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李自成重用下层知识分子 为日后埋下失败祸因

李自成重用下层知识分子 为日后埋下失败祸因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4515 更新时间:2024/1/6 20:55:16

核心提示:李自成起用的这些知识分子,大都是些下层的失意文人。如牛金星,天七年举人,“通天官风角诸书,亦颇讲孙吴兵法”,曾做过塾师。因儿媳之死,与姻翁王士俊反目兴讼,被官绅合谋诬陷,逮进大牢,革去功名。河南人宋献策,连个秀才都不是,但粗通文墨,“精于六壬奇门遁法及图谶诸数学”。崇祯十四年,经牛金星引荐加入起义队伍后,向李自成献上“十八子主神器”的谶语。

网络配图

还有一位流传很广的所谓李自成的“谋主”——河南杞县的李岩,自清代以来就有不少人考证其为“乌有先生”,就算实有其人,也不过是个举人。后来,随着起义势力的不断壮大,李自成还任用了其他谋士,但层次都不高。这些下层知识分子,长期生活在乡野或江湖之间,不仅缺乏带兵打仗、从政治国的经验,而且视野狭隘,不能准确把握全国形势及其走向。他们的出谋划策,也就不免出现这样那样的偏差与失误,从而埋下日后败亡的祸根。

谈及明末农民战争,人们感慨李自成推翻明朝腐朽统治历史功绩的同时,也感慨其溃败之迅速。细究起来,李自成败亡的原因固然很多,但知识分子政策的失误,不能不说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

只用下层知识分子:埋下败亡的祸根

说到李自成知识分子政策的失误,不妨先从他任用的谋士顾问谈起。

李自成生于陕西米脂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崇祯三年(1630年),他带领本村一批饥民投奔起义。不过,直到崇祯十三年攻入河南之前,他始终不曾吸收一名儒士,遇到重大问题,只能同身边的起义将领商议解决。

崇祯十三年秋,李自成率少数人马,从被官军围困的商洛山杀出,攻入河南淅川、内乡一带,从五十骑迅速发展至数万人,于翌年正月占领了洛阳重镇。随着起义势力的复兴,牛金星等几个失意知识分子前来投奔,李自成随即任命他们充当谋士顾问。他们对农民军军纪的整顿、人才的招聘和政权的建设等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特别是帮助李自成制订“均田免粮”的口号和“五年不征”、“不当差,不纳粮”、“平买平卖”的政策。正如郑廉的《豫变纪略》所指出:“彼其在商洛坐困时,几颠踣不振,死在呼吸间,无复有海阔天空之望。由宁南一线而纵之壑,出于柙矣。及得牛金星而用之,则鱼冲骇浪,雅闪残阳,两凶相济,搏其翼而拚以飞,其势遂不可复禁。”

不过,李自成起用的这些知识分子,大都是些下层的失意文人。如牛金星,天启七年举人,“通天官风角诸书,亦颇讲孙吴兵法”,曾做过塾师。因儿媳之死,与姻翁王士俊反目兴讼,被官绅合谋诬陷,逮进大牢,革去功名。河南人宋献策,连个秀才都不是,但粗通文墨,“精于六壬奇门遁法及图谶诸数学”。崇祯十四年,经牛金星引荐加入起义队伍后,向李自成献上“十八子主神器”的谶语。还有一位流传很广的所谓李自成的“谋主”——河南杞县的李岩,自清代以来就有不少人考证其为“乌有先生”,就算实有其人,也不过是个举人。后来,随着起义势力的不断壮大,李自成还任用了其他谋士,但层次都不高。这些下层知识分子,长期生活在乡野或江湖之间,不仅缺乏带兵打仗、从政治国的经验,而且视野狭隘,不能准确把握全国形势及其走向。他们的出谋划策,也就不免出现这样那样的偏差与失误,从而埋下日后败亡的祸根。

首先,是“均田免粮”口号和“不当差,不纳粮”、“五年不征”的政策问题。在当时,平均主义口号和政策的发布,毋庸置疑会赢得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从自成者日众”,短短一年时间,李自成的队伍就发展为百万大军。但绝对平均主义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真正实现的。赋税是国家机器存在的基础,在农业社会,不征赋、不派役,百万起义大军就没有粮饷,大顺政权的机器就无法运转。没收官府库存和明宗室的大量财物,只能救一时之急,无法解长期之需。

