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清朝时期的“首崇满洲”指什么?具体体现在哪些表现?

清朝时期的“首崇满洲”指什么?具体体现在哪些表现?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112 更新时间:2024/1/16 15:14:58

所谓的“首崇满洲”,就是指清朝时期坚持满人第一位的原则,不仅清王朝政权为满人所把控,朝廷内的各大要职也由满人所担任。“首崇满人”政策形成于满清入关以前,据记载最早倡导者为努尔哈赤,他曾推行过“诛戮汉人,抚养满洲”的政策,皇太极即位后,也强调满人占最高统治地位的政策。入主中原后,顺治皇帝曾明确提出“首崇满洲”的概念,顺治朝也将“首崇满洲”这一政策贯彻开来。

之所以要推行“首崇满洲”政策,最主要原因与奖励功勋、巩固满族统治地位有关,顺治皇帝曾解释道:“太祖、太宗创业开基,收服诸国,朕入关讨贼,除暴救民,平定中原,统一四海,悉赖满洲兵力,建功最多,劳苦实甚!”满清入关后,为了统治和管理好国家,必须依靠汉族、蒙古族等的力量,甚至有些汉族人士能力要胜过满族,为了清朝统治者在制定具体政策时,处处给予对满族人的特权,以提高满族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地位。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清朝统治者处处“首崇满洲”,但官方的话语体系却一再强调一视同仁,顺治曾说:“朕不分满汉,一体眷遇”。

清初,“首崇满族”体现在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重要官职多为满人所占,而且在处理一些重大事务时,汉人都无权过问。这一现象也在史书中有所记载:“株连穷治,天下嚣然,而圈地建营房,凡涉旗务,汉大臣莫敢置喙。”清朝选官,有明显的满汉畛域,一般要在保证满人优先的基础上才兼用汉官,而且同职的满汉官员,满人地位和权力都要更高。甚至对于重要职位,只任用满人,比如皇家宗室除督抚藩臬等封疆大吏之外,道以下的外任官以汉官级别低而不许担任。此外,一旦满汉官员都犯了罪,量刑表现也不一样,满人犯罪不归地方司法机关审理,而且拥有“减等”、“换刑”等特权。

不仅中枢权力机构鲜有满族之外的人任职,有清一代,理藩院也始终没有汉人在其中任过职,对于满汉大臣的这一差别,乾隆皇帝曾说:“本朝军务,例属之满洲大臣者,非谓汉人即当优游局外也.第以满洲大臣,夙娴军旅,远胜汉人。国家因能授任,期于公事有济。”从这段话可以看出乾隆皇帝对满人的重用与对汉人的轻视。因而乾隆时期曾下令封疆大吏和各地驻防八旗的将军、副都统、参赞大臣等职均由旗人独揽。而且,对于各机构最重要的“掌印权”也不许汉人染指,清朝时期各部院的掌印权大多落于旗人之手。

“首崇满洲”还表现在科举上,旗人享有科举考试的特权,顺治年间曾规定进士上榜的人数,并单列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和汉军,满人在文科科举中有固定的录取名额,至于翻译科的考试,则更是满人的专有。即便汉人通过了科举考试,但在升迁上远不如满人:“满人以笔贴式出身,可封至大学士。汉人则非翰林出身,不能及此。”正是满汉之间的悬殊差距,满洲大臣经常看不起汉大臣,诋毁、侮辱之事时有发生,顺治十六年(1659年)就曾发生过满洲学士麻勒吉当众斥责直隶总督张元锡,张不堪其辱而自杀的事件。

“首崇满洲”的现象在清朝中前期尤为普遍,汉人大臣长期处于被压制的地位,一直到了清末,以曾国藩李鸿章等为代表的汉大臣势力崛起,清朝不得不借助他们的力量来维持统治,自此“首崇满洲”的局面才有了一些缓解,但清末立宪时期的“皇族内阁”仍表明“首崇满洲”的思想在清王朝根深蒂固。

标签: 顺治

更多文章

  • 那么多大臣中雍正只宠爱他与人,竟说他是满清内外大臣中第一人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鄂尔泰,雍正,清朝

    四十二岁的鄂尔泰写了一首感叹仕途不顺的话:“揽镜人将老,开门草未生。”此时他任职于康熙时期内务府员外郎,长期得不到提拔已经使他心灰意冷,对自己的仕途已经不再抱有任希望。然而雍正继位后,他的仕途在弯道之中快速晋升,一时之间政治前途柳暗花明,也让他最终成了雍正一朝最受崇信的满族大臣。鄂尔泰,举人出身,从

  • 朱元璋早就料到这个国家是心腹大患,没想到刚过几十年就应验了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朱元璋,倭寇

