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京剧四小名旦许翰英简介

京剧四小名旦许翰英简介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1282 更新时间:2023/12/8 2:03:37

许翰英(1922年-1971年),中国著名的京剧旦角演员,京剧四小名旦之一。他还当选为徐州市六届人大代表。被选为中国剧协江苏分会理事。

许翰英,原名许景烈,著名的京剧旦角演员,京剧四小名旦之一(补选)。原名许景烈,曾用名许彦衡。江苏徐州人,祖籍山东平度县(现青岛平度市)。许翰英曾参加青岛京剧团,后又在新乡、河南、南京、江苏、徐州等京剧团任副团长、团长,他演出的许多荀派名剧,皆为观众所称道。许翰英还是中国戏剧家协会江苏分会会员,江苏省政协委员和徐州市人大代表。

艺术经历

自幼酷爱京剧,曾在北京“鸣春社”搭班学艺,工花旦。出科后,1942年组班在山东一带演出,次年拜何佩华为师深造。后来又随前辈艺人律佩芳、赵绮霞等先生学戏。他十分推崇“荀派”艺术,经常观摩荀慧生演出,在京期间学会了不少“荀派”剧目。

1947年再到北平,邀请荀慧生的琴师及鼓师为其伴奏,并请荀慧生的合作者马富禄、金仲仁同台演出,其师何佩华为其把场,使他的技艺大进,声誉日起。1947年,“四小名旦”之一的李世芳因飞机失事殒故,北平《纪事报》倡议重新选举“四小名旦”,全国各地京剧观众均踊跃参加。自8月1日至9月14日,共收选票20余万张。15日揭晓:张君秋、毛世来、陈永玲、许翰英当选,一时誉满全国。(以后,京剧界及社会广大观众公认李世芳、张君秋、毛世来、宋德珠是四小名旦。)他被选入后,遂正式拜荀慧生先生为师,并得到梅兰芳的指教,一时曾有男(许)翰英、女(童芷苓)芷苓之说,成为“荀派”演员佼佼者。

1948年到山东、上海、南京等地演出。1951年加入青岛市文联京剧团,参加新编古代剧《闯王进京》等戏的演出,还加工整理了《孟姜女》《梁祝哀史》等。成为青岛市京剧团头排旦角,一出《红娘》红遍大江南北,久唱不衰。

1952年开始巡回演出,后来进入江苏省京剧团。许翰英于1959年秋天,由江苏省京剧院调入徐州市京剧团。

他未能逃过“文革”的厄运,1970年,徐州市所属的文艺团体集中在铜山茅村乡搞斗、批、改。许翰英随剧团住在后川村,时下三伏天气,酷暑难当。他一面学习,一面艰难地挑水劳动。那年他正是知天命的半百之年。一年后蒙冤致死。

代表剧目

他拿手戏很多。常演剧目有《勘玉钏》《金玉奴》《香罗带》《钗头凤》《丹青引》《花田错》《拾玉镯》《钗头凤》《红楼二尤》《杜十娘》 《鱼藻宫》《绣襦记》《英杰烈》等皆为精品, 而尤以演唱《红娘》《玉堂春》最为精采。

艺术特色

许翰英嗓音甜润,功底厚实,具有生活化、性格化的表演特点。演《丹青引》时,当场挥毫作画,传为美谈。

许翰英继承荀派艺术,学其神似不追求形似,经过他的努力,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形象。尤以《红娘》一剧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屡演屡满,是他的拿手好戏。

艺术成就

建国之初,许翰英曾在北京成立“北京许翰英京剧团”,个人挑班演出。后在全国各地或带领演出小组、或搭班演出,誉满全国各地。20世纪50年代初加入“南京新宁实验京剧团(后更名为南京市京剧团)”,许翰英继承“荀派”艺术。学其神似,不以形似,根据自己的优点大胆突破程式。经他的努力。塑造了众多可爱的艺术形象。经常上演的剧目有《红娘》《勘玉钏》《金玉奴》《丹青引》《红楼二尤》《玉堂春》等、他演每一出戏都有独到之处、绝活、令观众叫好的地方,深受广大观众欢迎。如在他经常上演的炮戏《红娘》中饰演红娘,奉老夫人之命去请张生,在“流水板”唱腔前的音乐过门里他连用了两个转身然后呢嘴一笑,堪称-绝。每到这时不但台-下观众满堂喝彩,台上的演职员也在舞台两侧争相观看。

许翰英的“水袖”和“园场”表演也有独到之处。他用的水袖特别长,困场也是大步量。如‘红娘’和张生同去书房寄回信时,他用园场走路、开门、让路、进门、拿墨、研墨等一连贯的优美形体动作,既把“红娘”这-角色质朴、可爱、聪明、伶俐、见义勇为的性格突出地表现出来、又带来非常好的演出效果,令入叫绝。

在《丹青引》一剧中,他在舞台上边演戏边当场作画,四句唱腔完毕时,一幅国画也画成,每次演出都获得满堂叫好,许多观众当场索画。许翰英嗓音甜润,功底厚实,具有生活化、性格化的表演特点,而且勇于刨新,对成就永不满足。他既无门户之见,又善于博采众家之长。当时中国京剧院同北京京剧院联合排演了田汉的新编京剧《西厢记》,演出引起轰动,许翰英主动去北京向同为“四小名旦”之一的张君秋学习,放弃自己长期以来已经成功塑造的‘红娘’一角,改演小姐崔莺莺。在唱腔上,学习‘张派’的路子,一改过去“荀派”花旦以念白和表演为主,而以大段唱腔来表现崔莺莺的内在情绪。使他的艺术全面成熟,演出也获得极大的成功。

