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三国时期刘备建立的国家为何会被称之为蜀国?

三国时期刘备建立的国家为何会被称之为蜀国?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4218 更新时间:2024/1/22 16:41:42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还不知道的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东汉末年,汉昭烈帝刘备少年时拜卢植为师,而后参与平定黄巾起义、讨伐董卓等活动,虽然起兵的时间不晚,但是,因为自身实力有限,刘备在诸侯混战过程中屡屡遭受失败,所以先后依附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等多个诸侯。当然,刘备的坚韧和毅力,最终让他迎来了转机,也即皇天不负有心人。在赤壁之战后,刘备先夺取了荆州,又西取巴蜀之地。公元219年,刘备在汉中之战击败了曹操,夺取了汉中之地,并进位汉中王,距离登基称帝只有一步之遥。

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曹丕篡汉建魏后,于成都称帝,国号“汉”,年号“章武”。由此,非常明显的是,刘备建立的势力,国号是“汉”,而不是“蜀”。不过,不管是曹魏还是后人,都喜欢将其称之为蜀或者蜀国。那么,问题来了,三国时,刘备明明建立的是汉国,为何后人却称之为蜀国?

首先,在笔者看来,后人之所以称呼刘备建立的国家为蜀或者蜀国,主要还是因为在三国时期,曹魏就是这么称呼的。在三国中,曹魏实力最为强大,其对于蜀汉的称呼,自然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对于曹魏来说,几乎是一直将刘备建立的国家称之为蜀或者蜀国。

公元263年夏5月,魏元帝曹奂下《代蜀诏》正式宣布曹魏将举兵向蜀汉发起全面进攻。在《代蜀诏》中,曹魏表示:“蜀,蕞尔小国,土狭民寡”。

《三国志·刘晔传》中记载:众议咸云:“蜀,小国耳,名将唯羽。羽死军破,国内忧惧,无缘复出。”晔独曰:“蜀虽狭弱,而备之谋欲以威武自强,势必用众以示其有余。且关羽与备,义为君臣,恩犹父子;羽死不能为兴军报敌,于终始之分不足。”

《晋书·宣帝纪》:三年,(司马懿)迁太尉,累增封邑。蜀将马岱入寇,帝遣将军牛金击走之,斩千余级。武都氐王苻双、强端帅其属六千余人来降。

由此,非常明显的是,在多个史料的记载中,曹魏上下几乎都将刘备建立的国家称之为“蜀”,不仅不称之为“汉”,甚至连蜀汉这一称呼使用。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因为曹魏不能承认“汉”这一国号。

公元220年十三日(11月25日,乙卯日),汉献帝正式禅让帝位,曹丕三次上书辞让。二十九日(12月11日,辛未日),曹丕登受禅台称帝,改元黄初,改雒阳为洛阳。黄初元年十一月初一(220年12月13日,癸酉日),魏文帝曹丕以河内郡山阳邑(今山东菏泽巨野县)万户奉汉献帝为山阳公。

由此,虽然刘备、诸葛亮等人都说曹丕是篡汉自立,但是,从形式上来看,曹丕的皇帝之位,是汉献帝刘协禅让的。众所周知,在先秦时期,舜禹就是通过禅让来传位的。因此,禅让在古代历史上,可以说是名正言顺的手段和途径。在此基础上,曹魏的天下,自然也是承袭东汉王朝,或者说是继承汉朝的。

既然如此,在曹魏正式建立之后,就意味着东汉王朝告别了历史的大舞台。而这,对于打出兴复汉室旗号的刘备,自然是不能接受的结果。由此,为了争夺正统地位,刘备在汉献帝退位之后,选择登基称帝,正式建立一个国号为汉的国家,因为志在延续汉朝的正统,所以刘备没有使用其他国号。当然,从曹魏的角度来看,无疑不能接受汉朝势力的死灰复燃,更不能承认刘备建立的汉国,不然自己辛苦从东汉王朝继承的天下,将会名不正则言不顺了。

于是,为了争夺正统地位,曹魏一方选择将刘备建立的汉国称之为“蜀”。与此相对应的是,蜀汉对于曹魏的称呼,自然也好不到哪里去。比如在《出师表》中,蜀汉丞相诸葛亮表示“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也即在诸葛亮心目中,曹魏是篡夺汉朝江山的贼寇。

最后,对于后人来说,尤其是历史学家,喜欢将刘备建立的汉国称之为“蜀汉”,也即加上“蜀”这一前缀,是为了和西汉、东汉区别开来,类似于西晋、东晋,北宋、南宋之间的关系。就刘备势力的地盘来说,原本拥有荆州、益州、汉中这三大区域。不过,在关羽大意失荆州后,蜀汉只有益州和汉中之地了,这和春秋战国时期的古蜀国,是比较一致的。换而言之,在刘备建立蜀汉之前,益州等地就有蜀地的称呼了。

