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朱棣登基王叔英为什么要自尽

朱棣登基王叔英为什么要自尽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胖次 访问量:1685 更新时间:2024/4/1 2:03:38

王叔英,字原采,号静学。浙江黄岩亭岭(今太平小河头村)人。学醇行正,与方孝孺为至交。洪武中与杨大中、方孝孺等人一齐被征,唯叔英固辞归。洪武二十年(1387年)以荐为仙居训导,改德安教授,迁汉阳知县,任职期间颇有惠政。据说有一年天旱,叔英绝食求祷,马上应验。

建文时,召为翰林修撰。曾上《资治八策》以鉴国事。后朱棣兵起,南下至淮河时,奉诏募兵以抗北师,行至广德,京城不守,他当时见齐泰奔来,还以为齐泰有二心要抓他。齐泰把京城不守的情况告诉他,两人抱头恸哭,共图后举。后来,知道败局已定,为表对建文帝的忠心,乃沐浴更衣,书绝命词藏于衣裾间,自尽于玄妙观的银杳树下,天台道士盛希年将他葬在了城西五里处。后其妻自尽于狱中,两个女儿投井自杀。成化十年(1474年)进士周瑛重修王公墓,“坟墓陵夷,鞠为邱莽,所可识别者,仅有杨公之碑而已。”作《修撰王公墓记》。乾隆四十一年,赐谥忠节。

叔英之诗文由于遭禁毁,流失很多,与其同时代的杨士奇都无法找到一个完整的本子。成化八年谢世修首刻《静学文集》,仅存序、记二体共三十篇。明万历、清康熙、嘉庆、宣统各朝不断增补复刻,最后为三卷。现在能见到的有清四库全书本和嘉业堂刘承干刻的《静学文集》。

轶事典故

王叔英,少年豪气不屈,为文严重通和。洪武丁卯,辟仙居训导。丁丑,改德安府学。及入修撰于翰林,尝荐士奇为学士于朝,士奇由是获用。壬午夏,客死广德州。其妻死于狱,二女亦死于井。叔英之将死也,沐浴具衣冠,作绝命词序及渐词。初,叔英与同郡林佑、方希直友善,叔英有文若干篇,佑序之。未几,佑先没,既而叔英死,希直亦继死。士奇欲纂集叔英文,求无完藁。

(成化间好事者收拾,十无一二。)重修王修撰墓记:去广德城西五里许,王修撰墓在焉。修撰,故台州人,姓王氏,名叔英,字原采。有气节,仕建文朝为文字官。未几,文皇帝南巡,原采募丁壮广德,道自经而死。

死时尝自为序文曰:“生既久矣,未有补于当时;死固徒然,庶无惭于来世。”又自为词曰:“人生穹壤间,忠孝徒然全。嗟予事君父,自省多过愆。有志未及竟,奇疾忽见缠。肥甘空在案,对之不能咽。意者造化神,有命归九泉。尝念夷与齐,饿死首阳巅。周粟岂不佳?所见良独偏。高高踪远继,偶尔无足传。千载史臣笔,慎勿称希贤。”寻有诏治奸党,二女赴井死,其妻系狱死。人为上其所赋诗,上曰:“彼食其禄,自尽其心。”乃实不问。初,原采将死,以书抵祠山道士盛希年,曰:“可葬我祠山之麓。”希年卒收葬之。

盖原采、希年同台州人,故托以后事。正统中,少师杨公士奇题其墓曰:“呜呼!故翰林修撰王公原采之墓。”且为文以祭之,曰:“先生之学,圣贤是师;先生之行,纲常是持;先生之心,金石其贞;先生之志,霜雪其明。浩然归全,乘云翩翩。我怀先生,崇山大川。祠山之藏,既固且深。遥致觞奠,神其来歆。”盖原采尝荐杨公建文朝,以后事定,故及此。原采死,无后,坟墓陵夷,鞠为丘莽,所可识别者,仅有杨公之碑而已。周瑛初为进士时尝闻其事,于其乡诸缙绅及官广德者,以特羊祭于其墓。

继而访诸故老,得其遗事而详云:原采入广德,未几,车驾渡江,郡人皆出走。原采募丁壮番上,遇兵部尚书齐泰来奔,皆溃归。原采以齐为二,令州人执之。既至,告以故。其夕,原采引决。死时年未四十。盖其见理之明,杀身之勇,处死不乱,良由有所养,非若一时忙迫失据,计出无聊而自经于沟渎者之比也。因念其行义之笃,且悲其无后而为修治其墓,并述其事,以告后人。或议之曰:“原采,建文臣,子不为讳而表章之,非罪耶?”

