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为什么建文帝朱允炆的失踪困扰了明成祖朱棣十六年之久?

为什么建文帝朱允炆的失踪困扰了明成祖朱棣十六年之久?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3362 更新时间:2024/2/7 11:49:39

我们知道,明朝的建文帝是朱元璋的皇太孙,其父是皇太子朱标。在建文帝继承皇位后,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开始大肆削藩,这一做法引起藩王的不满。

尤其是燕王朱棣,其势力相当强大,对侄儿建文帝的这种做法极为不满。后来燕王朱棣打着“奉天靖难”的旗号,要为君主清除身边的奸臣,围攻京城,发生叛乱,史称“靖难之役”。下面我们就回顾一下事件的发生。

一、靖难之役

靖难之役发生在建文四年(1402),那年六月十三日,大将李景隆做了无耻的叛徒,打开了金川们,放叛军北军入城。而此时的朱棣却在城外面守候,他没有急于进城,心里正在盘算着自己的小九九。

他认为死到临头的建文帝只有两条路可走,无法抵抗叛军的建文帝投降或者自缢,除了这两条路,建文帝别无选择,他只等着做皇帝。所以当扎营于龙江驿的朱棣发现宫城起火时,他也开始十分慌乱,立刻命士兵进城。当然他进城的目的救火只是其次,最重要的是要寻找一样东西——建文帝,活的死的都行,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朱棣十分清楚这件事的厉害关系,如果建文帝死了,大不了背一个逼死君主的罪名,自己的骂名够多的了,再多一个也不在乎。如果活着的话,把他抓起来关入大牢,也就不怕他以后再胡作非为了。

可是让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现在最糟糕的事情出现了,建文帝却不按套路出牌,他选择了第三条路——失踪,这个建文帝注定要和他一生作对的,这可把朱棣急啥眼了。

皇帝不见了,失踪了,到哪儿去寻找呢?

二、寻找建文帝

建文帝朱允炆毕竟是合法的皇帝,而自己不过是占据了京城而已,全国大部份大部分地方还是他的地方,官吏臣民还会效忠于他的。万一他溜到一个离他很远的地方,然后号召大臣勤王起来讨伐自己,自己能不能打赢他们还是个未知数,况且民心不一定向他,这该怎么办?朱棣再次命令士兵仔细搜查,然而还是一无所获。

找不到建文帝朱允炆,朱棣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可能有人就会说,大张旗鼓的寻找啊?

客官,不满你说,这个人可是不能公开寻找的。

首先不能张贴寻人事,什么身高几米,多少岁,上身穿什么衣服,下身穿什么衣服,与某年某日走失,家人甚是想念,见启示速归等等之类。

其次,也不能发A级通缉令,写上有提供线索或发现嫌疑犯者,奖赏多少钱之类的语言。因为朱棣的行为按他自己的说法是合法的,即所谓扫除皇帝身边的奸臣,皇帝是没有错误的,怎么能通缉呢!

再者他也不能派人公开大规模寻找,因为这样无异于告诉别人建文帝还活着,心中别有企图的人必然会蠢蠢欲动,他就不可能当上皇帝,即使当上了皇帝,这个皇位也就有点坐不稳的因素了。

可是不找,万一哪天蹦出来个建文帝,真假不论,号召力是肯定有的,他出来找事,还让不让人安心过日子,这实在是一件要命的事啊。因此朱棣下定决心,就是掘地三尺,也要把建文帝找回来,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郑和下西洋)

三、最终结果

为这件事朱棣想出了两个绝妙的计划:

一是向外界宣布,建文帝已经于宫内自焚,并找到了遗体,通过这向外界透漏信息和暗示,建文帝已经归天了,那些蠢蠢欲动的大臣们你们的美梦就破灭吧,再不要胡思乱想了,你们就死了这条心吧,好好跟着我朱棣干事业吧。

二是秘密派人暗中去寻找建文帝的下落,具体的查访工作有两个人去做。一个是胡濙,寻找路线是本土陆地。另一个是郑和,负责海上寻找,就是后来的郑和下西洋(这里不再赘述)。

下面我们重点说说胡濙。

永乐五年(1407)胡濙带着朱棣的绝密使命出发了。胡濙开始了他人生中的最重要的一想工作——寻人。朱棣看着胡濙远去的背影,心中期盼着那个人的消息尽快传到自己的耳朵里,死了也好,活着也好,只要让我知道就好。

苍天不负有心人,胡濙也不辱使命,胡濙经过十六年的艰苦跋涉,苦苦搜寻,最终在朱棣驾崩前一年找到了朱允炆的下落,朱允炆已经驾鹤归西了。

这件事足足困扰了朱棣十六年,直到他临死之前,才有了答案,最终使他临死前放心的闭上了自己的眼睛,完成了心愿,没留下遗憾。再没有人跟他抢夺皇帝了,再也不怕有人起来造反抢夺他子子孙孙的政权了。

标签: 明朝,朱棣

更多文章

  • 本是封疆大吏,立下很大功劳,却被皇帝贬到西北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清朝末年,关天培,虎门销烟

