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黄子澄为什么要让建文帝削藩

黄子澄为什么要让建文帝削藩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3660 更新时间:2023/12/12 11:59:15

黄子澄(1350年-1402年),江西分宜县(今为大岗山乡大坑村)人,名湜,字子澄,以字行。明初官员,官至翰林学士。

黄子澄于明太祖洪武十八年时考取了会试第一,历任编修、修撰、太常寺卿等职,伴读东宫。明惠帝即位后,兼翰林学士之职,与齐泰共同建议削藩。结果引发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夺得帝位后,将黄子澄逮捕并处死,株连九族,女眷世代充官妓。明正德十五年(公元1520年),黄子澄获得平反,清朝乾隆年间,追赠谥号为忠悫。

人物生平

早年时期

黄子澄,名黄湜,以字行,分宜澧源(今为大岗山乡大坑村)人。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中会试第一,殿试第三(俗称探花)。伴读东宫,累官至太常寺卿,曾与皇太孙谈论削藩之事。皇太孙问黄子澄:“诸叔藩王皆拥重兵,如有变端,怎么办?”黄子澄答道:“诸王仅有护兵,只能自守,倘若有变,可以以六师监之,谁能抵挡?汉朝七国不可谓不强,最后还是灭亡了。大小强弱之势不同,而顺逆之理更相异啊!”

皇太孙认为他说得对。后来,每次叫黄子澄,必尊称他为黄先生。

建文削藩

朱允炆即位后,任命黄子澄兼翰林学士之职,与齐泰同参国政,共谋削夺藩王权。齐泰打算首先向燕王朱棣动手,但黄子澄有不同意见,认为周、齐、湘、代、岷诸王,在先帝时候,就做了很多不法之事,削之有名。现在想要问罪,应该先从周王开始。周王是燕王的母弟,削周是剪除燕王的手足。

最后黄子澄的意见被采用,周王等五个藩王先后被削藩。朝廷用黄子澄和齐泰的计谋,调走燕王手下精兵,又在燕王府所在地北平一带调动军队以监视燕王。

1399年四月,朱棣回到北平后,就向朝廷告病,过了一段时间,病越来越重,居然成了病危。这场病并不是突发的,而是酝酿了相当长的时间。因为在即将到来的五月,朱棣有一件不想做却又不得不做的事情。

1399年五月,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忌日,按照礼制朱棣应该自己前去,但朱棣敏锐地感觉到如果这次再去京城,可能就回不来了。可是父亲的忌日不去也是不行的,于是他派长子朱高炽及另外两个儿子朱高煦、朱高燧代替他祭拜。一下子派出三个儿子,除了表示自己重视此事外,另一个目的就是告诉朝廷,自己没有异心。

但当时的形势已经很明,朱允炆摆明了就是要除掉藩王,此时把自己的儿子派入京城,简直就是送去的人质。

果然,朱高炽三兄弟一入京,兵部尚书齐泰就劝建文帝立刻将此三人扣为人质。建文帝本也表示同意,但黄子澄竟然认为这样会打草惊蛇,应该把这三个人送还燕王,表明朝廷并无削藩之意,以麻痹燕王。

建文帝拿不定主意,此时魏国公徐辉祖出来说话,按亲戚关系算,这三个人都是他的外甥,他看着此三人长大,十分了解此他们的品行,他对朱允炆进言,绝对不能放这三个人回去,因为此三人不但可以作为人质,而且都身负大才,如若放虎归山,后果不堪设想。

紧接着,徐辉祖特别说到了朱高煦这个人,他告诉朱允炆,在他这三个外甥中,朱高煦最为勇猛过人也最为无赖,他不但不会忠于陛下,也不会忠于他的父亲。可是决定权在建文帝手中,他最后作出决定,放走了朱高炽三兄弟。

靖难之役

不久朱棣便在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七月起兵叛乱,上书朝廷指称黄子澄和齐泰为奸臣。

明惠帝派老将耿炳文讨伐,初战不利。明惠帝听从黄子澄的建议,以曹国公李景隆接替耿炳文,齐泰极力反对但无效。

李景隆接任后,表现更令人失望,屡战屡败,损失数十万人。朱棣乘着李景隆战败之时,上书朝廷,极力批评黄子澄和齐泰,明惠帝便免去二人官职,但仍暗中与二人议事。

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李景隆在济南战败后被撤换,明惠帝赦免了他,黄子澄哭着请求明惠帝治李景隆的罪,明惠帝没有接纳,黄子澄便说:“大势已去了,我举荐景隆误国,万死不足赎罪!”