    由于我国古代国力强盛、文化灿烂,因此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东亚地区都是以古中国为经济文化中心。周边众多小国,诸如朝鲜、越南等国家渴望得到我国的保护,学习先进的文化,纷纷进贡,成为了我国的藩属国。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横扫六合,一统中原,建立了大明王朝。而后,朱元璋照例向周边小国下达文书,命他们前来朝

  • 慈禧太后竟然如此儿戏,连状元都是这样选出来的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慈禧,状元

    中国是没有贵族的,至少一千多年前就已经没有了。从魏晋南北朝士族门阀阶层慢慢消失之后,中国历史的贵族就跟着消失了。这是因为有了科举制度的出现。事实上正是科举制度消灭了贵族!科举制让每个平民百姓都有一个上升通道,不可能在出现四世三公的家族垄断情况。魏征丞相的儿子不可能再当丞相,张居正的儿子也没可能再当首

  • 南明最后一位皇帝居然是天主教徒,竟向罗马教廷求援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明朝,后金,努尔哈赤

    朱慈炫(1648年-1662年),明昭宗朱由榔第三子、母孝刚王皇后。永历二年(1648年)出生,出生时受洗成为天主教徒,并取教名“当定”(今译“君士坦丁”)。这个教名与罗马帝国的君士坦丁大帝相同,永历帝希望借由该皇子的受洗与即位,使大明能如同罗马帝国般,转天主教为国教,复兴帝国。永历五年(1651年

  • 明朝是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朱元璋虽然灭了元朝,但是并没有驱逐蒙古人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明朝,朱元璋,多民族,

    明朝确实是汉人做皇帝,但是明朝是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跟我们现在是没有区别的,民族平等在明朝是有法律保障的。仔细的读明史就会发现,朱元璋驱逐的大元朝廷,并没有驱逐蒙古人,而蒙古人也一直没有全部离开中原。洪武年间有个比较出名的案件,就是开国功臣朱亮祖陷害致死县令道同,结果被朱元璋将其与长子用皮鞭活活抽死

  • 哪三人被称为历史上最完美皇帝,为人无可挑剔,据说抹黑都无处下手?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皇帝

    谈及历史上的皇帝,相信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见解,他们高居庙堂之上,掌控生死大权。从秦始皇第一次号称“皇帝”到封建王朝的土崩瓦解,2000多年来共计出现过495个皇帝。自古以来,有贤明的君主,也有不少昏君,但今天要讲的却是历史上最完美的三个皇帝,他们或许知名度不及秦皇汉武,但人格魅力却是无可挑剔,一起来看

  • 刘邦出了一个狠招解决了人口问题,对于农民来说太狠了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汉朝.刘邦,人口问题,早婚,

    自古以来,人口便是一个无比重要的问题,尤其在古代,人口数量的多寡便代表了一个朝代的繁荣程度,在冷兵器时代,人口便是战斗力,人口便是话语权,谁的人多,便意味着谁的税赋来源便多,钱财也多。然而古代战乱频繁,在战乱时期,人口衰减严重,故此历朝历代刚建国的时候,如何尽快恢复人口,便成了最紧要的国家大事。西汉

  • 岳飞的面子到底有多强大,宋高宗紧张得连奏章都拿不稳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宋朝,岳飞,宋高宗,

    英雄岳飞,连敌国的金兵私底下都喊一声岳爷爷,是来去百万军中不变色,真正的大英雄。然而,这样的大英雄也有紧张、害怕的时候。根据史料记载,岳飞在当面向皇帝奏请时,表情十分窘迫。这位在百万军中都从未变色的千古名将,在天威咫尺下明显表现出了紧张,语调凝滞,读得断断续续,恰好殿中吹来一阵微风,他竟连奏章都拿不

  • 曹操从骑都尉一直晋升到魏王,此人功不可没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魏国,曹操

    汉文帝曾经作了个梦,梦见自己上天,就差那一点点,怎么也上不去。焦急无计之时,一个戴黄头巾的人推了他一把,把他送上天了。文帝后来看见邓通,长得和梦里的黄巾人很像,于是大加宠信,邓通飞黄腾达,成为富贵的代名词。三国时曹操从骑都尉做起,一步步向上,最终成为魏王,达到权力的巅峰。助他登顶的黄头巾人叫个董昭。

  • 唐太宗死后李治是怎么对待老爹的后宫的?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唐太宗,李治

    唐太宗李世民死后,留下了一后十五位嫔妃,当然这是比较有名份的女人,其他的女人不计入考虑之列。毕竟皇帝李世民的女人不止十几个吧。平常说的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外加82世妇,我算数不太好,你帮我算算?李世民的后世子孙唐明皇,有后宫佳丽3000,李世民再不济,至少有他的三分之一吧。李治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儿子,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