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关羽如何不靠武功实现从武将到“武圣”的蜕变

关羽如何不靠武功实现从武将到“武圣”的蜕变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1525 更新时间:2024/1/29 1:18:34

核心提示:除了武功,关羽为后世称颂的,便是他对刘备的忠诚。从桃园结义开始,对刘备不离不弃,《三国志·蜀书·关羽传》称之为“随其周旋,不避艰险”。

网络配图

其中“屯土山约三事”“挂印封金”护送嫂子“千里走单骑”直至最后败走麦城宁死不降吴都体现了为人臣的忠心耿耿。实际上,关羽身份被抬高与历朝历代统治者对其“忠诚”的推崇有关,历代君王都会赐关羽封号,借此宣扬忠君思想,有益于对下属乃至百姓的统治。

中国古代名将成千上万,关羽作为一个兵败身死的武将最后却被尊为“武圣”,靠的不是“武功”,而是“文治”,是其自身体现出的“仁义礼智信”等传统美德。从武将、忠臣、义士、财神到“关圣帝君”,关羽的文化符号逐渐升级,遵循着“侯而王,王而帝,帝而圣,圣而天”的神化轨迹。自三国时代起,官方的宣扬与民间的崇拜使“关公”成为历代文人创作的最佳原型,千秋万代履行着中华民族道德先驱与文化榜样的职责。

历史上关羽文字记载不多,《三国志》曾评“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后世流传无数经典战役,包括“温酒斩华雄”“斩颜良文丑”“过五关斩六将”等等,实际上其中大部分是《三国演义》“移花接木”或虚构而来。民间也认为“吕布、马超典韦”武艺都在关羽之上,后世以其为武将标志,主要是因为书中把他描绘为文武兼备,是少数能独自镇守一方的大将。刘备称汉中王时,拜关羽为前将军,总领荆州;关羽死后,由后主刘禅追谥“壮缪侯”。

除了武功,关羽为后世称颂的,便是他对刘备的忠诚。从桃园结义开始,对刘备不离不弃,《三国志·蜀书·关羽传》称之为“随其周旋,不避艰险”。

网络配图

其中“屯土山约三事”“挂印封金”护送嫂子“千里走单骑”直至最后败走麦城宁死不降吴都体现了为人臣的忠心耿耿。实际上,关羽身份被抬高与历朝历代统治者对其“忠诚”的推崇有关,历代君王都会赐关羽封号,借此宣扬忠君思想,有益于对下属乃至百姓的统治。

忠臣之外,关羽更为普通人敬仰的是超越政治的“讲义气”。曹操曾赞“云长真义士也!”,他用尽金银女色爵位均不能打动关羽“降曹”,关羽曾叹道:“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如此做法使曹操不但没有怨恨关羽,反而认为其有仁有义,更加器重他。此后,关羽为曹操斩颜良诛文丑,最终还在华容道冒违军令状杀头之罪,放走曹操,有恩必报的态度使其忠义形象深入民心,其“义举”也恰好符合儒家思想“仁义礼智信”的信条。

人们喜欢以高大的雕像歌颂英雄,在河南许昌,就坐落着一尊全球最大的关羽石雕塑像,该塑像高26米,重量超过3000吨。而在去年,中央美院学生毕横在京展示他的毕业作,以解放车部件拼凑出9.7米高的关公像。这两尊传统和后现代雕塑的碰撞,凸显大众无论在任何时代都不缺少对英雄的敬仰。

关羽的形象经过文艺作品与统治阶级的一步步“加工”,逐渐成为仁义智勇礼信的化身,“关帝庙”自宋代开始在民间日趋增多,因民间流传关公保佑卫尽忠尽义之人,而这样的信条在任何文化中都是人们必备的美德,所以儒释道等宗教均将其作为神灵供奉,没有信仰冲突,关公的形象更加显赫。

网络配图

除了原先供奉关公的军人、武师外,其他不相干的行业也推崇关羽。其中,商人以拜关羽像昭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遵义守信不背叛承诺。此外,据称关公像朝向大门,既可招财进屋,又可镇守门户,阻挡外邪。日久经后人神化,渐有“武财神”之名(历史上有武财神赵公明关云长,文财神范蠡比干)。关羽在成为“财神”前,更倾向于是统治阶级、军人好汉、知识分子崇拜的对象,在其宗教化与财神化后,才更贴近普通百姓,历久不衰。

综合以上身份,关羽文化符号的演变遵循着“侯而王,王而帝,帝而圣,圣而天”的过程,经历代朝廷褒封,至明神宗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明神宗封其为“单刀伏魔、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正式成为“关圣帝君”。清朝,光绪皇帝奉其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显威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成为与“文圣”孔子齐名的“武圣”。统治阶级如此推崇,民间关帝庙愈加兴盛,至今两岸三地,海外华侨,整个东南亚乃至西方国家均存在对关公的膜拜。关羽因凝聚着勇、忠、仁、义、礼、智、信等伦理美德,俨然成为了最重要的中华文化符号。芝加哥大学人类学博士德威克曾表示,“我尊敬这位大神,他的仁、义、智、勇直到现在仍有意义,仁就是爱心,义就是信誉,智就是文化,勇就是不怕困难。如果人人都像关公一样,世界就会变得更加美好。”

