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晋朝官员顾和,他的性格是怎样的?他有着怎样的心态?

晋朝官员顾和,他的性格是怎样的?他有着怎样的心态?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3738 更新时间:2023/12/16 7:35:45

古代有很多著名的人物,这些人物也颇受争议,其中顾和的一生是经历过人生百态,也是人们议论的对象。他都有什么秘密呢,请听我详细道来。

顾和是晋朝官员,出生于吴郡吴县,祖父是东吴荆州刺史顾容。其实顾和的一生并没有太多波澜可讲,只是在《世说新语-雅量》中有记录一个关于顾和的故事,名叫顾和“搏虱如故”。“搏虱如故”这个故事主要道出了一个人世常态,人心是最难看透的,可能也只有那些胸怀宽广、博学多闻的人才能把一个常态给看破。下面就为大家简单介绍下顾和,看看他的一生究竟是如何度过的。

顾和搏虱如故

在古代官场,虱子是一块极有分量的“敲门砖”。比如,东晋初年的吴郡人顾和(公元288年~351年),便用小小的虱子敲出了一条广阔仕途。

据《世说新语雅量》载:

顾和始为扬州从事,月旦当朝,未入,顷停车州门外。周侯诣丞相,历和车边,和觅虱,夷然不动。周既过反还指顾心曰:“此中何所有?”顾搏虱如故,徐应曰:“此中最是难测地。”周侯既入,语丞相曰:“卿州吏中有一令仆才。”

说,顾和在扬州府当官时,一日,坐车去见上司,忽停路边。恰恰这当儿,比他官大牛掰的武城侯周顗从旁经过。孰料,顾和不仅没下车拜见,居然连招呼都没打一声。

武城侯不由心犯纳闷,掉头一瞧,嘿,这老哥倒安闲,正在那儿懒洋洋地捉虱子呢。

武城侯指其胸口问道:“这里面装些啥?”顾和照旧捉虱不误,慢吞吞道:“这里面,是最难捉摸的地方。”

嗯,自古人心,最是难测。武城侯进府,对王导说:“你手下有一号牛人,将来定是做尚书令或仆射的材料。”

王导,东晋中兴名臣,历仕晋元帝、明帝和成帝三朝。也便是在武城侯的提点,在王导的扶持下,顾和平步青云,历任司徒掾、散骑侍郎、吏部尚书等职,拜左光禄大夫;去世后追赠侍中、司空。

每一个职务,都响当当有实权。而能拥有这一切,不得不说,虱子功不可没。

顾和性格介绍

东晋皇帝司马睿时期的宰辅王导(也是王羲之的伯父,东晋时著名的书法家),有一次去下面指导工作,让随行的下属评判俸禄二千石的官员们在工作中的得失,于是大家各抒己见,唯独一名名叫顾和的随行下属不说话,王导觉得奇怪,就问顾和一言不发的原因。

顾和说:“我觉得您作为当朝宰辅,不应当听信一面之词,让官员养成打小报告的风气,对下面那些真正做实事的基层官员,应该从大局出发,不拘小节,要有网漏吞舟的度量,不要听风就是雨。”

按理说,被顾和当面顶撞,王导应该恼羞成怒才对,可是他却非常开心,还一个劲地夸顾和“说得好!”这个事情虽然不大,却反映了一个生活中,特别是在职场上经常遇到的现象,那就是领导与下属的思维错位,究其原因,还是各自的岗位不同,眼界责任还有要面临和解决的问题各不相同,所以才会产生这样的冲突。

站在顾和的立场,他的观点确实没有毛病,他只是看问题的高度和角度与王导是不一样的,或者说,他没有更多地去揣摩这位王总裁的真实意图,王导的视觉是站在高岗上俯瞰大地,而顾和则是站在半山腰仰望着山峰。

在顾和看来,大领导应该在工作上,给下属更多的发挥空间,并且允许在一定范围内出现错误,毕竟有些事情大家都是第一次去办,如果不进行尝试,谁又能找到合适方法呢?

如果上层领导的眼睛里只盯着下属日常工作的错误率,那么下属做事必定会束手束脚、谨小慎微。现代的职场上不是也有这么一句流行语:“只要做事,就会犯错”。可见容许有一定范围的“纠错成本”,不仅不会影响下级的工作质量,说不定还会成为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的动力。

顾和的这种心态,是不是似曾相识?是不是在我们周围,经常会有人抱怨领导给制定的规矩太多,让下面的人没法干活,甚至为了不扣奖金,只能“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看来这种高层领导与下属员工间,因为错位思维产生的矛盾,真是古来有之,古今相同呀。

一条船要走得稳走得快,除了划桨的,掌舵的更是至关重要,类似王导这样的角色,只要稳稳掌好舵,把持好前行的方向即可,如果让掌舵的还得琢磨着划桨,别说让船行得稳行得快,只怕不翻个底朝天就阿弥陀佛了。

虽说下属出现纰漏会付出一定的代价,但也要看导致问题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如果是在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上,出现的无心之过,那的确应该有一定限度的包容和理解,并给予时间,限期纠错。“水至清则无鱼”,学会与问题并存,且能一边解决问题,一边带动团队向着既定的目标,不断前行壮大,才是一个真正合格的领导人。这个看似冒失的顾和,其实心里非常明白这个道理,从这点来说,确实值得表扬,令人欣慰。

