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清代廉吏陈璸与康熙“斗法” 积极提倡禁火耗

清代廉吏陈璸与康熙“斗法” 积极提倡禁火耗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4195 更新时间:2024/3/26 19:16:16

导读:康熙五十七年,陈璸积劳成疾,卒于官,遗疏将火耗所得之一万三千四百两,派人全部解京充西师之费。事实胜于雄辩,康熙也终于摘下了有色眼镜,他动情地说:“清官朕亦见之,如伊者,朕实未见。……诚清廉中之卓绝者”。

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有成见,莫过难以相处,大不了不往来;如果一个领导对下属产生了成见,怕是就不妙了,事关前程饭碗呀。清代湖南巡抚陈璸,曾遭遇更为严重的问题——被皇帝用有色眼镜瞧了。

陈璸,字焕,广东雷州人,农民的儿子,没有任背景关系,八股文做得也不咋地。康熙三十三年中了进士后,在京城等待分配,花儿谢了六回,才有机会外放福建古田县令,旋即转任台湾县,累迁刑部主事、员外郎、兵部郎中等职,后又出任四川学道,补台湾道。十余年间,工作勤恳踏实,为官廉洁正直,生活一如苦行僧,得了个“清介简重”的考语。

至少在康熙五十三年之前,皇帝对陈璸的印象还是蛮好的。《起居注》里说,斯年湖南巡抚出缺,“诏命九卿简选。帝指名问陈璸居官如何?大学士光地赞其‘居官好,操守清。’”一边走遴选程序,一边又自提人选,大臣们揣摩圣意,心知肚明,于是一致同意“陈璸以道员超擢湖南巡抚”。所谓超擢,即破格提拔。那么,康熙对陈璸的成见是如何形成的?问题出在“火耗”上。

火耗是什么就不解释了,其性质等同于附加税。康熙年间对火耗的加征额度没做硬性规定,每两少则二三钱,多则四五钱,除弥补损耗外,多出部分就入了地方官私囊。由于官员正俸低,知县年俸仅45两,一品大员也才180两,再加上办公经费常不足,两方面的费用都要从火耗上出,对此,朝廷是默许的。晚年的康熙,纠结于接班人问题,一心求稳,而火耗涉及大多数官员之切身利益,动了这个奶酪,势必引发反弹,这是康熙所担心的。

偏偏担心什么就来什么,陈璸就是一个禁火耗的积极分子。这不,他一到湖南就上疏十条,第一条即是“禁加耗以甦民困”,让康熙很不高兴,遂以上谕公开严加申斥:“陈璸为封疆大吏,兴利除弊,乃伊分内事。火耗应革则竟革之,何用申奏?伊请禁之意,特欲自表其清,以前官为不足算耳。”命其指名参奏,加耗起自何年何抚?不可“含糊以诬人”。又曰:“陈璸甫任巡抚,辄发大言……衹以年逼桑榆,在任无几,藉此博身后虚名耳。”三点罪过:贬低前任,表现自我;含糊诬陷,居心不正;夸夸其谈,虚荣心重。至此,康熙对陈璸之成见,如滔滔江水绵延不绝了,这可不是闹着玩的,君臣之间的“斗法”随即开始。

许多人遇到这种情况,或破罐子破摔,从此消沉;或据理力争,不惜鸡蛋碰石头。但陈璸没有这么做,他首先心平气地做了相关解释:“今人一入仕官,于饮食、衣服、器用及交际往来,皆备极华侈。多所费必多所取,方面取之有司,有司取之小民,脸(敛)削无已。应申严奢侈之禁。”就是说,禁火耗可从根本上减少官员的灰色收入,有助于弘扬节俭之风;其次他又建议:“……应申禁自府道以下不许收受州县官馈送,使州县官有所顾忌,不敢横征科敛。”意思是,只要刹住送礼馈赠的恶习,地方官没了保护伞,火耗不禁也禁了。既表明自己想做事能做事的意思,又照顾了领导面子,用心良苦。

