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熊廷弼的死有多冤?他为什么会成为政治的牺牲品?

熊廷弼的死有多冤?他为什么会成为政治的牺牲品?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4268 更新时间:2024/1/21 19:26:31

下面由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熊廷弼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

熊廷弼,万历进士,明末辽东守将,功绩累累的军事巨擘,死于56岁。

若战死沙场,熊廷弼一生也算不得悲情,熊之悲,是被家国背弃的悲惨命运,是被政治斗争裹挟的悲苦人生,是身首异处传首九边的悲痛结局。

1625年8月的一天,熊廷弼一身囚衣,胸口挂一布袋,被押往刑场。

午时三刻,熊廷弼恳请刑官将布袋中的无罪书转交给皇帝,随后引颈就刑,血洒当场,其首级在北方的九处军镇辗转示众。

短短五十余载的人生,含冤离世,悲剧收场。

此后百年,无人为他平反。

明亡清兴,坐稳江山的乾隆在看到熊廷弼的生平后,说到:

明军事者,当以熊廷弼为巨擘。读其《陛辞》一疏,几欲落泪!而以此尽忠为国之人,首被刑典,彼其自坏长城,弃祖宗基业而不顾者,尚得谓之有人心,具天良者乎?

对于明末政局,乾隆此言可谓一针见血。

明末大乱,外有金兵压境,内有党争不断。

后金是明朝最大的敌人之一,所以辽东局势无不牵动着明朝君臣的心,熊廷弼受命镇守,一时间遏制了后金嚣张的侵略气焰,可因为陷入党争最终兵败失地,功高于过,再不济也是功过相抵,但熊廷弼却沦为了一众政党的矛头,各种言论甚嚣尘上。

党争越发激烈,熊廷弼成为了牺牲品。

大明灭亡的根本原因,从熊廷弼短暂的一生,可窥一二。

而所有的一切,要从他三入辽东说起。

1608年,40岁不到的熊廷弼第一次巡按辽东,任务是彻查辽东镇守李成梁。

李成梁可谓是守辽老将,前后镇守辽东30年,拓疆千里,战绩可谓显著,《明史》中有评:边帅武功之盛,两百年来所未有。

82岁的李成梁早就过了退休的年纪,无奈朝中无人,朝廷只好返聘老将出马。

老将就是老将,几十年的镇守,早已发展了自己的李氏势力,辽东地处偏远,所谓天高皇帝远,民间甚至有传言,辽东姓李不姓朱,李成梁虽无反心,其战绩依然可观,但,势力大了,难免会引起中央集团的不适。

万历皇帝派遣熊廷弼进辽东巡视,其目的昭然若揭。

相比外敌,皇帝更怕内乱。

千古皇帝皆是如此,一手制衡的权术,玩的出神入化。

熊廷弼初出茅庐,进士高中后,很长时间里虽然仕途平顺,但也无甚作为,此番得到重用,自然是忠心耿耿。

当时,李成梁与辽东巡抚赵楫,擅自弃地八百里,将万历初年开拓的宽甸六堡(今属辽宁丹东)让给努尔哈赤,当地百姓六万多户被迫回迁内地,此事已经惊动了朝廷。

李成梁说此事为一计,意在诱降努尔哈赤。

可千里之外的朝臣和皇帝哪知道战局实况,失地就是罪,出了乱子就是罪。

熊廷弼也不负众望,进了辽东之后,很快调查出结果,并上书弹劾李成梁与赵楫之罪,“献地不止弃地”,“通虏不止啖虏”,总的来说,就是说李成梁晚节不保,有私通敌寇之嫌,其罪当诛。