瑛曰:“不然也。自古忠臣义士各为其主,原采仕建文朝故忠于建文,若仕于太宗朝其忠于太宗也必矣。况两朝天下,皆太祖高皇帝所经营之天下,两朝臣子,皆太祖高皇帝所培植之人物也。譬如天地分为四时,凡禽感时而鸣者,虽有春秋之异,要皆造化中物,未可舍此而取彼也。”议者谢曰:“子之言是也,丽牲有石其镵诸。”广德州知州莆田周瑛记。 杨士奇简问广德州官,访王静学葬所:“翰林院修撰王叔英先生,洪武三十五年六月二十七晚卒于广德州,就葬于彼。未知在寺中在观中住,但闻临卒时嘱所下处姓潘师兄为葬之,近祠山上下。今烦询问其墓。”

标签: 朱棣靖难之役

更多文章

  • 靖难之役中何福干了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靖难之役,朱棣,明成祖,明朝

    何福,明朝政治人物、军事将领,宁远侯。洪武初年,其累功至金吾后卫指挥同知。后跟从傅友德征讨云南有功,升为前军都督府督佥事。洪武二十四年,被授为平羌将军,讨伐越州叛蛮阿资,攻破了叛军。建文元年,叛蛮刀干孟再次叛乱,何福招降蛮军七万余人。进而分兵平定各山寨,麓川等地得以平定。靖难之役中,何福与盛庸、平安

  • 明朝将领吴杰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靖难之役,明朝

    吴杰,黔国公吴复子,合肥人,嗣安陆侯。屡出山、陕、河南、北平,练兵从征。二十八年,有罪,从征龙州,建功自赎。建文中,帅师援真定,战白沟河,失律,谪南宁卫指挥使。永乐元年,子璟乞嗣。正统间,再三乞,皆不许。弘治六年,璟孙铎援诏乞嗣,亦不许。十八年录复子孙世职千户。

  • 朱棣为什么要杀暴昭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靖难之役,朱棣

    暴昭,山西潞州(今山西长治)人,(一说山西平阳府浮山县)明朝初期官员,官至刑部尚书。国子生出身。洪武年间,担任大理寺司务。洪武三十年(1397年),升任刑部右侍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升任刑部尚书。建文四年(1402年),南京城破,因不肯屈服于朱棣被处以磔刑。早年经历洪武年间,暴昭以国子生的

  • 靖难之役时盛庸有哪些贡献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靖难,靖难之役

    盛庸,籍贯不详,是靖难之役的中央军主要将领之一。建文年间,盛庸率军与燕王朱棣作战四年,前期多次将朱棣击败,并斩杀朱棣帐下好几个将领,后逐渐不敌。朱棣攻入京师后,盛庸举众投降,朱棣继续任用盛庸。盛庸辞官后,多次遭到弹劾,被指有异心,盛庸无奈,于永乐元年(1403年)选择自杀。早年经历洪武年间,盛庸官至

  • 明初名将郭英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靖难之役,明朝

    郭英,濠州人,祖籍山东巨野,后迁到濠州(今安徽凤阳东北),明初名将。郭英与兄长郭兴从朱元璋起兵,负责宿卫。朱元璋称郭英为“郭四”。先后跟随朱元璋、徐达、常遇春攻打陈友谅、张士诚,平定中原、云南等地,身经百战。洪武十七年(1384年)封武定侯。身历大小百余战,伤痕遍体,未尝以疾辞。又因宁妃是他的同胞姐

  • 刘备为什么不自称是刘邦的后代呢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

    古代都讲究一个“师出有名”,要打出一个名号。就如三国时期的袁绍,为了招兵买马,打的可是祖上世代为大汉效力,“四世三公”的招牌,这样一来就容易有人来追随。曹操呢则是挟天子,以匡扶汉室剿杀逆贼为口号。而出身贫寒的刘备却是打着“中山靖王刘胜”之后的旗帜,话说刘胜是刘邦的后裔,但知名度不高,很少有人知道他,

  • 康熙皇帝子女众多为什么还要收养女儿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

    在清朝的历代皇帝里,康熙皇帝的生育能力最强。他在1667年生育第一个皇子承瑞时才13岁;在1718年生育最后一个皇子时已到64岁高龄。他一生迎娶了65位后妃,总共生育了35个儿子20个女儿,堪称子孙满堂。有一点让人看不懂的是,尽管康熙皇帝子女众多,多数活到了成年,根本就不存在担心继承人的问题,可他还

  • 徐达的儿子们最后什么结局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

    徐达是大明的开国功勋,位列开国“六王”之首,他也少有的得以善终的功臣之一。而他们这些人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或多或少的与老朱家有姻亲关系。徐达有四个儿子,除了三子徐添福早夭之外,另外三个儿子都活到了成年。然而,徐达的儿子却非常奇怪,在靖难之役中,有的支持建文帝,有的支持朱棣,这是怎么回事呢?徐达长女婚配

  • 关羽败逃的时候为什么很多士兵都没有跟随他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

    关羽是三国时期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同时也是蜀国出类拔萃的猛将,更是大哥刘备非常看好的兄弟。环顾整个三国时代,关二爷无论在武力值、统兵能力,还是忠义方面,均可以算得上凤毛麟角了。单就《三国演义》而言,关云长真的非常优秀。历史上,关羽在还没有什么名气的时候就于万马军中轻松秒了河北名将颜良。到了演义里,罗

  • 赵构为什么在壮年时主动退位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

    权力不仅是能力的代名词,更是地位的象征。不论是在历史中还是在现代生活中,各个阶层的人们为了争夺权力拼尽全力,只为抵达权力的顶峰。古代权力争夺更是将钩心斗角发挥到淋漓尽致,最终站在权力顶峰的人必然经历了各种权力争斗的洗礼。古代多数君王在登上权力顶峰后选择休养生息,珍惜来之不易的胜利果实。同时也有少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