但康熙成见难消,次年十二月,将陈璸调离湖南,转任福建巡抚,赴任前,特地召见了他,询问“闽省有否加耗”。陈璸充分利用了这次陛见机会,阐述火耗与贪腐的关系:“贪官不在所取之多寡,取一钱即与取千百万金等。必一钱不取,方可谓之清廉。人所以贪取钱财者,皆因艰于用度。臣曾任县令,便不至于穷苦,即不取一钱,衣食亦能充足。”

此一回合的“斗法”,陈璸胜了,但胜得不彻底。康熙只是称赞陈璸是个清官,相信“办事必好”、“人极和平”;但于火耗一事,康熙还是坚持了自己的意见:“……若将火耗分毫尽禁,恐不能行,且恐别人弊端,为民厉。”又曰:“做清官诚善,但恐清而刻,人便不能相安,须以清而不刻为尚。”言外之意,你若再在火耗这件事上给我添堵,我还会对你有看法的。

为了让皇帝彻底抛开有色眼镜,陈璸随后采取了“证据法”,即不光要说,还要做,用事实说话,让皇帝体察。他不再要求禁火耗了,而是兴文教、严海防。以“程朱为宗”,教化官吏循圣之路,在思想上倡导勤政廉洁;借海盗猖獗,奏请水师护航贸易船队,以自己的公使钱之一万五千两拨充饷银,后又请以巡抚一年支取司库余平项下银六千五百两充饷银。公使钱和余平项下银,实际上都是火耗所得,他以身作则,不沾不染,树立了廉政榜样。康熙尽管留中了奏疏,但陈璸的这番心思,他是清楚的。

康熙五十七年,陈璸积劳成疾,卒于官,遗疏将火耗所得之一万三千四百余两,派人全部解京充西师之费,“以尽臣未尽之心”。事实胜于雄辩,康熙也终于摘下了有色眼镜,他动情地说:“清官朕亦见之,如伊者,朕实未见。……诚清廉中之卓绝者”。

标签: 陈璸康熙清朝

更多文章

  • 朱元璋如何打造铁血明军?他为何能打败蒙古骑兵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朱元璋,明朝

    在中国历代封建王朝中,汉唐是两个公认武功强盛的王朝,比起汉朝横扫匈奴的威武,大唐战无不胜的风光,大明军队,在史料的纪录中,貌似是相对低调的。事实上,低调只是表面现象,低调的明军,是一支威武之师,光荣之师。对比明军的发展历程,这绝不是溢美之词。明军开国的起点是非常高的,甚至说对比之前其他历代封建王朝,

  • 蜀汉外交官邓芝:因能言善辩受到了孙权的称赞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蜀汉,邓芝,孙权,

    蜀诸葛亮因准备南征为解除后顾之忧,派邓芝出访东吴,目的是让东吴息兵并连和东吴。东吴谋士张昭对孙权曰:这是诸葛亮退兵之计,遣邓芝为说客也。权曰:当以何答之?昭曰:先于殿前立一大鼎,贮油数百斤,下用炭烧。待其油沸可选身长面大一千人,各执刀在手从宫门前直摆至殿上却唤芝入见。休等此人开言下说词,责以郦食其说

  • 刘彻之孙刘贺或为海昏侯墓主:在位27天被削为民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海昏侯墓,刘贺,汉朝

    核心提示:刘贺,汉武帝刘彻之孙。年仅5岁的刘贺承嗣王位,祖母是汉武帝一生中最钟爱的女人。即位27天内,就干了1127件荒唐事 两个体系 海昏侯国与海昏县为两个并行体系(江西南昌),一个是西汉分封制体制下,由皇室成员(即海昏侯)在海昏县建立的一个侯国,不干预朝政,无军权。一个是汉代高祖时期的一个行政区