皇帝对这样的结果,自然满意,这是瓦解李成梁势力的绝佳理由。

万历皇帝一纸诏书,称赞李成梁“镇辽年久有功”,随后,李成梁体面退休,辽东又姓了朱。

熊廷弼在辽东三年,兴屯田,筑堡垒,严厉整军,从不姑息养奸,使辽东风纪为之大振。

熊廷弼立了功,他并不知道自己被皇帝当了枪,也不知道李成梁的命运,将来会在自己身上重演,甚至,会更为悲惨。

接下来几年时间,熊廷弼因为刚直不阿得罪了不少东林党人,陷入了无尽的党争之中。

在一次考场违规事件中,熊廷弼遭弹劾,被停职审查,一段时间里,被废置居家。

1619年,萨尔浒之战大败,辽东局势紧张,朝廷想起了熊廷弼,作为辽东经略,熊廷弼第二次入辽东,这一次,是去收拾残局。

弱兵羸马,朽甲钝戈,辽东满是残破景象,更可怕的是人心涣散,人人思逃。

熊廷弼很快制定了系列防御计划,并广泛招抚流民还乡生产,同时整肃军纪,并上书请求朝廷赶紧派遣将士,准备粮草,修造器械,不要节制费用,不要延误时限……

明神宗赐给他尚方宝剑,并加大了他的权利,所有请求统统应允许,熊廷弼处死了一批临阵逃脱和贪赃枉法的将领,上疏弹劾罢免了李成梁的儿子李如桢。

一年的整顿和治理,熊廷弼在辽沈周边要地构建起一条依托军堡、积极防御的战线。

第二年,努尔哈赤亲率重兵来攻,结果铩羽而归,熊廷弼整顿后的辽东,固若金汤。

然而,熊廷弼不知道的是,千里之外的朝廷,一场前所未有的政权重组正在进行。

这一年,万历皇帝去世,泰昌即位,一个月后被迫害致死,而后天皇帝朱由校上位,党争越发激烈。

远在关外的熊廷弼,依然不能幸免,东林党中的御史言官纷纷指责熊廷弼的“龟缩策略”,说他“无谋”“欺君”。

一个收拾残局的救时英雄,在一堆不谙军事的言官口中,成了一无是处的孬种。

那些人鼓吹大明军事,无脑催战,可熊廷弼身在辽东,顽强拒战,并坚持防御方针。

天启皇帝,派了一个叫朱意蒙的人,前往辽东调查熊廷弼。

熊廷弼明白了,此举与当年自己入辽调查李成梁如出一辙。

历史正在重演。

朱意蒙也算聪明,熊廷弼之功,在于镇守辽东,安抚军民,人尽皆知,他将矛头指向了君臣大义,指责其辜负皇恩,罪浮于功。

很快,熊廷弼上书请求去职还乡,以防之后需要收拾残局,朝廷没有和他撕破脸,准许他还乡,袁应泰接替了他。

而此时,朝廷内党争更加激烈,东林一派频繁作梗,三党分崩离析,最终形成了东林和楚党对立的局面。

而熊廷弼,为两湖之人,自然被归为楚党门下。

1621年,仅仅过了一年,袁应泰盲目攻金,沈阳、辽阳轮番失守,明军一路西退,到了辽河边境,袁应泰见大势已去,无力担责,举家自杀。

辽东局势挑动着朝廷的神经,朝堂之上议论纷纷,有人提议,熊廷弼,有镇辽之才,又身处壮年,可待启用。

对呀,熊廷弼!

天启皇帝一拍脑门,亲自招熊入京,为表示礼待和信任,又把之间弹劾熊廷弼的一众言官都罢免了。

52岁的熊廷弼再次走马上任,并准备坚持以前的防御策略,第三次入辽东。

可他不知道,多年党派纷争之后的朝廷早已不是以往的朝廷,明朝的财政困境已现端倪。

熊廷弼向朝廷求兵、求军饷,却都石沉大海,没有回音。

加之内乱频发,朝廷财库告急,分身不暇。

熊廷弼有心而无力,手中无兵无银难堪大业。

而此时,辽东巡抚、与熊廷弼一起出辽的搭档、颇有东林党背景的王化贞,却和他持有不同的理念,不仅积极主战,还扬言不需要银两。

朝廷中一众朝官一听,不用钱的事,自然有了兴趣,对王化贞寄予厚望。

熊、王二人,观点对立,成了明朝历史上独具代表性的矛盾。

1622年,王化贞兵败,努尔哈赤五万大军,轻松拿下辽西广宁。

王化贞仓皇逃窜,熊廷弼带兵殿后,护送军民撤到山海关。

战败就要论罪,熊廷弼和王化贞皆锒铛入狱。

可怜熊廷弼,处处受掣肘,却不得不为战败背上罪责,这已经够冤了,岂料,王化贞背后的东林一党,为了摆脱罪责,脱离干系,纷纷将脏水泼向熊廷弼。

熊百口莫辩,永陷牢狱。

这还不算完,1624年,东林党与魏忠贤为首的阉党,斗争愈演愈烈,魏忠贤为了置东林党人于死地,便捏造诬陷熊廷弼向东林党人行贿的罪名。

辽东失守,本是皇帝的一桩心事,一旦涉辽,必然是死罪。

而熊廷弼,自然是最好的工具。

一个镇守辽东、忠心为国、功绩赫赫的将领却成了战败的替罪羊,一个与东林不两立的正派良臣,却在党斗争中成为了伙同东林、行贿误国的奸臣。

这一生,熊廷弼从未想过卷入党争,却又不得不被裹挟其中。

熊廷弼,死罪难逃。

而王化贞,一个原本要负首要责任的罪臣,先是背靠东林逃过问责,后来又投靠魏忠贤受到庇护,直到八年后,才被处死。

性格决定命运,明末政局动荡如斯,熊廷弼不甘与之为伍,亡,是必然。

熊之悲,不由分说,熊之冤,也足鼎千古。

后来崇祯皇帝当政,魏忠贤伏诛,熊廷弼沉冤有望得雪,但没有。

当时辽东局面更加混乱,复辽遥遥无期,熊廷弼的平反也遥遥无期。

纵观熊廷弼一生,除了让人唏嘘的悲惨人生外,亦可见明末党争之烈,乾隆说大明自毁长城,确实如此。

而熊廷弼,显然并非个例。

在他之前,岳飞于谦,命运如斯。

在他之后,任辽的孙承宗袁崇焕,也是命运重演。

在一个个人利益高于国家利益的时代,在党争盛行价值观错乱的朝廷,熊廷弼,以及那些如熊廷弼之人,不过是独自行走的孤胆英雄。

孤胆英雄,结局往往悲凉。

熊廷弼后悔吗?并不!

