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赵构为什么在壮年时主动退位

赵构为什么在壮年时主动退位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3064 更新时间:2024/1/23 19:42:48

权力不仅是能力的代名词,更是地位的象征。不论是在历史中还是在现代生活中,各个阶层的人们为了争夺权力拼尽全力,只为抵达权力的顶峰。古代权力争夺更是将钩心斗角发挥到淋漓尽致,最终站在权力顶峰的人必然经历了各种权力争斗的洗礼。

古代多数君王在登上权力顶峰后选择休养生息,珍惜来之不易的胜利果实。同时也有少部分皇帝在登基后以不顾百姓安危,自己贪图享乐。当然除了这些皇帝,还有一位另类的皇帝,在登上权力顶峰之后却选择退位,他就是宋高宗赵构。赵构为什么这样做,他为何要将来之不易的江山拱手让人,他是真的不喜权力吗?

高宗赵构作为南宋的开国皇帝,能文能武,具有一定的能力和手段。赵构凭借着自身的能力,以及面对金人时的镇定自若,活着走出金人的俘虏营。并在诸位大臣的拥护下,成为南宋的第一位皇帝。但如果没有徽宗和钦宗的一波亡国操作,赵构可能并没有机会登上皇位。

宋高宗赵构的父亲宋徽宗拥有众多子女,是我国历史上拥有最多子女的皇帝。赵构在所有皇子中的排名并不靠前,位列第九,处在一个较为尴尬的境地。同时赵构的母亲没有强大的背景,赵构母子二人并不受待见。但赵构却能够杀出重围,成为南宋的开国皇帝,足以说明赵构具有出色的权谋之计和才华。

但作为一位皇帝,赵构即位后的所作所为也受到了大家的非议。当赵构凭借自身能力逃出金人的手掌心后,他并未选择营救钦宗等一众被金人俘虏的皇亲国戚,也将金人的提议视若无睹。赵构为了维护自身权力,甚至不顾自己妻女的死活,任由金人折磨北宋宗室成员。赵构对于权力的向往,以及对于亲情的淡漠,遭受后人的诟病。除此之外,赵构最令人诟病的还有他的治国之道,频频让步,毫无底线可言。

说起赵构,最令人诟病的并非他的冷血无情,毕竟最是无情帝王家。生在皇室意味着七情六欲是最不值钱的东西,权力才是耗尽一生心血追逐的东西。赵构身上最令人争议的点是他的治国之道,毫无底线。甚至可以说赵构是一个热衷于逃跑的皇帝,在他的字典里没有正面迎战这个词。

北宋灭亡,南宋建国之初的国家局势十分混乱。金人的野心并没有随着南宋的建立而消减,反而频频叨扰南宋边境,为扩大自身的版图发起战争。刚刚经历了靖康之耻的南宋,国力衰微,根本无法与强势的金人抗衡。赵构作为一国之君,面对金人的强势进攻,不仅不正面迎战,甚至为了自保不断逃跑。

要了解赵构是一个极具军事才华的人,称帝之前多次立下军功,功勋卓著。为何登基后却像变了一个人一样,只了解逃跑。实际上赵构的决策同他的地位息息相关,在称帝之前他愿意为国家效力,愿意为了守卫国家而付出。

但当他成为一国之君后,他的决策不仅要考虑到国家,更要考虑到自己的权力。赵构称帝后的决策均以自身利益为重,这也就使其不断逃跑,甚至放下自己的尊严,屈膝求和。为了保全自身权力,换取和平,宋高宗赵构甚至主动提出向金人进贡。金人也同赵构达成了绍兴和议,也因此南宋与金人保持了一段时间的和平。

除了热衷逃跑,赵构拥有帝王的一项特质,经常猜忌和怀疑自己的手下,并且用人不当。大家都了解赵构前期特别重用岳飞,岳飞也没有辜负赵构的信任,在同金人的战争中多次立下战功。但岳飞最终却受到赵构的猜忌和怀疑,最终这位为守护宋代呕心沥血的忠臣错死在奸臣秦桧的手下。赵构重用秦桧,提起底还是为了保全自己的权力。在赵构看来,岳飞英勇抗击金人的行为对他的皇位构成了威胁,如果岳飞不断取胜,迎回钦宗,他的帝位便岌岌可危。而秦桧和赵构选择了同样的方式,那就是向金人求和,换取和平和自身权力的稳定。

赵构这些令人诟病的治国之道,确实让他在一国之君的位置上安稳地度过了一段时间。赵构对权力的痴迷正如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但他却在56岁时,选择退位。他是真的不喜权力吗?很显然,事实并非如此,虽然他选择隐退,但他依然干预政事。那么赵构又是出于怎样的考虑选择隐退呢?隐退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隐情呢?

正当壮年,赵构为何选择主动退位

赵构在56岁的时候,以身体不好为由,离开了皇位。从他在位期间的所作所为看来,赵构并非不喜权力,反倒是特别注重权力。而且赵构作为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之一,活到了81岁,身体不好只是他的借口。赵构退位的真正意图其实是为了保全自己的名声,并且将烂摊子甩给自己的养子。简单来说,赵构是为了逃跑甩锅。

宋高宗赵构不断向金人求和的态度,使得金人变本加厉,不断向南侵犯南宋的领土。赵构的昏庸已经引起当时人们的不满,他并不了解如何收拾自己的酿成的局面。于是决定让位自己的养子,自己不干了,将擦屁股的事情留给后人。说白了赵构退位一方面是为了保全自己的名声,虽然他并在位期间的所作所为遭人诟病,可他依然非常重视自己的声誉。赵构希望通过退位的方式以显示自己为国着想的雄才大略,让世人认为自己并不是一位昏君。另一方面将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扔给别人,自己成功脱身。

南宋初年的那段历史,是混乱的,是惨不忍睹的。赵构作为南宋的开国皇帝,并未全面理解皇帝这两个字给予他的责任和义务,反而只看到了皇帝背后的权力。为了维护权利,他做出了很多不正确的决定。赵构完全以权力为中心,将百姓和国家的安危弃之不顾,频频逃跑。

话说回来,赵构并非毫无才华之人,甚至可以称得上文武双全。他不仅能够带兵打仗,也能够吟诗作画。却不将自己的才能用在正途,被权力蒙蔽了双眼,这些也使得他不得不面对后人的诟病和争议。权力成就了赵构,同时也让他失败。这也警醒大家,追逐权力也要有度!

