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朱棣为什么要杀戴德彝

朱棣为什么要杀戴德彝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胖次 访问量:1685 更新时间:2024/1/18 0:19:13

戴德彝(1364年-1402年),字帮伦,浙江奉化城内人。明朝洪武二十七年进士,官至监察御史。

人物简介

戴的祖辈自宋南渡时迁居宝化山北麓,到七世祖时,又迁至凤麓官山东北侧居住。1402年(明建文四年),明皇族争权,燕王朱棣篡位,史称“靖难之变”。朱棣要“天下读书人种子”方孝孺起草登位诏书,遭拒绝。方孝孺被诛杀十族。戴德彝也牵连其中,但他也忠贞不二,宁死不屈,最后被杀。到仁宗时候,戴德彝被平反;清史学家谷应泰在《明史纪事本末》的《靖难之变》中赞扬他“生而忠贞,死而英灵,在地为河岳,在天为日月”。(右图《戴秉彝改名及戴德彝的正史》与下方“史籍记载”同为正史)

宁死不屈戴德彝

戴德彝(1364-1402年)奉化城内人。明代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他中了第一甲第三名进士,成为“三鼎甲”之一的探花。年少得志,风云一时,使乡里们引为骄傲。他进士及第后,照惯例选入翰林院任编修官,不久升为侍讲学士,服务于皇帝近侧。朱元璋对这些文学侍臣也很重视,要他们对国家政事的利弊得失发表意见,补益时政。戴德彝自然是受宠若惊,身体力行地去做。因他直言不阿,秉公无私,建文帝时,先被任为左拾遗,成了皇帝的顾问,后又为监察御史,监督吏治,在朝廷中很有政声。

正当戴德彝仕途如日中天的时候,却发生了一场皇族争权的“靖难之变”,他成了这场政变中的牺牲品。

先是燕王朱棣(明成祖)攻下南京,夺了侄子的皇位,皇帝朱允炆自杀。朱棣要宁海人方孝孺起草登位诏书。方孝孺学问很高,被世人目为“天下读书种子”,所以被朱棣看中。谁知方孝孺非但不从,还大骂他谋位大逆不道,又穿着为建文帝示哀的丧服,大声啼哭,甚至把毛笔掷于地下,断然拒之。朱棣威胁方说,不从终将被杀,而且还要株连九族,满门抄斩。但方孝孺语出惊人:即使灭十族又何妨!这更激怒了朱棣,方孝孺马上就被灭了十族,即自高祖以下至玄孙的九族旁亲外加友朋,共杀了873人,历史上被称为“瓜蔓抄”。

戴德彝和方孝孺是邻县的浙江同乡,未显时一起在宁海妙相寺讲学授徒,后来又同拜在明代开国文臣宋濂门下受业,最后又在翰林院为同僚,可谓是意气相投的莫逆之交。方孝孺被杀后,无人敢收尸。但戴竟斗胆地扶着他的尸体恸哭不已,又绝食三天,以示抗议。朱棣闻讯召戴,对他劝勉有加,要他臣事新朝。但戴却写了一段尖刻的文字,痛斥朱的无义无道,由此触怒朱棣,下令用锯子锯杀之。由于锯杀不立时毕命,他又大骂并挖苦朱棣,说既想谋皇帝大位但却连刑法都不懂,竟用夹板而锯的方法杀戮儒生。这更触到朱棣的痛处,于是下令灭戴氏九族,与方孝孺遭到同样的厄运。

戴德彝有个堂弟叫德礼,能文又擅书法,经德彝推荐在京师部里作幕僚,闻兄遭难,就先自缢而死。德礼之亲弟德祐,正赴京省亲,自然被杀。这次在京被杀的戴德彝的同辈中还有德回、德纲、德常等数十人。

由于宁海、奉化相距很近,方孝孺被灭族之事已先期传到奉化,但戴事尚未发。戴德彝的堂弟德祐的妻子项孟和,是年26岁,也是城内人。她素知戴方之间的亲善关系,又深谙堂兄德彝的刚毅性格,预感此祸定然延及戴氏宗族。于是,为了避免宗亲遭无端之祸,便毅然决绝地把细载宗支的戴氏宗谱付之一炬,灰飞烟灭,不留痕迹,使官府无据可依。同时,又把自己三岁五岁的两个儿子允珏、允瑚藏到娘家避匿。不日,京师使者至奉,果然到戴家先索谱牒以便按图索骥而一一斩杀,然遍寻宗谱无着。此时,项孟和挺身而出说,戴德彝亲属数十人已在南京被杀,戴氏衰微九族中在奉化的只有自己一人论例该杀,旁支同姓已在九族之外,希勿滥杀无辜,负了皇上的原意。使者不听,使用木棍打,用利刀刺,再用钝器击,轮番交替施虐,项氏不屈,仍不肯指认宗亲。于是使者又用煨红了的铁钳烙烧她的胸部,使她血肉模糊,体无完肤,但项氏仍坚不吐言,不暴露一丝线索。如此,使者没有办法,只好怏怏而回。因为朱棣新登皇位,诸事纷杂,再者过了一段时间后,对戴的怨怒也消了大半,此事也就没有再作追究。此次飞来横祸,戴氏被杀数十人,项氏被杀46人。要不是项氏的机智不屈,死难者恐远不止此数。

1424年,明成祖朱棣死,仁宗即位,马上下旨赦免了戴的罪名,藏匿于各处的亲属始得回家。嘉靖年间,县上在城内戴家附近的社学旁立了显忠祠;万历间又谥“毅直、忠义”,概括了戴德彝的一生气节。戴虽只活了39岁,却彪柄史册。清代的史学家谷应泰在《明史纪事本末》的《靖难之变》中赞扬他“生而忠贞,死而英灵,在地为河岳,在天为日月”。1999年,戴氏后人戴岳轩在西郊王夹岙为他建亭一座,名曰“显忠亭”,中置一石块,刻“毅直公戴德彝纪念碑”,背面刻行状,亭额为本邑闻人毛翼虎题。

