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东汉名将耿恭坚守西域宁死不屈,为何两年后被汉章帝撵回老家?

东汉名将耿恭坚守西域宁死不屈,为何两年后被汉章帝撵回老家?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2437 更新时间:2023/12/31 20:18:51

东汉名将耿恭坚守西域宁死不屈,为何两年后被汉章帝撵回老家?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耿恭是东汉名将,耿广之子,好畤侯耿弇之侄。耿恭早年跟随过窦固耿秉等人,慢慢展现出了将帅之才。此后耿恭两次率军击败北匈奴,立下战功,回朝后升为骑都尉。当时耿家的三位将领耿弇、耿恭、耿秉都十分出众,但耿恭最后却是被下罪免官,强行送回原籍处。历史上很多武将虽然在战场上总能锋芒毕露,但往往就是栽在了官场上,耿恭最后为何会落得一个这样的下场呢?

耿恭坚守西域,宁死不屈,最终率领仅剩的13个将士回到玉门关。可以说,耿恭“十三将士归玉门”的故事,是最能体现汉朝“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豪气与精神的一次行动。

然而,当耿恭于76年回到洛阳,两年后的78年,汉章帝却把他抓捕入狱,削夺他一切职务,并把他撵回老家,从此永不叙用。这是怎么回事呢?

“十三将士归玉门”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当年汉朝在西域打下车师国,并把车师分成前、后两部分,分别由关宠和耿恭担任戊己校尉,各自带着几百人驻守。后来,北匈奴领兵来犯,杀掉车师后国国,逼迫车师后国投降,一起围攻耿恭驻扎的金蒲城。后来,当耿恭退守到疏勒城后,北匈奴与车师后国联军,又把疏勒城团团围住。

在此期间,耿恭和敌人斗智斗勇,多次打败了敌人的围攻。同时,克服了城中缺水、缺粮等各种困难。最终,在东汉援军的帮助下,数百人只剩13人回到玉门关,回到洛阳。

可以说,耿恭的故事是让人荡气回肠的,耿恭的精神也是值得大书特书的。然而,为什么仅仅两年后,汉章帝就要那样对待耿恭呢?

我们先来看看,耿恭回去以后,究竟发生了什么。

耿恭回到洛阳后,汉章帝封他为骑都尉。77年的时候,汉章帝提拔他为长水校尉。同年8月,金城和陇西的羌人造反。汉章帝派代理车骑将军马防和耿恭率军前往平叛。耿恭屯守枹罕,多次和羌人作战,打了不少胜仗。

78年秋天的时候,马防组织和羌人进行了一场布桥大战,让羌人一万多人投降。此后,马防回朝,耿恭留下来,继续和没有投降的那些羌人作战。最终,耿恭让没有投降的13个部落数万羌人全部投降,耿恭建立大功。

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这时候,本来和耿恭有仇的马防谗陷耿恭,说他“不忧军事,被诏怨望”。于是,汉章帝抓捕耿恭,罢免了他一切职务,并押回老家。最终,耿恭老死家中。

汉章帝严厉处置耿恭的理由是非常奇怪的,他全凭马防说的“不忧军事,被诏怨望”,就给了耿恭处罚。也没见他做过什么调查研究。所谓“不忧军事”,就是不留意军事。不留意军事,他还能让13个部落的数万羌人投降吗?再说了,能以数百人孤城抗击北匈奴及车师后国联军的强大进攻,不愧为一代名将的耿恭,是个不留意军事的人吗?至于“被诏怨望”,就是说耿恭接到圣旨的时候,发牢骚。耿恭有什么牢骚可发呢?如果耿恭真的发牢骚,那么他为什么会发牢骚呢?汉章帝究竟把情况搞清楚没有呢?

其实,当耿恭在西域被围困的时候,汉章帝就没打算救他。当时包括司空第五伦这样的大臣都说,太远了,而且劳师动众,根本没有必要救援。最终,还是司徒鲍昱说了一番话:“今使人于危难之地,急而弃之,外则纵蛮夷之暴,内则伤死难之臣。令权时后无边事可也,匈奴如复犯塞为寇,陛下将何以使将?”

鲍昱的话说得明白,如果不救的话,将来就不会有人为朝廷卖命了!大约也是出于这样的考虑,汉章帝最终才不得不出兵。

耿恭最终回到洛阳以后,汉章帝虽然对他进行了封赏,但是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对待,没有封为将军,更没有封侯。而耿恭可歌可泣的行动,就算是封个侯,在全国做一个榜样,也是应该的。

那么,汉章帝为什么要薄待耿恭呢?其实道理很简单,就是他忌惮耿恭功高,害怕耿恭功高后,对他的统治产生威胁。

可以说,耿恭“十三将士归玉门”在当时的影响力是相当大的,是振奋人心的。而耿恭的名气,也变得非常大。这肯定让汉章帝担忧不已。恰好马防又馋陷他,可以说这正中汉章帝下怀,因此不加调查,便撤了耿恭一切职务,还永不叙用。(至于马防的馋陷,是不是汉章帝授意的,这就不得而知了。)

