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刘备娶妻很多,最贤良的是甘夫人

刘备娶妻很多,最贤良的是甘夫人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282 更新时间:2024/1/10 20:13:11

老话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在极重孝道的古代,再追逐功业的人,也会优先解决娶妻生子的问题。因此,即使早年的刘备,过着颠沛流离的日子,也不忘娶个妻子用以繁衍后代。

只是刘备这个人,大概是有点“克妻”命,连娶了几任妻子,都不知道什么原因早早的就去世了。

刘备援助徐州陶谦时,得到陶谦的赏识,从原来的平原相,一跃成为豫州刺史,驻扎在小沛,在这期间,刘备得以娶到一位姓甘的女子,《夔州府志》载她名为甘梅。

按《三国志·甘夫人传》:“先主甘皇后,沛人也。先主临豫州,住小沛,纳以为妄。先主数丧嫡室,常摄内事。”

可能是因为当时刘备正妻尚在的原因,刘备没有将甘夫人娶为正室,而是将其纳为小妾。尤其幸运的是,甘夫人也因此避开了刘备身上那个“克妻”的诅咒,伴随在刘备身边,一直到了荆州,还生下了刘禅

古话说,母凭子贵,刘备建立蜀汉政权后,将已故的甘夫人追谥为“皇思夫人”表达了他对甘夫人的思念之情。因为甘夫人去世后葬在南郡,关羽被东吴袭杀后,南郡落入孙权的手里。夷陵之战后,孙权和刘备讲和,刘备便派人将甘夫人的陵墓从南郡迁往蜀中安葬。

可见刘备对于甘夫人的感情,是非常深的,只是甘夫人的的灵柩还未运到蜀中,刘备就已经去世。诸葛亮上书刘禅,将甘夫人和刘备合葬在惠陵。生能同行,死能同穴,甘夫人和刘备之间是一个圆满的结局。

史书对于甘夫人的记载不过寥寥数笔,但即使是这样,甘夫人仍然不失为一个传奇人物。

晋朝有一部神话小说叫作《拾遗记》,该作品里称甘夫人出生于一个非常贫困的家庭,生的肤白貌美,其皮肤的白皙程度,就好像月色下的白雪一样,惹得刘备非常喜爱。

恰逢刘备得到了一个三尺高的美女造型的白玉石,该玉美人的色泽和甘夫人的皮肤一样的白美,竟让刘备荒诞到,晚上和甘夫人睡觉时,还要搂着这个玉美人。甘夫人还因此吃醋。,

不过甘夫人虽然有妒忌之心,但却并未因此和刘备闹矛盾,而是引《春秋》故事,引导刘备不能玩物丧志。

在甘夫人的劝谏下,刘备将玉美人撤走。当时那些被称作“君子”的人,听说了甘夫人的故事后,将甘夫人夸为“神智夫人”。

这样的传奇故事,无疑是为了夸赞甘夫人而存在,该故事的真实性,必然是参杂了大量的水分。

但无风不起浪,晋朝距离三国不过百余年的时间,《拾遗记》的作者与甘夫人非亲非故,也没必要去宣传什么诸如“尊刘贬曹”的思想。将甘夫人传奇化,想必还是因为历史上的甘夫人,是有她的特别之处的。

《三国志》所记载甘夫人的故事,非常简短,唯一可窥探的,就是甘夫人作为刘备的小妾,却“常摄内事”。

“内事”是一个涵盖范围相当广的事,他既包含内政方面的事,如“内事不决问张昭”;也包含家事、后宫的事以及祭祀方面的事。

《三国志》里提到,甘夫人掌管内事,是建立在刘备正妻去世的情况下,因此,甘夫人所掌管的内事,极有可能是家事。

但令一方面,刘备的身份是君主,君主的正妻处理所有后宫方面的事,却也是理所当然的事。

按《周礼·春官·世妇》:“凡内事有达於外官者,世妇掌之。”

《周礼·天官·冢宰》:“世妇掌祭祀 、宾客、丧纪之事。”

