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奇葩上吊皇帝:史上因被废而上吊自杀的皇帝是谁?

奇葩上吊皇帝:史上因被废而上吊自杀的皇帝是谁?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4623 更新时间:2024/2/12 10:30:05

天下之大,无奇不有;历史悠远,不缺笑谈。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传承着诸多的文化记载和典故传说。帝王是一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是专制统治的象征与代表。在常人眼中,他们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后宫妃嫔成千上万,恣意玩弄;朝中大臣黎民百姓,尽在掌控。

皇帝作为中国封建皇朝的最高统治者,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皇帝只有一个,而觊觎皇位的往往有一群人。政权的更替、皇位的传接,通常充斥着血腥味。一个皇帝被废后,其一般结局是失去那至高无上权力的同时,往往意味着生命的终结,因为新皇帝会不留后患而将之杀害,而像汉废帝刘贺、汉献帝刘协、蜀汉后主刘禅等被废帝位而又能颐享天年的却不多见,由于被废后而自缢身亡的,也许你没听说过(笔者注:明思宗崇祯帝朱由检因李自成起义军兵临城下即上吊自杀),不过今天小编诉你,还真有这样一位皇帝,他就是五胡十六国时期的成汉皇帝、成幽公李期同志。

两晋时期,中国在完成短暂统一之后重新回归到四分五裂的状态,而东晋(316——420年)政权维持了长期的偏安统治,疆域大体上局限于淮河长江流域以南,与周边的五胡十六国并存。西晋末年,巴西宕渠人李特率领因齐万年之乱受害的流民进入巴蜀,和当地刺史赵广发生冲突,之后李特便率部攻破成都,斩杀赵广。李特牺牲后,其三子李雄(272——334年)自称大都督、大将军、益州牧,建都郫城。西晋惠帝永兴元年(304年),平西将军罗尚派兵攻打李雄,李雄击败罗尚的进攻,占领了成都,僭称成都王,在境内特赦,建年号为建兴,废除西晋的法规,设立约法7章。封拜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太宰及其他各类职官。

两年后,李雄僭即帝位,改年号太武,国号大成。东晋成帝咸和九年(334年),李雄患病而死。李雄共生有十个儿子,但没有一个合他的意,生前不顾众大臣的反对而立二哥李荡的四子李班为太子,封四子李期为安东将军。李班为人谦虚能广泛采纳意见,尊敬爱护儒士贤人。李班性情博爱,行为符合轨范法度。李雄卧病不起的时候,李班日夜侍奉在身边。

成汉武帝、太宗李雄死后,太子李班承嗣帝位,任命堂叔李寿(300——343年)为录尚书事来辅佐朝政。当时镇守江阳的李雄之子李越(?——338年),因对李班不是父亲李雄的儿子,心中很是不满,回成都奔丧时和李期(313——338年)合计杀死了李班。史载:“班非雄所生,意不服,与其弟安东将军期谋作乱”。发动政变,李越是主谋,也是操刀者,李期只是同伙;再者李越是李期的兄长,无论是看功劳还是看次序,李越最有资格当皇帝,李期和众人也想立李越为皇帝,“众欲立越”,但李越不干,因为他有自知之明。李越认为,李期虽为庶出,却是任皇后所养大,且“多才艺,有令名”,自己的威望、才能及个人势力远不如李期,故“越奉期而立之”,李期白捡了个皇帝当。于是,李期即皇帝位,大赦境内罪犯,改年号为玉恒;封堂叔李寿为汉王,拜为梁州刺史、东羌校尉、中护军、录尚书事;封兄长李越为建宁王,拜为相国、大将军、录尚书事。

