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揭秘项羽失天下仅是刘邦的存在?还是其他原因?

揭秘项羽失天下仅是刘邦的存在?还是其他原因?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4075 更新时间:2024/2/11 6:24:13

项羽,楚国名将项燕之孙,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强的武将之一,李晚芳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早年他跟随项梁起义反秦,英勇善战,项梁死后带兵击败章邯等大将,灭亡秦朝,称西楚霸王,意为最强的王。后与刘邦历经四年的楚汉战争,由于自身的自负和猜疑的性格缺陷,终究败给善于抚慰民心的刘邦,最终于乌江边自刎,一代霸王终成过去。

英雄气概始于年少之时

在小时候,项羽不爱读书练剑,认为读书练剑作用有限,要学就应该学降服天下的万人敌的学问。于是,项羽开始学习兵法,并为以后的带兵领将奠定了基础。有一次,项羽看到秦始皇的大船在渡江,其气派让看到的百姓无不叹服或畏惧。唯独项羽,竟发出“彼可取而代之!”的豪言,被身旁的项梁一把捂住嘴巴,避免招来杀身之祸。由此可见,项羽的气概早已在年少国破家亡后形成,并立志为家国报仇且取代秦始皇。

成才之路充满英雄豪气

陈胜起兵反秦之后,项梁亦杀会稽太守举兵响应,项羽此时一直跟随叔父项梁。在陈胜死后,项梁项羽听从范增的计谋,寻来楚怀王的孙子作为领头旗号以号令诸侯之名,并一路杀敌,大破秦军。然而,项梁不久后被秦朝大将章邯斩杀,项羽失去了最亲的亲人。为报仇,项羽不惜破釜沉舟,号令将士以不胜则无退的决心迎战章邯,最终大获全胜,章邯投降。此时的项羽已经名满诸侯,当各路诸侯前来拜见时,无不跪下,且不敢抬头看项羽。英雄霸气就此傲立天下。

惜败楚汉之争

项羽一路进军咸阳,得知刘邦已入咸阳并派兵把守函谷关后十分生气,准备领兵问罪刘邦。只可惜项羽在鸿门宴上未下决心杀死刘邦,终成大患。项羽灭掉秦朝后,在楚怀王同意之下,自立西楚霸王,并分封诸侯,让楚怀王迁去长沙,并认为楚怀王已失去利用价值并在途中杀了楚怀王。此举给后来的刘邦留下了一个巨大的借口出兵攻打项羽。项羽在后来彭城之战中虽击败刘邦,给了他一个巨大的下马威,可是笔者认为他败在过于相信鸿沟协定、猜疑范增。

鸿沟协定,来源于彭城之战之后。项羽在平定齐、赵等诸侯时,听闻刘邦率数十万大军攻打彭城,项羽立刻领兵回头,并在彭城大败刘邦,可以说,项羽的战斗力史无前例。然而,在经历彭城之战后,虽然一路追击刘邦,可是项羽自身的粮草供应不足,自身的力量一直在削弱。刘邦也知道自身的力量不足,于是提出鸿沟协议,二人中分天下。此时的刘邦项羽实力相比,由于刘邦得民心,反而更胜项羽一筹。

项羽在签订协议后,整理军队准备回城,缺乏防守,可是刘邦却不是一个信守承诺的人。刘邦很清楚项羽现在的实力有限,如果在项羽疏忽之时进攻他,必定将项羽一举歼灭。于是,刘邦听取张良等人的意见,撕毁协定,火速攻打项羽。开始时韩信没有出兵,刘邦败退,但后来韩信出兵后,项羽一直被包围败退,最后来到的垓下。最终,粮草不足,四面楚歌,一代霸王项羽虽然杀出重围,可是无颜面见江东父老,在乌江边放弃脱逃,自刎而死。只可惜项羽没有看清刘邦的狡诈的性格特点,自身又恋战自负,无奈败于刘邦。

猜疑范增,失去关键参谋。在项羽一开始起义不久,范增便来投靠项羽,并一直出谋划策帮助项羽夺得天下,项羽尊称范增为亚父。在鸿门宴之时,项羽没有听从范增的计谋杀死刘邦,范增便觉得“夺霸王天下者必刘邦也”。在荥阳时范增就打算与项羽分头包围刘邦,消灭刘邦。只可惜项羽中了刘邦的离间计,认为范增不忠于自己,撤销了范增了一切权力,范增一气之下离开项羽回到家乡,在途中病逝。从此,项羽失去了最重要的智囊,而刘邦有张良、萧何等人,项羽失败只是时间的问题。

回首英雄的一生,霸气却又令人可惜

项羽从出兵,只用三年便灭亡了秦朝,成为了西楚霸王。正所谓英雄出少年,从出兵开始项羽才二十四岁。项羽的气概威震诸侯,各路诸侯和交战时的敌人都畏惧项羽。然而,如此英勇的项羽,英勇可以盖世,可是智谋却欠缺。他为人残忍自负,所以杀敌时即使面对降卒也残忍杀害,因此失去了不少民心。相比,刘邦在招贤时不计小节,每到一处皆主动安抚民心,此乃成就天下者该有的气度。再者,项羽由于自身的自负,在一些重大关头如鸿门宴,不听范增的献计,也为自己的失败埋下了祸根。逃至乌江边时,面对有可能东山再起的机会,却毅然放弃,不愧为真英雄也,却也因此付出沉重的代价。宋代女词人李清照诗赞云:“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项羽,实乃千古唯一的超级神勇大英雄,虽败犹荣,后人每每想起不禁佩服,也不禁叹息。有人说,项羽是个人才,可是错了位置,他若为将材,无人能敌,只可惜坐了用人的位置却不懂用人。

