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司马迁将刘邦写的那么不堪 后世皇帝为什么一点意见都没有

司马迁将刘邦写的那么不堪 后世皇帝为什么一点意见都没有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4955 更新时间:2024/1/17 3:01:51

大家好,这里是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司马迁刘邦故事,欢迎关注哦。

在司马迁的《史记》里,刘邦确实不是一个很光辉的形象。

一是无赖。在吕太公的酒席上,为了骗吃骗喝,他就开始耍赖。后来让他押运囚徒,他看守不力,竟然把囚徒全部给放了。

二是好色。不管是攻下秦朝的咸阳宫,还是攻下项羽的彭城,第一件事就是一头扎进人家的后宫中,死也不出来。

三是无情。他从彭城逃跑时候,曾数次把儿女从车上踹下去。老爹被项羽抓住了,项羽威胁他说要烹了他爹,他竟然说请分一杯羹给自己吃,

四是多疑。韩信打仗打得顺风顺水,他连续两次直接冲进韩信的军营里,把韩信的将军印给夺了。后来需要韩信了,又才还给他。

五是自私。项羽得到天下,大封功臣,所有跟着他干的兄弟,都能得到好处。刘邦得了天下以后,却对他的功臣们进行大肆杀戮,把皇权集中到自己手上。

(刘邦)

可以说,按照儒家伦理对人的评判,刘邦简直就是一无是处,没有一点可以值得肯定的东西。唯一值得肯定的,就是他成功了,夺得了天下。但是在儒家伦理里,向来不是用成功与否,而是用道德是否高尚来评价人的。

这里就有一个问题,后世的史书,都是隔了一个朝代写的。比如明代写元代的史书,清代写明代的史书。由于隔了一个朝代,因此在写作的时候,不会有那么多羁绊,该怎么写还怎么写,不会害怕得罪皇帝。

但是,司马迁写的《史记》,却是写了当朝皇帝的,而且是当朝的开国皇帝。把当朝的开国皇帝写得那么不堪,难道当朝皇帝没有意见吗?

有人可能会说,这是因为司马迁并没有给汉武帝看过《史记》中关于刘邦的内容。

《三国志·魏书·王肃传》中曾记载,当时汉武帝听说司马迁在写《史记》,于是让司马迁把写他爹汉景帝和他的部分取来看。汉武帝看了以后,很不高兴,把这一部分“削而投之”。就是说把这一部分竹简上的文字给削掉,然后扔了。

(汉武帝)

有人认为,应该是当时司马迁并没有给汉武帝看完整的内容,只是挑了一些温和的给他看。如果是看完整的内容,那么司马迁肯定不只是削文字,肯定要削掉司马迁的脑袋了。

不管这个说法对不对,但从这里也可以肯定,当时汉武帝是没有见过司马迁写刘邦的内容的,因此并没有提出异议。

不过,就算汉武帝没看过,汉武帝后面的汉朝皇帝是肯定看过的。看过以后,如果他们对司马迁的描写很不满,虽然当时司马迁已经去世,他们无法处理司马迁,但是可以禁毁这本书啊。可是为什么,整个汉朝皇帝,从来没有做过要禁毁这本书的事情呢?

这些皇帝们,无论在说话行事,还是在祭祀之中,都会对他们的高皇帝刘邦毕恭毕敬,都认为自己继承了高皇帝的基业,为什么竟然允许有书籍抹黑他们的祖爷爷呢?

有人可能会说,因为史官在古代具有崇高的地位,君王一般都不敢随便动史官的作品。“崔杼弑君”的故事,大家早已耳熟能详。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故事,也被后世口诛笔伐。因此,就算是汉朝的皇帝不满《史记》,也对它无可奈何,不敢轻易动它。

(司马迁)

这个说法虽然有一定道理,不过,如果汉朝皇帝想动《史记》,也并不是没有办法。毕竟司马迁曾经是一个“罪人”,受到了腐刑的处罚。后世的皇帝,完全可以在这个问题上做文章,说司马迁是心存不满,是造谣。他们甚至还可以“找出”一些史料来佐证司马迁是造谣。由此把《史记》给焚毁,不让它流传下去。

然而,历史上从来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情,连这样的动议也没有过,甚至于还都认为《史记》是一部不错的著作。这是怎么回事呢?

我认为,可能我们忽略了司马迁在《史记》中表达的一个东西。就是司马迁刘邦贴了一个“君权神授”的标签。这个“君权神授”的标签,就是刘邦斩白蛇的故事。

在秦末时期,除了刘邦,司马迁没有把这种标签,贴给过任何别人。陈胜吴广起义,司马迁直接就说,他们是人为造谣,装神弄鬼,目的是“先威众耳”。对项羽,对韩信等等,司马迁都没有贴过这样的标签。

司马迁给刘邦贴了标签,接着又写了刘邦身上的那么多弱点,因此就传递出一个信息:刘邦就算啥也不是,但他有天子名,所以该他得江山。

由此可见,司马迁这样的描写,完全是“高级红”!