李期,字世运,成汉武帝李雄第四子,自幼聪慧好学,弱冠时就能作文章,轻财物而好施舍,虚心招纳人才。初任建威将军,李雄让儿子们和宗室的子弟们各自凭恩德信义聚集徒众,多的不到数百人,可是李期单单招到了上千人。他推荐的人,李雄多半任用,所以长史列署有不少出自他的门下。能力强,人脉旺,尽管在诸子中李雄对李期高看一眼,但没有让他接班的意思。而称帝后的李期似乎想换了个人似的,他“骄虐日甚,多所诛杀”。他毒死兄弟李霸、李保,令大臣们心怀恐惧,内心不安;他诛杀夷灭了很多人家,抄没他们的妇女和财物来充实自己的后庭,宫内宫外人心惶惶,路上相见也只敢用目光打招呼,劝谏的人都定了罪,人人只想苟且免祸;他让宫中的猪和狗相交配;他又毒死汉王李寿的堂弟、安北将军李攸,并多次派中常侍许涪到李寿那儿去,察看他的动静;为了巩固自身地位,李期排除异己,党同伐异,并重用了尚书令景骞、尚书姚华、田褒等一班庸才,致使朝政黑暗,纲纪紊乱,成国形势江河日下。

咸康四年(338年),成国三朝元老,素来忠心耿耿、职高位重、享有“贤相”盛名的汉王李寿率领一万步骑兵,从涪城出发前往成都,声称景骞、田褒扰等乱朝政,发动晋阳之甲,以清除君主身边的恶人,任命李奕为先锋。李寿到到达成都,李期、李越没料到他会来,一向不加防备,李寿于是占领成都,驻兵到宫门前。李期派侍中慰劳李寿,李寿上奏章说相国建宁王李越,尚书令、河南公景骞,尚书田褒、姚华,中常侍许涪,征西将军李遐和将军李西等人,都是心怀奸诈扰乱朝政,图谋倾覆社稷,大逆不道,罪该诛杀。李期顺从了他的意见,于是杀了李越、景骞等人。李寿假托太后任氏的名义下令,将李期废为邛都县公,幽禁在别宫里。李期叹息说:“天下主乃为小县公,不如死!”,同年(338年)李期自缢而死,时年二十五岁,共在位五年。废掉李期后,李寿即帝位,将李雄的儿子全部诛杀,改国号为汉,改元汉兴,是为成汉昭文皇帝。

标签: 晋朝皇帝历史

更多文章

  • 东晋为何不用祖逖?一代名将致力北伐 忧愤而死!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晋朝,名将,祖逖

    大兴四年(321年),晋元帝以戴渊为征西将军、都督司、兖、豫、并、雍、冀六州诸军事、司州刺史。祖逖认为戴渊虽有才望,但无远见,无助于北伐,而且自己既收复黄河以南大片土地,却突然由如此从容不逼的文臣统领,心中甚为不快。同时,祖逖忧虑权臣王敦和宠臣刘隗对立,内乱将会爆发,北伐难成,因而忧愤成疾。祖逖虽然

  • 晋景帝司马师简介:控制曹魏政权的旷世枭雄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晋朝,司马师

    司马师(208——255年),字子元,河内温(今河南温县)人。三国时期曹魏权臣,官至大将军。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之一。他是司马懿与张春华的长子,太祖司马昭的兄长,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的伯父。司马师沉着坚强,雄才大略。他继承父亲的权力,废魏帝曹芳,平定淮南三叛,击灭东吴诸葛恪的大军。基本控制了曹魏政权。司马

  • 梁武帝文韬武略样样精通 "敲竹杠"也是一把手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梁武帝,皇室,和尚,

    梁武帝是一个很特殊的皇帝,他的文功武艺都不错,运气也不错,在位时间竟长达48年。他曾四次出家又还俗,这在历代皇帝里绝无仅有。为了钱,他在佞臣左光禄大夫朱异的合作下,发明了“敲竹杠”:借出家再还俗来勒索大臣。据史书记载,梁武帝先后于527年、529年、546年和547年四次“舍身”同泰寺,每次都装模作