网络配图

农民军虽曾实行屯田,也曾颁布一个征粮的办法,但并没有普遍推行于所有占领区,也没有长期坚持下去。所以,收入不足以支付庞大的支出。因此,攻占西安之后,大顺政权就采取追赃助饷的办法,严刑拷打迫使官绅交出财产,以充军费。在关中的渭南,乡绅南氏曾被责“饷百六十”;在河南,大顺政权的官员“下车即追比助饷。凡有身家,莫不破碎,衣冠之族,骚然不得安生。甚则具五刑,而死者比比也”。这种做法,不仅造成社会混乱,人心动荡,更严重的是将明朝的官绅乃至士大夫推向绝路,坚决站到明王朝一边,与大顺政权顽抗到底。攻占北京后,大顺政权不仅没有进行政策调整,反而将追赃助饷推向高潮,“其输饷之数,中堂十万,部院、京堂、锦衣七万,或五万、三万,科道、吏部五万、三万,翰林三万、二万、一万,部属而下,则各以千计矣。勋戚之家无定数,人财两尽而后已”,此举更使明朝大批官绅士大夫倒向清王朝或南明的弘光朝廷。吴三桂之所以在投降大顺政权后又叛清,重要原因就在于其父吴襄在北京城破后被逮捕“索饷二十万”,加上怒闻其爱妾被李自成部将刘宗敏掠去。

其次,是对当时全国形势及其走向的认识和把握问题。明末农民大起义爆发后,在中国辽阔的大地上,存在着农民军及其建立的政权(包括大顺政权和大西政权)、明王朝和清王朝三股势力的角逐。不论是明王朝镇压了农民起义军还是起义军推翻明王朝,获胜的一方最终还得与清王朝展开一场生死搏杀。而此时的李自成眼里,敌人只有明,而没有清,对形势缺乏准确的判断,未能预见到在推翻明王朝之后还将面临着与清王朝的决战。而李自成身边的那些谋士顾问,也缺乏统揽全局的眼光。进京之前,李自成拥有百万大军,却将大批主力部队分布在西北、湖广、河南、山西、畿辅等地,只带了大约8万(一说10万)部队进京。攻占北京后,对畿辅周围战略要地的防守、部署也欠妥当。京东山海关一带未派嫡系大将镇守,却寄希望于招降撤入关内的明辽东总兵吴三桂、辽东巡抚黎玉田和关门总兵高第。在辽东和关门的明朝官军受降后,李自成又只派几天前刚归顺的明总兵唐通率领原部8000人接管山海关防务,命吴三桂率部进京,根本没有预防清军入关、问鼎中原的准备,终致败亡。

“我剪尔辈如刈草”:大顺政权的士人命运

李自成为什么要用低层次而不是高层次的知识分子充当谋士呢?这就触及到李自成的知识分子政策问题了。

李自成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从小没有受过教育,没什么文化,并不熟知前朝开国皇帝如刘邦朱元璋等任用知识分子夺取天下的历史经验。加上在那个“学而优则仕”的时代,读书人一旦高中,到衙门里做官,就摆起架子,作威作福,欺压百姓,李自成对此不免心生厌恶。以至起义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他对知识分子采取一概拒斥的态度。崇祯十五年甚至还发生劓(削去鼻子)、刖(砍去双足)襄城诸生的事件。这种粗暴的做法,无异于为渊驱鱼,把知识分子都推向敌对营垒。此后,李自成三围开封,开封的士大夫都站到官军一边,同起义军对抗到底。二围开封期间,推官黄澍便在曹门竖起白旗,上书:“汴梁豪杰,愿从吾游者,立此旗下。”开封城里“郡王、乡绅、士民、商贾无不愿入社”,其中的“士民”就包括不少士大夫。