既然是“高级红”,汉朝后世的皇帝,当然不会有意见,还得感谢司马迁。

(参考资料:《史记》《三国志》等)

标签: 司马迁刘邦

更多文章

  • 汉文帝的三个儿子为什么被杀 司马迁又是如何记载的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汉朝,汉文帝

    对汉文帝杀儿子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要说汉武帝的三个嫡子在汉武帝登基前后死亡的原因,就要从诸吕之乱说起。诸吕之乱,是西汉前期,刘姓宗室及其支持者诛杀吕氏的政变行为。刘邦之死改变了汉初的政治格局,刘邦死后,十六岁的刘盈继承皇位,皇帝年幼,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吕

  • 司马迁为什么将刘邦和项羽写成这样 汉武帝为什么不生气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刘邦,项羽

    很多人都不了解刘邦和项羽形象的事情,接下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欣赏。《史记》中的刘邦形象,肯定不是酒色之徒,项羽也不全是阳光。这就是司马迁的伟大之处,他笔下的人物既饱含个人的情感色彩,同时又不失真实性,怎么解读,全凭读者个人把握。自古读《史记》者,虽不全然赞同司马迁的立场,但是无人不为其中的精

  • 司马迁是怎么知道秦始皇里边的结构的 其实也没有想的那么简单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司马迁,秦始皇

    很多人都不了解司马迁和秦始皇皇陵的事情,接下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欣赏。司马迁为什么可以详细描述皇陵内的结构?其实也没那么复杂,他能取得一手资料罢了。很多从《史记》文本中找答案,我就从时间线来说说吧。首先,秦始皇什么时候修的始皇陵?是从他年轻的时候,他刚即位成为秦王不久,也就是公元前246年。

  • 司马迁有什么家世背景?祖先司马错曾与张仪辩论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司马迁,家世背景

    司马迁自称其先祖是颛顼时期的天官,《史记·太史公自序》记载“昔在颛顼,命南正重司天,火正黎司地。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周宣王时期,司马迁的祖上来到秦国。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他的直系八世祖先是战国中后期秦国著名的武

  • 司马迁《史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司马迁,《史记》

    《史记》最初称为《太史公》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该著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

  • 司马迁的《史记》是由谁命名的?《史记》的成书过程是怎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司马迁,《史记》

    《史记》的成书过程是怎样的?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成书过程名称来由《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称“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据现知材料考证,最早称司马迁这部史著为《史记》的,是东汉桓帝时写的《东海庙碑》,此前“史记”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

  • 司马迁是怎么知道赵高三人篡位之事的?真相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司马迁,汉朝

    司马迁是怎么知道赵高三人篡位之事的是很多人要的问题?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秦始皇去世,赵高、李斯、胡亥三人合谋,篡改秦始皇诏书,赐死扶苏,立胡亥为二世皇帝,秦朝的天下走势,便也因为这一场惊天的宫廷政变发生了改变,秦朝悲催的二世而亡了。这里就产生了一个问题,既然这件事是三人合谋的

  • 司马迁笔下的聂政是怎样的?历史上真实的聂政真的是这样的吗?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聂政,战国

    聂政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前言中国古代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岁月中,出现了很多人,发生了很多事,也经历了无数次朝代的变迁,经历了无数次战争与和平的交替。而在这个过程中,时间是不断流逝的,而人们的记忆又是有限的,因此便出现了一些记录历史的人,他们用自己

  • 霍去病正直壮年却突然暴毙 司马迁对此为何只字不提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汉朝,霍去病

    很多人都不了解霍去病之死的事情,接下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欣赏。霍去病,这是一个神秘的名字。一个骁勇善战的天才武将,一代军神,却在最壮年的时候突然暴毙,是巧合?是天意?还是另有说法?就连司马迁在《史记》中对他的死亡都只用了一个“卒”字就交代了,而过程一字未提,也许冥冥中真相被某种原因掩盖了!也

  • 王维-诗词《李陵咏》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李陵咏,王维

    古诗《李陵咏》年代:唐作者王维汉家李将军,三代将门子。结发有奇策,少年成壮士。长驱塞上儿,深入单于垒。旌旗列相向,箫鼓悲何已。日暮沙漠陲,战声烟尘里。将令骄虏灭,岂独名王侍。既失大军援,遂婴穹庐耻。少小蒙汉恩,何堪坐思此。深衷欲有报,投躯未能死。引领望子卿,非君谁相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