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苏轼对王安石变法的态度 为何如此反对

苏轼对王安石变法的态度 为何如此反对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1292 更新时间:2024/2/11 7:08:30

宋神宗年间,朝廷想要挽救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便让安石展开变法运动,后人称为“王安石变法”。当时,朝中很多大臣都不赞成王安石变法运动,其中就有苏轼。苏轼对王安石变法进行了抵制和抗议。推行变法前,苏轼指出王安石变法措施太为激进,在北宋社会根本走不长久。

网络配图

苏轼为何发对王安石变法?

1069年,苏轼曾给宋神宗三次上书谏言,指出王安石变法的不足之处。其中,苏轼就王安石提出的《贡举法》宋神宗提出了意见。

网络配图

苏轼认为,王安石倡导的人才选举制度在选拔人才方面只重视能力而不注重人品,如果选拔人才按照《贡举法》来选举,那么朝廷上将会滋生很多投机分子。苏轼正面批评了王安石选拔人才弃百姓的利益而不顾。随后,苏轼遭到了王安石等改革人士的打压。

但是,这并没有让苏轼放弃,他又给宋神宗上书两次,全面抨击了王安石变法措施的弊端。以《雇役法》为例,苏轼指出,助役钱会增加百姓的赋税负担,对那些投机取巧的贪官污吏来说,他们仍然能从其中获得大量的利益。如果这一措施实行,只会引发百姓的哀怨。

网络配图

苏轼三番五次的谏言根本没有得到统治者的重视,他毕竟只是一位官职不高的官。苏轼明知道宋神宗变法的决心和毅力,但是他依然上书提示改革措施的弊端,足以看出苏轼是位大智大勇的人才。不久之后,苏轼遭到改革派的排挤而离开了京城。随后,他将自己亲眼所见的真实情况上书给宋神宗,向他说明改革后百姓的生活状态。

标签: 苏轼

更多文章

  • 张居正之死:张居正为何死后被鞭尸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张居正

    说起张居正之死,小编想他大概是中国历史上官居首辅中死的最惨的一个,没有之一,这个最惨不是说他的死因而是张居正死后居然被鞭尸,一般能被处以这种刑罚的无一不是大奸大恶之一,又仰或是与皇上的意见相左,可是张居正不是,他以国事为己事,为国尽忠职守,那么,想知道张居正为何死后被鞭尸吗?且听小编为您娓娓道来。张

  • 揭秘:为什么三国的这位皇帝不常被提起?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皇帝

    三国是一个战火纷飞的时代,被关注的最多的往往是那些在战场上杀敌的将士和智慧超群的谋士。相比来说皇帝就关注的比较少了。只是对刘备,孙权,曹丕了解的多。尤其是下面这位皇帝,他在三国里出现的次数少之又少。今天就来说说他的故事。网络配图有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魏文帝曹丕病故,魏明帝曹叡刚即皇位的时候。那时候明

  • 清朝十二位皇帝葬在哪:原来皇帝都是风水师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清朝十二位皇帝葬在哪

    清朝,自从努尔哈赤发迹,皇太极于1636年改国号为大清,一直到1912年清帝被迫退位,一共持续了约276年。这两百多年的时间中,共有12位皇帝在位,他们生前发生的事儿,被如今的清宫剧传的是神乎其神,比如最近热播的某剧,康熙皇帝和纳兰性德之间的故事,简直虚构的毫无下线。不过,皇帝们死后的事儿却是没什么

  • 张飞的一场战地姻缘 让几大豪门都成了亲戚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张飞

    曹操以汉献帝的名义任命刘备为左将军,相当于大军区司令,任命关羽、张飞为中郎将,相当于师长或旅长,表面上对他们挺客气,“出则同舆,坐则同席”,但其实是把他们软禁了起来。表面温和平静的刘备其实一向不是省油的灯,在许县他暗中参加了董承策划的政变,这件事还有行动,刘备又找机会离开了许县,带兵到了徐州,表面是

  • 辛弃疾不为人知的另一面:虚溜拍马酷吏恶名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辛弃疾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网络配图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著有《美芹十论》

  • 顺治皇帝驾崩后为何要董鄂妃的堂妹殉葬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顺治

    顺治十七年(1660年)八月,顺治最钟爱的董鄂妃在承乾宫病逝,年仅22岁。在其去世后的那年冬天,顺治也在悲痛中突染天花,没过多久也不治身亡。顺治弥留之际,大学士王熙奉命赶到皇帝病榻旁撰写遗诏。在其自撰《年谱》中,王熙自称所写遗诏经过了皇帝的认可,“凡三次进览,三蒙钦定,日入时始完”。顺治十八年正月初

  • 揭秘:三国吕布见面刘备的全过程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吕布

    刘备很会演戏,既然要欢迎吕布,那戏就要做足。刘备出城三十里迎接吕布,和吕布并驾齐驱进入徐州城,客客气气谈话,仿佛是多年好友一般,完全不提当初在虎牢关前的一场生死大战。在宴会上,吕布还是一贯的以自我为中心,嚣张跋扈。吕布口中虽然说,自己此次是前来投靠刘备,但是却摆出自己的两大功劳。其一,杀掉董卓,成为

  • 三国历史人物:大将魏延真的叛蜀了吗?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魏延

    魏延真的背叛了蜀国吗?蜀国名将魏延是三国史上颇具争议的人物之一。有人说他是蜀汉后期最为重要的大将,因“性矜高”而与“平日诸将素不同”;屡次北伐时,“延每随亮出,欲请兵万人,与亮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深为一生谨慎的诸葛亮所“制而不许”。建兴12(公元234)年秋,在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后,因与丞相府长

  • 谜案:顺治帝为何指定鳌拜为辅政大臣?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鳌拜

    提起鳌拜给人们的印象就是凶神恶煞,谋权篡位。可是就是这样的鳌拜却得到了顺治的钦点,任命他为辅佐大臣。这件事情背后有哪些我们不知道的秘密呢?鳌拜的战功鳌拜在满清打天下时期立下过汗马功劳,军功赫赫,被称为满洲第一勇士,对满清也是衷心耿耿。崇德二年(1637),清军进攻牵制辽东的明军重要基地皮岛(今朝鲜椵

  • 良禽择木而栖:庞统一生唯错在选错了主子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庞统

    有句话说“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三国中庞统是与诸葛亮凤雏齐名,而刘备只信任诸葛亮,而不信任庞统,这是何道理呢?网络配图这不是庞统的能力问题,只是良禽找错了大树,贤臣错过了合适的君主,是庞统与刘备路线不合,性格不符所致。庞统在策略和战术上都讲究强力和霸道,而刘备喜欢采用柔能克刚,以德服人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