他说,大丈夫生为孝子,死为忠臣,何惭于圣贤,何愧于天地哉?

是啊,他一生无愧,该惭愧的,是大明朝廷。

这大明的江山,这满腔的忠义,熊廷弼终究是错付了……

标签: 熊廷弼明朝

更多文章

  • 耶律阿海是什么人?文官当武官使用也能所向披靡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耶律阿海,宋朝

    耶律阿海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成吉思汗和他的蒙古骑兵团都没有文化,可为何当时的很多大文人都心甘情愿去辅佐他呢?比如儒家文化领军人物耶律楚材,会制造文字的乃蛮部丞相塔塔统阿等,都为成吉思汗征服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其实,第一个去辅佐成吉思汗的文人,他的才学并

  • 所有诗人中,为什么说贺知章是最好命的那个?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贺知章,唐朝

    下面由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贺知章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唐朝289年历史,诞生了两千多名诗人、五万余首诗歌,可谓群星荟萃。但要从中评出一位“最好命”的诗人,则非贺知章莫属。人的一生漫长,一个阶段有一个阶段的追求,而最美好的状态莫过于孔子所说的:“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

  • 明朝最幸福的公主是谁?被三朝皇帝捧在手心宠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古代,明朝

    大家都知道清朝历史上有很多优秀的帝王,是距我们最近的朝代,统治长达2百多年,与之近距离的接触会发现意想不到的事情。每个朝代的开国皇帝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英雄事迹,更是因为能力出众而建立伟大的朝代,除了体现在朝政国事外,在后宫子嗣方面也是相当突出。明朝皇帝朱元璋是一位英雄人物,他的成功不能复制。在晚年时生

  • 出师表中被诸葛亮点名的忠臣良将中 他们的真实水平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诸葛亮,出师表

    对出师表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诸葛亮的《出师表》,不仅是在国人心中地位崇高,也成功感动了一海之隔的日本。有说法是: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细读《出师表》,可以听到一些相对冷门的蜀国人物。这些人物都是诸葛亮在《出师表》里,让后主刘禅倚重的股肱之臣。下面我们一

  • 索额图被康熙帝处杀的真相是什么?揭秘6年前旧事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索额图,清朝

    索额图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顺治十八年正月,顺治帝病逝,临终前留下遗诏,命第三子玄烨继承大统;命索尼、遏必隆、苏克萨哈、鳌拜四位大臣辅政。时年,玄烨年仅8岁(虚岁),改次年为康熙元年,玄烨也就是康熙帝。当时,索尼的第三子索额图年仅25岁,在皇宫担任二等侍卫。因

  • 陈胜是什么出身?起义后他为何会被自己的手下杀死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陈胜,秦朝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陈胜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陈胜死于车夫之手,这是偶然;但他的死,则是必然。虽说“屠龙者终成恶龙”,但像陈胜这样刚刚举起屠龙刀、自己就变成恶龙的情况,还是比较少见的。陈胜之所以青史留名,关键就在他留下的那句名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在这句口号鼓舞下的

  •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萧何真的有那么大的本事吗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汉朝,萧何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成败萧何,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句话最开始的时候是说韩信的,说韩信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韩信的一生可谓波澜壮阔,他打赢了很多仗,帮助刘邦夺得天下,被后人誉为“兵仙”,几千来年,几乎无人能出其右。萧何也是刘邦的左膀右臂,在命运的安排下,萧

  • 崇祯身为明朝最后一个皇帝 崇祯究竟是昏君还是明君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明朝,崇祯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崇祯朱由检,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朱由检是明朝第十六位皇帝,也是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后世称为崇祯帝。与其他朝代的末世君主不同,他继位后大力铲除阉党,勤于政事,生活节俭,曾六下罪己诏,算得上是位年轻有为的皇帝。奈何此时的大明王朝已是积重难返,最终在内忧外患下崇祯只落得

  • 道光帝为何放弃奕訢,背后有哪些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道光,清朝

    1846年是清朝道光二十六年,这或许是道光帝人生中最纠结的一年,他几经犹豫,终于写下了一道格式很奇特的传位诏书。诏书先写“皇六子奕訢封为亲王”,然后才写“皇四子奕詝立为皇太子”。奕詝就是后来的咸丰帝,奕訢就是大名鼎鼎的恭亲王,那么问题来了,道光帝为何选择奕詝做继承人呢?感兴趣的读者和中国历史故事网小

  • 堪称西汉的“包青天”:张释之是一个怎样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张释之,西汉

    俗话说“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话虽如此,但实际上却很难实现。毕竟王子出身皇室,是皇帝的家人,谁敢冒着得罪皇帝的危险,去秉公执法呢?可是历史上确有一位狠人,他刚直不阿,竟然敢于扣押皇太子!谁都知道皇太子是皇位的继承人,是未来的皇帝,那么这位不要命的官员到底是谁呢?感兴趣的读者和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