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明仁宗时期的民族政策

明仁宗时期的民族政策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晴天 访问量:504 更新时间:2023/12/14 6:32:16

兀良哈部

朱高炽即位后积极改善与蒙古各部的关系。永乐二十年(1422年),朱棣北伐鞑靼不成,返回途中以兀良哈三卫曾随鞑靼掠边的名义击之。待到朱高炽即位后,于当年十一月,便“遣使赍敕谕兀良哈官民,曰:皇考太宗皇帝宾天,朕己钦承奉天命继承大位,主宰天下。凡四方万国之人,罪无大小悉己赦宥,若兀良哈官民敬顺天道,许令改过自新,仍前朝贡,听往来生理。”朱高炽所言兀良哈之罪指的是兀良哈数次犯边。这道敕谕明显是朱高炽为了缓和双方关系而做出的让步,效果很快显现。

洪熙元年(1425年)二月,辽东总兵官武进伯朱荣奏,“兀良哈三卫鞑靼欲来卖马”气明廷与兀良哈三卫之间中断数年之久的朝贡贸易,得以在朱高炽时期再次展开。双方交流的展开,对于缓解明廷北边压力无疑颇为积极。明廷设置兀良哈三卫的初衷便是希望其能够牵制鞑靼、瓦剌等蒙古部落。然而兀良哈三卫又时不受明廷节制,常出现辅助其它蒙古部落扰乱明廷边防的现象。

明廷的策略便为“镇”,“抚”结合的策略,如兀良哈三卫辅助鞑靼犯边,明廷出兵袭击兀良哈,此为“镇”。兀良哈三卫进马请罪,明廷必纳之,并给予相应赏赐,此为“抚”。正如朱高炽所言,如果不接受兀良哈的请罪,其必直接归附鞑靼或瓦剌等蒙古强部,“将来必为边患”.因此,朱高炽恢复与兀良哈三卫的关系颇为符合明廷实际利益。

鞑靼部

永乐时期,鞑靼实力颇强,因此朱棣晚年数次北征的目标便为鞑靼,希望削弱其力量。虽然朱棣最后三次北伐均未达到直接打击鞑靼阿鲁台部的目的,但阿鲁台畏惧明廷的强大兵力,所以积极寻求和解,故阿鲁台在朱棣驾崩的同年十二月便遣“使者阿卜都剌等贡马。”

此对于即位不久的朱高炽而言是极好的缓解明蒙关系的时机,故其在“赐赉有差”的同时,亦敕谕阿鲁台表示愿“宥其前过,令通使往来如故,并赐及王母彩币表里。”双方由此继续展开朝贡活动。朱高炽抓住这次阿鲁台主动朝贡的机会,缓解了明蒙间不久前险些兵戎相见的危机,恢复了与鞑靼阿鲁台部的朝贡关系。

尽管双方之间恢复了朝贡关系,但朱高炽丝毫未放松对边防的重视。在阿鲁台主动朝贡同时,朱高炽敕大同、宁夏、甘肃、辽东、宣府、山海、永平、开平总兵官及备御官“近阿鲁台遣使来朝进马……令通好如故。然此寇谲诈,或乘国有天丧,边境无备,复来侵扰,盖未可测。宜整搠军马,严加堤备。仍令各隘口及烟墩昼夜用心瞭望,谨慎!谨慎!毋致疏。”

瓦剌部

朱高炽即位后,明廷对于瓦剌部的策略并未发生较大改变。朱高炽即位之时,瓦剌部忙于与鞑靼阿鲁台争斗。因此瓦剌部对明廷的态度是积极朝贡,韬光养晦。朱高炽亦乐于瓦剌顺服,发展与瓦剌的朝贡活动。

如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十二月,“瓦剌贤义王太平遣使选谷歹等贡马”,明廷“赐瓦剌贤义王太平彩币表里,并赐其使选谷歹等钞币有差。”同年瓦剌贤义王太平所属知院阿老丁朝贡之时,道路为人阻隔,朱高炽还“遣人卫送至京”。洪熙元年春正月,“瓦剌贤义王太平遣使者桑右[古]台等随都指挥哈剌来朝贡马,命礼部宴赉之。”同年,安乐王把秃孛罗亦派遣其子亦剌恩赴明贡马,明廷“赐彩币表里有差。”因此,朱高炽即位后,仍旧保持着与瓦剌间的朝贡活动。

标签: 明仁宗民族

更多文章

  • 卓文君卖的酒的品种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酒

    两千多年前一次酒宴,文艺青年司马相如弹了一曲“凤求凰”,珠帘后的卓文君听得心驰神荡。两人款曲暗通一阵儿后,终于寻着个机会,在某个夜黑风高之夜,相约“夜奔”到了成都。刚到异地的夫妻俩,无以为生,便跟着本地人学了卖酒营生。两人变卖了车辆和随身携带的细软,置办了一间酒舍。从此,卓文君当垆卖酒,司马相如则扎