  • "造词帝"司马迁:《史记》最早提到"中国人民"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司马迁,史记,史学家,

    先秦时还没有“中国人民”这个词,当时“中国”和“人民”都是单独使用,词义也不同于今天。“中国”本意是指京城,如《诗经·大雅·民劳》云:“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毛诗传就训释为:“中国,京师也。”后来,“中国”也引申指中原地区、天下之中心等。而“人”与“民”,在先秦也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说文解字》说

  • 创意无限的赵匡胤:为整肃朝堂纪律发明长翅帽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赵匡胤,赵光义,宋朝,

    赵匡胤因“杯酒释兵权”而为大家熟知。但罕为人知的是,当时流行的宋朝大小官员戴的帽子——长翅帽也是这位皇帝的发明。话说有一天,宰相寇准微服出行视察民情。他着青衣,戴小帽,打扮成书生模样,在京都东京(河南开封市)私访。当他和一个老头子谈话时,老头子对寇准卑躬屈膝,跪拜迎送,表现出异乎寻常的谦恭。寇准感到

  • 才子金圣叹为何屡试不第 他的试卷写满囧笑话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金圣叹,才子,科举,

    明末清初文坛奇才金圣叹,为人诙谐幽默,学问渊博,作文不拘一格,但因为他恃才傲物,在试卷上嬉笑怒骂,所以每次科举考试都是名落孙山。他第一次参加考试时,试题为:“吾岂匏瓜也哉,焉能击而不食。”他答题时在试卷上绘了一个光头和尚,一把剃刀。主考官问他这是什么缘故,他回答说:“此亦匏瓜之意形也。”主考官大怒,

  • 揭秘:大脚马皇后是怎样管朱元璋那些女人的?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明朝,皇后,马皇后

    自古以来后宫美女如云,但大多因为“爱情”分配不均、皇后“管理”不善,导致后宫常常起火,宫里内斗严重,甚至伤害杀戮不断。我们常说明朝朱元璋的马皇后是为母仪天下、贤惠善良的贤内助。马皇后是怎样管朱元璋那些女人的?说起来,导致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确有皇帝自身宠爱不公的因素,但更多是皇后的后宫驾驭技巧低劣的

  • 明朝最美的皇后张嫣却自古红颜多薄命生不逢时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明朝,张嫣

    明朝最美的皇后是她,可惜自古红颜多薄命明朝吸取前朝外戚干政的教训,严格控制后族的势力,因此明朝的皇后多为小家碧玉,来自民间。据《明史•后妃传》记载,朱元璋特意规定,在后妃的遴选上,为防范朝中权臣与后宫勾结,“凡天子、亲王之后、妃、宫嫔,慎选良家女为之,进者弗受,故妃、后多采之民间”。明朝还偏重于选择

  • 刘邦手下配合最默契的两位能人:陈平和周勃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刘邦,陈平,周勃

    说起汉高祖刘邦手下的人才,很多人最先想起来的应该是汉初三杰,张良、韩信和萧何。那哥仨的名号确实是最响亮的,可要说刘邦手下配合时间最长,配合最好的那还要说是陈平和周勃。陈平跟随刘邦之前,是在项羽手下的,当时和陈平一起投奔刚到汉军的有七个人,刘邦并没有对他另眼相待,管了一顿饭之后就让他们休息了。这会陈平

  • 朱元璋的奇谈:陈友谅逼死元朝忠臣是“罪人”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明朝,朱元璋,陈友谅

    从某种程度上说,陈友谅与朱元璋争天下的历史意义,并不亚于项羽与刘邦,且两者颇有相似点。比如论反秦战功,项羽大于刘邦;论反元功绩,陈友谅也大于朱元璋。然而,陈友谅的形象和影响远远比不上项羽。这与《明史》在清代由官方修撰有关,成王败寇是一个原因,刻意打压陈友谅是肯定的,《明史》中关于陈友谅的记载,大多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