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于禁在历史上的评价如何?屈降于关羽的他最后结局如何

于禁在历史上的评价如何?屈降于关羽的他最后结局如何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435 更新时间:2023/12/8 7:34:31

每当一提起于禁总会想起电视里面的那位,那么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

关羽水淹七军,庞德战死,于禁被迫投降,晚节不保,最后竟羞愧而死。

曹操手下有五大名将,被后世称为“五子良将”或“魏五子”,这其中就包括于禁。“五子良将”分别是:前将军张辽、安远将军于禁、右将军乐进、征西车骑将军张郃、右将军徐晃。此五将,皆是曹操前期最为器重的当世名将,《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在撰写魏书卷十七时,将此五人合传(《三国志.魏书.张乐于张徐传第十七》),并高度评价这五人:“太祖建兹武功,而时之良将,五子为先”。

从陈寿的评价可以看出,于禁绝非泛泛之辈,在曹操阵营当中,是一个排的上号,可以独当一面的大将。

于禁从军二十余年来,跟随曹操讨董卓、剿吕布、平黄巾、破袁绍、平张鲁,可以说是南征北战,无往不前,立下了赫赫战功。更为难得的是,昌豨身为于禁的故交,于建安十一年(206年)降曹后复叛,曹操以于禁为主将讨伐昌豨,昌豨大败后又降于禁,当时诸将皆以为昌豨已降,应当让曹操处置。于禁却大义灭亲,不以旧友之情而失节,挥泪与昌豨诀别后然后将其斩首。曹操闻之以后,叹曰:“昌豨不向我投降,而投奔于禁,是命运啊!”因此更加器重于禁。

于禁在前期可谓是累立战功,声名显赫。曹操每一次的重大军事行动都有于禁参加,论资历和战功,于禁绝不亚于之后的曹真、司马懿,与张辽、张郃、乐进都是曹操前期逐鹿中原的骨干将领,曹操曾高度评价他是“虽古名将,何以加之!”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操由魏公进位为魏王。于禁以深得曹操器重,升左将军,假节钺,是曹操所有的将领中唯一的假节钺之人。

平生极少尝到败战的于禁,后来遇到了他的“苦主”关羽,着实败的够惨,而且还是“身败名裂”。

刘备入蜀前,已据有荆襄九郡中的六郡,荆州是刘备的立身之本,非亲信之人不能守之。入川前,刘备命关羽守荆州,由马良、廖化等人辅佐。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七月,刘备自立汉中王,八月关羽北伐,围攻吕常于襄阳、曹仁于樊城。曹仁命令立义将军庞德屯驻樊北,以成掎角之势,然樊城兵力不足,危在旦夕,曹操亲点于禁督领七军共计三万人去往樊城协助曹仁。

时值秋季,汉江平原秋雨连绵,但身为主将的曹仁却命于禁、庞德屯兵于樊城北部的汉水低洼处。很快的,随着连日暴雨,汉水暴涨,湮没堤岸,来不及转移的于禁和庞德几乎全军覆没,大部分军士被大水冲走,死者甚多。义义将军庞德兵败被俘后,宁死不屈,誓死不降,最终被关羽所杀(后被曹操追谥为状侯)。

庞德宁死不降,最后被杀。可是于禁在这关键一战却有失名将之风,竟然举军投降,曹操闻之于禁不仅大败还降了关羽,失望的为之哀叹曰:“吾知禁三十年,何意临危处难,反不如庞德邪?”(据《三国志》)

(东吴名士虞翻很看不起于禁,曾向吴主孙权进言不可放虎归山,应就地除之)

于禁投降关羽后,被关押在荆州江陵。建安二十五年(220年),东吴乘曹操派平寇将军徐晃救援樊城之机,由名将吕蒙派兵袭取江陵,于禁得以获释前往东吴。吴主孙权对于禁颇有好感,两人相见甚欢。一日,于禁与孙权一同骑马出行,恰好被东吴名士虞翻(字仲翔)撞见,虞翻颇为不满,当场就大骂于禁到:“你只不过是一介俘虏,有什么资格与我主并排骑马?”气愤不过下,更手持马鞭要鞭挞于禁,孙权当场就制止了他的无礼行为。此后,孙权大宴群臣于楼船,北乐起,于禁因此暗自伤神,默默垂泪,虞翻却指责于禁是在装可怜。由此可见,孙权虽然对于禁十分款待,但对于于禁的临阵投降,东吴的不少名士仍对他感到不屑,觉得于禁有辱名将之名。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魏王曹操去世,世子曹丕在众臣的劝进下,接受汉献帝的禅让,即皇帝位,改国号为大魏,吴主孙权遣使道贺称臣。黄初二年(221年),孙权为与曹丕修好,遣返于禁回曹魏。

自投降关羽,又客居东吴以来,于禁身为败军之将,回到许昌后的境遇堪称是窘迫。史载魏文帝曹丕看到于禁的时候,他已是“须发皓白,形容憔悴。”(据《三国志》)短短的两年时间,一代名将于禁竟然落得如此。

回归曹魏的于禁显然不复当年,曹丕不授之兵权,也没有对他昔日兵败樊城,投降关羽之事问罪,仅以一个安远将军的虚职聊以安慰他。后来于禁前去拜谒太祖武皇帝曹操的陵墓高陵时,曹丕命人送来描绘有关羽战克、庞德愤怒、于禁降服之状的画,于禁见到后,便因为觉得丢脸而羞愧得病死去,被追谥了一个中下谥号曰厉侯。