  • 明仁宗朱高炽在军事上的政策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明仁宗,军事

    朱高炽是个仁君,在军事上,修整武备,停止了永乐时期的大规模用兵。天下百姓得到了休息,为“仁宣之治”打下基础。朱高炽重视明廷北边边防,多次敕谕边关将领加强巡逻。其在位期间,曾下诏:“令各隘口及烟墩昼夜用心瞭望,谨慎谨慎,毋致疏虞,敕宁夏、甘肃、辽东、宣府、山海、永平、开平总兵官及备御官亦如之。”朱高炽

  • 卓文君卖酒的地方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酒

    “隔怜魂断凤求凰,风流文章万口唱。”司马相如和卓文君摒弃封建世俗观念,追求婚姻自由的故事,千百年来,曾引来多少文人墨客的锦绣诗篇和戏剧作品,让多少憧憬幸福生活的男女青年为之着迷。现代人谈起两千多年前的成都老乡司马相如,都记得他是汉代辞赋的奠基人、著名文学家、开发由蜀入云贵的西南大道的先驱,都会津津有

  • 朱高炽为什么被立为燕王世子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朱高炽,明仁宗

    洪武十一年(1378年)七月二十三日(8月16日),朱高炽出生于祖父朱元璋兴盛之地凤阳。 他是明成祖朱棣长子,母为仁孝文皇后徐氏,当时他父亲为燕王,年仅十八岁。相传仁孝文皇后梦见有冠冕执圭者上谒而生。朱高炽生性端重沉静,言行识度,喜好读书。在他儿童时代,他接受武术和儒家学术的正规教育。《明史·卷八·

  • 卓文君写给司马相如的情书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司马相如

    传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结婚后,两人到了临邛,开了个小酒店来维持生活。后来卓王孙不忍女儿受苦,于是资助了很多财物和田地,两人于是过上了富足生活。过了几年,司马相如的文章受到汉武帝的赏识,一跃升至中郎将,飞黄腾达。在京城任上的日子里,逐渐冷落卓文君,后来干脆写了一封信留给临邛的卓文君。卓文君打开信件,发现上

  • 杨贵妃和唐玄宗的岁数差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杨贵妃

    历史上杨贵妃比唐玄宗李隆基小三十四岁,杨贵妃一开始是李隆基的儿媳,是寿王李瑁的妃子,但是唐玄宗因为看中了杨玉环的美貌,便将她纳入自己的后宫之中,那个时候李隆基已经五十多岁,而杨玉环妙龄才十八,两人是典型的忘年恋。杨贵妃杨玉环是唐玄宗李隆基最宠爱的妃子,虽然在杨玉环之前,李隆基也宠爱过武惠妃等人,但是

  • 明仁宗时期的经济政策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经济,明仁宗

    明仁宗在位期间,他信奉儒家学说,有很能体谅民间疾苦,轻徭薄赋,数次减免贡赋。朱高炽监国期间大力推行其父皇的“垦荒归己”的奖励垦荒政策,使这项政策前后贯彻七十年之久。同时也继续其父祖的设置屯田的政策。永乐十二年(1414年),朱高炽第二次监国时,安置了山西等地2000多户流民到隆庆州进行屯种,促进了当

  • 杨贵妃和唐玄宗的爱情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杨贵妃

    一千二百年前,唐朝大诗人白居易一篇爱情叙事长诗《长恨歌》,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凄楚缠绵回旋婉转的爱情故事,从此,唐玄宗、杨贵妃、华清池、马嵬坡这些名字与便《长恨歌》一起被人们所熟悉,流芳千古,而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也成为爱情绝唱,遗恨千年。野史中讲,唐玄宗即位前,任潞州驿驾,喜欢赵丽妃。随

  • 杨贵妃下落之谜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

    网络上一直流传着这么一个段子,说杨玉环并没有死,而是去了日本,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我们先看看正史中到底发生了什么?杨玉环本是唐玄宗儿子寿王李瑁的妃子,性格婉顺,姿质丰艳,擅长歌舞,通晓音律,深受唐玄宗的喜爱。唐玄宗甚至为了她冒天下之不敬,将这位儿媳强娶入后宫当贵妃。恩宠惠及家人,杨玉环的堂兄杨国忠

  • 杨贵妃死后李隆基下场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杨贵妃

    李隆基一生有三位皇后,九位嫔妃,昭仪才子数十名。其中最著名的还是李杨之爱,杨贵妃被称为是古代四大美女之一,虽然她没能当上皇后,但李隆基对杨贵妃的宠爱要比皇后多多了。当时很多文学作品都把李隆基描写成是一位专一的皇帝,白居易的《长恨歌》更是把李隆基和杨贵妃之间的故事永久记录了下来。不过杨贵妃最后时刻下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