处理内事的被称作“世妇”的人,也是君主的女人,这么看来,祭祀这种事,也是君主的嫔妃份内的事情。而刘备正妻早丧,后宫以及祭祀方面的事,都落到了甘夫人头上,而君主的后宫事,其实也算是家事。

有意思的是,刘备麾下的大将赵云,曾经被特别任命掌管内事,就是因为发生了孙夫人在南郡纵横无礼的事,这样的内事,也该是属于刘备的家事。

陈寿在作《三国志》时,刘备的后妃传里,仅仅为甘夫人和吴夫人两人立了传。吴夫人是刘备平定益州后娶的正妻,没有子嗣。而甘夫人也只生了刘禅一个,刘备其他的两个儿子,刘永刘理,陈寿只交待他们是刘备的庶妻所生,但是生母是谁,却没有记载。

更诡异的是,刘永和刘理还不是一个女人生的,也就是说,刘备的后宫里,除了那些早丧的正妻,至少还有两个给刘备生了儿子的妃子,没有被陈寿记载在后妃传里。

想那曹操,除了继承人的生母,其他几十个儿子的母亲,都有记载,而刘备不过三个儿子,却有两个儿子不知道生母是谁。

甘夫人以一个小妾的身份,做着正妻应该做的事,这本身应该算不上什么大事,之所以被后生陈寿刻意记载下来,想必是当初甘夫人对于内事的处理是相当不错的,产生了比较好的影响,才得到了世人的称赞。

诸葛亮在请求刘禅追谥甘夫人时,说她“履行脩仁,淑慎其身”,可见,在甘夫人的身上,确实是有着贤良淑德的品质的。

刘备有过好几任正妻,这当中包括糜竺的妹妹糜夫人,但他在建国之后,一个妻子都没有追谥,反而追谥这个小妾甘夫人,除了因为甘夫人是刘禅的母亲外,最大原因,笔者想来,主要还是因为甘夫人才能算是刘备的贤内助,以至于刘备兵败夷陵时,最想念的女人,就是甘夫人。

刘备的想念、诸葛亮的追谥、陈寿的记载,这些加起来,都足以证明甘夫人是一位非常贤良的女子,也许是因为甘夫人的贤良没有特别之处,以至于陈寿没有举例说明,留下了历史空白,但甘夫人毕竟贤名在外,这才有人在百年后,编纂“神智夫人”的神奇传说,弥补了历史的遗憾。

标签: 刘备

更多文章

  • 温僖贵妃为何先受康熙皇帝宠爱,后来又突然遭到了康熙厌弃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温僖贵妃,清朝

    康熙妃子温僖贵妃,本来极受康熙宠爱,后来又突然失宠,这是怎么回事呢?有人说,温僖贵妃之所以后来招到康熙厌弃,是因为她的父亲遏必隆倒台和她的儿子胤加入了夺嫡之争。不过,我认为,温僖贵妃的得宠与失宠全和这两件事无关。首先说遏必隆倒台的事。遏必隆作为康熙的四大辅臣之一,当时权臣鳌拜独断专行,遏必隆虽知其恶

  • 刘秀如何实现君臣相安,避免走上刘邦杀功臣的老路?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刘秀,汉朝

    退功臣进文吏。光武帝死后,汉明帝追思前朝元勋,命人把邓禹、吴汉、贾复等追随光武帝刘秀南征北战、为东汉王朝的创建立下赫赫战功的二十八位将帅的肖像绘在南宫云台,随时瞻仰。这就是流传后世的“云台二十八将”,又称“中兴二十八将”。后人附会,说他们是天上的二十八宿下凡。如何安置开国功臣,是每一个新兴王朝都必须

  • 雍正帝刚死,弘皙为何能轻易拉笼众多旧臣谋反乾隆帝?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弘皙,清朝

