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京剧四小花旦毛世来简介

京剧四小花旦毛世来简介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1721 更新时间:2023/12/11 11:53:24

毛世来(1921年1月9日—1994年12月19日),原名家宝,字绍萱。祖籍山东掖县(莱州市),生于北京。中国京剧梅派、荀派旦角(花衫、花旦、刀马旦)演员。代表作有《三休樊梨花》等。

人物经历

毛世来(1921年1月9日,农历庚申年腊月初一日1994年12月19日,农历甲戌年冬月十七日),生于北京,祖籍山东掖县(今莱州市)。7岁入富连成社科班第五科“世”字班,先学小生、青衣、老生,后工花旦,兼演武旦。受业于萧长华、于连泉、萧连芳、王连平,艺宗于连泉。九岁就开始在“盛”字班大师哥面前唱开锣戏。他尊师敬友,刻苦练功,认真演戏,艺术造诣渐深。随之,他与李世芳二人成了富连成科班的台柱子。

1936年,尚小云先生来富连成执教,认收毛世来为徒,并为他们排了十几出戏,如《娟娟》《玉虎坠》《金瓶女》《昆仑剑侠》《天河配》等等,都是由毛世来与李世芳合作主演。毛世来在科里经常演出的剧目还有《十三妹》《双钉记》《大劈棺》《拾玉镯》《锯大缸》及全部《穆桂英》等。在科班时即已享名,在《立新报》举办的“童伶”比赛中,毛世来与宋德珠、候玉兰、白玉薇被评选为“四大童旦”。随后,社会舆论认为李世芳、张君秋、毛世来、宋德珠能继“四大名旦”之后,堪称“四小名旦” 。是继刘盛莲之后富连成的当家花旦。19岁满师,组班和平社,转演于上海、天津、北京、山东等地。

1939年北京《立言报》接受读者建议,效仿二十年代评选“四大名旦”之举,主办了从青年新秀中评选“四小名旦”的活动。最后排列出李世芳、毛世来、张君秋、宋德珠为“四小名旦”。

1940年,在广大观众的呼声中,《立新报》又约请李世芳、毛世来、张君秋、宋德珠合作,在北京“新新大剧院”(即现在的首都电影院)演出传统剧目《白蛇传》,他们分别饰演其中一折的白素贞。宋德珠演《水漫金山》,毛世来演《断桥》,李世芳演《产子·合钵》,张君秋演《祭塔》,他们珠联璧合,各展所长,演出效果轰动,从此他们即被誉称为“四小名旦”。

1949年组建和平京剧团。

1958年由北京调长春任吉林省剧协主席、吉林省京剧团团长、吉林戏校校长等职,晚年在吉林戏曲学校从事教学工作。由他主演的《白蛇传》《木兰从军》《三休樊梨花》《南界关》《穆桂英大破洪州》等戏,受到观众的欢迎。后患偏瘫。最后,他以有生之年到吉林省戏曲学校任副校长、艺术顾问,教导京剧后辈人才直至终年。

9岁(一说11岁)冬经其三哥毛盛荣介绍,进富连成社补入第五科习艺,排名世来。初从萧连芳习小生,蒙戏《举鼎观画》《岳家庄》等。后改花旦,从萧连芳学《打面缸》《搭钢刀》《打皂王》《小上坟》《小磨坊》《玉玲珑》《卖饽饽》等。并从刘喜益学《锯大缸》。从王连平学《东昌府》郝素玉等。入科后第二年便演出了《铁弓缘》。后与李世芳合演《樊江关》饰薛金莲,演《十三妹》饰何玉凤等。

