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贞观之治背后:李世民坐享隋朝100年粮食

贞观之治背后:李世民坐享隋朝100年粮食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1230 更新时间:2024/2/5 19:11:06

在这个时代里,人民安居乐业,歌舞升平,皇帝温良慈善,百官恪尽职守,米缸里装的是吃不完的小米,田地里生长着绿油油的蔬菜……总之,这样一个近乎于传说中的美好时代,是由唐太宗李世民一手创造出来的,所以他在中国皇帝排行榜上,理直气壮地占据了首位。但这一切,却只不过是一个骗局。

隋文帝初登基时全国人口400万户,隋炀帝登基时已达890万户,以一户6口计,全国人口不下5000万,这个数字大约直到唐玄宗时才达到。隋开皇九年已垦田地1944万顷,大业中期已垦田地5585万顷。但唐天宝十四年才垦田地1430万顷。隋炀帝登基时就有890万户,而唐太宗直到驾崩才有380万户,国力差距可以想见。

隋朝时政府在各地都修建了许多粮仓,其中着名的有兴洛仓、回洛仓、常平仓、黎阳仓、广通仓等。存储粮食皆在百万石以上。贞观十一年,监察御史马周对唐太宗李世民说:隋家储洛口,而李密因之;西京府库,亦为国家之用,至今未尽。隋朝已灭亡了20年,隋文帝已经死了33年,可那时的粮食布帛还未用完。1969年在洛阳发现了一座隋朝粮仓面积达45万多平方米,内探出259个粮窖。其中有一个粮窖还留有已经炭化的谷子50万斤。由此可见隋朝的富裕与强盛。

网络配图

纵观历史,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首先,隋唐更替,其间的战争使人口减少约2000万以上,战争结束,人少地多,人心思安,这是贞观之治产生的最重要原因;其次,隋开创了大运河以及科举,大运河的劳民导致隋灭亡,但这些却促成了贞观之治的产生。开创大运河,利在当时,功在千秋。

所以从理论上来说,纵然是真的有什么贞观之治,那也是隋朝的功劳。

到了唐高宗李治的时候,忽然有一天,李治心血来潮,问户部尚书高履行:去年全国增加了多少人口?

高履行回答说:去年的人口增长,同往年一样,还是15万户。

李治又问:那咱们国家,现在有多少人口呢?

高履行道:380万户。

李治掐指一算:嗯,现在有380万户,贞观之治一共是23年,每年人口增长15万户,23年的增长人口数目就是360万户……不对啊。难道贞观之治刚刚开始的时候,人口总数不过是20万户?

高履行道:反正也差不了多少。

李治有点醒过神来了:大隋开皇年间,有多少人口啊?

网络配图

高履行回答:当时的户口总数,是870万户。

李治大惊:你是说隋唐改朝换代时,把全国人口几乎杀光了吗?李治寻思了半天,又问道:那隋开皇时,生产的粮食有多少?

高履行道:当时的粮食,足够870万户吃50年。

李治大惊:当时有这么高的生产力吗……我明白了,贞观之治,就是带着不足十分之一的人口,狂吃人家足够50年吃的粮食……

关于这段对话,在《资治通鉴》中写得明明白白,即使我们把这段话打上八成的折扣,也能得出这样的结论:隋唐之战,看似波澜不惊,实则是恐怖到了极点;天底下的老百姓,几乎要被赶尽杀绝了,余下来的人口,尚不足大隋开皇年间的十分之一。而大隋时代抓革命,促生产,生产出来的足够全天下人食用50年之久的粮食,就构成了李世民贞观之治的经济基础。

退一万步说,就算是大唐贞观年间的人口并没有少到如此恐怖的程度,那也不可能达到隋开皇年间的50%,而这就意味着,隋帝国时代已经为他们准备了足足100年的粮食。

网络配图

总而言之,史家通过这段记载,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秘密:贞观之治与李世民没太大关系,任何人,哪怕是让隋炀帝再回来,也同样会在如此稀少的人口基础之上,坐享之治的社会福利。

标签: 李世民

更多文章

  • 中国历史上的外籍太监:高丽太监曾权倾朝野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朴不花

    当时他们在对外交流中发挥着一定作用在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一个特殊的群体——太监。不过这些深居宫廷的太监却并非都是中国人。近日,一篇有关中国历史上外籍太监的文章通过网络广为流传,引起人们强烈好奇和关注。网络配图 深宫内,外籍太监从何而来?他们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北华大学东亚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教授赵兴元向