标签: 关羽

更多文章

  • 李鸿章的英国之行:120年前李鸿章访英是怎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李鸿章的英国之行

    1896年,李鸿章游历欧美,在英国待了20天。《文史天地》杂志2008年帅艳华撰写的文章描述了李鸿章访英之旅,摘录如下:网络配图(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不仅使得日本成为中国最大的威胁,更加剧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1896年,德国强占胶州湾,英国占据威海卫,法国窃取广州湾,中国处于前所未

  • 原来如此:蜀汉后期诸葛亮为何不夺权称帝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诸葛亮为何不夺权称帝

    在刘备去世后,诸葛亮的权力可谓是达到了人生的顶峰,离皇位只有一步之隔。但是令人称奇的是,诸葛亮并没有想要夺权称帝的打算。究竟是诸葛亮没有这个野心,还是另有隐情呢?千百年来,一个问题一直吸引着史学家的目光,诸葛亮是否有野心?也必须要用史料来证明,诸葛亮自己也曾说过,如果北伐成功,他便要受九锡,九锡是权

  • 盘点:历史上权倾朝野的女帝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武则天,吕后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男权社会,无论是朝廷大臣,还是地方官员,全部是男人当权,女人不仅没有参政的权利,就连学习的权利也没有,就连出去游玩机会都很少,真可以说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然而就是在这种社会状态下,却出现了几位权倾朝野的女强人,接下来,就由小编介绍一下吧。网络配图一、吕雉吕雉(公元前241年-公元

  • 明朝大首辅张居正死后为何还被清算?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张居正

    张居正,想必大家都比较熟悉。明朝万历年间的一大首辅。他在万历登基时就担任了首辅,掌握万历年间的权力很多年。在他担任首辅期间,他进行了“张居正改革”,使当时的政治风气、财政状况以及鞑靼问题都得以很好的解决。这样一个“能力者”,死后却遭到清算。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小编带大家扒一扒。网络配图张居正是万

  • 执掌朝政的何进为何被宦官所杀?犹豫不决要命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何进为何被宦官所杀

    公元189年,以大将军何进为首的外戚势力,已经和以蹇硕、赵忠为首的宦官势力到了难以共存的时候。就在这一年汉灵帝死去,少帝刘辨即位,由少帝之母何太后听政,少帝之舅大将军何进辅政。在当时,何进手握天下大权,已经有了出兵剿杀宦官的权势,并且有少帝刘辨在手,可以依据自己的需要编造所谓诏令。加上当时以袁绍为首

  • 谁说忠孝两难全?孙承恩因“忠孝”被选为状元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孙承恩因“忠孝”被选为状元

    清朝顺治年间,常熟人孙承恩的弟弟孙旸,卷入“科场案”,本来被判死刑,后遇大赦,改为流放辽宁尚阳堡。网络配图清顺治十五年,孙承恩又参加考试,在大殿唱名的头个晚上,顺治帝边阅读孙承恩的考卷,边赞叹说:“克宽克仁,止孝止慈。”不过,当他拆开考卷看见考生籍贯时,不禁怀疑是不是同那孙旸是一家人呢?于是连忙派学

  • 成吉思汗创中国一夫多妻记录:史载娶妻44人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成吉思汗

    在中国,谈到皇帝们的婚姻时,有一句话广为流传,那就是“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在对一些史料进行分析后,会发现:一夫多妻者中的“多”字上限在44个,创此“中国纪录”者是元太祖成吉思汗,最少者不过2人。在中国,谈到皇帝们的婚姻时,有一句话广为流传,那就是“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有人从“一夫多妻”制推论出每

  • 揭秘萧何为何要帮刘邦诱杀自己的好友韩信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萧何

    历史上众多“好好先生”未必都是好人,他们所信奉的中庸哲学,讲究“不偏不倚、左右逢源”,为了保住自己,偏向哪一方都可以。因此,所谓“好好先生”,中庸信徒,其本质大都是趋炎附势。他们没有主见,也没有善恶,有的只是永远跟着最有实力的主子走的“信念”。网络配图西汉首任丞相萧何就是“好好先生”的祖师级人物。这

  • 崇祯皇帝性格孤僻多疑原因:童年丧母伤害太深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崇祯

    核心提示:崇祯帝见到母亲画像,往事回忆,思绪万千,悲痛欲绝,泪如泉涌:“帝雨泣,六宫皆泣。”(《明史·后妃传》卷一百十四)朱由检迎进母亲画像,悬挂在宫中。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幼年丧母对他的伤害至深。网络配图乾清宫的悲剧很多,明朝“末代皇帝”崇祯皇帝的“三悲”——童年失母之悲、刚愎自用之悲和末日疯狂之悲

  • 宋代武官地位低?学者称赵匡胤怕被枪杆子夺权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赵匡胤怕被枪杆子夺权

    从唐代开元盛世到宋朝建立的二百多年间,中国都是在打打杀杀中度过的: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五代十国。不但老百姓流离失所,连皇帝都是高危的职业。军旅出身的宋朝开创者赵匡胤决定,从制度建设上终结武人的时代。对五代十国,欧阳修有过一个统计:“五十三年之间,易五姓十三君,而亡国被弑者八,长者不过十余岁,甚者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