  • 揭秘:朱元璋与陈友谅有何关系?是敌还是友?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朱元璋,陈友谅

    陈友谅(1320~1363),湖北沔阳(今仙桃市)人,农民起义领袖,中国元末大汉政权建立者。很多历史文献中也多以神化朱元璋来丑化陈友谅,这是封建王朝“成王败寇”的惯性思维使然。陈友谅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坏人,但在乱世里,他的行为法则确实当时通用的选择,他的错误在于,将这种法则发展到了极致,直到走火入魔

  • 盗清东陵时发生最诡异现象 康熙皇帝地宫棺内出鬼火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康熙,皇家陵墓,张尽忠

    盗清东陵时发生最诡异现象,诡异在什么地方?先从组织老百姓参与盗陵说起——⊙号召大家挖“头号大地主的坟”,采取股份制 清东陵第二次被盗事件,比孙殿英盗陵造成的破坏性更大,盗出的随葬宝物也更多。他们怎么敢在光天化日之下盗陵,又怎么能动员了那么多人参与?原来,王绍义、张尽忠采取了欺骗手法,“走群众路线”—

  •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太后芈八子 为何结局却那么惨?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芈八子,芈月,秦宣太后

    热播的芈月传,便是战国时期秦国王太后,秦惠文王之妾,秦昭襄王之母。秦昭襄王即位之初,宣太后芈月以太后之位主政,执政期间,攻灭义渠国,一举灭亡了秦国的西部大患。太后称谓,始见于芈月。宋代高承《事物纪原·卷一》云:“《史记·秦本纪》曰:昭王母芈氏,号宣太后。王母于是始以为称。故范睢说秦王有独闻太后之语。

  • 揭秘:建文帝朱允炆竟险要明朝回归奴隶社会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建文帝,明朝,奴隶社会,朱允炆

    明朝历代帝王,即便算上最后那几位常年风雨飘摇,被清军追得无处可跑的南明帝王。唯一一位执政生涯里被半路叛乱篡权成功的,也只有明惠帝朱允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建文帝。对于这位悲催皇帝,明朝当时很多臣子百姓,哪怕面对胜利者朱棣的高压,依然对他表达了深切缅怀:除了被朱棣事后残酷清算,遭到暴虐灭族的齐泰方孝孺等

  • 解密:奸雄曹操为什么不去请名声已显的诸葛亮?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曹操,诸葛亮,三国,

    读过《三国》的人都知道,在没遇到诸葛亮之前,刘备被曹操追得简直是四处乱窜,如果,不是请到了孔明先生,他早被曹操给灭了,灭完刘备,曹操下一个,就会干掉孙权,这样,就不是由晋朝,而是魏来统一天下了。所以,正是诸葛亮的出山,改变了一个时代的命运,形成了三分天下。那么,就有一个疑问产生了:既然曹操为了统一,

  • 裴元庆是隋唐唯一硬抗李元霸三锤而不死的猛将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裴元庆,隋唐,李元霸

    裴元庆可以说是在中国家喻户晓的人物了。在许多文学作品中都出现过他的身影。很多人称他是 。他是裴仁基的儿子,手拿一对银锤。年少就显现出惊人的臂力和军事才能,骁勇善战。在有些小说中,他死在了新文礼布置的阵法中。而在另外一些书中,他死在了孽世雄手中。他的武力过人,被称为银锤将。裴元庆的姐姐姐名叫裴翠云,是

  • 花关索是关羽的儿子吗?还是根本不存在关索?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花关索,关羽,三国

    在坊间传闻之中,关索绝对是一个性格、形象都非常复杂的人物。在我国古代,想要劫富济贫做善事,基本上必须要站在与朝廷的对立面,被称之为各种各样的“贼”,因此如果让他跟关羽有所牵连的话,那么就会对后者的名声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在小说中,并未对这个真实存在过的历史人物,不做任何的记载。关索在荆州认二爷为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