率性,早就跑去找苏老头请教了。

按照苏轼的重才和好为人师,即使不见面,也会在文章诗词里对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指点一二吧。但是,翻遍苏轼文章诗词集,不着一字,这真的就奇了怪了。

其实,这是由两个因素导致的,一个是家族因素。李清照的丈夫叫赵明诚,公公赵挺之曾经做过宰相,跟苏轼一派属于对头。而李格非作为苏门“后四学士”之一,对于这层关系非常清楚,却还把女儿李清照嫁给了赵明诚,说明李格非已经背叛了苏门,自然也就不相往来了。

另一个因素就是李清照自身的因素,因为少有才名,当时在女才子中名列第一,所以对苏轼是各种不服,一直跟苏轼暗暗较劲,希望自己超越苏轼。这在当时,其实也就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理想,因为她的性别已经决定了这种结果。北宋社会的大平台,不会让她跟男性平等竞争,比如她就参加不了科举考试,做不了官。

缺少了这些阅历,再有才的女子,天花板也不会很高。但这并不妨碍李清照的较劲,即使是苏轼死后,她也没有放弃这种追赶和超越。

苏轼有一首《菩萨蛮》,在当时评价甚高,被广泛传诵。李清照读了这首词,也是觉得写的特好。

苏轼的这首词是这样的:

作者:苏轼

湿云不动溪桥冷,嫩寒初透东风影。

桥下水声长,一枝和月香。

人怜花似旧,花比人应瘦。

莫凭小栏干,夜深花正寒。

上片写景,冷冷微凉的美。云,潮湿,凝滞不动;溪桥,清冷,清冷。轻寒,如同东风的影子一般跟随着。桥下,流水发出长长的声响,一枝梅正开放,在皎洁的月光下发出淡淡的清香。寒,是清寒,香,是清香,美,是清美。

下片写情思。爱花的人,见了花就如同见了老朋友,这梅花,被人俊秀清瘦。一个人,还是不该独自靠着这小小的栏杆,寂寞啊寂寞,夜深了,那株梅花,在经受着这夜的清寒。

大家说,苏轼这首《菩萨蛮·湿云不动溪桥冷》写的好不好?确实好!情景交融,意境清美,难得的一首好词。

李清照虽然说好却不服,从小就读着这首词,一直想写一首超越,但一直不得要领。

18岁,李清照嫁给了当时的官场红人赵挺之的儿子赵明诚,夫妻琴瑟和谐,诗词唱和,神仙美眷。可是,不能老是在家唱和啊,赵明诚外出做官了,李清照留在家里。于是,相思,便一天天的生长起来了。

这一年的重阳节到了,西风劲吹,菊花遍地,李清照心头不由浮起王维的“遍插茱萸少一人”来。少这个人,自然是她日思慕想的赵明诚。

这一句诗跳出来不打紧,不知怎么就触动了另一根心弦,灵感来了,挡都挡不住。她立马蘸满浓墨,一挥而就,一首千古传诵的名篇问世了。

标签: 苏轼

更多文章

  • 宋朝四大才女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宋朝

    宋朝时期,非常的重视文学,因此在这一时期也出现了很多才女。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宋代的四大才女吧。李清照(1084-1155),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早期生活优裕,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

  • 七子之冠冕介绍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建安七子

    建安七子中有一人被称为七子之冠冕,那么这个人是建安七子中的谁呢?下面大家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在建安七子中,王粲的文学地位很高。写《文心雕龙》的刘勰说他的辞赋是“七子之冠冕”,这种评价影响至今。东汉后期起,上流社会中有一种流行的风尚,那便是品鉴人物;王粲才气大,诗文感情丰富,修辞细密,在七子确实卓然高

  • 唐太宗思念长孙皇后望陵毁观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李世民

    长孙皇后入葬昭陵后,太宗对她思念无法停止,为了缓解思忆之苦,便在宫中建起了层观,终日眺望妻子的陵墓,还让大臣陪同悼念。一次太宗让魏征陪同,并指着昭陵的方向问魏征是否看清了,魏征装作没看见,太宗顿时着急,问“怎么会没看见,那是昭陵啊!”魏征闻言回答说“以为陛下望的是献陵,原来是昭陵啊!”太宗听后明白魏

  • 长孙皇后是怎么平息唐太宗的怒气的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唐太宗,李世民

    长孙皇后御下平和,从不无故令人有冤。太宗长年行军打仗,脾气难免急躁。后廷之人常因小事触怒太宗。长孙皇后深谙太宗脾性,总能让在气头上的丈夫熄灭雷霆之怒。《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四》:上或以非罪谴怒宫人,后亦阳怒,请自推鞫,因命囚系,俟上怒息,徐为申理,由是宫壶之中,刑无枉滥。《新唐书●长孙皇后传》:后

  • 建安七子人物介绍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

    建安七子,是汉建安年间(196—220年)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即曹操、曹丕、曹植)外的文学成就,所以“七子”之说,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认。“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

  • 长孙皇后为什么会嫁给李世民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李世民

    长孙皇后是长孙晟的幼女,对于这个小女儿的婚事,长孙家族非常上心。伯父长孙炽十分欣赏当时唐国公李渊睿智大气的妻子窦氏。窦氏年幼时曾劝说舅父周武帝宇文邕为了北周大局优待突厥皇后。长孙炽认为窦氏这样一个优秀的女子必然会教出出色的子女,因此劝说长孙晟为年幼的长孙氏与唐国公家结下姻亲。《新唐书●长孙皇后传》:

  • 长孙皇后死后唐太宗如何追忆她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李世民,唐太宗

    长孙皇后出殡,李世民“亲临宵载,义追深远”,更亲自为长孙皇后撰写碑文。之后太宗又做了件前所未有之事。他认为仅是在寝宫陵殿安奉皇后并不够,于是命人在元宫外的栈道上修建了宅舍,令宫人居住其中,如侍奉活人一般侍奉皇后。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入葬元宫,唐高宗李治希望继续保留栈道起舍,却被大臣谏止,

  • 长孙皇后的家世出身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

    文德皇后长孙氏(601年3月15日—636年7月28日),鲜卑族,祖籍洛阳,小字观音婢,其名于史无载。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之女,唐朝宰相长孙无忌同母妹,唐太宗皇后,唐高宗之母。八岁丧父,由舅父高士廉抚养,十三岁嫁李世民,武德元年册封秦王妃。武德长孙皇后于隋文帝仁寿元年(601年)出生,祖籍洛阳(今河

  • 历史上年羹尧的一生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

    雍正三年(1725年),叱咤风云的“年大将军”年羹尧,92款大罪加身,飞来杀身之祸,从受尽隆宠、权势冲天,到身败名裂、家破人亡,前后形成巨大反差!年羹尧死后,显赫的年家一下子跌入了谷底,惶惶不可终日,朝不保夕.....下面小编和大家来聊聊,历史上真实的年羹尧从可考到发迹,到一步步走上人生巅峰,再到一

  • 九子夺嫡四爷党成员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雍正

    其实在正史中并没有九子夺嫡的四爷党一词,只不过是后人根据八爷党的状况,结合雍正即位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的几个人,创造出了所谓的四爷党。当然,即便四爷党确实存在,雍正也不会承认,毕竟他在长达十多年的时间里,一直以不问政事、世外高人自居,绝不可能允许正史中出现关于他结党营私的记载。现在普遍公认的四爷党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