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刘邦为什么三次将亲生子女推下车

刘邦为什么三次将亲生子女推下车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2853 更新时间:2023/12/6 15:20:34

说起汉高祖刘邦,几乎无人不晓。那段神奇的创业之路,赋予了刘邦许多神秘的光环,两千多年来,他的故事一直为人津津乐道。然而,很少有人注意刘邦的私德,他曾三次把亲生子女推下车,置于危险中。

公元前205年,刘邦趁项羽身陷齐国,暂时无力抽身的机会,率领诸侯联军56万攻占了彭城。项羽闻讯后,率领3万轻骑回袭彭城,诸侯联军大败。刘邦失败溃逃,被楚军紧追,路上遇到逃难的汉惠帝和鲁元公主夏侯婴便把两人拉上马车。可是后面楚军越来越近,刘邦为了减轻马车重量,加快逃生速度,就把汉惠帝和鲁元公主推下了车。

夏侯婴不忍心,又把两人扶上车,如此反复,一共三次。这段情节在《史记》有记载,“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堕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常下收载之。如是者三。”后来,幸亏楚军没有追上来,否则汉惠帝和鲁元公主的性命堪忧。俗话说,虎毒不食子,刘邦却数次把亲生子女推入危地,已经突破了道德底线。

让人奇怪的是,司马迁并没有因为此事而谴责刘邦,难道是因为害怕刘氏皇族的打击?其实并非如此,纵观《史记·高祖本纪》,司马迁并没有给刘邦留面子,青年时耍流氓、说脏话,创业时屠城,立业后大肆杀功臣,这些事迹都记载在册。如果有一件刘邦的坏事,司马迁没有必要漏过不写。

然而,这件事并没有记录在《高祖本纪》,而是在《项羽本纪》和《樊郦滕灌列传》里。由此可见,司马迁记载这件事的目的在于两点,放在《项羽本纪》,是衬托项羽军功之强大;放在《樊郦滕灌列传》,是表扬夏侯婴的品行。没有放在《高祖本纪》,说明司马迁认为这件事不算多么坏。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秦汉的道德理念与现代不同,樊哙在鸿门宴说的“大行不顾细谨”,就是这个道理。三国时期,刘备为了逃命数次抛妻弃子,陈寿也没有因为此事而批判刘备的道德,要知道,刘备以仁义立世。

标签:

更多文章

  • 孔子周游列国时处处碰壁为何弟子们还愿意追随他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

    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是当时社会最博学者之一,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公元前497年,55岁的孔子为了宣传自己

  • 朱元璋起义与李自成起义的结局为什么大为不同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朱元璋

    在历史上,农民起义成功或是失败的例子比比皆是,正如朱元璋和李自成带领的农民起义运动。但世人总会问到同是农民起义,究竟是为何两人结局会差这么多呢?一个成为明朝的开国皇帝,九五之尊;另一个则仓促逃亡,身首异处。朱元璋因为小时候家徒四壁,迫于生计,曾为地主放牛。25岁时,参加红巾军起义一同反抗元朝统治。起

  • 朱元璋为什么对太子朱标很信任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朱元璋

    做了皇帝的人,难道就真的不会有慈父之心吗?其实也不是的,有的皇帝还是很疼儿子的,当然也有的皇帝更看重位子,所以对儿子也会有猜忌之心。就说朱元璋和康熙两位帝王,他们对待自家孩子就有两种完全不同的态度。朱元璋的猜忌之心也很重,更何况他本来就是平民坐上帝位的,内心会有一种不安,因此一直防备身边跟随他很多年

  • 靖难之役中建文帝为什么不逃去南方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靖难之役,朱允炆

    1402年6月,朱棣率领的燕军攻破金陵,明朝的第二位皇帝建文帝不见了踪影。有人说他自焚,也有人说他逃亡并削发为僧藏匿起来了。那么,明明还有十万多军队和半数的地盘,建文帝为何不坚持在南方抗击呢?首先是朱允炆没有指挥才能。如果朱允炆有见识,那么他应该知道七国之乱和“诛晁错,清君侧”的历史典故。当初齐秦、

  • 商鞅为什么重农抑商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

    关于重农抑商,国学家钱穆曾总结道,从中国两千年的历史中,可以对以往的传统政治找出几条大趋势。其中有两条就是--“集权”与“抑商”,即中央政府有逐步集权的倾向。而抑商作为集权的一部分,与集权同步进行。所以重农抑商政策不是经济政策,而是政治制度。重农的本质是“固农”,抑商的本质是“抑民商”,其根本目的都

  • 纪晓岚身边的杜小月在历史上真实存在吗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

    想必《铁齿铜牙纪晓岚》这部电视剧大家都应该瞧过,剧中的人物你们也非常熟悉,简单介绍剧里的主要人物,纪晓岚、和珅、乾隆皇帝、杜小月等等,除去我们所知纪晓岚与和珅是死对头之外,对剧中纪晓岚和杜小月的印象也很深刻。影视剧当中,纪晓岚、杜小月两人对彼此都怀有好感,为何不能走到一起,结成夫妻,而是一直保持原来

  • 靖难之役后黄观为什么投河自尽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朱棣,靖难之役,建文帝

    黄观,字澜伯,又字尚宾,早年从许姓,明洪武二十九年恢复黄姓。池州府贵池县清江金墩人。黄观早年师从元末明初学者黄冔,自幼勤学,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黄观中会元,殿试仍赐黄观第一,此后历任翰林院修撰、户部右侍郎等职。靖难之役后,黄观及其妻女投江殉难。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二月甲子,巡按直隶龚文

  • 朱棣为什么杀茅大芳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朱棣

    茅大芳名誧,以字行。扬州泰兴人。他博学能诗,年少知名,有人写诗说:“陆机此日能为赋,贾谊何时复著书。”洪武中以儒士应辟为淮南学官。三载后考绩入朝,因太祖召劝悦之,擢秦府右长史,并以董仲舒辅佐江都王为楷模勉励他辅导秦愍王朱?爽。大方对太祖隆遇感激不尽,益自发奋,对秦王劝诫不遗余力,还把自己所居之堂定名

  • 何晏投靠了司马懿为什么仍然被处死了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司马懿

    曹操是三国时期的大军阀,他的故事一直为世人津津乐道,不管是他的军事才能,还是的政治手段,一直都是人们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历史上的曹操有奸诈的一面,也有英明神武的一面,不过俗话说英雄难过美人关,曹操自然也不会例外,在他开疆拓土的同时,也不忘收罗美女进入自己的家室,比如何进的儿媳妇尹氏也成了曹操的妾室。

  • 朱棣为什么要杀戴德彝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朱棣

    戴德彝(1364年-1402年),字帮伦,浙江奉化城内人。明朝洪武二十七年进士,官至监察御史。戴的祖辈自宋南渡时迁居宝化山北麓,到七世祖时,又迁至凤麓官山东北侧居住。1402年(明建文四年),明皇族争权,燕王朱棣篡位,史称“靖难之变”。朱棣要“天下读书人种子”方孝孺起草登位诏书,遭拒绝。方孝孺被诛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