崇祯十五年夏秋,起义军已基本在占领的各个府县设置地方政权,急需大批文化人充当行政官员。当年年底,李自成“始议开科河北(指河南黄河以北地区)”,“一、二等者,送吏政府选官”。但这时的开科取士带有强迫性质,士子没有拒绝参加科举的自由。崇祯十六年正月,湖北德安府“遍拘诸生”参加考试,就有“宁投水不赴者”;在河南汝宁县,“伪官金有章下令考试茂才授职,规避者,处以极刑”;在陕西,应试者若“不应,则逼而致之”。河南人李模回忆他参加农民军的科举说:“……先期榜示曰:‘有不预试者,屠其家。’不得已皆出。试之日,有激愤为文大骂者,有感伤为文痛哭者,有畏祸勉应故不成章者,自成怒曰:‘我剪尔辈如刈草,但我方施仁义,且杀之不武,只杀其骂与哭者,其故不成章者皆裁去耳鼻,俟一统开科禁锢终身。’”李模大概属于“故不成章者”,结果“鼻耳皆裁去”。

网络配图

除了开科取士,李自成虽也依靠牛金星等人陆续招募一些明朝进士,担任中央机构的官职,但也只是让这些归顺的进士担任具体的行政职务,未曾任用他们充当谋士顾问,说明他对高层次的知识分子还是心存疑忌。即使崇祯十七年攻占北京后,李自成也只录用四品以下的明朝降官,“三品以上独用故侍郎侯恂”,那是因为侯恂被崇祯关进了监狱,以为他必定恨透明王朝,可为农民军所用。不仅如此,李自成还规定,所有大顺政权的文官一概受武将即起义农民将领的节制。就是这些被任用的明朝降官中,李自成也从未认真征询过他们对天下大势及治国治军的意见。其实,这三千名降官中,不乏对全国形势有清醒认识并具治国治军才干者,其中有的后来降清,就被清廷擢任六部尚书甚至大学士,为清廷剿灭农民军和南明的抗清武装、确立统治地位立下了汗马功劳。

从被政治化、被意识形态化的程度而言,由古到今的中国知识分子,从来就不是一个独立的群体。他们隶属或依附于哪个政权或势力,便用所掌握的文化知识来为哪个政权或势力服务。如果李自成能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在站稳脚根之后,像刘邦、朱元璋那样礼贤下士,广泛网罗知识分子,特别是吸纳具有真知灼见,能准确判断全国形势并提出相应对策的高层次知识分子,在制定重大战略方针和政策措施时注意倾听他们的意见,是可以少犯或不犯错误,使大顺政权的统治稳定下来,阻遏、击败清王朝的进攻,进而统一全国的。

人们或许会问,如果李自成那样做,岂不要由农民领袖转化为地主阶级的代表,使其建立的农民政权转变为封建政权,从而背离下层百姓要求摆脱压迫剥削的愿望了吗?但我们切莫忘记,农民起义虽然可以给予封建统治以沉重打击,却不可能带来高于封建制度的新的社会制度,最后无不以失败告终,要么被地主阶级残酷镇压下去,要么成为地主阶级改朝换代的工具。

当然,假设不能代替历史。当年农民军、明王朝和清王朝角逐的历史,早已随风飘逝。现今我们重温历史,既应铭记李自成的历史功绩,也不应忘记其知识分子政策失误留下的深刻教训:没有知识分子的参加,任何革命都将走向失败;没有正确的知识分子政策,任何政权都会走向败亡。

标签: 李自成

更多文章

  • 朱元璋反腐政策属“拍脑袋”只抓小吏但不抓大官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朱元璋反腐政策

    提起反腐,现代人常会把“制度建设”四字放在嘴边。有人撰文,为了让文章更有说服力,又喜欢拿古代的事来做例证,动辄说中国传统社会只讲人治,所以,在反腐问题上,“制度建设”云云仿佛是一个极度稀缺的东西。其实,这都是不折不扣的想当然。设计出一种监察官吏的制度,使官员在监督之下奉公守法,在中国有悠久的传统。春

  • 秦始皇与阿房女的爱情故事 因何不能成秦始皇妻子?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秦始皇,阿房女

    阿房女,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人,采药女。在民间的传说中,秦王嬴政小时候在邯郸城生活爱上一个邯郸女子,叫阿房女,父亲为赵国神医夏无且。网络配图在赵雅芝与刘德凯1993年携手的电视剧《秦始皇与阿房女》中,又名《秦始皇的情人》。赵雅芝饰演虚构人物阿房女。爱江山更爱美人。战国枭雄秦王政(秦始皇——刘德凯饰

