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郑板桥辞官的原因

郑板桥辞官的原因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3597 更新时间:2023/12/18 11:18:55

公元1753年(乾隆十八年),郑板桥辞去山东潍县县令一职,回到了他的家乡江苏兴化县。这一年,郑板桥六十一岁。郑板桥辞官回乡,并不是回家养老。虽然当了十二年县令,但此时的郑板桥却是“华发萧萧两袖寒”。且由于两个儿子均早夭,郑板桥回乡后无所依靠,只好去扬州以卖画为生。郑板桥既然如此穷困,为什么还要辞官呢?

县令虽不是高官,但也有一定的地位权力,且在体制之内,至少可保证郑板桥一家衣食无忧。辞官的原因,据《清史列传·苑传》记载,郑板桥“以请赈忤大吏,乞疾归”。说是当时潍县出了灾荒,郑板桥请求赈灾,但却因此忤触了“大吏”,于是就称病辞官了。

很多人或许会以为郑板桥是个清高文人,对于仕途不屑一顾。其实不然。郑板桥考中进士时,曾作画赋诗纪念,诗中说:“我亦终葵称进士,相随丹桂状元郎。”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后来,郑板桥任山东潍县县令时,赶上乾隆皇帝出巡山东,他被任命为“书画史”,负责筹备布置天子登泰山的事情,为此在泰山顶上忙活了四十多天。郑板桥后来以此自豪,并镌刻一枚印章,云“乾隆柬封书画史”。可见,郑板桥对于仕途还是很上心的,也从不掩饰这份上进心。

不过,郑板桥做官不是为了荣华富贵,而是意在“得志则泽加于民”。郑板桥刚到潍县上任时,就遇上了饥荒年景,出现人吃人的现象。郑板桥就打开官家粮仓救济百姓。有人劝阻他,让他上级请示,但郑板桥说:“这是什么时候?如果请示等得到批准,老百姓就剩不下一个了。上级有什么谴责,就由我来承担。”于是开仓放粮。

到了秋季又遇上歉收,他就拿出自己的养廉钱替老百姓交赋税。郑板桥辞官的时候,还把百姓欠他的借据全都烧了。他曾赋诗一首,这样写道:“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清史稿》中说,郑板桥“官山东省先后十二载,无留牍,亦无冤民”。因为如此,郑板桥辞官后,潍县的百姓给他建了生祠以奉祀。郑板桥确实做到了“得志则泽加于民”。

郑板桥原本是一个落拓不羁、不拘小节的文人,有“狂士”之名。然而他做了官后,对于老百姓的事,却事事上心,处理地细致周到。郑板桥一心为民,也有意仕途,但却不是当官的料。他曾给朋友写信说:“为了求官之故,有酒不饮,有口不言,自加桎梏,自抑性情,与墟墓中之陈死人异乎?”郑板桥不愿意做个“陈死人”,做了县令之后,依然是快人快语,“宁可乌纱不,不可一日无酒”(当然这个喝酒不是陪官员喝酒),可以说是个十足的“狂官”。当然,这样的“狂官”是没有前途的。

自古以来,中国式的为官之道就是“吹、拍、哄、贡”,要想升迁,就得要会阿谀奉承溜须拍马。在中国这个体制下,要想当官,首先就得学会当孙子,不能有自己的人格。可郑板桥身在官场,不仅“不吹不拍,不哄不贡”,而且还总是仗义执言据理力争,让领导下不来台,自然也就没有了升迁的机会,为官十二年依然是个县令。

但郑板桥对此毫不介意,他说:“官小官大,身外之事耳。适我性情,不官亦可长寿;违性逆情,虽官而不永年。”对郑板桥而言,做个真性情的自己是最重要的。他参加科举求功名,是真性情;他为官爱民如子,是真性情;他忤逆大吏而辞官,是真性情;他作画赋诗,也是真性情。所以,郑板桥辞官,可以说是他的本性使然——不愿意因为体制而改变自己。

郑板桥有一幅著名的字,叫“难得糊涂”。这四个字常被解释为做事不要太认真,该敷衍就敷衍。而在实际上,郑板桥从不糊涂,尤其是在为官任上,对待事情总是要“曲尽情伪”,凡事都要较真。在郑板桥看来,由聪明转入糊涂比原本聪明要更难,所以才有此“难得糊涂”的感叹。我想郑板桥写这四个字,是他对黑暗官场无奈的感叹,并不是真的要揣着明白装糊涂。如果真是如此,他也不会辞官不做了。现在许多人以“糊涂”作为处世之道,并且以郑板桥自居,这真是错误理解了郑板桥。

郑板桥辞官,让当时的百姓失去了一个好官,但这却成就了一个伟大的艺术家,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艺术作品。郑板桥离开体制,让他的生活的无所依靠,但却让他活出了一个更加真实的郑板桥。郑板桥有一首自嘲诗,说自己是“无锁无枷自在囚”。我想,这句诗很好地概括了郑板桥的一生。郑板桥虽然一生清苦,但活的真实,活的自在,活的精彩。

标签:

更多文章

  • 郑板桥一生不画梅花的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郑板桥

    扬州八怪中的郑板桥在到扬州之前住在苏州。他在苏州城的桃花巷东头开了一家画寓。以卖画为生。当时在桃花巷的西头,画家吕子敬也开了一家画寓。吕擅长画梅花,并标榜自己画的梅花是‘远看花影动,近闻有花香’。郑板桥来到苏州后,只画竹子,山石,就是不画梅花。而且若有人请郑画梅花时,他总是笑道:“我画的梅花比吕先生

  • 朱棣为什么偏爱长孙朱瞻基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朱棣

    朱棣确实非常偏爱长孙朱瞻基。说朱棣偏爱长孙朱瞻基,有以下几个理由。其一,朱棣除了立朱高炽为皇太子外,还立了朱瞻基为皇太孙。一般皇帝在确定储位的时候,都会只考虑自己继承人的问题,不会考虑儿子继承人的问题。毕竟儿子的继承人,应该由儿子自己来考虑,他不能把儿子的事情都给干了。但是,朱棣因为特别喜欢朱瞻基,

  • 扬州八怪怪的地方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

    “扬州八怪”究竟“怪”在哪里,说法也不一。有人认为扬州八怪为人怪,从实际看,并不如此。八怪本身,经历坎坷,他们有着不平之气,有无限激愤,对贫民阶层深表同情。扬州八怪凭着知识分子的敏锐洞察力和善良的同情心,对丑恶的事物和人,加以抨击,或著于诗文,或表诸书画。这类事在中国历史上虽不少见,但也不是多见,人

  • 吕后执政时期的功绩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

    汉高祖十一年春,淮阴侯韩信谋反,吕后与萧何用计,诛杀韩信。同年三月,梁王彭越谋反,刘邦将其废为庶人、削职流放蜀地。途中遇吕后,彭诉说无罪,吕后答应为他说情,将其带回咸阳。她抱怨刘邦:“你把彭越放走,等于放虎归山。”刘邦遂将其处死,并夷其三族。刘邦称帝八年间,吕后协助刘邦,镇压叛逆、打击割据势力,对巩

  • 朱瞻基为什么被叫做促织天子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

    朱瞻基品行上的瑕疵通常在野史里和一些文学作品中有记录。比如,他喜好促织,有“太平天子,促织皇帝”之名。促织者,蟋蟀也,民间叫蛐蛐。称“太平天子”尚好,呼“促织皇帝”好像就不太中听了吧。而且他“好促织”的有点过了头,明人吕毖《明朝小史》里载:“帝酷好促织之戏,遣取之江南,其价腾贵,至十数金。时枫桥一粮

  • 刘邦不杀秦王子婴的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刘邦

    大秦帝国历经嬴政、胡亥、子婴三王,享国15年。汉元年十月,刘邦率先入关,军霸上,并在此受降末代秦王子婴,那入关后的刘邦对秦政策是何,刘邦为什么不杀秦王子婴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在入关前,怀王与起事诸人有约在先:“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刘邦早年曾以役夫的身份到过咸阳,如今的刘邦摇身一变成为了未来的秦

  • 唐朝清河公主李敬生平介绍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

    清河公主(624年~664年),本名李敬,字德贤,陇西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人。唐朝时期公主,唐太宗李世民第十一女。贞观二年,册封清河公主,时年五岁。贞观七年,嫁给卢国公程知节之子程处亮,时年十岁。唐高宗即位,晋封清河郡长公主。 麟德元年(664年),去世,时年四十一岁,陪葬于昭陵。《大唐故清河长公

  • 刘邦墓的地址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

    长陵,位于陕西省咸阳市东约20千米的窑店街道三义村北,是汉高祖刘邦与吕后合葬墓。长陵东西并列着两座陵墓,西为刘邦的高祖陵,东为吕雉的吕后陵。陵前曾有清代陕西巡抚毕沅所立的两通碑石,又因为陵墓附近曾经出土过属于西汉时代的“长陵东当”、“长陵西当”和“长陵西神”文字瓦当,证实了这里的陵墓确为长陵。长陵的

  • 唐太宗李世民第八女普安公主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唐太宗,李世民

    普安公主,名不详,唐太宗李世民第八女,生母不明。普安公主下嫁史仁表。史仁表是唐朝建立前归顺李氏家族的突厥将军史大奈的儿子。普安公主生卒年不详,死后陪葬昭陵。《新唐书列传第八》北景公主,始封巴陵(巴陵公主)。下嫁柴令武,坐与房遗爱谋反,同主赐死。显庆中追赠,立庙于墓,四时祭以少牢。普安公主,下嫁史仁表

  • 巴陵公主为什么被赐死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李世民,唐太宗

    巴陵公主(?—653年),新唐书记载其为唐太宗第七女,母不详。初封巴陵公主,其夫柴令武是柴绍与平阳公主之子,平阳公主是唐高祖李渊第三女,唐太宗李世民的同母姐妹。巴陵公主在永徽三年与高阳公主、房遗爱一同谋反,被赐死,她丈夫也一起被赐死。旧唐书没有公主传,只有平阳公主因战功显赫被记入了列传,但史书只是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