古代帝王的狭隘,也真是可怕啊。

标签: 东汉耿恭

更多文章

  • 张安世: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揭秘其生平经历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张安世,西汉

    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你追寻历史上真实的张安世,探索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历史故事。西汉时期著名的酷吏张汤乃是张安世的父亲,张安世则是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是西汉时期的名臣。张安世和张汤的性格迥然不同,张汤执法严苛,铁面无私,他也因此而受到皇帝的宠信,而张安世则生性谨小慎微,虽然依靠父亲的地位而做了郎官

  • 张汤之子张安世,他这一生都经历过什么?位极人臣却低调内敛,结局圆满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张安世,汉朝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张安世的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中涌现出许多杰出的人物,今天就来说说汉朝时期的著名人物张安世,他不仅地位比霍光尊贵,财富也远胜霍光,位极人臣却低调内敛,一生圆满。这位比霍光显贵的人名为张安世,是汉武帝是

  • 魏相在什么时候官至丞相?魏相的字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魏相,汉宣帝,丞相

    魏相,西汉名相,出生年月不详,去世于公元前59年4月20日,是能和汉高祖时期的丞相萧何,曹参相提并论的一位贤相,历任茂陵令、河南太守、扬州刺史、大司农、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职,在汉宣帝时官至丞相,被封高平侯,去世后,获赐谥号宪侯。魏相为人刚正不阿,严峻律已,做事守规合理,才能卓著,非常受当时人们的尊

  • 公元前322年 张仪相魏,纵横家活跃于政治舞台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张仪,政治舞台

    周显王四十六年(前323),魏国谋划联合各国共同抗秦,张仪与齐、楚大臣在啮桑(今江苏沛县西南)相会,商议联合齐、楚破坏魏国合纵计划之策,但未能阻止魏、赵、韩、燕、中山等国结盟。次年,张仪自啮桑返秦,被免去相职,遂来到魏。张仪向魏惠王进献联合秦、韩以伐齐、楚之策,为魏惠王采纳,并任用他为相。张仪坚决主

  • 丙吉:从小小的监狱长到封侯拜相,只因他干了这件事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丙吉,西汉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丙吉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公元前74年七月,年仅十八岁的汉宣帝刘询继位,又名刘病已,字次卿,又字谋。他是汉武帝嫡长曾孙,是汉武帝卫太子刘据的孙子。因当年“巫蛊”事件被迫自杀,他的子女都被斩杀,只有刘询因尚在襁褓之中才躲过一劫,在牢狱中度过了很长的

  • 丙吉冒死救下婴儿死囚,成就一代明君后一路高升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丙吉,西汉

    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丙吉。武帝晚年发生“巫蛊之祸”,冤死者甚多丙吉少时研习律令,起初担任鲁国狱史,因为断案水平高被提拔到朝廷,渐渐升迁至廷尉右监。丙吉任职数年后,不知为何受到相关案件的牵连被免,回到州里面担任佐吏。等到征和二年(前91年)“巫蛊之祸”爆发后,朝廷由于缺乏断案的能

  • 西汉名臣丙吉,他是如何判断八旬老人的儿子是否是亲生的?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丙吉,西汉

    丙吉,接下来听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讲一讲他的一些故事。西汉有一个名臣叫丙吉,很多人可能没听过他的名字,他是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也是汉宣帝的救命恩人,按照目前的分工来看,他是一个很好的法官。丙吉非常擅长律令,因此曾经在鲁国做狱史,后来慢慢的通过熬资历成为了廷尉监,列位九卿,为中央最高司法审判机构长官,

  • 梁丘贺简介 麒麟阁十一功臣之梁丘贺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梁丘贺,麒麟阁十一功臣,西汉

    梁丘贺(生卒年不详),复姓梁丘,(今枳沟镇乔庄村东)人。西汉时今文《易》学“梁丘学”之开创者。西汉时,诸城称东武,始为侯国国都,吕后七年(前181年),设东武县,县治并为琅琊郡治,是沿海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公元前135年,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盛行,朝廷设置《诗》、《书》、《易》、

  • 梁丘贺儿子是谁 西汉名臣梁丘贺儿子梁丘临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梁丘贺,麒麟阁十一功臣,西汉,梁丘临

    梁丘贺(生卒年不详),复姓梁丘,(今枳沟镇乔庄村东)人。西汉时今文《易》学“梁丘学”之开创者。西汉时,诸城称东武,始为侯国国都,吕后七年(前181年),设东武县,县治并为琅琊郡治,是沿海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公元前135年,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盛行,朝廷设置《诗》、《书》、《易》、

  • 西汉今文《易》学“梁丘学”之开创者:梁丘贺生平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西汉,梁丘贺

    梁丘贺(生卒年不详),复姓梁丘,(今枳沟镇乔庄村东)人。西汉时今文《易》学“梁丘学”之开创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人物介绍梁丘贺(生卒年不详),复姓梁丘,齐国贵族后裔,琅琊诸县(今枳沟镇乔庄村东)人。西汉时今文《易》学“梁丘易学”之开创者。西汉时,诸城称东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