在此基础上,刘备建立的国家虽然国号为“汉”,不过,为了和西汉、东汉区别开来,所以一般采用蜀汉的称呼。与此相对应的是,就孙权建立的国家,国号原本是“吴”,但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有一个吴国了,因此,孙权所在的势力经常被称之为孙吴或者东吴。至于曹操、曹丕建立的魏国,国号也和战国七雄之一的魏国重合,于是,历史学家用曹操、曹丕的姓氏作为前缀,将其称之为曹魏。此外,由于之后的北魏被称作“后魏”,故曹魏也被称为“前魏”或者“先魏”。

标签: 刘备三国

更多文章

  • 历史上曹操建立铜雀台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为了大小乔?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曹操,汉朝

    曹操是中国东汉末年着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及诗人。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唐朝大诗人杜牧有一首感怀历史的诗很出名,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其中铜雀春深锁二乔一句,更是把诗人的浪漫情怀发挥到了极致,说的是如果当年

  • 楚汉之争的本质是什么?楚汉之争其实是第二次秦灭六国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楚汉之争,项羽

    话说当年秦始皇击灭六国之后,六国势力依旧非常强大,仍在虎视耽耽试图复辟,只是慑于秦始皇威名不敢异动而已,很多人其实都不了解楚汉之争的本质是什么?接下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往下看吧。秦始皇死后六国势力立即发动,所以陈胜起义不过是个引子而已,他的部队轻易就被秦军打垮,真正打垮秦国的还是六国势力组成

  • 刘欣并不是皇子,为什么却能当上皇帝呢?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汉朝,刘欣

    他就是西汉倒数第二位皇帝刘欣,即汉哀帝!刘欣出身皇室,但并非皇子,他的祖父是汉元帝刘奭,父亲是定陶恭王刘康。公元前23年,刘康病死,尚在幼年的刘欣就继承了定陶王的爵位。此时的西汉正面临着一场统治危机,因为在位的汉成帝没有子嗣!公元前9年,汉成帝亲自进行了两场面试,来确定继承人。入选的两位“考生”分别

  • 历史上韩王安都投降了为什么还会被杀?真相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韩王安,战国

    韩王安是公元前238年继位的,此时的韩国已是七国中最弱小的国家。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大秦帝国只用了短短14年时间,就彻底结束了东周以来500多年混乱纷争的局面。但也许是这个过程实在是太快了,快到所有人都来不及消化,秦国来不及消化自己新增的土地和人

  • 曹植在宴会上的乘兴所作的一首五言诗,既赠友人、又勉自己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曹植,曹魏

    曹植,又称陈思王,字子建,三国时期曹魏文学家,曹操与卞夫人第三子,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集大成者。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在建安作家中,历来最受人们推崇的就是曹植。从现存的当时作品来看,也是他的最多,共有诗八十多首以及完整和较完整的散文、辞赋约四十多篇。曹

  • 此人15岁官拜大将军,最后却被厨子刺杀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古代,北魏

    此人15岁官拜大将军,最后却被厨子刺杀,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北朝的高澄说起来可能有些人不认识,但是提起疯皇帝高洋那可是鼎鼎大名,高澄便是高洋的哥哥,他和父亲高欢一起开拓了北齐的基业,功绩堪比朱元璋,不过可惜的是他在称帝前夕竟被自己宫中的厨子杀死,死时年仅29岁,高洋继承他

  • 雍正朝的四大宠臣,最后结局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雍正,清朝

    雍正朝的四大宠臣,最后结局如何?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清朝,可是在历史上掀起了一场腥风血雨,当年康熙王朝,因为康熙的统治也是繁荣盛世。在康熙六十一年的时候,康熙帝死在了畅春园,当时皇四子胤禛在议论纷纷中登上了皇位,改年号为雍正。也就是后来的雍正皇帝。当时雍正大力发展生产,同

  • 魏文帝曹丕的一生都是什么样的?有哪些文学成就?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魏文帝曹丕,三国

    曹丕,字子桓,曹魏的开国皇帝,公元220-226年在位。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自身所处的环境及人生成长境遇的历练。曹丕王出生在天下大乱之际,成长于战火纷飞之秋。年少时在其父亲的熏陶下,善学刻苦博学广识。其人生轨迹大致先后经历了军旅生活,鄄城青年太子生活,帝王

  • 张孝祥登上荆州城楼后有感而发写下一首词,表达出壮志难酬的悲愤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张孝祥,南宋

    张孝祥,字安国,号于湖居士,人称紫府仙,南宋时期著名词人、书法家。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张孝祥的词作继承了北宋大文豪苏东坡的豪放词风,笔力雄健,气势磅礴,对后世爱国词风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张孝祥自幼资质过人,被视为“天才儿童”,《宋史》称他“读书一过目不忘”。

  • 朱允炆登基后削去五位藩王,他为何这么急?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朱允炆,明朝

    朱允炆登基后削去五位藩王,他为何这么急?感兴趣的读者和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朱允炆是明朝唯一做皇帝做到下落不明的一个,他之所以下落不明,是在靖难之役中失利。之所以有靖难之役,是因为他激怒了朱棣,朱棣起兵篡位。之所以会激怒朱棣,是因为他削藩所致。而朱允炆削藩没错,错就错在,他太操之过急了。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