1935年,经赵砚奎、善宝臣介绍,于鸿宾楼拜尚小云为师,得尚师传授《天河配》《娟娟》《金瓶女》《昆仑剑侠传》等。

1936年9月经齐如山介绍,于北平国剧协会与李世芳、张世孝、刘元彤四人拜梅兰芳为师。在科内学演剧目,常由筱翠花帮助加工,甚得于之青睐,曾有“小筱翠花”之誉。

1937年,《立言报》举办童伶选举,以12561票被选为“旦部冠军”。

1938年3月3日出科,第一次搭班与李洪春、毛庆来于广德楼演《挑帘裁衣》。后随李万春赴沪演出,打炮戏《英杰烈》,李万春演王富刚,林树森扮王大人,艾世菊饰陈母,一炮而红,随之又演出《十三妹》《马思远》《穆桂英》等,红了一个月后载誉返京。得徐兰沅之助组建“和平社”,演于京津沪及山东等地。

1939年5月,于上海拜赵桐珊为师,得赵师传授《辛安驿》。

1940年,《立言报》主编吴宗佑与新新大戏院经理万子和发起组织毛世来与李世芳、宋德珠和张君秋于长安大戏院联合演出《白蛇传》,毛演《断桥》一折,自此“四小名旦”形成。

1942年,经上海鄂吕弓举荐,陈喜兴、朱斌仙、郎喜润、何佩华等促成,于丰泽园饭庄拜荀慧生为师,得荀师相赠《红娘》《香罗带》《勘玉钏》《红楼二尤》四个剧本。

1950年,与荀慧生师徒合演《棋盘山》,毛饰薛金莲,荀演窦仙童。

1952年和平社改名“和平京剧团”。

1956年12月5日于长安大戏院演出《南界关》,参加北京市戏曲剧团年终汇报演出。

1958年全团调往长春,成立吉林省京剧团。仍任团长及吉林省剧协主席,王玉蓉任副团长。

1959年10月调吉林省戏曲学校任副校长。 毛世来初演青衣,后改花旦,兼演武旦,他的嗓音清亮,扮相俊俏,白口清丽干脆,跷功极佳,以能唱擅做、文武兼备名著一时。尤擅长演出花旦戏,泼辣虽不及筱翠花,但娇小玲珑,妩媚动人,他眉目颇似尚小云,做工近似荀慧生。他的常演剧目有《翠屏山》《铁弓缘》《英杰烈》《红娘》《十三妹》《小放牛》等。为“四小名旦”中组班最早的人,也是最早到上海演出的一位名旦。 其弟子有邢美珠、王继珠等。

1966年文化大革命遭受迫害,1969年12月,全家至永吉县黄榆公社红星大队落户。

1978年5月,落实政策调回长春。

1979年突患脑血栓而半身不遂。

1994年于长春病故,享年73年。

艺术特色

他功底好,戏路宽,嗓音清亮,扮相俊俏,白口清丽干脆,跷功极佳,以能唱擅做、文武兼备名著一时。尤擅长演出花旦戏,泼辣虽不及筱翠花,但娇小玲珑,妩媚动人,他眉目颇似尚小云,做工近似荀慧生,享有“小筱翠花”之誉。他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博取强记,择善而从,在继承老师及前辈艺人传统艺术的同时,不断开发创造,建树了别具特色的跷功、扑跌技艺以及婀娜娴熟、玲珑娇巧的艺术风格。

标签: 四小名旦京剧

更多文章

  • 京剧四小名旦李世芳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四小花旦,京剧

    李世芳(1921年-1947年)京剧表演艺术家 京剧旦角 京剧演员, 名福禄,祖籍山西太谷,生于内蒙古包头。父母都是山西梆子演员。尤其父亲李子健是位戏路宽广,青衣、花旦、刀马旦、彩旦无所不精的名角,并且对每门角色都有绝活。李世芳为人谦和,毫无一般伶人的傲气。1942年他偕新婚夫人姚宝琏首次到青岛演出

  • 萧何追随刘邦的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刘邦

    萧何年轻时就当上了沛县的主吏,而刘邦当时只是一个小亭长。但我们所知的历史,从始至终,萧何都死心塌地跟着刘邦,沛县起兵的不只刘邦一个人,随后的反秦势力中,各地英杰也不少,但萧何独携家带口追随刘邦,为什么呢?萧何生于公元前257年,幼时便十分的聪慧。在其少年时,便担任了沛县的主吏掾。萧何喜欢研究历代的法

