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七子之冠冕介绍

七子之冠冕介绍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4116 更新时间:2023/12/21 12:08:10

建安七子中有一人被称为七子之冠冕,那么这个人是建安七子中的谁呢?下面大家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在建安七子中,王粲的文学地位很高。写《文心雕龙》的刘勰说他的辞赋是“七子之冠冕”,这种评价影响至今。东汉后期起,上流社会中有一种流行的风尚,那便是品鉴人物;王粲才气大,诗文感情丰富,修辞细密,在七子确实卓然高枝,但七子各有风格,我们今天不必像古人那样去给他们排位,或用一两句话来概括他们的特质。

王粲的作品可以清楚地分为前后期,前期生活不安稳,诗文却更好,后来归曹操,成了御用文人,写起文章来四平八稳,好的也有,特别是修辞更加讲究,但情感表达变得单调、收敛。比如他写的一组《从军诗》,头四句”从军有苦乐,但问所从谁,所从神且武,焉得久劳军”,直接就是谄媚了。连曹操本人的军旅诗,境界也比这高得多。

他最为传诵的作品《七哀诗》和《登楼赋》,都写于前期。《登楼赋》如此有名,以至“王粲登楼”成了一个典故。元代文学家郑光祖(元曲四大家之一)还写过一部《醉思乡王粲登楼》,其中登楼一折里的不平之气,甚至比王粲的原作还要沉郁,比如“怎肯与鸟兽同群”,就是王粲的赋里没有的。王粲《登楼赋》,虽有“惧匏瓜之徒悬”的功名心,然而真正感人的,是写出了令人“盘桓以反侧”的飘零感,这种飘零不仅是身世上的,还是精神上的,是古代文人的一种普通境遇的抒写,所以这篇小赋在千载中为人吟诵不绝,哪怕是心志与王粲有所不同的人,如郑光祖,也能在里面找到共鸣。

王粲不仅“文若春华,思若涌泉”(曹植《王仲宣诔》),作为文学侍臣绰然有裕,而且他“博物多识,问无不对”,作为顾问之臣也很称职。魏国初建之时,他曾与卫觊共同主持了草创朝仪、重修制度的重要工作。又据《三国志》本传注引挚虞《诀疑要注》记载:“汉末丧乱,绝无玉珮。魏侍中王粲识旧珮,始复作之。今之玉珮,受法于粲也。”可见他对服饰文物亦颇有研究。总而言之,自从归附曹操以后,王粲的人生价值总算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发挥。然而令人惋惜的是,诗人早年流离,壮岁鞅掌,原本就孱弱的身体已经不起鞍马劳顿与疠疫的侵袭了。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春,王粲病逝于伐吴途中,终年41岁。

王粲才兼众体,一生著述颇丰,“诗、赋、论、议垂六十篇”。在俞绍初校点的《王粲集》中,还增收了书、颂、铭、赞和七释等多种文体。又据《隋书·经籍志》所录,王粲还曾有《汉末英雄记》八卷行世。然在其时,他主要是以诗赋见长。曹丕一再赞赏他的辞赋,钟嵘则将其诗列入上品,刘勰称他为“七子之冠冕”,更是着眼于诗赋两端。今天如就其传世作品而论,最能体现时代精神而又代表建安文学艺术水准的,当首推《七哀诗》与《登楼赋》。诗人生前的穷愁之言,为他树立了死后的不朽之名,这大约是王粲本人未曾料及的吧!

王粲归曹之后,一半心思在与友朋诗酒唱和,另一半,也许是多一半,用于朝廷政治。他的地位只是侍从文人,但在那个时代,这一职业险象环生,他的谨慎是可以理解的。他写了大量的应制之作,曹操进封魏公的时候,群臣劝进,但邺下文人中间,劝进的只有王粲一人。有人说他“躁竞“,或与此有关。

说到”躁竞“,《三国志》里保留了一个细节。王粲初归曹时,虽然常在左右,曹操却不怎么尊重他。某次一个同僚独见曹操,聊到半夜,王粲便盯着他问:你们聊什么来着?这个人笑着说,天下事多得很,一时也说不尽,你白天还有机会。不过王粲毕竟有才学,渐渐地官也作上去了。在建安七子中,他是官位最高的一个。

王粲参与制订礼仪制度,是他在朝廷中地位的一个保障。汉末天下大乱之后,仪典亡佚。王粲出身旧家,又博学多识,所以能有所贡献。据说那时人都不再使用玉佩,王粲知道旧法,复原了玉佩的形制,使其流传下来。

王粲于四十岁时病逝,那一年是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自东汉末年起,瘟疫横行,死者以千万计。建安二十二年的大爆发,曹植曾记录道:“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建安七子,竟有五人在这一年里死于此疫。这场大流行病到底是什么病菌引起,迄今未有定论。