古人最看重名节,昌豨降而复叛,是为不忠不义,所以于禁不念旧友之情怒斩之。樊城之战,庞德宁死不降,其忠勇得到曹操的肯定。反观于禁,既败又降,让曹操大失所望。事实上对于于禁投降关羽,后世对此并不都是一边倒的对他进行批评,要知道关羽能决汉水淹于禁七军,完全是曹仁不懂兵法造成的。司马懿就认为“禁等为水所没,非战守之所失。”于禁这场战败的是挺憋屈。西晋镇南将军王歆更是对魏文帝以做画讽于禁进行了批评,认为魏文帝此举“非帝王之行,亦非君子之行”。

标签: 于禁三国

更多文章

  • 察必皇后的才华出众,她设计了哪些服装与饰品?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察必,元朝

    对察必皇后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自宋以来,历代帝王、后妃、文臣、武将喜欢令宫廷画师将自己的肖像绘制出来,以流传百世。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大一统的朝代,这个时期肖像画具有强烈的写实特征,由于统治阶级的倡导,宫廷肖像画逐渐繁荣,在整个绘画发展史中有十分

  • 当初和赵匡胤结义的人是谁 他们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赵匡胤,义社十兄弟

    大家好,这里是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赵匡胤和兄弟的故事,欢迎关注哦。公元953年,七月二十日。时年27岁的赵匡胤,这时还是后周的一个中层军官。这一天,赵匡胤和其他九个意气相投的后周军官,血为盟,结为异姓兄弟。这就是后来历史上大名鼎鼎的‘义社十兄弟’了。不过,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几人义结金兰

  • 赵武灵王作为一代帝王 赵武灵王为什么会被活活饿死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赵武灵王,赵国

    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赵武灵王。公元前326年,在位二十四年的赵肃侯赵语去世,太子雍登基即位,是为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赵武灵王,消息传出,天下震动。在赵肃侯在位时期,正值魏国霸业凋零,秦、齐、楚等国重新崛起之时,赵肃侯顺应天下大势,不断打击国力如江河日下的魏国,与秦孝公、楚威王、齐威

  • 赵国都已经快要灭亡了 赵王为什么还要杀李牧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赵国,李牧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赵国和李牧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在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的激烈较量,为武将的登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提到战国时期的名将,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战国四大名将。按照介绍,战国四大名将是指战国时期四位著名的将领,这四位将领分别为:秦国的白起、王翦,赵国的

  • 能令满朝文武畏惧的狄仁杰是什么官职?职位有多大?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狄仁杰,唐朝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狄仁杰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随着电视剧《神探狄仁杰》的热播,让我们认识了大唐及武周名臣狄仁杰。历史上狄仁杰确实担任过并州法曹、大理寺丞等司法职务,但这并非狄大人政治生命的顶点,也非其终点!狄仁杰出自太原狄氏,唐高宗李治时期,狄仁杰受到我们历史教科

  • 陆炳:兼任三公三孤,终身执掌锦衣卫的权臣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陆炳,明朝

    明世宗朱厚熜,以其年号嘉靖之名为后世所熟知,他也是明朝在位时间排名第二的皇帝,仅次于其孙子神宗万历皇帝,而且他少年时就亲自秉政,实际操控朝政的时间长达四十五年,这一点超过了大明历代君主。这位皇帝在后世史家们的笔下毁誉参半:他以亲藩继承大位,却能以过人的手腕和超卓的能力,将众多精英朝臣玩弄于股掌之上,

  • 乾隆为何不喜欢雍正皇帝?与雍正的执政方式有何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乾隆,雍正

    清朝也出现过盛世,也就是“康乾盛世”,“康乾”指的就是康熙皇帝与乾隆皇帝,两位皇帝在位期间确实都将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是两位非常出色的皇帝,但是会出现“康乾盛世”不仅仅是康熙与乾隆两位皇帝的功劳,还有雍正皇帝的功劳,雍正皇帝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雍正皇帝的功劳是巨大的,但是乾隆却不喜欢自己的父亲雍正

  • 朱元璋对朱标如此放心 康熙为何担心胤禔夺权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朱元璋,康熙

    很多人都不了解朱元璋和康熙,接下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欣赏。朱元璋与康熙同为一代明君,所立的太子也是自己最喜欢的儿子,也都对太子进行了悉心培养,所不同的是,朱元璋不仅鼓励,甚至还帮助太子朱标培植自己的势力,而康熙却对太子胤礽处处提防,绝不允许太子党势力坐大,究其原因,在于两人的气魄和胆识截然不

  • 战国时期赵国第一位君主的是谁?他都有何贡献?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赵烈侯,战国

    公元前453年,晋阳之战,韩、赵、魏三家灭智氏,三家分晋,就赵国来说,其正式成为诸侯国。公元前400年,赵烈侯去世,其子赵敬侯赵章年幼,由其弟赵武公(亦称赵武侯)继位。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说说他的故事,欢迎大家关注。赵烈侯(?—公元前400年),嬴姓,赵氏,名籍,赵献子(后追封为赵献侯)之子

  • 励精图治的汉文帝为何也有“迷信思想”?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汉文帝,汉朝

    汉文帝在历史上是一位颇有作为的帝王,他施行与民休息的黄老之术,使大汉国力大大增强。不过,这样一位励精图治的好皇帝,脑袋里却存有许多糟粕的迷信思想,这是怎么回事?感兴趣的读者和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汉文帝最宠信的大臣名叫贾谊,贾卿经常被文帝召入宫中相谈,两人往往一聊就是一整夜。但汉文帝向贾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