盛庸在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十二月在东昌大破燕军后,明惠帝在建文三年(公元1401年)正月恢复了黄、齐二人的官职,可是三月盛庸在夹河战败后又再次免去二人官职。

城破被杀

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燕军逐渐逼近南京,明惠帝谋求与朱棣谈和,便把黄子澄和齐泰眨谪到外地,仍密令二人募兵。南京陷落前,明惠帝召黄子澄回京,未至而南京已失守。

黄子澄密谋继续反抗朱棣,行踪被人告发,因而被捕。

后燕王朱棣(即明成祖永乐帝)亲自审问,黄子澄抗词不屈,被肢解而死。后收黄子澄遗骨葬昆山县(属今江苏省)马鞍山下。

明正德十五年(公元1520年),黄子澄始得昭雪。清乾隆年间,追谥忠悫。

标签: 靖难之役建文帝

更多文章

  • 靖难之役中李让有什么功劳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明朝,靖难之役

    李让,舒城(今属安徽)人,明成祖第二女永平公主之夫,明朝驸马、勋臣。初为宗人府仪宾,娶燕王朱棣次女永平郡主。朱棣即位后,永平郡主进封公主,李让因靖难之役有功,封奉天靖难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柱国、驸马都尉。 永乐二年八月乙未(1404年9月30日),李让去世,追赠景国公,谥号为“恭敏”。永乐二

  • 靖难之役建文帝为什么不重用徐辉祖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建文帝,朱允炆,徐辉祖,靖难之役

    徐辉祖,初名允恭。濠州钟离县(今安徽省凤阳县)人。明朝初年勋臣、将领,中山王徐达长子。徐辉祖长八尺五寸,面如冠玉,英姿非凡,有才气。初以勋卫署左军都督府事。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袭爵魏国公,往山西、北平等地练兵,并回朝掌中军都督府事。靖难之役时,徐辉祖作为南军主将,于白沟河之战中掩护李景隆撤退,

  • 耿炳文生平介绍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靖难之役,明朝

    耿炳文,管军总管耿君用之子,明朝开国功臣。耿炳文早年承袭父职,屡次打败张士诚的军队,历任总兵都元帅、大都督府佥事等职,后随常遇春、徐达攻打大同、陕西等地,屡立战功。之后以军功封长兴侯。朱元璋去世之后,燕王朱棣起兵叛乱,建文帝朱允炆以耿炳文为大将军率军讨伐朱棣。不久却兵败真定。建文帝遂以曹国公李景隆代

  • 郭资在靖难之役有什么功劳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朱棣,明成祖,靖难之役

    郭资(1361年~1433年),字存性,号静岩,河南武安(今属河北邯郸)人,明朝官员。洪武十八年(1385)进士,参与靖难之役,以擅长管理钱谷著称,官至户部尚书、太子太师,卒赠特进光禄大夫、柱国、汤阴伯,谥忠襄。屡获升迁洪武十四年(1381),入太学。洪武十七年(1384),参加应天府乡试,中举人。

  • 亚历山大二世解放了农奴为什么还会被民众暗杀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

    亚历山大二世认为,国家要发展,就必须改变这种落后的生产关系。1857年,他成立了“农民事务总委员会”,开始筹备废除农奴制的改革。他希望能采取温和的方式,通过耐心劝说贵族的方法,来实现改革。他说:“我期待着,众多领地上的那些有头脑的领主们自己来表示,他们打算在多大程度上可能改善自己农民的命运。”可是改

  • 靖难之役后岷王朱楩结局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明朝,岷王,靖难之役

    朱楩,明朝宗室,明朝第一任岷王,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八子,母为妃周氏。洪武十二年(1379年)三月二十二日(4月9日)生。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四月,始封为岷王,封于岷州(今甘肃省岷县)。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改镇云南。建文元年(1399年),朝廷实行削藩政策,因被西平侯沐晟告发不法,被废为庶

  • 范蠡为什么被商人称为商圣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

    范蠡最广为人知的是他帮助勾践兴越国,灭吴国,一雪会稽之耻。功成名就之后急流勇退,化名姓为鸱夷子皮,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范蠡本来是越王勾践手下的一名谋士,他曾经协助勾践打败吴国收复失地。但是,在庆功的时候范蠡发现,勾践是可以共患难、不可以同富贵的人。传说他带着西施趁着月色逃离了越国,来到了当时的齐国。

  • 靖难之役后朱榑结局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齐王,靖难之役

    朱榑(1364年12月23日-1428年),南直隶应天府上元县(今江苏省南京市)人,明太祖朱元璋第七子,母达定妃。洪武三年(1370年),受封齐王。洪武十五年(1382年),就藩青州,后命出镇开平。洪武年间曾参与北征,因此以军功自傲。建文年间,因罪而被建文帝借机削藩,废为庶人,禁锢在京城四年。靖难之

  • 亚历山大二世进行了哪些政治改革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

    1864年的地方自治改革,是根据亚历山大二世批准的《省、县自治机关条列》进行的。条例规定,省、县自治局是地方管理机关,负责处理与农村居民有关的地方性事务:修筑道路和桥梁、设立医院和学校等。地方管理机关由两级选举产生,自治局代表的选举资格以拥有土地的多寡为基础,因而自治局就完全处于贵族地主控制之下,并

  • 方孝孺在靖难之役做了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靖难之役

    方孝孺,字希直,一字希古,号逊志,曾以“逊志”名其书斋,因其故里旧属缑城里,故称“缑城先生”;又因在汉中府任教授时,蜀献王赐名其读书处为“正学”,亦称“正学先生”,浙江台州府宁海县人。明朝大臣、学者、文学家、散文家、思想家。方孝孺自幼聪明好学、机警敏捷,长大后拜大儒宋濂为师,为同辈人所推崇。洪武三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