西晋人皇甫谧写的《针灸甲乙经》里面记了一则故事,说王粲二十余岁的时候,名医张仲景说他有病,四十岁时就会掉眉毛,再过半年就会死。让王粲喝五石汤来解治,王粲不信,二十年后果如其言。——预测二十年后的生死及病症,只能当故事来听了,没有任何可信的因素;再说,五石汤即寒石散,本身就是毒物,王粲若服用,只怕连四十岁也活不到。

标签: 建安七子

更多文章

  • 唐太宗思念长孙皇后望陵毁观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李世民

    长孙皇后入葬昭陵后,太宗对她思念无法停止,为了缓解思忆之苦,便在宫中建起了层观,终日眺望妻子的陵墓,还让大臣陪同悼念。一次太宗让魏征陪同,并指着昭陵的方向问魏征是否看清了,魏征装作没看见,太宗顿时着急,问“怎么会没看见,那是昭陵啊!”魏征闻言回答说“以为陛下望的是献陵,原来是昭陵啊!”太宗听后明白魏

  • 长孙皇后是怎么平息唐太宗的怒气的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唐太宗,李世民

    长孙皇后御下平和,从不无故令人有冤。太宗长年行军打仗,脾气难免急躁。后廷之人常因小事触怒太宗。长孙皇后深谙太宗脾性,总能让在气头上的丈夫熄灭雷霆之怒。《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四》:上或以非罪谴怒宫人,后亦阳怒,请自推鞫,因命囚系,俟上怒息,徐为申理,由是宫壶之中,刑无枉滥。《新唐书●长孙皇后传》:后

  • 建安七子人物介绍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

    建安七子,是汉建安年间(196—220年)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即曹操、曹丕、曹植)外的文学成就,所以“七子”之说,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认。“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

  • 长孙皇后为什么会嫁给李世民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李世民

    长孙皇后是长孙晟的幼女,对于这个小女儿的婚事,长孙家族非常上心。伯父长孙炽十分欣赏当时唐国公李渊睿智大气的妻子窦氏。窦氏年幼时曾劝说舅父周武帝宇文邕为了北周大局优待突厥皇后。长孙炽认为窦氏这样一个优秀的女子必然会教出出色的子女,因此劝说长孙晟为年幼的长孙氏与唐国公家结下姻亲。《新唐书●长孙皇后传》:

  • 长孙皇后死后唐太宗如何追忆她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李世民,唐太宗

    长孙皇后出殡,李世民“亲临宵载,义追深远”,更亲自为长孙皇后撰写碑文。之后太宗又做了件前所未有之事。他认为仅是在寝宫陵殿安奉皇后并不够,于是命人在元宫外的栈道上修建了宅舍,令宫人居住其中,如侍奉活人一般侍奉皇后。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入葬元宫,唐高宗李治希望继续保留栈道起舍,却被大臣谏止,

  • 长孙皇后的家世出身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

    文德皇后长孙氏(601年3月15日—636年7月28日),鲜卑族,祖籍洛阳,小字观音婢,其名于史无载。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之女,唐朝宰相长孙无忌同母妹,唐太宗皇后,唐高宗之母。八岁丧父,由舅父高士廉抚养,十三岁嫁李世民,武德元年册封秦王妃。武德长孙皇后于隋文帝仁寿元年(601年)出生,祖籍洛阳(今河

  • 历史上年羹尧的一生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

    雍正三年(1725年),叱咤风云的“年大将军”年羹尧,92款大罪加身,飞来杀身之祸,从受尽隆宠、权势冲天,到身败名裂、家破人亡,前后形成巨大反差!年羹尧死后,显赫的年家一下子跌入了谷底,惶惶不可终日,朝不保夕.....下面小编和大家来聊聊,历史上真实的年羹尧从可考到发迹,到一步步走上人生巅峰,再到一

  • 九子夺嫡四爷党成员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雍正

    其实在正史中并没有九子夺嫡的四爷党一词,只不过是后人根据八爷党的状况,结合雍正即位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的几个人,创造出了所谓的四爷党。当然,即便四爷党确实存在,雍正也不会承认,毕竟他在长达十多年的时间里,一直以不问政事、世外高人自居,绝不可能允许正史中出现关于他结党营私的记载。现在普遍公认的四爷党成

  • 刘备人生的三大贵人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

    从一无所有的草根,到建立蜀汉的皇帝,刘备是怎么做到的呢?这得多亏了他人生中3个贵人,正是这三人改变了刘备的人生!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刘备的贵人都是哪些人吧!第一个贵人刘备从小家里穷,靠织席贩履为生,虽然他伯父资助他上学,但是他根本不是读书的料,一天天游手好闲的,到了28岁还没有任何功名,毫无成就。有一

  • 九子夺嫡每个人的下场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

    九子夺嫡,指清朝康熙皇帝的儿子们争夺皇位的历史事件。九子夺嫡中的九个阿哥,分别是:大阿哥、二、三、四、八、九、十、十三、十四阿哥,分为5派。一朝天子一朝臣,1722年四阿哥胤禛登基后,九子夺嫡正式结束,除了十三阿哥,其他阿哥结局多不太好。我们看看九个皇子的结局。一、胤禔(yìn zhī)(167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