    “九子夺嫡”的不良政治影响太大了,直接影响到国家政治体制的正常运转,雍正为了防范类似事件的再发生,特地发明了“密建皇储”制度,将选定接班人的遗照置入匣盒内锁好,放到乾清宫正中,“正大光明”匾额之后,待皇帝大行之后,由王工大臣打开匣盒宣读遗照,接班人克成大统。这个制度确实大大完善了皇储的选定与交接,不

  • 强大的袁绍为什么在曹操面前总是不堪一击?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袁绍,三国

    “袁绍和曹操都是汉末三国风云一时的人物,据载二人年少时即相识。《世说新语•假谲篇》载“魏武少时,尝与袁绍好为游侠”。有一次,曹操与袁绍看到有人新婚,就偷偷潜入主人家中,等天黑后喊道“有偷儿贼”,主人家听说有贼人来都出来察看,曹操和袁绍趁空进入新房劫走了新娘。二人不小心迷了路,袁绍掉入枳棘从中不能动弹

  • 乾隆的身世之谜, 其生母究竟是谁呢?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乾隆,清朝

    (图)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清朝第六位皇帝后世人对他的传说和研究,也几乎停留在他所创立的丰功伟绩上,很少涉及到诸如其出生和身世、家庭之类的琐碎问题。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人对乾隆皇帝的身世产生了怀疑,他们认为乾隆并非纯正的“龙种”。那么, 乾隆的生

  • 宣懿太妃活在明朝动乱的时期,为什么还能躲过魏忠贤等人的谋害,笑到最后?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宣懿太妃,明朝

    明朝后期,从那些大大小小的疑案发生之后,皇权就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在位的皇帝基本上都很难活得长久,也导致了各种权利相互交杂,党派丛生,皇帝的实权被分化得很厉害。而后宫,更是斗得不可开交,然而,却有这样一个女人的存在。她既没有君王的宠爱,也没有子女稳固地位,但是却神奇地笑到了最后,成功执掌太后印玺。她是

  • 木曾义仲:日本传统的悲剧英雄之一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木曾义仲,日本

    早期生平源义仲出生在河内源氏家族,是担任东宫带刀先生一职的源义贤的次子。幼名驹王丸,为一个名叫小枝御前的游女所生。义仲早期的生平史料记载匮乏,相传他出生在武藏国的大藏馆(今埼玉县岚山町),也有可能出生在义贤居住的上野国多胡郡(今群马县多野郡)。根据《平治物语》、《源平盛衰记》记载,义仲的父亲义贤奉祖

  • 和坤最大的靠山为什么是他的弟弟和琳 而不是乾隆皇帝呢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和珅,乾隆,贪官

    在历史上,很多学子努力学习,最后却成为了人人唾骂的贪官。这样的例子很多,因为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在污泥中,保持自己干净的。历史上很有名的和坤,小时候就很努力的学习,最后却成为了一个贪官,也算是这种例子的一个典型吧。很多学子最开始都是希望自己能让这个国家更好,最后却因为那些权利和钱财忘记了最初的梦想。当初

  • 他是麦克阿瑟最崇拜的中国统帅,戎马一生打下了蒙古帝国的版图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成吉思汗,宋朝,军事家,政治家

    说起成吉思汗这个人,我们想到的可能不是他一生打了多少胜仗,而是他为中国打下了多少土地,他戎马一生打下了蒙古帝国的版图,西边打到欧洲,南边打到淮河流域,北边竟然到了北极圈附近,这个亚洲板块几乎全让他给占领完了,成吉思汗死后他的孩子们还在继续开拓疆土,最后达到了恐怖的4400多万平方公里。他有一个称号—

  • 明朝郑和七次下西洋,挣了多少钱?带回多少宝物?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明朝

    历时近三十年,往来三十余国,郑和七下西洋从事的海外贸易,成果无疑是惊人的。郑和取回的宝物,大概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先看一笔收入账。明王世贞(1526-1590)《弇山堂别集》载:“其次则内官监太监郑和,以永乐四年率师二万七千人驾海舶斋敕谕金帛行馈西洋,琐里,暹罗等三十余国皆随使入朝,所奉献及互市采取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