  • 明宣宗朱瞻基两位皇后都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

    明宣宗朱瞻基(1398年-1435年1月31日),汉族,明朝第五位皇帝。明仁宗朱高炽长子,幼年就非常受祖父朱棣与父亲的喜爱与赏识。永乐九年(1411年)被祖父立为皇太孙,数度随朱棣征讨蒙古。洪熙元年(1425年)即位,朱瞻基在性格上,他与其父朱高炽相似,也具有他父亲那种对皇帝作用的理想主义的、然而是

  • 明宣宗朱瞻基孙贵妃是怎么当上皇后的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

    明宣宗朱瞻基,仁宗嫡长子,生母张皇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二月生于北平燕王府。其时,祖父成祖为燕王。永乐九年(1411年)册为皇太孙。仁宗即位后立为皇太子。洪熙元年(1425)六日即位,宣德十年(1435)正月去世,终年38岁,在位十年。谥号为: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庙号宣宗

  • 汉王朱高煦为什么要反叛朱瞻基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朱瞻基

    朱高煦叛乱或称高煦之叛、高煦之乱,是明朝宣德元年(1426年)汉王朱高煦谋反的事件。明宣宗朱瞻基御驾亲征迅速平息了此次叛乱。靖难之役时,燕王朱棣带兵时,朱高煦经常随军左右,尤其是在某些关键战役中立有大功,为朱棣所倚重,高煦自恃有功,周围也有一帮人为其出谋划策,几次阴谋离间燕王与世子关系。朱棣即位后,

  • 朱瞻基开创宣德治世的影响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

    明宣宗平定汉王朱高煦叛乱之后,政局趋于稳定。明宣宗在成祖、仁宗的基础上,进一步改革政治机构,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明宣宗保留了明仁宗时期的政府结构,让许多杰出的官员继续效劳。但是他在政治制度方面和行政实践中的确作了某些变动。这在内阁作用的改变和宦官参与行使行政权方面表现得很明显。明宣宗即位后则进一步继

  • 李世民的早年经历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唐太宗

    隋开皇十七年(597年)十二月戊午日(一说开皇十八年[598年]十二月戊午日),李世民出生于武功的李家别馆。《旧唐书·卷二·本纪第二》:隋开皇十八年十二月戊午,生于武功之别馆。时有二龙戏于馆门之外,三日而去。李世民幼时聪明机智,高明的见解非常深远,面临关键大事刚毅果断,不拘小节,当时人没有一个人能够

  • 朱瞻基为什么刚即位就有人叛乱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

    洪熙元年(1425年)六月二十七日,朱瞻基正式登基。他放弃了他父亲把朝廷迁回南京的计划,仍留北京为帝都,这多半是因为他成长在此地,因而与朱棣一样深切地关心北方的边境。当时朱瞻基正在南京,他的皇叔朱高煦准备在半路截杀太子,然后自立为帝。朱瞻基安全抵达京城。回到北京之后,他一方面妥善处理了明仁宗的后事,

  • 刘邦传位给刘盈的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刘邦

    刘邦为何将皇位传给刘盈?到底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就刘邦来说,刘盈也好,刘如意也罢,甚至刘肥,刘长,刘恒,都是自己的儿子,传给谁都是延续,但问题的核心是传给谁才能保证大汉的天下永远姓刘,就算不能永远,也得打个刘姓长期拥有天下的底子。作为一个大政治家,刘邦就是本着这个出发点立嗣,所以这就是传位的核心思想

  • 唐太宗李世民为什么要写《帝范》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李世民,唐朝,李治,唐太宗

    贞观十七年(643年)四月,太子李承乾以谋反之罪被废,唐太宗遂将其第九子晋王李治立为太子,并对太子严加教管。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正月,唐太宗将他撰写的《帝范》十二篇颁赐给太子李治,并对其告诫说:“你应当以古代的圣哲贤王为师,像我这样,是绝对不能效法的。因为如果取法于上,只能仅得其中,要是取法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