至于宁死不屈、坚不吐实的项孟和,后人对她的评价也很高,被称为“义妇”。清代嘉庆时奉化进士吴尚知有《吊项义妇》诗,中有句云“万死终存戴氏孤,程婴杵臼属荆布”,把荆钗布裙的她,比作春秋时期救赵氏孤儿的两位侠义之士,可以想见人们对她的推崇了。

标签: 朱棣

更多文章

  • 亚历山大二世人物生平介绍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

    亚历山大二世·尼古拉耶维奇(俄语:АлександрIIНиколаевич,英语:Alexander II;1818年4月29日-1881年3月13日),俄罗斯罗曼诺夫王朝第十六位沙皇,俄罗斯帝国第十二位皇帝(1855年3月2日-1881年3月13日在位),同时兼任波兰国王、芬兰大公,沙皇尼古拉一

  • 历史上杨门女将真实存在吗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

    杨门女将的故事流传千古,只有一个人是真的,名字还被叫错。家喻户晓的杨门女将,竟然是场蒙人五百余年的骗局。在民间,北宋初年杨家将抗辽保国的故事可谓是家喻户晓,而杨门女将的传奇人生,更是令人津津乐道。比如,“十二寡妇破阵”、“穆桂英挂帅”、“佘太君点将”等等,将一群有血有肉的巾帼英雄展现给世人。其实,除

  • 朱棣登基后为什么要杀郭任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朱棣,靖难之役

    郭任,明代丹徒(今属江苏)人,一说定远(今属安徽)人。建文初年,任官户部,主张果断削诸藩王,为燕王朱棣所厌恶。靖难之役中,掌调运兵饷。燕师入南京,被杀。《立斋闲录》:郭任,镇江丹徒在城人。户部侍郎。戮死。其子经,年三十,本年六月二十五日亦处决金山;保,广西充军。三女俱配象奴。《名山藏卷》:郭任,丹徒

  • 朱棣登基后为什么要杀陈继之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靖难之役,朱棣

    陈继之,明朝建文二年(1400年)进士,授户科给事中。上疏僧人占田过多,“以江南僧道多占腴田,蚕食百姓,乃奏请僧道人给五亩,余以赋民”。燕王朱棣起兵发难时,他“疏陈备御六事,复请擢徐增寿以阻击逆谋”,建文帝未予采纳。朱棣即位后,被杀。《明史》——列传第二十九而给事中死者,则有陈继之、韩永、叶福三人。

  • 朱棣为什么要杀甘霖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朱棣,靖难之役

    甘霖,江苏南京高淳淳溪镇西甘村人,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登科举人,授福建道监察御吏,后任浙江左参政。政绩显著,为人清正,刚毅敢言。明初因反对朱棣篡权被杀。甘霖,《明史》第141卷记载:“时御史不屈死者,有----甘霖从容就戮。”万历十三年(1585年)皇帝下诏为建文朝诸多忠臣徐辉祖(徐达长子),

  • 上官婉儿为什么能得到武则天的赏识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武则天

    上官婉儿因聪慧善文而得到武则天重用,掌管宫中制诰多年,群臣奏章多由其参与决断,有“巾帼宰相”之名。唐中宗时,封为昭容,在政坛、文坛有着显要地位。曾建议扩大书馆,增设学士。上官婉儿曾主持风雅,代朝廷品评天下诗文,一时词臣多集其门,《全唐诗》收其遗诗三十二首。710年,临淄王李隆基起兵发动唐隆政变,与韦

  • 朱棣登基王叔英为什么要自尽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朱棣,靖难之役

    王叔英,字原采,号静学。浙江黄岩亭岭(今太平小河头村)人。学醇行正,与方孝孺为至交。洪武中与杨大中、方孝孺等人一齐被征,唯叔英固辞归。洪武二十年(1387年)以荐为仙居训导,改德安教授,迁汉阳知县,任职期间颇有惠政。据说有一年天旱,叔英绝食求祷,马上应验。建文时,召为翰林修撰。曾上《资治八策》以鉴国

  • 靖难之役中何福干了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靖难之役,朱棣,明成祖,明朝

    何福,明朝政治人物、军事将领,宁远侯。洪武初年,其累功至金吾后卫指挥同知。后跟从傅友德征讨云南有功,升为前军都督府督佥事。洪武二十四年,被授为平羌将军,讨伐越州叛蛮阿资,攻破了叛军。建文元年,叛蛮刀干孟再次叛乱,何福招降蛮军七万余人。进而分兵平定各山寨,麓川等地得以平定。靖难之役中,何福与盛庸、平安

  • 明朝将领吴杰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靖难之役,明朝

    吴杰,黔国公吴复子,合肥人,嗣安陆侯。屡出山、陕、河南、北平,练兵从征。二十八年,有罪,从征龙州,建功自赎。建文中,帅师援真定,战白沟河,失律,谪南宁卫指挥使。永乐元年,子璟乞嗣。正统间,再三乞,皆不许。弘治六年,璟孙铎援诏乞嗣,亦不许。十八年录复子孙世职千户。

  • 朱棣为什么要杀暴昭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靖难之役,朱棣

    暴昭,山西潞州(今山西长治)人,(一说山西平阳府浮山县)明朝初期官员,官至刑部尚书。国子生出身。洪武年间,担任大理寺司务。洪武三十年(1397年),升任刑部右侍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升任刑部尚书。建文四年(1402年),南京城破,因不肯屈服于朱棣被处以磔刑。早年经历洪武年间,暴昭以国子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