  • 刘备的待人之道:连刺客都不忍对他下手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刘备的待人之道

    刘备待人之好,连刺客都不忍对他下手。《三国志》中有这样的记载:郡民刘平素轻先主,耻为之下,使客刺之。客不忍刺,语之而去。其得人心如此。英雄不问出处。历史上的许多英雄豪杰起家时,往往都依附于某一个军事集团或政治势力,大多数英雄都有过改换门庭的易主记录。那么,谁是史上易主最多的大英雄?这顶桂冠无疑应属于

  • 关羽如何不靠武功实现从武将到“武圣”的蜕变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关羽

    核心提示:除了武功,关羽为后世称颂的,便是他对刘备的忠诚。从桃园结义开始,对刘备不离不弃,《三国志·蜀书·关羽传》称之为“随其周旋,不避艰险”。网络配图 其中“屯土山约三事”“挂印封金”护送嫂子“千里走单骑”直至最后败走麦城宁死不降吴都体现了为人臣的忠心耿耿。实际上,关羽身份被抬高与历朝历代统治者对

  • 李鸿章的英国之行:120年前李鸿章访英是怎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李鸿章的英国之行

    1896年,李鸿章游历欧美,在英国待了20天。《文史天地》杂志2008年帅艳华撰写的文章描述了李鸿章访英之旅,摘录如下:网络配图(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不仅使得日本成为中国最大的威胁,更加剧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1896年,德国强占胶州湾,英国占据威海卫,法国窃取广州湾,中国处于前所未

  • 原来如此:蜀汉后期诸葛亮为何不夺权称帝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诸葛亮为何不夺权称帝

    在刘备去世后,诸葛亮的权力可谓是达到了人生的顶峰,离皇位只有一步之隔。但是令人称奇的是,诸葛亮并没有想要夺权称帝的打算。究竟是诸葛亮没有这个野心,还是另有隐情呢?千百年来,一个问题一直吸引着史学家的目光,诸葛亮是否有野心?也必须要用史料来证明,诸葛亮自己也曾说过,如果北伐成功,他便要受九锡,九锡是权

  • 盘点:历史上权倾朝野的女帝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武则天,吕后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男权社会,无论是朝廷大臣,还是地方官员,全部是男人当权,女人不仅没有参政的权利,就连学习的权利也没有,就连出去游玩机会都很少,真可以说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然而就是在这种社会状态下,却出现了几位权倾朝野的女强人,接下来,就由小编介绍一下吧。网络配图一、吕雉吕雉(公元前241年-公元

  • 明朝大首辅张居正死后为何还被清算?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张居正

    张居正,想必大家都比较熟悉。明朝万历年间的一大首辅。他在万历登基时就担任了首辅,掌握万历年间的权力很多年。在他担任首辅期间,他进行了“张居正改革”,使当时的政治风气、财政状况以及鞑靼问题都得以很好的解决。这样一个“能力者”,死后却遭到清算。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小编带大家扒一扒。网络配图张居正是万

  • 执掌朝政的何进为何被宦官所杀?犹豫不决要命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何进为何被宦官所杀

    公元189年,以大将军何进为首的外戚势力,已经和以蹇硕、赵忠为首的宦官势力到了难以共存的时候。就在这一年汉灵帝死去,少帝刘辨即位,由少帝之母何太后听政,少帝之舅大将军何进辅政。在当时,何进手握天下大权,已经有了出兵剿杀宦官的权势,并且有少帝刘辨在手,可以依据自己的需要编造所谓诏令。加上当时以袁绍为首

  • 谁说忠孝两难全?孙承恩因“忠孝”被选为状元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孙承恩因“忠孝”被选为状元

    清朝顺治年间,常熟人孙承恩的弟弟孙旸,卷入“科场案”,本来被判死刑,后遇大赦,改为流放辽宁尚阳堡。网络配图清顺治十五年,孙承恩又参加考试,在大殿唱名的头个晚上,顺治帝边阅读孙承恩的考卷,边赞叹说:“克宽克仁,止孝止慈。”不过,当他拆开考卷看见考生籍贯时,不禁怀疑是不是同那孙旸是一家人呢?于是连忙派学

  • 成吉思汗创中国一夫多妻记录:史载娶妻44人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成吉思汗

    在中国,谈到皇帝们的婚姻时,有一句话广为流传,那就是“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在对一些史料进行分析后,会发现:一夫多妻者中的“多”字上限在44个,创此“中国纪录”者是元太祖成吉思汗,最少者不过2人。在中国,谈到皇帝们的婚姻时,有一句话广为流传,那就是“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有人从“一夫多妻”制推论出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