标签: 项羽刘邦

更多文章

  • 三国历史上有哪四个被过度拔高的将军?都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三国,吕布,赵云,姜维,华雄

    说三国的事情好像总是绕不开《三国演义》,你明明是在说一段历史,就会有人来反驳你,而反驳你的理由,就是人家所看到的《三国演义》上不是这样说的。比如说那个关羽关云长,人们津津乐道于他的“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等等英雄业绩,却不知道这仅仅是“小说家言”,于史实却是丝毫不沾边。不过,

  • 从汉初三杰张良、萧何、韩信看千古兴亡英雄事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张良,萧何,韩信

    英雄,无论任何时代都总有点崇敬乃至憧憬的意味。然而当我们细细走进历史,去探究英雄的结局的时候,又未免不会发出阵阵的叹息。西汉初创之际,汉初三杰身上则把这种故事发挥到了淋漓尽致的程度。汉初三杰者,张良、萧何、韩信是也。刘邦这位虽无赖但却也有自知之明的皇帝有一天就进行了一番自我剖解:“夫运筹策帷帐之中,

  • 隋唐第一猛将:刺翻单雄信,空手夺槊胜元吉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隋唐,尉迟恭

    提到隋唐第一猛将,人们往往会想到小说演义中的人物,如李元霸、宇文成都、裴元庆等人,但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往往是虚构的,如李元霸的原型李玄霸15岁就夭折了,还没有表现的机会;宇文成都则是没有任何历史文献记载,是个虚构人物;至于裴元庆的原型裴行俨虽然勇猛,但在历史中也没有特别亮眼的表现,甚至不如程咬金。那么

  • 三国历史解密:奸雄曹操一生中最痛恨的人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何进,曹操,三国,

    开建安文学,文才泱泱的曹操,在想骂自己最为痛恨的人时,却创不出恰当的词语,只好借助古人韩生之语,讥骂为“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疆。”曹操定认为用此句是最恰当不过,也确实如此,才可形容心中首恶--何进了。想骂他竟找不到词语" title="曹操一生最痛恨的一个人是谁想骂他竟找不到词语" 生于公元155年

  • 揭秘:汉武帝即使过世后也能给匈奴致命一击!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汉武帝,匈奴

    汉武帝刘彻打了一辈子匈奴,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彻底将肆虐中国北方百年的匈奴斩尽杀绝,但随着老一代抗匈名将的陆续作古,西汉军界高层,也严重青黄不接,继任大将军的李广利,更是出名的草包,三次出击匈奴,不但劳而无功,最后一次还被俘做了汉奸,让匈奴好好找回了一些场子。 严酷的现实,也令汉武帝猛醒。公元前89

  • 唐玄宗为何一日之内连杀三个儿子 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唐玄宗

    赵美人,后来被封为赵丽妃,生的这个儿子后来还当了太子,名字叫做李瑛,只可惜,这个太子后来被武惠妃陷害,和其他两个兄弟一起,在一天之中都被玄宗杀掉了。真是血腥的家庭悲剧啊!这是怎么回事呢?说来话长。李瑛是玄宗的第二个儿子,是开元三年立的太子。可能有人会问,按照传统,太子不应该是由皇帝的嫡长子来当吗?这

  • 揭秘历史:乾隆皇帝为何拒绝菲律宾并入中国?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乾隆,菲律宾

    菲律宾在漫长历史时期内,其境内7000多个岛屿上虽有人居住,但并未形成国家形态,而最早到达菲律宾群岛的国家力量,是中国三国时期的东吴。公元226(吴孙权黄武五)年,东吴官员宣化从事朱应、中郎康泰浮海巡抚东南亚,前后历时数十年,抵达过越南、柬埔寨和南洋群岛等地,也曾到过今天菲律宾境内的臣延、耽兰和杜薄

  • 明末第一名将李定国令清朝精锐部队闻风丧胆!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李定国,崇祯,张献忠

    李定国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公元1630年(崇祯三年),张献忠发动陕北饥民起义,将少年李定国收为养子,改姓张(或云十岁时为张献忠所掠,养以为己子)。从此,他跟随张献忠转战南北。李定国成年后,勇敢善战,为张献忠所钟爱。张献忠死后归顺南明政权。崇祯十年(公元1637 年),年仅十七岁的李定国率部将二万人,

  • 慈禧爱打麻将?那么陪慈禧打麻将能得多少好处?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慈禧,打麻将,好处

    跟慈禧玩业务麻将都说跟慈禧不好玩。有个太监跟慈禧下象棋,下得忘乎所以了,忘了自己的奴才身份,兴头上大叫一声:我吃了老佛爷的马。这老佛爷名为佛,实为魔,不是老佛爷,是个老魔头,听得这话,立刻甩了棋盘,说了一句:我杀了你奴才的头。吃了领导棋盘上的马,领导就要你血淋淋的脑壳。玩棋的太监以及玩政治的大臣,都

  • 揭秘:雍正用什么手段对付那些碌碌无为的官员?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雍正

    在干部问题上,雍正皇帝移棋设子往往不拘常规,有时甚至让人目瞪口呆。直到后来人们才明白,当时他考虑的是整个大棋局,可谓非常之人必有非常举措。考核县太爷对官员每三年考核一次,是清朝官场的例行公事,一般不会有什么新闻。1724年又是一个考核年,上任不到两年的新君雍正,对一个县官的处理不同以往,让各级干部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