标签:

更多文章

  • 项羽为什么自杀都不过江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

    楚汉之争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一次“龙虎争霸”。秦朝末年,民间传说项羽一人可以举手一座千斤重的鼎,项羽作战勇猛,就像是一只森林中的猛虎,项羽率领的军队在巨鹿之战击败秦军主力。项羽也从此威震天下,自称为西楚霸王,天下诸侯莫不臣服。当时,人们都称项羽为江东猛虎。刘邦也是在秦末农民战争风起云涌中迅速崛起的,刘

  • 康熙帝为何决定戒烟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

    康熙帝是历史上的有为之君,虽然皇太极建立了大清,但是因为康熙,才有了近300年大清王朝。俗话说,人无完人,再伟大的人也会有缺点,康熙也不例外,比如抽烟。有些人可能误解,以为烟草是近代才出现,其实并不然。早在明朝时期,中国就有了烟草,生活在北方的满族人,因为天气寒冷的原因,很多人都染上了吸烟的习惯。为

  • 努尔哈赤到底姓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

    努尔哈赤和他的继任者姓爱新觉罗,这似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满族语中,爱新觉罗为“像金子般高贵神圣的觉罗族”之意,“爱新”意为“金子”,“觉罗”是地名,在今天黑龙江省依兰一带,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祖先最早居住的地方。也就是说所谓的爱新觉罗,即是指发祥于觉罗,也就是依兰这个地方的一个部落。但据传说,爱新觉罗

  • 太子丹为什么会送荆轲一双美人手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荆轲

    太子丹为什么会送荆轲一双美人手?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读,接着往下看吧~《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流传了千年,“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是对荆轲一去不复返的悲壮歌颂,是对英雄奔赴黄泉的扼腕叹息。这个故事是历史长河中的一隅,没有被埋没,我们看到的荆轲这位壮士,也仅仅是政治上的牺牲品,没有

  • 朱棣为什么要杀侯泰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朱棣,靖难之役

    侯泰,明顺德府南和县城人。府学贡生,历官礼部员外郎、刑部左侍郎、刑部尚书,官阶正二品。侯泰,顺德府南和县人(今河北省邢台市南和区),一生秉性刚直,光明磊落,常怀忠烈,坚守节操,为官廉明,不趋利,不避害。明建文帝即位不久,燕王朱棣发起“靖难之役”。侯泰力主抵御,亲自负责督运粮食和军饷,保证前方供应。后

  • 《红楼梦》林黛玉生平介绍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红楼梦

    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因受到赤霞宫神瑛侍者天天以甘露灌溉,始得久延岁月,脱了草木之胎,幻化人形,修成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餐秘情果,渴饮灌愁水。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当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下凡投胎之时,绛珠仙子一道下凡,转世投胎成贾府血亲的林黛玉,愿以一生所有的眼

  • 朱棣为什么要杀王艮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明朝,朱棣,靖难之役

    王艮字敬止、号止斋,江西吉水人带源人。明建文二年进士及第,官授翰林院修撰。明福王弘光帝时,追谥为文节。清朝时,又追谥王艮为忠节。王艮才华横溢,又精通韵律,他曾依“神、真、人、尘、春”为韵作《梅花诗一百首》,堪称梅花诗中的珍品。王艮(1368年—1402年),字敬止,号止斋,吉水县水南镇带元村人。13

  • 靖难之役后朱允炆下落之谜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朱允炆,靖难之役

    燕军进入南京后,朱允炆在皇宫放火,朱允炆本人不知所终;此后其下落成为谜团。朱棣以清君侧之名发动“靖难之役”,攻破南京城后命令军队不得随便进入皇宫,而是把军队驻扎在皇宫外。那他为什么不让军队进入皇宫呢?其实,意图很明显,他有好多重要的事要做。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最初明面上的目的不是奔着皇位去的,而是

  • 朱棣为什么要杀卓敬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朱棣,靖难之役

    卓敬(约1348~1402年),字惟恭,浙江瑞安卓岙人。明初著名才子。少时聪颖绝伦,博学多才,诗词宏丽,文章奇拔磊落。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榜眼及第,官至户部右侍郎。卓敬智虑深远、大节经天,曾密疏建文帝朱允炆,徙封燕王朱棣于南昌,可惜未被采纳。“靖难之役”后被逮捕,宁死不屈,为明成祖所杀,灭三族

  • 建文帝拥有优势为什么在靖难之役败给朱棣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朱棣,建文帝,靖难之役,朱允炆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藩王造反的事例可以说是不绝于史书。但造反者众多,成功者甚少。这是因为在中央朝廷与地方藩王的战争中,朝廷所拥有的巨大号召力和朝廷所能调用的战争资源是造反藩王所不及的。因此,藩王在起兵反抗中央朝廷的战争中往往在道义和物质上处于劣势地位,使得靠造反而成功登位的藩王很少。但凡事都有特殊,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