    对于中国历史而言,鸦片战争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闭塞已久的中国,被英国以坚船利炮撞开了大门。外面的新世界仿佛潮水一般,涌入中国。而林则徐则夹杂在新旧时代之间,苦苦思索。林则徐是传统科举培养的人才。他是那个时代最典型的读书人。学而优则仕。科考场上的顺利,换来了官运亨通。19岁那年,林则徐便中了举人。26

  • 中国历史上无法抹黑的3个皇帝,能力出众人品完美,还有一个惊人的相似之处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汉朝,汉宣帝,汉光武帝

    中国历史上的皇帝永远是人们讨论的热门话题之一,提及皇帝必言秦皇汉武和唐宗宋祖等等,但是,尽管这些皇帝雄才大略,功在千秋,但多数都有被诋毁之处。唯有以下三位,从来没有被贬低和诋毁。一、刘询汉宣帝是历史上真正为老百姓着想的贤君之一,他为了让百姓方便,把本来的名字刘病已改为刘询,这在历史上是罕见的。汉朝在

  • 长平之战,一个被腹黑了2000多年的人,其实他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样不堪一击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春秋战国,秦国

    长平之战,中国历史上最早、最大规模的歼灭包围战,造就了两个著名的将军,一个是白起,一个是赵括。当然,一个是正面形象,一个是反面形象。作为胜方的白起,其军事才能和作战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作为反方的赵括,历来被认为是纸上谈兵,空有理论,不能联系实际灵活运用的代表。但是,仔细扒一扒那段历史,我们会发现,赵括

  • 13岁皇帝看上权臣儿媳,这个美艳女人成了皇后,统治帝国近20年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西夏

    历史上有许多的强势的女人,她们以一介女流之资,凭借强悍的手腕,聪明的头脑,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成为一个帝国的实际掌控者。这其中,最出名的三个,就是吕雉、武则天和慈禧了。当然,武则天最有魄力,直接当了女皇帝,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能够成为这种人,除了先天就有优势外,还需要靠机遇,下面说的这个

  • 明朝大将徐达,是如何用25万军队灭亡元朝的呢?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明朝,徐达

    中国古代,从北至南征伐胜利比较多,而从南至北征伐取得胜利的例子凤毛麟角。1367年11月,明朝第一名将徐达奉朱元璋之令,率部打响北伐之战,最终灭掉了强大的元朝,堪称从南至北征伐最成功的例子。徐达率领的北伐军数量并不多,只有25万。那时候,元朝的精锐部队还没有遭到大的打击,战斗力还很强。那么,徐达为何

  • 张廷玉明明是三朝元老,为什么退休前被康熙大骂?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张廷玉

    张廷玉出身于书香门第官宦名家,他的父亲张英是康熙时期大学士,是清代著名大臣。张廷玉二十九岁高中进士,并被点为翰林。三十三岁那年,被康熙看中,认为他持重得体,成为康熙皇帝贴身低等小秘书。四十五岁时升为礼部侍郎。康熙去世,雍正登基,见他“气度端凝,应对明晰。”迅速升他为礼部尚书。雍正是中国历史上有名难伺

  • 为什么和珅死的时候还是个公爵,而福康安却被封王?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福康安

    作为皇帝宠臣,和珅在乾隆一朝可以说是荣耀至极了,军机处、户部、吏部、刑部等十几个都由他来统管。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伺候了乾隆一辈子的大臣,也有没达到的目标——乾隆直到驾崩也没给他封王。与和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福康安,虽然他在朝堂上的影响力没有和珅大,却能被封为郡王。福康安13岁时承袭三等御前侍卫;15岁晋

  • 李世民只用八个字就保住了江山,如果崇祯用了,大明可能不会完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是历史上有名的英明之君。他之所以被后人视为历代帝王中的佼佼者,是因为这四个字:德才兼备。在个人私德方面,李世民没有声色犬马之流的不良嗜好,胸襟博大,善于纳谏从善如流,善待臣下不妄杀戮。在个人才能方面,李世民更可称是天纵奇才。无论是军事才能还是治国理政,无论是处理敌国之间还是君臣关系,几

  • 慈禧到底做了什么?让光绪皇帝苦不堪言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慈禧

    慈禧太后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极度有争议话题的女性,她本名叶赫那拉氏,两度垂帘听政,是满清晚期的实际统治者。在咸丰帝死后,慈禧联合慈安太后和恭亲王发动政变,诛杀了顾命大臣,成为清帝国的掌权人,开始了长达四十七年亲政。然而,在咸丰帝死后多年,常年禁欲的慈禧心里逐渐出现了些问题,这是怎么回事呢?公元1875年

  • 清代小说家李渔是如何防盗版的呢?原来是这样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清朝,顺治

    顺治八年(1651年),暂居于南京的李渔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传奇大集《怜香伴》。根据以往的经验,李渔断定这本书一旦付梓上市,立刻会引来无数非法书商的猖獗盗版,到时候,自己呕心沥血熬出来的成果,又只能是在为他人做嫁衣!虽说遭盗印后可以状告那些无良书商,但自己必然也要遭受损害,而且盗版商远不止一两家,要一