标签: 顾和晋朝

更多文章

  • 三国最爱面子的人是谁?因打了败仗羞愧而死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曹休,三国

    如果谈及三国当中心胸狭隘的人,人们头一个想到的便是周瑜。此人小气到被诸葛亮三次略施巧计之后,就气得吐血而亡了。但是故事只是一个故事而已,周瑜也只是其中的一个角色。真正历史上因为心胸狭窄而被气死的人,却是曹休。通过姓氏大家就能猜到,这个人与曹操有一定的关系。曹休是曹操的侄子,而且是年少成名。一直跟在曹

  • 嘉庆扳倒和珅,那他一生管理朝政为何政绩平平?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嘉庆,清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嘉庆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嘉庆帝和他的太爷爷,爷爷还有父亲相比,在政治方面没有那么明显的取得成绩,但是这也不能完全就否定嘉庆皇帝的能力。其实在嘉庆帝即位之初的几年,军政大权还是掌握在乾隆皇帝手里的,而在乾隆皇帝当太上皇的时候,嘉庆是比较孝顺乾隆的,并没

  • 刘备临终前提拔了一人,最后为何被诸葛亮杀了?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李严,三国

    都知道诸葛亮是蜀汉的参天大树,刘备没碰到诸葛亮之前蹉跎半生一事无成,得到诸葛亮辅佐后成功逆袭,诸葛亮帮他夺荆州、益州、汉中。刘备临终前将阿斗和政权托付给诸葛亮,阿斗上位后诸葛亮开启北伐战役。因为蜀汉国力太弱的原因,诸葛亮单靠自己的能力无法弥补这份差距,最终在五丈原含恨而终,蜀汉自此沦为一个区域性政权

  • 冯太后为什么会被称为“文明太后”?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冯太后,南北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冯太后的文章,欢迎阅读哦~中国历史上,临朝听政掌握中枢大权的太后有不少,不过没有一位的历史功绩比得上北魏的冯太后。影视剧《锦绣未央》的女主人公就是以她为历史原型塑造的。北魏冯太后(441~490年)的人生经历极富传奇色彩。她本是汉女,祖父曾做过五胡十六国时北

  • 赵匡胤将皇位传给了自己的亲兄弟,是被逼无奈还是出于自愿?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赵匡胤,皇位

    说到赵匡胤想必大家也都是耳熟能详的,他是恢复了华夏统一的宋朝开拓者。历史上对他的评价也算是好评如潮的,作为一位开国的皇帝,他的雄才伟略、成熟稳重的性格为他之后的治理朝政也是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础。相传,赵匡胤是突然病逝的,前一天晚上还与兄弟喝着酒,却没有看到第二天初升的太阳。而在历史记载上,也并没有写

  • 古代就出现过二十多位太上皇,那他们退位之后都自称为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古代,太上皇

    中国古代自从秦始皇创建秦朝,并且开创“皇帝制”以后,相应地也就诞生了皇帝这一职业,皇帝都自称为“朕”,并且这个职业是没有年龄限制的,通常都是寿终正寝以后才能够自动退休,很少存在有当过皇帝但是却提前退休的人,当然很少并不意味着不存在,中国古代就出过二十来为太上皇,基本都是干过皇帝却提前退休的存在。下面

  • 赵匡胤发动兵变黄袍加身真的是被动的吗 赵匡胤是如何上演这场大戏的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赵匡胤,陈桥兵变

    你真的了解赵匡胤兵变吗?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赵匡胤为什么能够轻易发动兵变、黄袍加身?看似轻松写意,实际上经过了多年的苦心谋划、步步为营。表面上演出来的被动当皇帝,其实是一出处心积虑的谋朝篡位大戏。危难之时见真章,军N代赵匡胤一战成名赵匡胤曾经是一位英勇作战、才能出众的武将,并

  • 建文帝朱允炆当初没有死的话 朱棣又会做出什么事情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朱棣,朱允炆

    朱棣敢杀朱允炆吗,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朱棣当然不敢明目张胆杀死建文帝,杀死建文帝朱棣就坐实了乱臣贼子骂名。但是朱棣决定挥师南下的那一刻就决心夺取皇位了,所以建文帝是活还是死朱棣都有办法让自己当上皇帝。那么假设建文帝没有死朱棣接下来会如何做呢?首先朱棣以清君

  • 霍光有何过人之能,能让汉武帝让其掌控军政大权辅佐8岁的汉昭帝?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霍光,汉朝

    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汉武帝对于霍光的信任从何而来 让其掌控军政大权辅佐8岁的汉昭帝,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霍光西汉名臣霍光可以说是历史上臣子的巅峰之一,把持朝政20多年,废立皇帝,堪称一代权臣却能不失忠义之心陪葬于汉武帝茂陵。即使后来霍氏家族被汉宣帝以谋反的罪名满

  • 李世民诸子中最像他的儿子李恪,为什么没能继承大统?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李恪,唐朝

    李世民诸子中最像他的儿子李恪,为什么没能继承大统?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看下去。自古以来,生于帝王之家,每一个男丁似乎都对那个高高在上的帝王宝座怀有期望,比如清朝康熙年间的九子夺嫡,唐朝的玄武门之变,秦朝的扶苏胡亥之争,隋朝的杨勇杨广争位,这样的事情在我国的封建王朝历史上比比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