  • 秦始皇陵守墓大将刀劈楚霸王项羽 阴兵借道吓退楚军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秦始皇陵,项羽

    秦始皇统一华夏不过二三十年,被他寄予厚望的大秦王朝,便在各路起义军的攻击下,土崩瓦解,强大如斯,亦逃不过覆灭结局。如果秦始皇在骊山皇陵九泉之下,得知此消息的话,会不会气的从棺材板里蹦出来?秦始皇死后埋在骊山墓秦始皇陵。秦始皇陵位于陕西省临潼县城东5公里处的骊山北麓。秦始皇陵建于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

  • 孙权为顺利称帝 磨叽10年之久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曹操,孙权,三国

    孙权为顺利称帝,磨叽了10年之久从211年-219年,建业作为东吴都城的试用期有9年,期间孙权夺回又大又甜的蛋糕——荆州,天下三分成定局。在一个正常人看来,孙权应当张灯结彩,赶紧缝制龙袍忙着称帝啊。然而,让人瞠目结舌的是,一直到229年,孙权才正式登基,随后迁都建业。那么,他到底在磨叽什么呢?如果用

  • 中国人口从6000万降到2100万竟因这个最愚蠢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皇帝

    历史上被称为“千古一帝”的皇帝不多,因为这样的名号要求皇帝不仅要有文韬武略,还要有真正的功绩,而汉武帝就是其中一个。在他统治的时期,整个社会呈现一种蒸蒸日上的良好趋势。在他儿子、孙子统治时期,中国更是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政治清明,社会安定,人口翻了一番!根据西汉末期大约在公元前6年的一次人口普查记

  • 揭秘:中国历史记载的四大著名叛将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叛将

    导读:俗话说,易涨易退山溪水,易反易复小人心。小人因反复无常而遭人痛恨。如果,一个小人拥有了权力那就更加可怕了,他们所造成的灾难甚至会影响到历史的进程。本期小编就给大家带来这样危害甚大的四大叛将。一、英布先来说说英布,英布是秦末汉出的名将,因受秦法被黥(刺面),又被称为黥布。英布出身寒微,曾和郦山的

  • 贪官和珅的马屁艺术:清朝巨贪是怎样练成的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贪官和珅的马屁艺术

    和珅原名善保,字致斋,自号嘉乐堂、十笏园、绿野亭主人等。他是清朝历史上资产最多的官员。因为贪污过巨,被国人视为巨贪,后被嘉庆皇帝赐死。和珅一生读书甚多,清史载和珅喜读《三国演义》和《春秋》,精通四书五经,他早年对朱熹的理念十分认同。虽然,后来信奉现实主义,不过闲时亦爱与文人墨客一聚。而且,四大名著之

  • 乾隆晚年时官场腐败乱象:不腐败就难以建功立业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乾隆晚年时官场腐败乱象

    在专制社会,想根除贪污就如同让大海停止波动一样不可能。中国传统政治体制是默许官员在一定程度下贪污的,因为“低薪制”的设计使官员不可能不靠灰色收入来生活。事实上,传统财政制度中可钻的空子太多,贪污对任何一个智商正常的人来说都不是难事。在大部分时候,贪污之所以能被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原因不外有二:一是在

  • 李世民亲自砸掉爱臣魏征的墓碑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李世民

    魏征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贤臣,唐太宗则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明君,他们两人之间的君臣之情在历史上为人广为传诵。可是很少有人知道,在魏征死后,唐太宗对他的态度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网络配图魏征是馆陶(今属河北)人,从小丧失父母,家境贫寒,但喜爱读书,曾出家当过道士。隋大业末年,魏征被隋武阳郡(治所在今河北大

  • 史上第一美男潘安真实的生活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潘安

    潘岳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美男子,是个超级大帅哥。潘岳是河南人,这确实让外省的一些人感到意外,让河南人感到兴奋。河南历史上曾盛产美女,《诗经·郑风》有诗:“出其东门,有女如云”——美女像彩云那样绵连不绝,美丽多姿。潘岳的出现,佐证了河南也不乏美男子。作为美男子的符号,潘岳颠覆了河南人厚重而略带土气的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