在近40年的舞台生涯中,许翰英以其精湛完美的表演技艺,创造了许多古代各个时期具有浓重民族色彩、性格各异的东方女性形象;敢于反抗封建礼教束缚、好打不平、成人之美的使女红娘;渴望美好生活、善良多情、珍惜初恋的风尘女苏三;解人急难却又疾恶如仇的寒家之女金玉奴;性情刚强,出于污泥而不染,对恶势力付之以喜笑怒骂烈女子尤三姐…他继往开来,为中国戏曲艺术画廊增添了一笔财富,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标签: 四小名旦京剧

更多文章

  • 刘邦和戚夫人的认识过程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刘邦

    刘邦是很有女人缘的,在与项羽争夺江山期间,前期老吃败仗,但却收获到了一个年轻美貌、后来影响后宫的女人——戚夫人。而且据说戚夫人还是刘邦的救命恩人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相传,公元前二0六年,鸿门宴后,项羽以盟主的资格,分封十八个王侯。刘邦被封为汉王。项羽自己则称为西楚霸王。为了争夺天下,他们之间时

  • 李世民为什么在晋阳起兵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李世民,唐太宗,李渊

    义宁元年(617年),隋朝命运已终,李世民暗中图谋起义,常常降低身份推崇士人,拿出财物来供养门客,群侠大盗,没有一个人不愿效死力。同年,李世民鼓动父亲李渊起兵反隋,是为晋阳起兵。李世民率军攻打西河并宣布政令。攻下西河后,李渊封李世民为敦煌郡公、右领军大都督,统帅右三军。起义大军往西攻打贾胡堡,隋将宋

  • 刘邦的长子介绍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刘邦

    刘肥是汉高祖刘邦的长子,在汉高祖六年时受封为齐王,建立了齐国。因入朝拜见孝惠帝时,与孝惠帝行的是平等礼,被吕后知道后,差点惹来杀生之祸,不得以将城阳郡献出给鲁元公主作为封地,才使自己免于被杀。刘肥在惠帝六年去世,谥号悼惠王。《史记》卷五十二齐悼惠王世家第二十二:“齐悼惠王刘肥者,高祖长庶男也。其母外

  • 刘邦没有给曹氏名分的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刘邦

    在古代的皇室,向来是母以子贵,但是汉高祖刘邦长子刘肥的生母曹氏却一直不被人提及,她为刘邦生下长子,刘邦也没有给曹氏任何名分,这是为何?曹氏是刘邦在少年时期就结识的婚外姘妇,在刘邦娶吕雉之前,曹氏就和刘邦生活在一起,而且还为刘邦生下了第一个儿子,虽然刘肥是庶长子,可毕竟也是刘邦的第一个儿子。那即便如此

  • 刘邦不救戚夫人的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刘邦

    刘邦不救戚夫人是因为其野心非常大,戚夫人经常会在刘邦的面前说自己儿子很棒很好,所以给刘邦的感觉很不好,认为戚夫人想让自己的儿子当太子,以后可以取代刘邦的位置。刘邦不喜欢有野心的人在身边,所以不救戚夫人,其实刘邦为戚夫人铺好后路,而戚夫人反道而行,自受其果。一、刘邦和戚夫人的关系刘邦和戚夫人是夫妻,在

  • 京剧四小名旦张君秋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张君秋,京剧

    张君秋(1920年10月14日-1997年5月27日),出生于北京,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四小名旦之一,旦角张派创始人,原名滕家鸣,字玉隐,祖籍江苏丹徒。 他自幼家贫,父滕联芳,随母张秀琴在各地客串演出,后经李多奎介绍,14岁拜李凌枫为师,专攻青衣。主要剧目有《祭江》。1935年,与雷喜福合作在北京吉

  • 京剧四小花旦毛世来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四小名旦,京剧

    毛世来(1921年1月9日—1994年12月19日),原名家宝,字绍萱。祖籍山东掖县(莱州市),生于北京。中国京剧梅派、荀派旦角(花衫、花旦、刀马旦)演员。代表作有《三休樊梨花》等。毛世来(1921年1月9日,农历庚申年腊月初一日1994年12月19日,农历甲戌年冬月十七日),生于北京,祖籍山东掖县

  • 京剧四小名旦李世芳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四小花旦,京剧

    李世芳(1921年-1947年)京剧表演艺术家 京剧旦角 京剧演员, 名福禄,祖籍山西太谷,生于内蒙古包头。父母都是山西梆子演员。尤其父亲李子健是位戏路宽广,青衣、花旦、刀马旦、彩旦无所不精的名角,并且对每门角色都有绝活。李世芳为人谦和,毫无一般伶人的傲气。1942年他偕新婚夫人姚宝琏首次到青岛演出

  • 萧何追随刘邦的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刘邦

    萧何年轻时就当上了沛县的主吏,而刘邦当时只是一个小亭长。但我们所知的历史,从始至终,萧何都死心塌地跟着刘邦,沛县起兵的不只刘邦一个人,随后的反秦势力中,各地英杰也不少,但萧何独携家带口追随刘邦,为什么呢?萧何生于公元前257年,幼时便十分的聪慧。在其少年时,便担任了沛县的主吏掾。萧何喜欢研究历代的法

  • 明宣宗朱瞻基两位皇后都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

    明宣宗朱瞻基(1398年-1435年1月31日),汉族,明朝第五位皇帝。明仁宗朱高炽长子,幼年就非常受祖父朱棣与父亲的喜爱与赏识。永乐九年(1411年)被祖父立为皇太孙,数度随朱棣征讨蒙古。洪熙元年(1425年)即位,朱瞻基在性格上,他与其父朱高炽相似,也具有他父亲那种对皇帝作用的理想主义的、然而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